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2200814194400
DOI 10.6846/TKU.2008.0092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in the rela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王川玉
研究生(英文) Chuan -Yu Wang
學號 79024020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5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景堯
委員 - 林新發
委員 - 蓋浙生
關鍵字(中) 人口
人口增長
經濟成長
計畫生育
經濟周期
經濟發展
關鍵字(英) population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growth
birth control
economic cycles
economic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經濟發展中,人口是一項重要的因素,人口不但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它的數量和質量都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口增長和經濟成長既有各自發展的規律,也有共體相生的作用,本研究著重於後者共體相生的作用。
觀察中國大陸全面推行計畫生育之後的成效,與經濟成長的波動型態有著顯著的相關性,可由改革開放後,人口穩定低速增長與經濟波動次數的減少看出兩者之間的合力效應。
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三章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計畫生育政策,內容包括人口增長概況、計畫生育政策與執行成效;第四章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與執行政策,內容包括經濟成長概況、經濟成長執行政策與成效;第五章資料分析,內容包括人口與經濟成長的循環與波動、以及建立一元線性迴歸模型;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有以下三點:
1.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是良性循環的關係。依據「人口轉變理論」、「交互影響循環理論」:(1)人口減少(在計畫生育之下),則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總收入(GNI)和全社會固定生產投資總額(FCI),會增加;(2)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總收入(GNI)增長快,則人口質量會提高(總在學率和高等教育在學率會提高)。
2.	中國大陸經濟波動形成的波谷年與人口高峰年的符合性很高。依據「經濟周期波動理論」:(1)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增長率,發現五○至九○年代,經濟波動有六次完全符合,三次接近符合。(2)七○至九○年代至今,人口計畫在1973年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畫」之中,九十年代之後人口開始穩定低速增長,經濟波動時間也隨之延長。
3.	迴歸分析:分析人口增長(穩定的低速增長),有利於經濟成長(經濟高效率高速度發展);反之,亦然。
	建立一元線性迴歸模型: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總收入(GNI)兩變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PNI)有顯著的負相關。意即國內生產總值(GDP)越高,或是國民總收入(GNI)越高,均有利於人口自然增長率(PNI)的低速增長;反之,人口愈增長,對GDP及GDI愈有不利的影響。
英文摘要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population is not only a producer, but also a consumer. Its quantity and quality are all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 main reason is which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ist each own regular pattern. There is also an inevitable correlation func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latter which the inevit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and before the period of Mainland China generally try to carry out the birth control plan, the fluctuation typ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s remarkable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was shown according to the law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reduction of economic fluctuation.

This study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The third chapter is population growth and birth control policy in Mainland China. It contains abou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the policy and executive outcomes of birth control.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ecutive policy of Mainland China. It includes general situ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executive policy and outcome.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data analysis. It contains circulation and fluctu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t also builds up a simple regression model .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Three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There is a virtuous circle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reciprocal effect circulation theory”: (1) If population reduce (under birth control polic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FCI) increase;(2) GDP and GNI grow quickly and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enhance (school enrolment rate of all, school enrolment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2.	The Trade fluctuation in China form wave year and population peak year which are highly tally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ory of trade cycle fluctuation” : (1) The growth rate of GDP was happen in 50-90 years, the trade fluctuation has completely conform to the rate for six times. The other are nearly conform to the rate for three times. (2) 70-90 years to day, population plan in 1973 was listed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 after 90 years population steadily grow by low speed, and the trade fluctuation period extends longer .
3.	Regression analysis: analyze the high efficiency and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s good for promoting the steady and speedy of population growth, vice versa.
	To build up a simple regression mode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Gross national income(GNI) two variables and Population natural growth rate (PNI) exist a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It means that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higher or 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 is higher both are good for population natural growth rate (PNI) growth at low speed, vice vers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探討	9
第一節 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的理論基礎	9
第二節 學者專家的相關研究探討	12
第三章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計畫生育政策	17
第一節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概況	17
第二節 中國大陸計畫生育執行政策	18
第三節 中國大陸計畫生育執行成效	26
第四章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與執行政策	33
第一節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概況	33
第二節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執行政策	34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成效	49
第五章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的分析	59
第一節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之循環關係	59
第二節 中國大陸經濟波動形成的波谷年與人口高峰年的符合性	68
第三節 建立一元線性迴歸模型(採用SPSS軟體)	77
第四節 研究進路與成果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 論	85
第二節 建 議	89
參考文獻	91
一、中文部份	91
二、英文部份	93

表 次

表3-1-1 中國歷代主要人口數據	17
表4-1-1 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改革前與改革後之比較	33
表4-3-1 1953至2002年中國歷次經濟周期以GDP為主的波峰年與波谷年	55
表4-3-2 1952至2002年中國經濟(GDP、GNI、FCI)增長的周期波動型態	56
表4-3-3 1949至2002年中國經濟經歷七個階段的平均增長率	58
表5-1-1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指標	62
表5-1-2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對人口增長作用的指標	67
表5-2-3 中國大陸經濟波動形成的波谷年與人口高峰年的對照表	72
表5-2-4 中國大陸經濟波動形成的波谷年與人口的高峰年的符合性	73
表5-2-5 中國大陸經濟波動形成的波谷年與人口增長高峰年的年代劃分和執行成效	76
表5-3-1 一元線性迴歸模型之標本資料	77
表5-3-2 一元線性迴歸模型推估表(一)	79
表5-3-3 一元線性迴歸模型推估表(二)	80
表5-3-4 一元線性迴歸模型推估表(三)	81

圖 次

圖1-3-1 研究架構圖(一)	6
圖1-3-2 研究架構圖(二)	7
圖2-1-1 人口轉變的模式(西北歐諸國的經驗)	10
圖2-1-2 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運動	11
圖2-1-3 三位一體的惡性循環運動	11
圖4-3-1 1952至2002年中國經濟(GDP、GNI、FCI)增長周期波動型態比較圖	57
圖5-1-1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關係圖(1949~2002年)	59
圖5-1-2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率與國民總收入(GNI)之關係圖(1949~2002年)	60
圖5-1-3 中國大陸人口增長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FCI)之關係圖(1949~2002年)	61
圖5-1-4 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總在學率之關係圖(1949~2002年)	63
圖5-1-5 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與高等教育在學率之關係圖(1949~2002年)	64
圖5-1-6 中國大陸國民總收入(GNI)與全國總在學率之關係圖(1949~2002年)	65
圖5-1-7 中國大陸國民總收入(GNI)與高等教育在學率之關係圖(1949~2002年)	66
圖5-2-1 1949至2002年經濟(GDP)與人口增長周期波動型態比較圖	74
圖5-2-2 1949至2002年經濟(GDP、GNI、FCI)與人口增長周期波動型態比較圖	7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2001)。
2. 中國計畫生育年鑒編輯部(中國人口情報研究中心),中國計畫生育年鑒(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3. 中國經濟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經濟年鑒(北京:中國經濟年鑒出版社,200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摘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綜述(北京:中國經濟年鑑社,2001)。
11. 王冰、辜勝阻,人口與經濟發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12. 王桂新,中國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13. 朱敬一、林全、陳昭南、陳添枝等,經濟學概要(台北市:華泰文化公司,2007)。
14. 范錦明,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論文集(台北市:大屯出版社,2001)。
15. 孫得雄、張明正,人口學與家庭計畫(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出版社,1989)。
16. 孫琬鈡、陳勝利,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幹部讀本(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2)。
17. 耿慶武,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台北市: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
18.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19. 張世晴,人口─經濟成長的理論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
20. 張純元,人口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21. 張曉峒,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使用指南(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2. 彭珮云,中國計畫生育全書(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7)。
23. 楊景堯,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5)。
24. 楊景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2004)。
25.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26.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下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7. 劉克智,台灣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
28. 劉樹成,現代經濟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29. 劉錚、李競能,人口理論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0. 羅德明,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二)期刊、論文
1. 于弘文,「從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國人口狀況的幾個特點」,人口研究4(2001),頁12-13。
2. 王涤,「馬寅初的人口思想再認識」,人口與經濟109(1998),4,頁30-37。
3. 王裕聰,「中國人口成長與可持續發展之分析」,台灣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頁68-72。
4. 李少民、陳寬政、涂肇慶,「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人口學刊13(1990),頁107-124。
5. 馬瀛通,「出生高峰的界定及對我國第一、二次出生高峰若干問題的探析」,人口與經濟83(1994),2,頁11-13。
6. 馬瀛通、馮立天、冷眸,「三大人口高峰與中國現代人口轉變」,人口與經濟119(2000),2,頁3-9。
7. 張世晴,「中國實際經濟成長的動態過程」,南開經濟研究118(2004),4,頁19-27。
8. 張銳,「論中國經濟改革推進方式的轉換」,理論學習月刊9(1994),頁13-18。
9. 華民,「中國經濟改革緣何成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錄》述評之一」,探索與爭鳴(1995),11(總73)頁46-48。
10. 馮立天、馬瀛通、冷眸,「50年來中國生育政策演變的歷史軌跡」,人口與經濟133(1999),2,頁7-9。
11. 路遇,「人口理論的新發展─評李竟能教授所著《人口理論新編》」。人口與經濟132(2002),3,頁79-80。
12. 劉金塘、林富德,「從穩定低生率到穩定人口─新世紀人口態勢模擬」,人口研究24(2004),4,頁35-37。
13. 顧寶昌,「論中國計畫生育的改革」,人口研究26(2002),3,頁1-2。
(三)報紙
馬寅初,「新人口論」,人民日報,1957.7.5,頁11。

(四)網路
1. 仲大軍,「20年來中國改革的成就與差距:中國改革論壇研討會側記」(北京市: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2003.10.30),<http://www.dajun.com.cn/ggltwz.htm>。
2. 楊小凱,「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從晚清到1949)」,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17730>。

二、英文部分
1. B. Naughton, “What Distinctive about China’s Tradisition? State Ecterprise Reform and Overall System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1994), p.18.
2. Olivier Jean Blanchard and Stanley Fischer, 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 (Cambridge, Mass.:MIY Press, 1989).
3. H.J. Gans,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Pover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972), pp.275-28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