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2201421265900
DOI 10.6846/TKU.2014.01051
論文名稱(中文) 德希達的翻譯觀:「解構」的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 Derrida's notion of translation: The Concept of Deconstr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a notion de traduction chez Derrida: La deconstruction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楊佳穎
研究生(英文) Chia-Ying Yang
學號 6990802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14-01-03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委員 - 蔡淑玲
委員 - 陳佩筠
關鍵字(中) 德希達
解構
延異
巴別塔
一詞多義
譯者
關鍵字(英) Derrida
deconstruction
differance
Tower of Babel
homonymy
translator
第三語言關鍵字 Derrida
la deconstruction
la differance
Des Tours de Babel
homonyme
traducteur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德希達提出之「解構」觀點及其生產物做為寫作主軸,藉此探討德希達於〈延異〉(La difference) 、〈巴別塔〉(Des tours de Babel)及《什麼是「確切的」翻譯?》(Qu’est-ce qu’une traduction «  relevante»?)三部文本內之翻譯困境。

筆者於第一章內探討德希達「解構」思想,並談及「延異」的作用,使得「解構」放置於翻譯之時,譯者能從中得到最大的譯文操作空間。第二章藉由〈巴別塔〉探討一詞多義單字的可譯性,並以「延異」解決此翻譯困境。第三章以德希達的翻譯觀點再次說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以此凸顯譯者的重要性。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 deconstruction of Derrida. He wrote many texts with this notion.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his three works: Differance, Des Tours de Babel and What Is a ‘‘Relevant’’ Translation?. Besides, exploring the plight of translation in those works is another key point in this thesis.

In chapiter 1, we are going to commentate the function of Deconstruction et differance.
In the second part, we will discus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homonymy in chapiter 2 by Des Tours de Babel. In the end, we will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with the notions of Derrida in chapiter 3.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 …………………………………………………………………… 1
 Ⅰ.研究動機……………………………………………………………………… 1
 Ⅱ.研究方法……………………………………………………………………… 2
 Ⅲ.論文架構……………………………………………………………………… 3
 Ⅳ.文獻分析……………………………………………………………………… 5
第一章 「解構」:做為翻譯的一種理論…………………………… 6
 第一節 德希達的解構:意義的生成與傳達…………………………………… 6
 第二節 無限延伸的文字運動:延異…………………………………………… 16
 第三節 「文本之外無一物」…………………………………………………… 24
第二章 「翻譯的本質不是交流」-以〈巴別塔〉為例…………… 34
 第一節 巴別塔/變亂:一詞多義的翻譯 ……………………………………… 34
 第二節 翻譯的本質:重現原文的生命………………………………………… 44
 第三節 譯者的任務:償還債務………………………………………………… 52
第三章 什麼是「確切」的翻譯?…………………………………… 60
 第一節 「一切都是可譯的」…………………………………………………… 60
 第二節 最「適當」的翻譯手法………………………………………………… 66
 第三節 譯者的「新」任務……………………………………………………… 73
結論 ……………………………………………………………………79
參考資料 ………………………………………………………………83
附錄一:德希達出版作品一覽表 ……………………………………92
附錄二:本論文探討之德希達作品封面………………………………98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方夢之主編,《譯學辭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502頁。
包亞明主編,《德里達訪談錄: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何佩群譯、包亞明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7頁。
朱剛,《本源與延異-德里達對本原形而上學的解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5頁。
任文,《聯絡口譯過程中譯員的主體性意識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389頁。
吳錫德,《翻譯空間》:書林,2009,264頁。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459頁。
杜小真、張寧主編,《德里達:中國講演錄》: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235頁。
沈蘇儒,《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263頁。
尚杰,《精神的分裂──與老年德里達對話》: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338頁。
怒安(傅雷),《傅雷談翻譯》:遼寧教育,267頁。
范文美編,《翻譯再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書林,2000,271頁。
范文瀾,《中國歷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65,第三編第一冊,378頁。
胡允桓,《譯海求珠》:三聯書店,2007,269頁。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五南出版社,2003,904頁。
陳永國主編,《翻譯與後現代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11頁。
陳定安編著,《翻譯精要》: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182頁。
陳德鴻、張南峰編,《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287頁。
陳曉明,《德里達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59頁。
許鈞,《翻譯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463頁。
許鈞、袁筱一編著,《當代法國翻譯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312頁。
許鈞、穆雷主編,《翻譯學概論》:譯林出版社,2009,397頁。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349頁。
陸揚,《德里達.解構之維》: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266頁。
-,《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上海三聯書店,2000,298頁。
張偉平編著,《圖解翻譯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137頁。
黃邦傑,《譯藝譚》:書林,1988,177頁。
彭卓吾,《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205頁。
楊大春,《德希達》:生智,1995,170頁。
楊冬,《文學理論—從柏拉圖到德里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22頁。
楊建華編著,《西方譯學理論輯要》: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514頁。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唐山出版社,2009,205頁。
蔡新樂,《相關的相關──德里達「相關的」翻譯思想及其他》: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7,305頁。
鄭敏,《結構──解構視角:語言、文化、評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238
頁。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書林,1993,352頁。
-,《翻譯美學導論》,書林,1995,470頁。
劉靖之主編,《翻譯論集》:書林,1989,387頁。
-,《神似與形似》:書林,1996,420頁。
賴俊雄,《晚期解構主義》:揚智,2005,265頁。
謝天振,《譯介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336頁。
蕭錦龍,《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思想性質論:文化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07頁。
譚載喜,《翻譯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57頁。
羅順江、馬彥華,《法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320頁。
Aristotle and Horatius,《詩學/詩藝》(羅念生、楊周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167頁。
Bejamin, Walter,《本雅明:作品與畫像》(孫冰譯):文匯出版社,1999,266頁。
Collins, Jeff and Mayblin, Bill,《德希達》(安原良譯,沈清松校訂):立緒,1998,
180頁。
Derrida, Jacques,《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德里達訪談錄》(何佩群譯,包亞明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7頁。
-,《言語與現象》(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桂冠,1998,246頁。
-,《立場》(楊恆達、劉北成譯):桂冠,1998,138頁。
-,《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張正平譯):桂冠,2000,81頁。
—,《書寫與差異》(張寧譯):麥田,2004,591頁。
-,《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459頁。
-,《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導引》(錢捷譯):桂冠,2005,216頁。
-,《解構與思想的未來》(夏可君編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75頁。
Hatim, Badil and Mason, Ian,《話語與譯者》(王文斌譯,王克非校):外語教學
與研究出版社,2005,410頁。
Johnson, Christopher,《德希達》(劉雅蘭譯):麥田,1999,144頁。
Munday, Jeremy,《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李德鳳編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7,320頁。
Norris, Christopher,《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劉自荃譯):駱駝出版社,1995,
271頁。
Sim, Stuart,《德里達與歷史的終結》(王昆譯,王文華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8頁。
Steiner, George,《通天塔-文學翻譯理論研究》(莊繹傳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164頁。
Venuti, Lawrence,《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張景華、白立平、蔣驍華主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405頁。


外文專書

Derrida,Jacques, De la grammatologie: Minuit, Paris, 1967.
  -, L’ecriture et la difference :Seuil, Paris, 1967.
 -, La Voix et le phenomen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cne, 1967.
  -, Marges de la philosophie: Minuit, Paris, 1972.
 -,Positions: Entretiens avec Henri Ronse, Julia Kristeva, Jean-Louis Houdebine, 
Guy Scarpette, Minuit, 1972.
 -, Qu’est-ce qu’une traduction « relevente »?: L’Herne, Paris, 2005.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rame: 
Routlge, London, 1992.


中文專文

王寧,〈翻譯的文化建構和文化研究的翻譯學轉向〉,中國翻譯第26卷第6期,
2005,頁5-9。
王育倫,〈翻譯好比……〉,《中國翻譯》第十一期,1984,頁40-42。
毛彬權,〈二十世紀的偉大心靈—華特.班雅明〉,《暨大電子雜誌》第二十六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4,7頁。
白立平,〈文藝思想與翻譯: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思想對其翻譯的影響〉,《中外文學》第31卷第9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3,頁185-207。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第33卷第6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4,頁171-186。
全炯俊,〈文化間翻譯一小考:同周蕾的對話〉,《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85-98。
吳錫德,〈翻譯空間:論傅雷的「神似」理論〉,《翻譯空間》:書林,2009,頁3-29。
沈安德,〈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以《好逑傳》的英譯為例〉,《中外文學》第29
卷第5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0,頁105-129。
邱漢平,〈前言:翻譯理論與文學研究〉,《中外文學》第29卷第5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0,頁4-12。
-,〈凝視與可譯性:班雅明翻譯理論研究〉,《中外文學》第29卷第5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0,頁13-38。
林建光,〈再現「異者」:班雅明的寓言與象徵理論〉,《中外文學》第34卷第1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5,頁177-190。
-,〈翻譯班雅民:閱讀的越界與越界的閱讀〉,《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49-68。
洪志偉,〈靈異先行:解構與多異/譯/憶的單語主義〉,《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157-186。
胡功澤,〈班雅明《譯者天職》中文譯文比較研究〉,《編譯論叢》第二卷第一期:國立編譯館,2009,頁189-247。
胡庚申,〈當代主要譯論評析──兼談以“適應”“選擇”為視角的譯論研究〉,《澳門理工學報》,2006,頁93-104。
查明建,〈意識形態、翻譯選擇規範與翻譯文學形式庫──從多元系統理論角度
透視中國五十-七十年代的外國文學翻譯〉,《中外文學》第30卷第3期: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1,頁63-91。
酒井直樹,〈主體與/或「主体」(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廖咸浩譯0),《中外文學》第30卷第12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2,頁150-195。
馬耀民,〈波特萊爾愛說笑?論翻譯與文學機構〉,《中外文學》第29卷第8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1,頁5-25。
梁孫傑,〈當他被牠看著的時候,他是誰?在德希達那兒的貓〉,《中外文學》第38卷第4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9,頁77-131。
張歷君,〈邁向純粹的語言──以魯迅的「硬譯」實踐重釋班雅明的翻譯論〉,《中外文學》第30卷第7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1,頁128-158。
張君玫,〈翻譯之政治,德希達、魯迅、班雅明:從翻譯的分子化運動看中國語文現代性的建構〉,《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九期,2005,頁57-100。
陳佩筠,〈翻譯、詮釋、權力意志〉,《中外文學》第38卷第2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9,頁169-195。
莊柔玉,〈從對等到差異──解構詩歌翻譯的界限〉,《中外文學》第31卷第11
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3,頁215-239。
莊華興,〈描述、想像與翻譯主體性:馬華文學理論批評案例〉,《中外文學》
第34卷第10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43-60。
傅士珍,〈空無之必要──德希達的文學擬設與倫理學問題〉,《中外文學》第28
卷第6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9,頁255-275。
-,〈德希達與「悅納異己」〉,《中外文學》第34卷第8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87-106。
單德興,〈冷戰時期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中外文學》第36卷第4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7,頁317-346。
-,〈齊邦媛教授訪談:翻譯面面觀〉,編譯論叢第五卷第一期:國家教育
研究院,2012,頁247-272。
彭鏡禧,〈變與常:論原作與譯作的關係〉,《中外文學》第19卷第6期:國立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0,頁4-14。
-,〈翻譯與個人才情〉,《中外文學》第20卷第3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
語文學系,1991,頁31-47。
曾慶豹,〈解構巴別塔:空間、權利與上帝〉,《中外文學》第32卷第5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3,頁125-149。
曾巧雲,〈從譯腦到殖民地經驗的再翻譯──初探跨語世代的後殖民翻譯〉,台
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二期: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頁135-161。
蔡淑玲,〈德希達的隱喻觀—解構本意〉,《當代雜誌》,第五十七期,1991,頁72-77。
蔡振興,〈「作者已死」──信與不信由你〉,《中外文學》第23卷第3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4,頁41-45。
劉介民,〈翻譯文本的解構策略-德里達解構文本的詩性哲學〉,《國外文學》,第二期,2005。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61-84。
-,〈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
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6,頁133-155。
劉建基,〈對話想像:翻譯、衍譯、《魯拜集》〉,《中外文學》第29卷第5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0,頁227-237。
廖朝陽,〈可譯性與精英翻譯:談〈譯家的職責〉〉,《中外文學》第31卷第6
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2,頁19-40。
蘇子中,〈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中外文學》第25卷第5
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6,頁60-75。
蘇琪,〈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翻譯觀〉,《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棗莊學院外語系, 2006。
Benjamin,Walter,〈譯者的任務〉,《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編),頁3-12。
Derrida,Jacques,〈巴別塔〉,《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編),頁13-41。
-,〈什麼是「確切的」翻譯?〉,《翻譯與後現代性》(陳永國編),頁147-170。
-,〈延異〉(汪民安譯),《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浙江
人民出版社,2001,頁67-94。
Droit, Roger-Pol,〈解構是什麼?〉(邱德亮譯),《德希達紀念特刊》:法國世界報,2004,10頁。
Frenz, Horst,〈翻譯的藝術〉(張華譯),《中外文學》第15卷第5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86,頁161-176。
Magliola, Robert,〈處在邊緣上的後現代主義:衍異論宣言〉(蔣淑貞譯),《中外文學》第17卷第8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89,頁31-61。
-,〈延異神學:聖詠第一百一十篇,一塊有趣的凸花棉布〉(馬耀民譯),
《中外文學》第18卷第6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0,頁4-18。
-,〈轉化理論與後殖民言說:論容格之於拉崗、拉崗之於戴希達的後裔〉
(蔡佳瑾、施以明譯),《中外文學》第20卷第8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
文學系,1992,頁33-57。
-,〈德希達式遊戲與佛家緣起/緣滅:哲學風格如何消解實存界〉(趙星
皓譯),《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2,
頁113-134。
Norma Alarcon,〈譯者即叛徒:奇坎娜女性主義中的典型〉(潘昱均譯/賴慈芸、謝惠英校譯),《中外文學》第33卷第2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2004,頁89-114。
Taylor, Carole Ann,〈難以置信的解構批評敘述──既無指涉亦無自我的自我指涉〉(李賜明譯),《中外文學》第15卷第1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
系,1986,頁9-25。


相關博碩士論文

吳明忠,《德希達與解釋學》: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126頁。
彭文林,《誤讀如何可能?-從保羅.德.曼〈盲視的修辭學〉之觀點研究誤讀
的可能性》: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06頁。
楊依蓉,《德希達之解構哲學及其教育意涵》: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6,頁199。
黃子岩,《德希達書寫理論中之藝術動力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頁75。
黃佳嫻,《德希達的解構思想》: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頁11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