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2200810453500
DOI 10.6846/TKU.2008.00921
論文名稱(中文)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續與變-中共「國台辦」新聞發布會內容分析(2000年9月-2007年9月)
論文名稱(英文) Continuation and Changes of Hu Jintao’s Taiwan Policy -A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Press Releases (between September 2000 andSeptember 2007) by China’s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蕭添進
研究生(英文) Jien-Jin Shiau
學號 7942402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1
論文頁數 15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fivemoutain@yahoo.com.tw)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陳德昇
關鍵字(中) 迴避敏感
無限手段
有限目標
務實
宏觀調控
宣傳工具
一中原則
黨的領導
統一戰線
關鍵字(英) avoidance of sensitive issues
limitless approaches
limited objectives
realistic
macro adjustment
propaganda tools
One China principl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united fro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國台辦」自2000年9月起5日起,每月舉行新聞發布會1次。並自2003年11月起改為每月兩次。此一新聞發布會之舉辦時機、內容與形式,恰可提供一個研究中共對台政策轉型之絕佳素材。因為其時機,橫跨中共兩代領導人江澤民與胡錦濤兩個時期;而其內容範圍具體明確,可供量化研究之參考。
    本文採取內容分析法,將「國台辦」新聞發布會發表迄2007年9月26日共85篇文章,區分「披判我方」、「對台政策」、「遏制台獨」、「統戰意涵」、「經貿交流」、「文化交流」、「國際因素」、「兩岸犯罪」、「指名點評」等9個類目,共計2,922個主題(theme)。另將內容區分為主動與被動發布兩部分。分析結果發現,胡錦濤時期的「國台辦」新聞發布會仍深具統戰與宣傳的意涵,呈現一種向上的階梯式關係,以「一中原則」與「黨的領導」為基礎,以「和平統一」為最終目標,以「發展」為引導,以「科學發展觀」及「宏觀調控」進行全面而多元的手段,進行排序與組合,以類似「超限戰」的無限組合手法,達到有限的具體目標。我們可以說,胡錦濤的變在於迴避敏感與務實執行;而他的不變在於更為加遽堅持「一中原則」與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共的對台政策中,沒有了「不變」的原則,就將沒有「變」的意義。所以爾後觀察歷屆中共領導人的對台政策時,應優先研究渠等對於不變原則的立場變化,次再分析其所衍生與發展的各種手段。
所以,胡錦濤的對台政策就中共的戰略利益而言,相較於江澤民時期並沒有太大原則性的改變,改變的是他以此等原則所發展出的各種多元的手段,以及對於宣傳工具的巧妙運用,與共黨理論的深刻內化反省落實等。以此觀之,胡錦濤仍是一位保守型的典型共產黨員,堅守傳統原則,其對台政策並無根本性的改變。
英文摘要
China’s Taiwan Affairs Office (TAO) of the State Council began to hold monthly press conferences starting September 5, 2000. The frequency changed to bi-monthly beginning from November, 2003. The timing of the press conferences’ occurrence, contents and form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Taiwan policy. The reasons are: (1) the timings straddle the eras of China’s leaders of two generations,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and (2) the content coverage is well-defined and may serve as reference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dopted here is used to divide the 85 articles released at TAO’s press conferences by September 26, 2007 into 9 categories: China’s criticisms on Taiwan, China’s Taiwan policy, suppression against Taiwanese Independence, implications of the united fron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cultural exchanges, international factors of cross-strait crimes, and singling out for criticism. There are in total 2,922 themes. The contents are divided into actively and passively released items.
Finding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press releases by the TAO in the era of Hu Jintao still strongly imply a united front and propaganda, and show an upward ladd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s peaceful unification. Then, prioritization and combination are conducted with all-compassing and diverse approaches that are guided by development and carried out based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as and macro adjustment. An approach for limitless combinations similar to asymmetrical warfare is used to attain limited concrete objectives. It is fair to say that Hu initiates changes to avoid sensitive issues and realistically implement them, while he never deviates in reinforcing his insistence upon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and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In China’s Taiwan policy, “change” becomes meaningless without the “changelessness” principle.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first examine changes in the positions of successive Chinese leaders regarding the “changelessness” principle before analyzing the subsequently derivative and developed various approaches in future observations on these leaders’ Taiwan policies.  
Therefore, Hu’s Taiwan policy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principle changes in terms of China’s strategic benefits compared to the era of Jiang Zemin. Changes lie in the various diverse approaches that he has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the clever use of propaganda tools and internalization; and reflection and actualiz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theories. In this view, Hu remains a typical conservative Communist party member and adheres to traditional principles. His Taiwan policy has no fundamental chang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8

第二章 中共對台政策背景……………………………………………10
  第一節 中共國台辦的功能與背景…………………………………10
  第二節 中共國台辦與新聞傳播工作的關係…………….......11
  第三節 國台辦與中共統戰工作的關係.....................16

第三章 江澤民與胡錦濤的對台工作比較…………...........34
  第一節 江澤民的對台工作特點………………................34
  第二節 胡錦濤的對台工作特點………………................43
  第三節  江澤民與胡錦濤的對台工作特點比較…………………62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分析…………………………...............65
  第一節 總表分析與結果………………………...............65
 第二節 各類目分析與結果……………………………………..73
  第三節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續………………...............116
  第四節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變………………………………..119

第五章 結論………………………………………….............1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49
英文部分.......................................151
圖表目錄
圖1-6-1研究架構圖…………………………………………………..9
圖2-3-1 中共對台政策核心與「統一戰線」關係圖.............33
圖4-1-1  告類主動分布曲線圖……………………………………..70
圖4-1-2  江澤民時期主動公布分配圖………………………………70
圖4-1-3  胡錦濤時期主動公布分配圖………………………………71
圖4-1-4  各類被動分布曲線圖………………………………………71
圖4-1-5  江澤民時期被動發布分配圖………………………………72
圖4-1-6  江澤民時期被動發布分配圖………………………………72
圖4-1-7  批判我方—主動方面變化條塊圖…………………………75
圖4-1-8  批判我方—主動分布圖………………………….………75
圖4-1-9  批判我方—主動趨勢圖…………………………………76
圖4-1-10  批判我方—被動方面變化條圖…………………………76
圖4-1-11  批判我方—被動分布圖…………………………………77
圖4-1-12  批判我方—被動趨勢圖…………………………………77
圖4-1-13  批判我方—被動分布圖…………………………………80
圖4-1-14  對台政策—主動分布圖…………………………………81
圖4-1-15  對台政策—主動趨勢圖…………………………………81
圖4-1-16  對台政策—被動變化條塊圖……………………………82
圖4-1-17  對台政策—被動分布圖…………………………………83
圖4-1-18  對台政策—被動趨勢圖…………………………………83
圖4-1-19  打擊台獨—主動變化條塊圖……………………………86
圖4-1-20  打擊台獨—主動分布圖…………………………………87
圖4-1-21  打擊台獨—主動趨勢圖…………………………………87
圖4-1-22  打擊台獨—被動變化條塊圖……………………………88
圖4-1-23  打擊台獨—被動分布圖…………………………………88
圖4-1-24  打擊台獨—被動趨勢圖…………………………………89
圖4-1-25  統戰意涵—主動變化條塊圖……………………………92
圖4-1-26  統戰意涵—主動分布圖…………………………………93
圖4-1-27  統戰意涵—主動趨勢圖…………………………………93
圖4-1-28  統戰意涵—被動變化條塊圖……………………………94
圖4-1-29  統戰意涵—被動分布圖…………………………………94
圖4-1-30  統戰意涵—被動趨勢圖…………………………………95
圖4-1-31  經貿交流—主動變化條塊圖……………………………98
圖4-1-32  經貿交流—主動分布圖…………………………………98
圖4-1-33  經貿交流—主動趨勢圖…………………………………99
圖4-1-34  經貿交流—被動變化條塊圖……………………………99
圖4-1-35  經貿交流—被動分布圖…………………………………100
圖4-1-36  經貿交流—被動趨勢圖…………………………………100
圖4-1-37  文化交流—主動變化條塊圖……………………………102
圖4-1-38  文化交流—主動分布圖…………………………………103
圖4-1-39  文化交流—主動趨勢圖…………………………………103
圖4-1-40  文化交流—被動變化條塊圖……………………………104
圖4-1-41  文化交流—被動分布圖…………………………………104
圖4-1-42  文化交流—被動趨勢圖…………………………………105
圖4-1-43  國際因素—主動變化條塊圖……………………………107
圖4-1-44  國際因素—被動變化條塊圖……………………………107
圖4-1-45  國際因素—被動分布圖…………………………………108
圖4-1-46  國際因素—被動趨勢圖…………………………………108
圖4-1-47  兩岸犯罪—主動變化條塊圖……………………………111
圖4-1-48  兩岸犯罪—被動變化條塊圖……………………………111
圖4-1-49  兩岸犯罪—被動分布圖…………………………………111
圖4-1-50  兩岸犯罪—被動趨勢圖…………………………………112
圖4-1-51  指名點評—主動變化條塊圖……………………………114
圖4-1-52  指名點評—主動分布圖…………………………………114
圖4-1-53  指名點評—主動趨勢圖…………………………………114
圖4-1-54  指名點評—被動變化條塊圖……………………………115
圖4-1-55  指名點評—被動分布圖…………………………………115
圖4-1-56  指名點評—被動趨勢圖…………………………………115
圖5-1-1  胡錦濤對台政策特色階梯圖……………………………136

表2-2-1 中共網際網路成立與管理事件年表..................24
表2-4-1 中共兩代領導人江澤民與胡錦濤對台政策特點比較表...69
表3-2-1 類目表………………………………………………………73
表4-1-1分類統計表(總表)……………………………………………74
表4-1-2趨向比較表……………………………………………………75
表4-2-1分類統計表(批判我方)………………………………………78
表4-2-2概要表…………………………………………………………79
表4-2-3分類統計表(對台政策)………………………………………82
表4-2-4概要表…………………………………………………………84
表4-2-5分類統計表(反台獨)…………………………………………89
表4-2-6概要表…………………………………………………………90
表4-2-7分類統計表(統戰意涵)………………………………………94
表4-2-8概要表…………………………………………………………95
表4-2-9分類統計表(兩岸經貿)………………………………………99
表4-2-10概要表………………………………………………………100
表4-2-11分類統計表(文化交流)……………………………………104
表4-2-12概要表………………………………………………………105
表4-2-13分類統計表(國際因素)……………………………………107
表4-2-14概要表………………………………………………………108
表4-2-15分類統計表(司法事件)……………………………………110
表4-2-16概要表………………………………………………………111
表4-2-17分類統計表(指名批判)……………………………………113
表4-2-18概要表………………………………………………………113
表4-2-19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時期「國台辦」新聞發布會內容變化表………………………………………………………………116
表4-3-1  胡錦濤對台政策強度比較表(改變的部分)…………124
表4-3-2  胡錦濤對台政策強度比較表(不變的部分)…………13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十六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簡歷」(北京: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2002年)。
王泰銓,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彙編(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中共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2005年7月6日。
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節約中長期專項規劃」,2004年11月24日。
中共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畫綱要」,2004年11   
        月24日。
中國商務部,「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國統計表」,2006年2月8日。
台軒編著,中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年)。
石之瑜,台灣之命運(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   
        表大會文件,2002年11月8日。
江澤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做到『三個代表』」(北京:江澤民文選 第三卷,2000 
        年)。
江迅,「胡錦濤警告諸侯」,亞洲週刊(香港),2007年12月23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台灣地區與大陸人民關係條例暨相關許可辦法(台北:行政院大陸
        委員會,2004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台北:政治書局,1997年)。
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余成浩,「國台辦」兩岸關係言說之語藝分析─以圖門論辯理論為研究取徑(台北,政治作
        戰學校新聞研究所,2005年)。
邱立本,「媒體口罩與中央眼罩」,亞洲週刊(香港),2007年12月23日。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年)。
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全球化與中國「三農」(北京: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江,「『三期』的成因與對策思考」,長安雜誌(北京),第3期(2005年),頁20-21。
李孟洲,中國濤金潮-深度檢視胡錦濤的財經DNA(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李孟洲,「胡錦濤行情創歷史新高」,財訊月刊(台北),6月號(2005年)。
李昀晉,「老手新氣象,新舊勢力糾結考驗胡溫政府」,中國通財經月刊(台北),(2004年
        1月)。
紀欣,《反分裂國家法》立法大震撼(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胡鞍鋼,中國大戰略(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許世銓等編,台灣2003(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張五岳、蔡惠美,「兩岸經貿文教交流之探討」,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
        年(台北:鄭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五岳,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張西明,「美國人推動顏色革命的十招」,瞭望週刊,2005年12月20日。
張慶勳,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楊開煌,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楊孝濴,傳播社會學(台灣:台北商務印刷,1995年)。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撰,社會及行為社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1989年)。
黃瑞祺,馬學新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4年)。
劉台平,島計畫-2008年中共發動對台割喉戰(台北:石英出版社,2004年)。
劉平鄰,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的各種方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
        係研究中心,2003年)。
譚方之,黨的統戰工作詞典(北京:中共展望出版社,1988年)。
戴維.赫爾德等箸,楊雪冬等譯,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翁衍慶,統一戰線與國共鬥爭(台北:中共研究雜誌出版社,2006年)。
陳毓鈞,胡錦濤時代的中美台動向-維持現狀,扼制台獨(台北:問津堂書局,2006年)。
喬良、王湘穗著,超限戰(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康曉光,「未來10年中國政治發展策略探討」,戰略與管理(北京),2003年1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與2005年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共第十屆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經濟研究院(IIE)著,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
        崛起(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英文部分
Burgchardt, C. R. (Ed.). (2000).Readings in Rhetorical Criticism . State College, PA: Strata  
    Publishing, Inc.
Campbell, K. K. & Burkholder, T. R. (1997). Critiques of contemporary rhetoric. Belmont, CA: 
    Wadsworth. 
Fairclough, N.(1989).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5 Article IV Consultation”,     
    OECD,China,,November 12, 2005 .pp.32-3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Oil Market Report.”,May 12,2004 and July 13.2005.
Jarol B.Manheim、Richard C.Rich著,冷則剛、任文姍譯,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  
    出版公司,1998年)。
Joseph Fewsmith,”Taizhou Area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15(Summer 2005).
Jing Dong,”China stresses imminence of changing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China Economic News,August 2005,p.1-2.
Louis Kuijs,”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World Bank Research Paper. No.1.May 8, 2005.
Murray Scot 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Washington Quarterly(Summer 2004).
Martin Wolf,”Why is China Growing So Slowly?”Foreign Policy,January-February 2005.
 “NGO Management Comes under Review.”,China Daily,December 15,2005. 
“People Power’Aids Green Drive in China.”,Straits Times,November 15,2005.

Robert O.Keohane,Joseph S. Nye.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Vol.77.No.5,September/October 1998.
Ruth Lane,”Political Culture:Residual Category or General Theory?” (New York: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1992),pp.362~387.
“Significant Shift in Focus of Peasants’ Rights Activism:An Interview with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er Yu Jianrong of the Chinese Acdemy of Social Sciences.”December 19,2005.
Sang Ke,”Major investment urged in urban water supply market”,China Economic,July 
    11,2005.p3.
Susan L.Shick,”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333.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05,January 23,2006.
Thomas L.Friedman著,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頁353。
“80% percent of Farmers Vote in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China Daily,September 7,200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