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2201513414700
DOI 10.6846/TKU.2015.00880
論文名稱(中文) 陳映真的小說書寫與社會實踐析論
論文名稱(英文) Analytical Discourse on the Writing and Social Practices in the Novels of Chen Yingzhe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石筱珮
研究生(英文) Hsiao-Pei Shih
學號 69801020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4
論文頁數 24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侯如綺
關鍵字(中) 陳映真
知識分子
社會實踐
關鍵字(英) CHEN Yingzhen
Intellectuals
Social Practic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將藉用顏崑陽教授提出的「作家的意識結叢」與「作家的三重存在情境」做為理論基礎,以文本分析與社會情境考察,內外交互詮釋;然後將分析詮釋所獲致的意義加以綜合,系統性的呈現出陳映真的小說書寫與社會實踐意義。在方法論上,本論文對於研究對象的本質,預設二個基本假定:文學反映時代與社會、文學家的三重存在。
  期望能以此說明陳映真透過小說形式,展現的社會關懷與實踐。要討論他的小說作品,時代社會現況不能只被視為客觀背景。作家所處的時代,政治、社會、經濟及當時的文藝思潮走向,都會影響小說家的世界觀。
  他的創作,不僅僅只是為藝術價值所寫,更強烈的意圖是希望能夠為社會各階層的小人物發聲。書寫是他抵抗主流價值的一種形式,聲音或許微小,但不容許我們視而不見。在陳映真小說中,透過人物角色、背景的建構,隱藏著他的批判視角。陳映真相信文學應該有其社會改革的作用,藉由文學發掘社會問題,或許緩慢,但是他仍試著親身參與。我們可以說陳映真是透過小說反映當時臺灣社會重要的問題,他的文學在社會裡寫作,寫作也是為了社會。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novels of Chen Yingzhen with the intention of exposing the social practices that Chen Yingzhen desired to reveal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 novel applying textual analysis, which implies the notion of the reflection of time and society through literature and relies on a discourse between the theories of “the complex of writer consciousness” and “the three scenarios of existence of writers” proposed by Professor Yen Kun-Yang, and supported by a variety of specific social circumstances outside of the text itself. It is hoped that the social practices which Chen Yingzhen intended to exhibit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 novel can be expressed through this comprehensive method. In discussing his novels, the time period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cannot merely be treated as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The time period, politics, society, economy,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in literature which surround the author are capable of influencing his or her worldview. 
	His works were not only written for their artistic value. The greater intention was to write for regular people from all social classes. Writing was one of his ways to resist mainstream values and attempt to express a different voice, quiet perhaps, but unwilling to be ignored. In the novels of Chen Yingzhen, his critical perspective lies with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personas and backgrounds. Chen Yingzhen believes that literature should have its own revolutionary effect and that literature can be relied upon to uncover social issues, possibly slowly, but he still attemp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rocess himself. It can be said that Chen Yingzhen reflected the cruci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society through his literature and that his literature was composed within society, for socie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對象本質的基本假定...............................................................6
       (一)文學反映時代與社會.............................................................6
       (二)完境文學史/文學家的三重性存在.....................................8
   第三節 名詞界義-知識分子......................................................................11
   第四節 章節設計與論述步驟......................................................................21
   第五節 前行研究..........................................................................................24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的運用原則..........................................................34

第二章 陳映真的社會實踐.......................................................................................43
      第一節 陳映真的人性觀及其對知識分子的論述.......................................43
      第二節 以文本內人物塑造重建人的存在價值...........................................46
      第三節 文本外的社會實踐...........................................................................51
      小結.................................................................................................................82

第三章 孤絕於歷史之外的知識分子身影--寓言時期的虛無:1959-1965......85
   第一節 六○年代的苦悶與理想....................................................................85
      第二節 死亡與虛無--〈麵攤〉、〈我的弟弟康雄〉....................................91
   第三節 孤懸於歷史之外--〈鄉村的教師〉、〈蘋果樹〉、〈淒慘的無言的 
    嘴〉、〈一綠色之候鳥〉..............................................................................97
   第四節 對底層人物的關懷--〈故鄉〉、〈將軍族〉...............................116
   小結...............................................................................................................123

第四章 美國統治下的臺灣知識分子群像--社會批判時期:1966-1982…..127
    第一節 美國結-深受西方影響的知識分子/美國統治下的臺灣........128
    第二節 知識分子群像--〈唐倩的喜劇〉.............................................132
       第三節 一天過一天,我都過得心慌了--〈第一件差事〉.....................140
    第四節 第一次同白人平等地躲在戰壕裡--〈六月裡的玫瑰花〉........146
       第五節 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人的世界--〈賀大哥〉...........................148
    第六節 跨國企業下人的異化--「華盛頓大樓」四部曲......................151
      小結.............................................................................................................171

第五章 噤聲不語的知識分子形象--歷史回顧時期:1983-2001....................173
       第一節 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歷史............................................................173
    第二節 一種革命情懷的希望與失落--「鈴璫花」三部曲..................176
       第三節 分斷體制三部曲--〈歸鄉〉、〈夜霧〉、〈忠孝公園〉.................196
    小結.............................................................................................................216

第六章 結論..........................................................................................................219
參考書目..................................................................................................................223附錄一:人間出版社‧陳映真作品集收錄篇目..................................................234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陳映真作品
(按出版年月排列)

(一)人間出版社 
《陳映真作品集1:我的弟弟康雄》(小說卷1959至1964),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2:唐倩的喜劇》(小說卷1964至1967),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3:上班族的一日》(小說卷1967至1979),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4:萬商帝君》(小說卷1959至1964),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5:鈴璫花》(小說卷1959至1964),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6:理想的貧困》(訪談卷:人訪陳映真),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7:石破天驚》(訪談卷:陳映真訪人),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8:鳶山》(隨筆卷),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9:鞭子和提燈》(自序和書評卷),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10:走出國境內的異國》(序文卷),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11:中國結》(政論及批評卷),1988年4月1日。
《陳映真作品集12:西川滿與臺灣文學》(政論及批評卷),1988年5月10日。
《陳映真作品集13:美國統治下的臺灣》(政論及批評卷),1988年5月10日。
《陳映真作品集14: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1988年5月10日。
《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陳映真論卷),1988年5月10日。

(二) 洪範出版社
《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弟弟康雄》,臺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小說集2:唐倩的喜劇》,臺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小說集3:上班族的一日》,臺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小說集4:萬商帝君》,臺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小說集5:鈴璫花》,臺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小說集6:忠孝公園》,臺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散文集1:父親》,臺北:洪範,2004年。

(三)其他
陳映真著,劉紹銘編《陳映真選集》,香港:小草出版社,1972年。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1984年。
陳映真,《春祭》,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8月。
許南村編,《戰雲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66年3月。
薛毅編:《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出版社,2009年12月。

二、 專書
(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8年2月1日,初版二刷。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10年5月1日,初版二刷。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4年2月,初版三刷。
朱雙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2011年5月。
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1997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4月。
李怡,《知識分子與中國》,臺北:遠流,1989年8月。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1988年11月,初版第五刷。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2006年11月,初版八刷。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2008年4月8日,初版七刷。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二次印刷。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麥田,2013年11月。
何明修、林秀幸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臺北:群學,2011年2月。
林麗雲,《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臺北:印刻,2012年3月。
岡崎郁子,《臺灣文學-異端的系譜》,臺北:人間,1966年9月。
保羅‧約翰遜,《所謂的知識分子》,臺北:究竟,2002年3月。
保羅‧博維,《權利中的知識分子-批判性人文主義的系譜》,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施敏輝(陳芳明)編,《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清算》,臺北:前衛,1988年。
胡衍南,《人文薪傳:當代知識推手群像》,臺北:書林,2005年7月。
胡衍南,《知識的推手──面對當代學人心靈》,臺北,書林,2011年11月。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
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發行,《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訊,2009年11月。
徐復觀等著,周陽山編:《知識分子與中國》,臺北:時報,1983年11月,四版。
袁保新,《從安身到立命》,臺北:三和文化,2007年8月。
尉天聰,《回首我們的時代》,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11月。
陳映真等著,《人間風景‧陳映真》,臺北:文訊,2009年9月24日。
陳光興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新竹:交通大學,2009年11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7月。
陳芳明,《昨夜深幾許》,臺北:印刻,2008年9月。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11年2月17日,三版一刷。
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陳映真的心靈世界》,臺北:雅歌,1987年7月。
曹長青,《理性的歧途-東西方知識分子的困境》,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10月。
戚嘉林,《臺灣史》上下冊,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11月,三版。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與臺灣》,臺北:聯經,2009年11月。
單德興著,《薩依德在臺灣》,臺北:麥田,2011年。
黎湘萍,《臺灣的憂鬱》,北京:三聯書局,1994年10月。
黎湘萍,《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3月。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4月,二版一刷。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4月,二版一刷。
陳光興、蘇淑芬主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年11月。
陳光興、蘇淑芬主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年11月。
陳明成,《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臺北:前衛,2013年6月。
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10年11月,初版三刷。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臺北:萬卷樓,2003年12月。
劉大任,《浮游群落》,臺北:遠景,1985年6月。
劉大任,《冬之物語》,臺北:印刻,2004年12月。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1992年6月。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臺中:印書小曝,2010年1月。
趙遐秋,《生命的思索與吶喊-陳映真的小說氣象》,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
趙剛,《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臺北:聯經,2011年11月,初版第二刷。
趙剛,《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返一九六O年代》,臺北:人間,2013年4月。
廖炳惠編訂,《關鍵詞200》,臺北:麥田,2006年4月,初版四刷。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1994年7月。
鄭鴻生,《荒島遺事》,臺北:印刻,2005年3月。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2002年初版二刷。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6月。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2年12月。
應鳳凰、傅月庵編,《冊頁流轉:臺灣文學書入門》,臺北:印刻,2011年3月。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2010年3月。
龔鵬程,《知識分子》,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4月。
龔鵬程,《異議分子》,臺北:印刻,2004年4月。
三、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德威,〈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2012年12月,頁11-37。
古蒼梧訪問、古劍訪問、曹清華記錄整理,〈左翼人生:文學與宗教--陳映真先生訪談錄〉,《文學世紀》,2004年4月,頁4-14。
石曉楓,〈多元身分的流動與重構——一九九○年代臺灣小說發展面貌〉,《百年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12年10月,頁115-131。
朱雙一,〈臺灣左翼報導文學理論傳承和創作經驗-以《人間》作家關曉榮、鍾喬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21期,2012年6月,頁23-42
宋澤萊,〈我與陳映真的淡泊情誼-並以此文給陳映真先生與吳晟先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3期,2009年11月。
呂正惠,〈歷史的夢魘-試論陳映真的政治小說〉,《臺北評論》,1987年9月,頁110-119。
李奭學,〈遊園驚夢--讀陳映真的(忠孝公園)〉,《聯合文學》第201期,2001年7月,頁32-33。
李奭學〈孤臣.孽子.中國人--評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文訊》第222期,2004年4月,頁16-17。
李桂芳,〈意識的偵防與歷史的夢魘--從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論爭說起,並兼論晚近「臺灣文學史」的問題〉,《中外文學》第383期,2004年4月,頁13-35。邱士杰,〈陳映真與臺灣的階級認同與民族認同〉,第93期,2013年12月,頁245-259。
吳懷晨,〈快樂的罪行:陳映真救贖三部曲結構中的罪與聖〉,《中外文學》第436期,2012年3月,頁87-135。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25號,1999年12月。
林麗如,〈以認真、嚴肅的態度思想與創作--專訪陳映真先生〉,《文訊》第196期,2002年2月,頁79-82。
林幸謙,〈中國的傷痛與臺灣的認同悲情--專訪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陳映真〉,《明報月刊》,2004年3月,頁20-23。
林幸謙,〈恐怖主義與弱小者的全球化--專訪陳映真評美國「批發」式恐怖主義〉,《明報月刊》,2004年4月,頁69-71。
林幸謙,〈中國終須選擇自己的道路--專訪作家陳映真先生〉,《文學世紀》,2004年4月,頁15-20。
林家慶,〈從陳映真的文學作思考當代知識分子的問題:「陳映真‧人間特展」座談會紀實〉,《文訊》291期,2010年1月。
林麗雲,〈遠行〉,《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年11月。
林麗雲、陳光興採訪;胡雅清、陳筱茵整理,〈「我與陳映真197○年代的交往-訪談陳明忠先生〉,《人間思想》,2013年冬,頁208-222。
韋名,〈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七十年代》,1984年1月。
胡衍南,〈左翼:在「階級」和「民族」之間——談一九三○年代中國左翼文壇的幾場論爭〉,《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二期,2003年6月。
胡衍南,〈戰後台灣文學史上第一次橫的移植──新的文學史分期法之實驗〉,《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六期,1992年9月。
胡衍南,〈論陳映真的小說及其女體描寫〉,徐國能(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2月,頁335-375。
施淑,〈臺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文學》,1990年4月,頁193-205。
郝譽翔,〈末世的聖徒--閱讀陳映真〉,《幼獅文藝》第552期,1999年12月,頁44-47。
郝譽翔,〈永遠的薛西弗斯:陳映真訪談錄〉,《聯合文學》第201期,2001年7月,頁26-31。
徐錦成,〈人間陳映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74。
陳映真、陳忠信,〈國家分裂結構下的民族主義國家:「臺灣結」的戰後史之分析〉,《中國論壇》,1987年10月,頁69-82。
陳映真,〈超克內戰和冷戰歷史的思維-從NIE'S症候羣談起〉,《幼獅文藝》,1991年2月,頁58-61。
陳映真,〈以紀實文學結算臺灣的「戰後」評藍博洲的《幌馬車之歌》〉,《聯合文學》,1992年2月,頁95-97。
陳映真,〈陳映真自剖「統一情結」--陳映真:我又要提筆上陣了!〉,《財訊》第132期,1993年3月,頁163-165。
陳映真,〈一本小書的滄桑〉,《聯合文學》第146期,1996年12月,頁16-18。 
陳映真,〈左翼文學和文論的復權〉,《聯合文學》第164期,1998年6月,頁105-108。
陳映真,〈等待清算的後殖民臺灣歷史--評「皇國少年」李登輝〉,《海峽評論》第103期,1999年7月,頁2-24。 
陳映真主講、蔡逸君整理,〈資本主義與西洋文學--文學和社會體制的關係〉,《聯合文學》第184期,2000年2月,頁144-152。 
陳映真,〈桎梏新歲〉,《歷史月刊》第145期,2000年2月,頁40-42。
陳映真,〈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89期,2000年7月,頁138-160。
陳芳明,〈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NULL--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90期,2000年8月,頁156-165。 
陳映真,〈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 〉,《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年9月,頁138-161。
陳芳明,〈當臺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92期,2000年10月,頁166-179。
陳映真,〈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臺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爭論的話〉,《聯合文學》第194期,2000年12月,頁148-172。 
陳映真,〈沒有統一論的「反臺獨」論終歸失敗--評「聯合報」「沒有統獨之爭」的社論〉,《海峽評論》第154期,2003年10月,頁55-56。
陳映真,〈文學是對自由的呼喚--獲頒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感言〉,《明報月刊》,2004年2月,頁65-66。
陳映真,〈避重就輕的遁辭--對於藤井省三「駁陳映真:以其對於拙著「臺灣文學這一百年」的誹謗中傷為中心」的駁論〉,《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12月,頁176-197。
陳映真,〈懷想胡秋原先生〉,《海峽評論》第163期,2004年7月,頁53-55。
陳映真,〈民族分裂下的臺灣文學--臺灣的戰後與我的創作母題〉,《明報月刊》,2004年5月,頁24-26。
陳映真,〈中國文學在臺灣的發展〉,《明報月刊》2005年8月,頁38-39。
陳若曦,〈堅定不移的民族信心〉,《文訊》,2009年9月。
陳建忠,〈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頁215-271。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頁137-242。
陳光興,〈1960年代的陳映真:訪談淺井基文教授〉,《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頁289-308。
陳柏偉,〈初讀陳映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3期,2013年12月,頁273-279。
陳明成,〈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及其重要性〉,《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40期,2013年3月,頁61-88。
張清志整理,〈我的寫作與臺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28-59。
童偉格,〈我敬重那樣的小說家陳映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77-78。
張立本〈跟上陳映真的回家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頁383-396。
崔末順,〈《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黃皙暎和陳映真的歷史認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頁183-214。
淺井基文,〈我所認識的陳映真以及1960年代的臺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6期,2012年3月,頁345-363。
黃琪椿,〈當革命退潮後的老靈魂遇上虛無的先知者:讀趙剛《橙紅的早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3期,2013年12月,頁261-264。
賀照田,〈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陳映真80年代的思想湧流析論之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頁115-182。
曾靜渝,〈第三世界文學的實踐者-重讀陳映真八○年代的文學創作與生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010年9月,頁37-55。
葉石濤,〈臺灣的鄉土文學〉,《文星》第97期,1965年11月。
劉依潔,〈從「人間」雜誌及其創始歷程探陳映真的人文理念〉,《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0年6月,頁164-176。
雷驤,〈陳映真〉,《臺灣文學評論》,2001年7月,頁90-96。
漁父,〈為陳映真說幾句話〉,《九十年代月刊》第246期,1990年7月。
黎湘萍,〈「出走」的「使徒」[陳映真] 〉,《文學世紀》,2004年4月,頁25-29。
劉依潔,〈陳映真在《人間》雜誌中所表現的媒體觀點與實踐方式〉,《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0年6月,頁151-170。
趙剛,〈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頁47-114。
趙剛,〈階級與人性狀態:試論陳映真〈兀自照耀著的太陽〉中的現實主義〉,《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頁105--127。
趙剛,〈陳映真對保釣可能提出的疑問〉,《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9期,2010年9月,頁377-397。
趙剛,〈從仰望聖城到復歸民眾〉,《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頁59-136。
趙剛,〈為什麼要讀陳映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9期,2012年12月,頁185--197。
趙剛,〈兩岸與第三世界:陳映真的歷史視野〉,《人間思想》,2012年夏,頁210-230。
蔡依伶,〈理論陳映真與小說陳映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2004年8月,頁79。
鄭鴻生,〈陳映真與臺灣的「六十年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頁9-46。
鍾文音,〈時間之幕與空間之墓〉,《文訊》第238期,2005年8月,頁36-37。
戴盛柏,〈陳映真的文學視野:陰柔理論的啟示〉,《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2011年9月,頁5-58。
顏崑陽,〈21世紀臺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 〉,《文訊》第280期,2009年2月,頁50-56。
顏崑陽,〈臺灣當代「期待性知識分子」在高度資本化社會中的陷落與超越〉,《文訊》第253期,2009年11月,頁71-80。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的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清華中文學報》,2009年12月,頁49-78。
顏崑陽,〈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布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2009年12月,頁113-154。 
四、學位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奕超,《臺灣左統運動的文化戰線-《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1980-2008)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2012年7月。
朱玉如,《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朱宥勳,《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沈瑞馨,《臺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政勳,《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何恭佑,《《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呂毓軒,《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呂怡婷,《冷戰時期臺灣主體意識的形成(1960-1972):葛智超、彭明敏、陳映真》,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李季鴻,《流動的臺灣— 陳映真與臺灣左翼文學史觀》,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亞橋,《「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碧霞,《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世傑,《臺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比較為主軸》,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淑芬,《流動與轉向——文季系列刊物研究(1959-1985)》,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瑷婷,《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陳明成,《陳映真現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許振福,《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管仲永,《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華梵工學院人文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鄭秀婷,《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曾萍萍,《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欣慈,《從〈麵攤〉到〈萬商帝君〉──陳映真小說的敘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蔡孟莉,《陳映真小說人物角色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1年。
謝曉青,《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羅夏美,《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羅秋英,《太平洋戰爭的記憶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陳映真〈忠孝公園〉、宋澤萊〈最後一場戰爭〉為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