§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6200706454100
DOI 10.6846/TKU.2007.0119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和諧世界觀」的理論與實際-中共新世紀的周邊政策
論文名稱(英文)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Harmonic World View”- China’s Policy Towards Its Peripheries In The New Centu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羅法正
研究生(英文) Pha-Jeng Lo
學號 79424005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14
論文頁數 8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邱坤玄
關鍵字(中) 和諧世界
周邊政策
中國威脅論
中華和文化
關鍵字(英) Strategies on Taiwan Issue
Harmonic WorldView
China's Threat
Peripheral Polic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深知一個國家若沒有良好的國際形象,其國際地位及信用度將遭受到極大影響,甚至還會削弱本身硬實力的成長。故要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就需要靠軟實力將其建構起來,以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國際身份。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在接掌政權後,提出以「和諧世界」作為繼「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後之更高層次的對外工作指導思想,並以和平倡導者的姿態反制各國利用「中國威脅論」對其進行之各方打壓。
而在中共政治文化裡,「理論先行」極其重要,經過對中共和平、發展、合作外交思想的脈絡考察,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到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其外交思想是一脈相承,故中共新世紀的外交政策-和諧世界,具有傳統外交政策的延續性,並在理論基礎上具備合法地位。
隨著和諧世界的問世,中共將中華傳統「和」文化作為其理論基礎,大肆向國際間宣揚「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和平思想,凸顯其善良的大國形象,並針對推動和諧世界觀的可能性及滯礙點進行理論研究與現實分析,就和諧世界的實際操作面提出建構模式,在不引起他國疑慮,不引起大規模變動下,積極倡導以聯合國作為其建構和諧世界的平台。
由中共對和諧世界的提出、內涵闡釋、到實際建構等具系統性的規劃與操作,可看出其對新世紀外交政策理念的積極鋪陳,並已將其作為現階段中共對外政策的發展主軸。此第四代領導人提出的外交理念-和諧世界,極有可能於今年「十七大」中,被正式定調為日後中共的外交政策。
中共將和諧世界觀積極推廣於周邊國家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東協10+1、10+3機制等,短期內的成果已展現出其在陸地邊界問題上的大部分解決,緩解了周邊陸地威脅;同時,在沿海部分也藉由區域組織內的強化合作與積極互動,大為降低地區衝突的可能性,為其對內建設富裕的小康社會及發展「三步走」戰略提供了穩定的基礎。而在經濟領域全面的朝向和諧共榮的一體化發展,將能帶動區域國家間政治與安全關係更為緊密的結合,加上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和諧互動,將更有利於中共對和諧東亞、和諧區域的目標推動。
英文摘要
China is fully aware that a nation’s image is critical to its status and credibility in the world. The creation of a positive image depends almost entirely upon soft power. After taking over the helm in 2002, China’s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s put forward successively the concepts of “peaceful rising”,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harmonic world view” to guide its foreign policy, aiming at countering “China threat” argument brought up by the West.
In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 theories usually take higher precedence than practices. Contrasting the foreign policy theories by Mao, Jiang, and Hu, I discovered that they all center on the notion of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harmonic world view” by Hu shares the same origin as the theories by Hu’s predecessor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harmonic world view,” China began to make use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HE” as the basis of foreign policy and actively promoted the peaceful thoughts in the whole world to show its intention to become a benign power. In order to ease suspicions, it proposed that the U.N. could serve as a platform from which to launch the campaign to build a harmonic world.
It is apparent that China has managed the promotion of its new foreign policy agenda in a systematic way and it is highly likely that the “harmonic world view” will be formally declared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17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hina has also applied the theory of “harmonic world view” to its engagement with regional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EAN Plus One and ASEAN Plus Three.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China solved most of its land border dispute with peripheral countries, diminishing the threats posed by neighbors. China’s maritime security has been strengthened too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regional countries. All these provided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hina to construct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Asian countries will be closer as a result of a deeper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 paving the way for China to promote its view of “harmonic east Asia” and “harmonic reg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和諧世界」的提出與形成                   7        

第一節 和諧世界的提出                             7
第二節 和諧世界的形成                            14
第三節 小結                                      25

第三章「和諧世界」的內涵與建構                   26

第一節 和諧世界的內涵                            26
第二節 和諧世界的可行性與障礙評估                41
第三節 和諧世界的建構                            47
第四節 小結                                      54

第四章 「和諧世界」的運用-以周邊國家組織例      56

第一節 中共與上海合作組織                        56     
第二節 中共與東南亞國協                          63
第三節 小結                                      70

第五章 結論                                      72

參考文獻                                         75 
 
圖   表
【表】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外交政策的特點比較         2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丁永康,「冷戰後美國的大戰略:建立單極霸權體系之挑戰」,美歐季刊,第13卷第2期,1998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中心編著,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王杰,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王卿,「共建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理念」,瞭望新聞週刊,第44期(2005年11月)。
王雲芳,「建構和諧世界的理論選擇」,理論導刊(2006年9月)。
王曉波,「進攻性現實主義與中國外交」,東疆學刊,第23卷,第1期(2006年1月)。
王世雄,「冷戰後的恐怖主義和反恐怖主義」,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1年。
王義桅,「國家安全特性的變化與研究困境」,國際觀察,第2期,2000年。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沿革與評析」,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
尹承德,亞太和非洲形勢新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出版社,2000年)。
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台灣大學,1997年)。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包宗和,「後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佈局」,美國月刊,第7卷第9期(1992年9月)。
江澤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伊曼紐爾、華勒斯坦、布里新斯基等著,大變局—30位國際頂級學者研判「後911」時代的世界格局(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朱陽明主編,亞太安全戰略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余瀟楓,國際關係倫理學(北京:長征出版社,2002年)。
余麗,「和平發展外交思想的脈絡考察」,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5年11月)。
阮宗澤,「構建和諧世界的中國外交」,瞭望新聞週刊,第46期(2005年12月)。
肖剛,「和諧世界:中國『和』哲學與持久和平」,國際論壇(北京),第8卷,第6期(2006年11月)。
李鋼,上海合作組織-加速推進的區域經濟合作(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年)。
李大光,中國安全抉擇:構築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年)。
李黎明,轉軌:變遷中的戰略思維(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2003年7-8月)。
汪崎,「南亞上空的蕈狀雲—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戰略」,歷史月刊(2002年8月)。
杜運泉,「論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與實踐」,山東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7月)。
沈驥如,「和諧發展的中國推動世界和諧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10月26日,第7版。
周丕啟,「國家大戰略:概念與原則」,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03年。
周喣,「印巴之爭的原因、經過、及大國的介入」,歷史月刊(2002年8月)。
周喣,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事務季刊(2002年春)。
林宗達,蛻變中的軍事強權(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和平論壇學術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主辦,2001年9月14日。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民國80年)。
胡錦濤,「加強務實合作 共謀和平發展」,人民日報,2003年6月18日,第1版。
胡錦濤,「加強團結合作 促進穩定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7月5日,第1版。
孟曉駟,「和諧世界理念的文化意蘊」,光明日報,2005年12月9日,第7 版。
孟祥青,「中國國際角色完成歷史轉變」,環球時報,2006年1月5日,第11版。
徐敦信,世界大勢與中國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俞正樑,21世紀全球政治範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
許綬南譯,艾許頓.卡特(Ashton B. Carter)、威廉.裴利(William J Perry)合著,「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期美國的新安全戰略」(Preventive Defense: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郭憲剛,「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轉移」,國際問題研究, 2003年第2期。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
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3期(2003年7月)。
陳啟懋,「構建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突破」,解放日報,2005年12月20日,第11版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2期(2000年12月)。
瑪莎•芬尼莫爾著,劉軍譯,國際規範的動力與政治變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卷第1期(2002年)。
張妍,「既善其身兼善天下」,外交評論(北京),第88期,(2006年4月)。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世界出版社,2003年)。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孫晉忠,「試論布希政府的全球民主戰略」,國際問題研究,第1期(2006年1月)。
秦亜青,「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理念」,前线(2006年12月)。
曹分田,「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新主張」,時事報告(2006年5月)。
楊永明,「國際安全秩序與國際人權」,人權雜誌(2003年夏季號)。
楊永明,「從國際法觀點分析九一一事件影響下的國際安全秩序」,戰略事務季刊,第4卷,第4期(2002年)。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社,2003年)。
楊潔勉,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3年)。
楊潔勉,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楊潔勉等著,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出版社,2002年)。
趙華勝,「現階段大國關係調整的特點、動力與趨勢」,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02年2月)。
鄭啟榮,「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發展」,當代世界專家論壇第10期(2006年10月)。
鄭經言,「對2002年南亞政局的簡要回顧」,南亞研究,第2期(2002年2月)。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2003年3-4月)。
樂為良譯,傑弗遜‧克雷姆(Jeffrey A. Krames)著,「膽識: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的政商之道」(The Rumsfeld Way)。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2002年。
樂為良譯,歐倫‧哈拉利(Oren Harari)著,「鮑爾風範:迎戰變局的領導智慧與勇氣」(Leadership Secrets Colin Powell)。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2002年。
歐信宏、陳尚懋譯,Barry B. Hughes著,「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3rd ed.)。台北:韋伯出版社,1999年。
潘光,「全球反恐形式與中國的反恐國際合作」,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遠景基金會主辦,2003年11月3-4日。
閻學通,「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政策關係」,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1月)。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關中,「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批判」,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1期(2002年1月)。
盧業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3-4月)。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2002年11-12月)。
蘇進強,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公司,2002年)。
蘇格,「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2003年2月)。

二、英文參考文獻

Allison, Graham T. and Robert Blackwill, eds.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U.S. : 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Washington D. C.: The White House, 2000.
Bush, George W.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Washington D. C.: The White House, February 2003. 
Bush, George W. National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ashington D. C.: The White House, December 2002.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SS). Washington D. C.: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aylis, John Booth, Ken Garnett, John and Williams Phil. Contemporary Strategy II.  New York: Holmes & Meier, 2nd edition, 1987.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8.
Binnendijk, Hans, ed.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9: Priorit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U.S.: NDU Press, 1999.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Carter, Ashton B. “The Architecture of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02. 
Deutch, John and Jeffrey H. Smith. “Smarter Intelligence,” Foreign Policy, 128 January/February 2002.
Foster, Gregory D. “America and the World: A Security Agenda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Strategic Review, Spring 1993.
Greenstein, Fred I. ed. The George W. Bush Presidency- An Early assess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1992.
Hook, Steven W. and John Spanie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15th ed.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00.
Hirsh, Michael. “Bush and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5, September/ October 2002.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no. 3, Summer 1993.
Herbert Feigl , “The Scientific Outlook:Naturalism and Humanism,”H.Feigl &M.Brodbeck ed.,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53) 。IISS. Strategic Survey, 2001-2002.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2002.
IISS. Strategic Survey, 2002-2003.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2003.
Kagen, Robert. Of Paradise and Power: 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3.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U.S.-China Relationships 1989-2000.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Lampton, David M., and Richard Daniel Ewing. U.S.-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 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2.
Michael Hirsb, “ Bush and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2.
Nelson, Daniel 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 3, Autumn 2002.
Nye, Joseph S. Jr. “U.S. Power and Strategy After Iraq,”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4, July/August 2003.
Nye, Joseph S. 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Longman, 2000.
O'Hanlon, Michael E. 2001 Defense Policy Choices for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2001-2005.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2
Piller, Paul R. Terror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Rice, Condoleezza . “Campaign 2000: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Rice, Susan E.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Post-9/11: Perils and Prospects,” 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 Winter 2004, http://www.brook.edu.
Rumsfeld, Donald H.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QDR). Washington D.C. : 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Simes, K. Dimitri. “America's Imperial Dilemma, ” Foreign Affairs, vol. 82, no. 6, November/ December 2003. 
Snical, Duncan. “The Limits of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 39 ,Autumn 1985.
Stevenson, Jonathan Ed. Strategic survey 2002/3 – an Evaluation and Forecast of World affairs.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he Korean Peninsula, 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3.Tokyo: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2003.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rkley: Addison-Wesley, 1979.
Walt, Stephen M. ”Beyond bin Laden : Reshaping U.S.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3 Winter 2001/2.
Zoellick, Robert B. “A Republ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 February 2000.


三、網頁資料:

1.官方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中共商務部:http://gcs.mofcom.gov.cn/tongji.shtml
東協秘書處:http://www.aseansec.org/asean chi.pdf

美國白宮:http :/ / www. janda. org/ politics/ State 198121988 % 20Reagan/ rwr88. html
2.兩岸網站
中央社:http://www.taipei.org/teco/cicc/news/chinese/index.htm
中共新華社網站:http://www.xinhua.org
中國台灣網:http://big51.chinataiwan.org
中國新聞網站:http://www.chinanews.com.cn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兩岸事務網站: http://www.future-china.org
新華網: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002_1_24.htm
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www/html/koo2.htm
專家時論:http://china.management.org. tw/InvChina/9907/9907-009.html
中共人民網:http://www.peopledaily.com.cn/BIG5/shizheng/16/20021117/868436.html
3.智庫網站
美國出版之中國研究論著:http://www.taipei.org/teco/cicc/journal/select.html
蘭德公司(RAND):http://www.rand.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http://www.iiss.org/scripts/index.asp
4.其他網站
http://www. Whitehouse.gov/WH/New/China/speeches.html
http://www.igc.org/infocus/vo13/v3n19chi.html
http://www.dpp.org.tw/e/n-990508-2.htm
http://web.oop.org.tw/web/OOPSRCH:.c52fo48256904003158eb?NOPENDocument
http://news.sohu.com/20060420/n242915266.shtml

http://sa.chineseembassy.org/chn/xwdt/t248788.html

http://edu.people.com.cn/BIG5/5012544.html
http://www.cctv.com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1762/node170202/u1a2420479.html

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monthly/paper.php?paper_id=1191&vol_id=129

http://www.cnki.net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