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1201523570500
DOI 10.6846/TKU.2015.00878
論文名稱(中文) 宋人筆記中的北宋新舊黨爭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Northern Sung Dynasty reformer groups on Sung-literatiNot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許原維
研究生(英文) Yuan-Wei Hsu
學號 69901025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5
論文頁數 20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傅錫壬(fu@mail.tku.edu.tw)
委員 - 殷善培(yinsp@mail.tku.edu.tw)
委員 - 王俊彥
關鍵字(中) 北宋
新舊黨爭
筆記
文史整合
關鍵字(英) Northern Sung Dynasty
Reformer groups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integration
Not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宋人筆記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之一,內容廣泛的涉及宋代社會的各種領域,同時筆記作者已經富有「史」的觀念,對於當代的歷史皆多有記述,可作為北宋黨爭的第一手資料。「新舊黨爭」為北宋歷時最久、牽連層面最廣的政治鬥爭,筆記內容多記敘黨爭名士的遺文軼事,士人風格及言行事蹟之外,還以生動細緻的方式描繪黨爭活動及黨爭人物,從中可以考察北宋黨爭中士人群體風貌。今日的正史材料與筆記中的記錄會有或多或少的異同之處,正是因為筆記為私人著作,與正史的單一立場不同,從中看到一些為黨爭失敗者進行辯護,而對勝利者的揭露。
本文以宋人筆記為範圍,將涉有黨爭記事的筆記逐一列出,從筆記內容之中辨明作者的黨籍傾向,以及是否受到新舊黨爭的影響?受影響的內容呈現何種面貌?並將筆記和正史相互比較,文史整合的方式,欲以廓清黨爭影響筆記的全貌。
英文摘要
Sung-literati not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a wide variety of fields related to the Song Dynasty, while the notes already rich history of ideas, for the time history are more than a description, as the party struggles firsth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former groups" fo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asted the longest, the most widely implicated in the level of political struggle, the content of narrative notes many celebrities left behind the party struggles articles and anecdotes, literati style and the words and deeds, in addition to vivid and detailed portrayal party struggles events and party struggles figures, which you can examine the party struggles in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Gentry style. Today's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 the recording material and notes will be more or less exactly as notes to private writings,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 a single, seeing some of the party struggles to defend the losers of the winners revelations.

This paper, Sung-literati notes the range, would have involved the party struggles record notes one by one studies, the authors identify the party tendencies from notes of the contents, as well as whether the affected Xin fa? Affected what content presentation look? And to compare note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official histor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tegrated manner, trying to clarify the Party Struggle overall not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範圍----------------------------------------------------------------2
		第三節、前人研究成果----------------------------------------------------------4
		第四節、研究步驟---------------------------------------------------------------11

第貳章、宋人筆記的書寫策略與文史價值-------------------------------------------12
		第一節、宋人筆記的界定及淵源--------------------------------------------12
		第二節、宋人筆記的書寫策略-----------------------------------------------15
		第三節、宋人筆記的文史價值-----------------------------------------------17
			一、跳脫立場拘限---------------------------------------------------------18
			二、補闕正史未載---------------------------------------------------------19
			三、以多樣化體例呈現史料--------------------------------------------20
					(一)仿紀傳體---------------------------------------------------20
					(二)仿典制體---------------------------------------------------20
					(三)仿語錄體---------------------------------------------------21
					(四)仿《尚書》形式---------------------------------------------22
					(五)類《經籍考》形式-----------------------------------------22
					(六)分卷無標題------------------------------------------------23
			四、小結----------------------------------------------------------------------23

第參章、正史中的北宋黨爭概述-------------------------------------------------------24
		第一節、慶曆新政---------------------------------------------------------------25
			一、三冗之害---------------------------------------------------------------25
			二、改革時弊---------------------------------------------------------------26
		第二節、熙豐變法---------------------------------------------------------------28
			一、勵志圖新---------------------------------------------------------------29
			二、廣推新法---------------------------------------------------------------30
		第三節、元祐更化---------------------------------------------------------------38
			一、舊黨借詩案肅清異論-----------------------------------------------39
			二、舊黨主張全面廢止新法--------------------------------------------40
		第四節、紹述黨議---------------------------------------------------------------41
			一、新黨報復性傾軋------------------------------------------------------43
			二、紹聖新黨的分裂------------------------------------------------------46
		第五節、小結---------------------------------------------------------------------47

第肆章、宋人筆記與黨爭的關係-------------------------------------------------------49
		第一節、宋人筆記敘錄黨爭的原因----------------------------------------49
			一、作者以士人為主------------------------------------------------------49
					(一)自身參與黨爭者-----------------------------------------50
					(二)祖先涉及黨爭者-----------------------------------------52
					(三)未參與黨爭,但與黨爭人物交往甚密者----------53
			二、台諫制度轉變---------------------------------------------------------53
					(一)魏晉至宋朝之轉變--------------------------------------53
					(二)黨爭之肇始──「風聞言事」-------------------------55
					(三)挾怨攻訐、袒護政策-------------------------------------57

第伍章、偏袒舊黨者筆記-----------------------------------------------------------------60
       第一節、《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後錄》-------------------------------63
           一、對新法的偏見--------------------------------------------------------64
           二、對新黨黨人的偏見與訛誤之辨析------------------------------68
			三、論舊黨分裂-----------------------------------------------------------77
			四、褒揚舊黨黨人--------------------------------------------------------79
			五、小結---------------------------------------------------------------------79
	   第二節、《涑水記聞》--------------------------------------------------------80
			一、君權神化與相權的提升-------------------------------------------81
			二、顯現北宋初吏治腐敗的現象------------------------------------85
			三、從「用人」見黨爭領袖的分歧 --------------------------------87
			四、從「新法」見黨爭領袖的分歧----------------------------------91
			五、對新黨黨人的偏見與訛誤之辨析------------------------------95
			六、小結--------------------------------------------------------------------98
	   第三節、《遵堯錄》------------------------------------------------------------99
			一、推崇祖宗家法--------------------------------------------------------99
			二、黨爭人物的立場轉變與相軋-----------------------------------101
					 (一)韓琦篇---------------------------------------------------102
					 (二)富弼篇---------------------------------------------------103
					 (三)司馬光篇------------------------------------------------108
					 (四)程顥篇---------------------------------------------------110
			三、小結-------------------------------------------------------------------114
       第四節、偏袒舊黨者筆記之特色----------------------------------------------116

第陸章、偏袒新黨者筆記---------------------------------------------------------------118
		第一節、《東軒筆錄》--------------------------------------------------------121
			  一、新黨分化之評述------------------------------------------------122
			  二、新法之評述-------------------------------------------------------128
			  三、小結----------------------------------------------------------------129
		 第二節、《默記》-----------------------------------------------------------130
			  一、異黨相軋始於慶曆----------------------------------------------130
			  二、多抑呂揚王之說-------------------------------------------------133
			  三、對章惇之評論----------------------------------------------------135
			  四、小結-----------------------------------------------------------------136
		 第三節、《鐵圍山叢談》---------------------------------------------------137
			  一、因黨爭而多次改元---------------------------------------------139
			  二、宋神宗與王安石之軼聞---------------------------------------140
			  三、司馬光與蘇軾之分歧-----------------------------------------141
			  四、歌功頌德以掩飾腐敗治國-----------------------------------142
			  五、小結----------------------------------------------------------------144
		 第四節、《萍洲可談》--------------------------------------------------------144
			  一、新黨黨人相互傾軋----------------------------------------------144
			  二、新舊兩黨意氣之爭----------------------------------------------146
			  三、黨爭對士大夫的影響-------------------------------------------147
			  四、對舒亶之評論----------------------------------------------------148
			  五、小結-----------------------------------------------------------------149
        第五節、偏袒新黨者筆記之特色----------------------------------------149

第柒章、態度持中者筆記--------------------------------------------------------------150
		 第一節、《澠水燕談錄》-----------------------------------------------------150
			  一、慶曆新政對新法的影響--------------------------------------150
			  二、對舊黨黨人之評述---------------------------------------------153
			  三、對新黨黨人之評述---------------------------------------------154
			  四、小結----------------------------------------------------------------155
		 第二節、《清波雜志》-------------------------------------------------------156
			  一、對王安石之評論-------------------------------------------------157
             二、對蔡京之評論----------------------------------------------------158
			  三、對葉夢得之評論-------------------------------------------------160
			  四、小結-----------------------------------------------------------------162
        第三節、態度持中者筆記之特色-----------------------------------------162

第捌章、宋人筆記與正史所敘黨爭的不同-----------------------------------------163
		第一節、寫作目的與學術性質的不同------------------------------------163
		第二節、敘事者的立場與態度的不同------------------------------------164
		第三節、資料來源與取捨的不同------------------------------------------170

第玖章、結論-------------------------------------------------------------------------------173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174
					(一)經部--------------------------------------------------------174
					(二)史部--------------------------------------------------------174
					(三)集部--------------------------------------------------------176
					(四)筆記--------------------------------------------------------178
						1.偏袒舊黨者筆記-------------------------------------178
						2.偏袒新黨者筆記-------------------------------------180
                      3.態度持中者筆記-------------------------------------181
                      4.其他筆記-----------------------------------------------182
			二、現代專著--------------------------------------------------------------186
			三、期刊論文--------------------------------------------------------------190
			四、學位論文--------------------------------------------------------------199
			五、電子資源--------------------------------------------------------------200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一)經部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編,《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清)阮元編,《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十三經注疏》本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 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一版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通釋,《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後晉)劉昫撰,戴月芳主編,《舊唐書》,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一版.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朱熹、李幼武撰,《宋名臣言行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宋)趙汝愚,《國朝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
(宋)呂祖謙,《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議》,臺北:新文豐公司,臺一版,1989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宋)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明)馮琦編、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楊士奇等著,《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海瑞,《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欽定四庫全書》本,1986年3月
(明)海瑞,《元祐黨籍碑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馮琦編,陳邦瞻增輯,《宋史紀事本末》,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本》,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5月
(清)陸心源,《宋史翼》,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清)陸心源,《宋史翼》,影印清刻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清)紀昀等總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一版
(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臺北:王記書坊,1984年
(清)紀昀、孫士毅、陸錫熊等著,《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第一版。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初版2刷
(清)秦緗業著、(清)黃以周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香港:世界出版社,第五版,2010年

(三)集部
(梁)劉勰,《文心雕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點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宋)蘇軾撰、宋郎曄校記,《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校記》,臺北:世界書局,1900年1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一版
(宋)邵雍,《伊川擊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王安石撰、王雲五主編,《王臨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宋)宋祈,《景文集》(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陸佃,《陶山集十四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宋敏求,《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宋)王安石著、(宋)李壁注、(清)沈欽韓補注,《王荊公詩李氏注附沈氏勘誤補正》,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9月
(宋)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王讜,周勛初點校,《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程顥,《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蘇轍撰、陳宏天、高秀芬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包拯撰、楊國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第二版
(宋)王安石撰、沈松勤點校,《王安石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9月
(宋)程顥、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弁,《西清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元)陶宗儀纂,王雲五著,《說郛》,據上海涵芬樓排印本影印,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6月3刷
(明)李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顧炎武撰、雷漢卿選注,《日知錄》,西安:新華書店,1998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宋論》,北京:三人出版社,1994年3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清)余家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二版
(清)曹溶,《學海類編》,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月
(清)王夫之,《宋論》(擷錄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四)筆記
	1. 偏袒舊黨者筆記
(宋)范鎮,《東齋記事》,汝沛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一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鄧廣銘、張希清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第一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誠剛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一版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王柡,《燕翼詒謀錄》,朱杰人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一版
(宋)張舜民,《畫墁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張舜民,《畫墁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一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王得臣,《麈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王得臣,《麈史》,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十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蘇軾,《東坡志林》,王松齡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一版
(宋)蘇轍,《龍川略志》,俞宗憲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月,第一版
(宋)蘇轍,《龍川別志》,俞宗憲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月,第一版
(宋)黃庭堅,《宜州家乘》,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九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李劍雄、劉德權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一版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宋)張耒,《師友談記》,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王鞏,《聞見近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羅從彥,《遵堯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九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 何薳,《春渚紀聞》,張明華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第一版
(宋)何薳,《春渚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何薳,《春渚紀聞》,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三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莊綽,《雞肋編》,蕭魯陽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一版
(宋)方勺,《泊宅編》,許沛藻、楊立揚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第一版
(宋)方勺,《泊宅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方勺,《泊宅編》,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八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佚名,《道山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馬永卿,《嬾真子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馬永卿,《嬾真子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劉德權、李劍雄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一版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四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宋)岳珂,《桯史》,吳企明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一版

	2. 偏袒新黨者筆記
(宋)沈括,《夢溪筆談》,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宇文紹奕考異、侯忠義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第一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十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魏泰,《東軒筆錄》,李裕民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一版
(宋)魏泰,《東軒筆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魏泰,《東軒筆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八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王銍,《默記》,朱杰人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一版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馮惠民、沈錫麟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第一版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九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朱彧,《萍洲可談》,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朱彧,《萍洲可談》,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惠洪,《冷齋夜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 態度持中者筆記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呂友仁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一版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四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周煇,《清波雜志校注》,劉永翔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9月,第一版

	4. 其他筆記
(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佚名,《五國故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侯延慶,《退齋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李劍雄、劉德權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第一版
(宋)張唐英,《蜀檮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卷,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范鎮,《東齋記事》,汝沛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一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王瑞來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第一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周密,《齊東野語》,張茂鵬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第一版
(宋)王讜,《唐語林校證》,周勛初校證,《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一版
(宋)周密,《癸辛雜識》,吳企明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一版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第一版
(宋)姚寬,《西溪叢語》,孔凡禮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第一版
(宋)陸游,《西溪叢語》,孔凡禮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第一版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傅根清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第一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徐規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宋)程俱,《麟臺故事校證》,張富祥校證,《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第一版
(宋)陶穀,《清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陶穀,《清異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徐鉉,《稽神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張洎,《賈氏譚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吳淑,《江淮異人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錢易,《南部新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錢易,《南部新書》,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四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黃休復,《茅亭客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黃休復,《茅亭客話》,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一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01,第一版
(宋)楊億,《楊文公談苑》,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江休復,《江鄰幾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江休復,《江鄰幾雜志》,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五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歐陽修,《歸田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歐陽修,《歸田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五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張師正,《括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張師正,《倦游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誠剛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一版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劉斧,《青瑣高議》,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劉斧,《青瑣高議》,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二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文瑩,《湘山野錄》,鄭世剛、楊立揚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7月,第一版
(宋)文瑩,《湘山野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文瑩,《湘山野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文瑩,《玉壺清話》,鄭世剛、楊立揚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7月,第一版
(宋)文瑩,《玉壺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文瑩,《玉壺清話》,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李裕民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一版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十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宋)張耒,《師友談記》,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趙令畤,《侯鯖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費袞,《梁溪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 何薳,《春渚紀聞》,張明華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第一版
(宋)何薳,《春渚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何薳,《春渚紀聞》,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三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洪皓,《松漠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洪皓,《松漠紀聞》,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佚名,《道山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朱弁,《曲洧舊聞》,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朱弁,《曲洧舊聞》,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七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馬永卿,《嬾真子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宋)馬永卿,《嬾真子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三編第六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宋)王鞏,《隨手雜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第九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二、現代專著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里仁書局,1959年
漆俠,《王安石變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
張其昀等編著,《中國文學史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9年12月,再版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華大字典》,臺北:中華書局,1960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日)清水茂,《王安石》,東京:岩波書店,1964年(昭和39年)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一版
梁啟超,《王荊公》,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二版
王德毅,《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商問印書館編審部編纂、方毅等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熊公哲,《王安石政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6月
郭紹虞校輯,《宋詩話輯佚》,臺北:文泉閣出版社,1972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日)青木正兒著,鄭樑生、張仁青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1977年10月
魯迅、周樹人編,《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2月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3月,臺二版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5月
羅克典,《王安石評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8月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4年6月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9月
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梅原郁,《續資治通鑑長編人名索引》,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惜秋,《宋初風雲人物》,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9月
季平,《司馬光新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5月
林天蔚,《宋代史事質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1994年
鄧廣銘等著,《兩宋政治經濟問題》,上海:知識出版社,1988年
褚柏思,《王荊公新傳》,California:美國柏雪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9月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9年3月
張高評,《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10月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李則芬,《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姚瀛艇、劉象彬等編,《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10月,第2刷
(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劉俊文主編,高明士等譯《日本學者中國史論著選擇》(第二卷 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戴月芳,《宋代筆記小說》,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月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洪亮,《蘇東坡新傳》,臺北:國際村出版社,1994年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第八版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二版
鄧廣銘,《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明蓀,《王安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10月
陶晉生等譯,《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周光培,《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華人德,《歷代筆記書論匯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葉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4月
恩昶,《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2版,1刷
宋衍申,《司馬光傳》,臺南:大行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1刷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文出版社,1997年10月
唐明邦,《邵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姚榮濤,《國脈如縷──宋朝興衰啟示錄》,臺北:年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7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申,《中國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0年,第一版
孫光浩,《王安石冤屈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4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出版社,2000年6月
林瑞翰,《中國通史》,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8月,初版6刷
方豪,《宋史》,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再版
高紀春,《宋史本紀考證》,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二版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李華端,《宋史論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黎活仁等編,《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梁啟超,《王安石傳》,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上的進退遊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2年9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7月13刷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8月
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李華端,《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包偉民,《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鄭寵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宋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12月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包偉民、吳錚強編,《宋朝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楊渭生等著,《兩宋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劉學斌《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四川大學股及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著,《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12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第二版
祖慧,《沈括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涂美雲,《北宋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1月
鍾芒主編、鍾基編譯,《古文觀止》,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王桐齡著、解雪、章偉、蔡大東譯,《中國歷代興亡解謎:話說中國歷代黨爭》,2011年4月

三、期刊論文

龍溪,〈宋時黨爭與太學生的諍諫〉,幼獅月刊,第2卷第7期,1954年7月,頁30、33
雷飛龍,〈北宋新舊黨爭及其學術政策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1期,1965年5月,頁201~244
丁則良,〈杯酒釋兵權考〉,人文科學學報,第41卷第21期,1982年,頁45
羅家祥,〈試析王安石改革役法的目的〉,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3年,頁71~78
林天蔚,〈北宋黨爭對實錄修纂的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5期,1983年5月,頁141~151
孫蘭廷,〈“東坡志林”初探〉,內蒙古師大學報,第2期,1984年,頁101~105
羅家祥,〈北宋“君子有黨論”述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1989年,頁66~74
陳棟,〈北宋國情與熙寧變法〉,晉陽學刊,第6期,1990年,頁19~23
林耀德,〈從熙寧到元符——十一世紀後期北宋的政治與文藝〉,聯合文學,第7卷第8期(總80期),1991年6月,頁14~18
賴漢屏,〈囚首垢面,拗骨冰心——王安石的生活情趣〉,明道文藝,第189期,1991年12月,頁23~29
方元珍,〈王安石著作考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5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133~150
成長健、師君侯,〈從三篇《朋黨論》看北宋的黨爭〉,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總第29期),1993年,頁24~29
黃復山,〈王安石三不足說考辨〉,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1993年6月,頁209~252
呂士朋,〈黨爭的歷史教訓〉,中國文化月刊,第169期,1993年11月,頁2~9
林瑞翰,〈士大夫的鬥爭——北宋慶曆黨爭與新舊黨爭〉,歷史月刋,第70期,1993年11月,頁45~47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頁74~83
郭洪紀,〈古代儒士群體的社會構成及文化特徵〉,唐都學刊,第10卷第4期(總38期),1994年,頁37~41
梁天錫,〈北宋臺諫制度的轉變〉,能仁學報,第3期,1994年8月,頁135~186
喜蕾,〈《鐵圍山叢談》的史料價值〉,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第2-3期,1994年9月,頁74~81
趙曉蘭,〈宋詩一代面目的成就者——王安石〉,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總第99期),1995年4月,頁78~86
黃敬先,〈王安石晚年覓詩歸自然〉,歷史月刊,第90期,1995年7月,頁112~115
諸葛憶兵,〈洛蜀黨爭辨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100~105
蕭慶偉,〈簡評《清波雜志》的北宋新黨論〉,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1996年,頁80~93
馬月華,〈筆記文獻的史料價值及筆記文獻信息的開發〉,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期,1996年,頁104~111
唐富齡,〈高屋建瓴,獨標一格──讀《中國筆記小說史》〉,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 (總第227期),1996年,頁128~129
吳武雄,〈蘇轍之仕宦及其政績〉,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頁265~289
宋忠赤,〈北宋新學派人才觀對我們的啟示〉,鞍山師範院學報(綜合版),第17卷第2期,1996年6月,頁62、67
周祚紹,〈論黃庭堅與北宋黨爭〉,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頁55~59
諸葛憶兵,〈洛蜀黨爭辨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100~105
蕭慶偉,〈北宋黨爭與杜詩陶詩之顯晦〉,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頁33~38、53
曾棗莊,〈論宋代的三大詩案〉,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2期,1996年冬,頁29~41
馮暉,〈《涑水記聞》的史料價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7年,頁133~137
蕭慶偉,〈蘇軾策題之謗與洛蜀黨爭〉,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7年,頁51~55、60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序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7年,頁81~86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道德觀〉,簡牘學報,第16期,《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1997年1月,頁153~169
周偉民,〈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在熙寧新政期間的社會改革措施與心路歷程〉,資料與研究,第25期,1997年1月,頁13~23
高紀春,〈關於呂惠卿與王安石關係的幾點考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0~45
蕭慶偉,〈熙豐、元祐黨爭的特質及其蛻變〉,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8年,頁58~63
萬斌生,〈一篇正確評價王安石的劃時代文獻──讀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撫州師專學報,第1期(總第56期),1998年1月,頁99~107
沈松勤,〈論王安石與新黨作家群〉,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1998年1月,頁71~77
鄒陳惠儀,〈曾鞏與王安石關係剖析〉,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第5期,1998年6月,頁73~106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臺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8年12月,頁17~32
蕭慶偉,〈論熙豐、元祐黨爭的文化背景〉,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1998年,頁58~64
方健,〈從范仲淹的交游看朋黨之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頁90~95、111
沈松勤,〈北宋台諫制度與黨爭〉,歷史研究,第4期,1998年,頁27~44
顧宏義,〈《邵氏聞見錄》有關王安石若干史料辨誤〉,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1998年9月,頁37~40、47
王琳祥,〈蘇軾與王安石〉,歷史月刊,第130期 11月號,1998年,頁120~125
冷輯林、樂文華,〈宋神宗是熙豐變法的主宰〉,江西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第1期,1999年,頁100~104
傅錫壬,〈從詩作看王安石變法維新的心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3期,1999年5月,頁1~17
王德毅,〈宋代史學的特質及其影響〉,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頁349~373
潘天華,〈《夢溪筆談》的語言價值〉,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1999年9月,頁15~22
張邦煒,〈北宋亡國的緣由〉,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20卷,1999年10月,頁1~6
刁忠民,〈論北宋天禧至元豐間之台諫制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3期,1999年頁77~86
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荊公體”〉,文學遺產,第4期,1999年,頁48~54
劉復生,〈北宋“黨爭”與儒學復興運動的演化〉,社會科學研究, 第6期,1999年,頁114~119
魏春初,〈淺析司馬光的變革理論及與王安石的分歧〉,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1999年2月,頁60~62
宋晞,〈異論相攪——北宋的變法及其紛爭〉,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7月,頁45~51
宋馥香,〈略論北宋士風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28~30
王榮科,〈北宋政治文化與王安石變法〉,南通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54~59
郭文佳、彭學寶,〈從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看韓琦〉,殷都學刊,第1期,2000年,頁46~49
劉成因,〈宋代文學研究的新創獲——讀《北宋文人與黨爭》〉,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3月第2期,頁159
黃美鈴,〈北宋貶謫詩人的心靈模式與類型分析〉,國科會89年度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8月1日~2001年7月31日計畫案,頁1~6
鄒川雄,〈王安石變法與傳統中國社會行事理法──一個社會學的分析〉,國科會89年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8月1日~2001年7月31日,頁1~26
宮雲維,〈從史料來源看宋人筆記中科舉史料的價值〉,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總第41期),2001年,頁79~85
劉成國,〈發未發之覆、道未盡之言──讀《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5期,頁32~33
任樹民,〈從宋人筆記看王安石的人格〉,撫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4
孟天運,〈王安石變法中的失誤原因辨析〉,吉林大學學報,第2期,2001年3月,頁117~122
陳妙如,〈宋代筆記小說的整理與運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1年3月,頁43~67
金強、葛金芳,〈北宋文官政治與熙豐黨爭〉,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1年3月,頁108~110
馬斗成,〈宋代眉山蘇氏婚姻與黨爭〉,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01年4月,頁226~231
王育濟,〈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親〉,東岳論叢,第22卷第3期,2001年5月,頁106~111
李華瑞,〈論李燾對《王安石目錄》的取捨〉,撫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頁1~6
俞兆鵬,〈評陸佃對王安石新法的態度〉,撫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2期,2001年6月,頁7~11
燕永成,〈北宋宰輔朝政筆記研究〉,文獻季刊,第3期,2001年7月,頁106~119
郭應哲,〈王安石政治思想研究〉,國科會90年度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1年8月1日~2002年7月31日,頁1~3
張其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析──北宋政治架構式微〉,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3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114~122
王昊,〈近五十年來《辨奸論》真偽問題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2002年,頁261~264
陳元鋒,〈王安石屢辭館職考論——兼論宋代館職、詞臣之榮顯與遷除〉,文史哲(總第271期),2002年第4期,頁136~140
郭學信,〈略論“慶曆之際”世人精神的嬗變〉,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頁137~140
范立舟,〈《松漠紀聞》史料價值舉例〉,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105期),頁60~64
程兆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以元祐兩案看宋代朋黨及其對世風的戕害〉,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年第1期,頁158~164
陳妙如,〈再談宋代筆記小說之整理〉,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頁175~192
劉美新,〈蔡絛和他的《鐵圍山叢談》〉,天中學刊,第17卷第3期,2002年6月
李貞慧,〈王安石新法文教政策與北宋晚期文學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科會91年度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8月1日~2003年7月31日計畫案,頁1~7
王宇,〈王安石“天變不足畏”新論〉,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9月,頁188~121
何兆泉,〈《涑水記聞》考辨一則〉,史學史研究,第3期(總第111期),2003年,頁66~67
呂一燃,〈呂惠卿與王安石變法〉,史學月刊,第2期,2003年,頁36~44
張勁,〈宋哲宗“紹述”時期新舊黨爭述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頁123~127
崔英超、張其凡,〈論宋神宗在熙寧變法中主導權的逐步強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NO.5,頁119~122
陶敏、劉再華,〈“筆記小說”與筆記研究〉,文學遺產,第2期,2003年,頁107~166
田耕宇,〈中唐牛李黨爭與北宋新舊黨爭性質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45~151
陳志剛,〈南宋初年的黨爭及其影響〉,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76~80
李華端、郭志安,〈評鄧廣銘、漆俠五十年來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研究〉,河北學刊,第23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39~144
牛建強,〈廣域的史料觀念:謝國楨對明清筆記小說價值之認識〉,史學集刊,第4期,2003年10月,頁13~18
沈履偉,〈曾布與熙寧變法〉,歷史教學,第8期(總第489期),2004年,頁25~29
丁海燕,〈宋人史料筆記研究──從《四庫全書總目》對宋代史料筆記的評價談起〉,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39期),2004年1月,頁112~116
郭秋顯,〈王安石變法與詩歌之糾葛〉,立德學報,第1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40~167
李屏,〈“虛構”中的事實──宋筆記小說中的“熙寧興學”〉,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3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23~128
馬玉臣,〈熙豐黨爭新論〉,東方論壇,第1期,2005年,頁83~86
姚治勛,〈排斥異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宋史研究,2005年,頁125~131
李存山,〈“慶曆新政與熙寧變法”補說〉,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45期),2005年1月,頁130~137
鄭鋒,〈如何看待北宋“元祐更化”〉,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5年3月,頁91~96
張欣、張淑生,〈北宋元祐時期“調停”淺探〉,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75~78
程毅中,〈略談古代小說類別〉,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總第79期),2006年,頁4~5
郭凌雲,〈歷史瑣文筆記題材在北宋的變遷〉,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總104期),頁71~74
李金水,〈熙豐時期農田水利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2006年,頁37~44
郭凌雲,〈北宋雅俗交融背景下筆記特徵略論〉,北方論叢,第1期(總195期),2006年,頁39~42
王祥春,〈從“青苗法”看熙寧變法的不現實性〉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總第21期),2006年6月,頁17~19、30
孫明才,〈元祐更化與元祐詩壇〉,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2007年,頁65~67
李華端,〈九百年來王安石變法評議的演變和發展〉,歷史教學(高校版),第4期(總第525期),2007年夏,頁5~11
黃弋,〈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風與文風〉,安徽文學(評論研究),第12期,2007年,頁95~96
郭凌雲,〈北宋筆記特點及地位論略〉,雲夢學刊,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20~123
宋馥香,〈兩宋歷史筆記的編纂特點〉,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第2期,頁72~76
蔡哲修,〈北宋“市易之獄”淺探──熙寧政爭研究〉,中興史學,第2期,2007年6月,頁27~44
王燕華、俞鋼,〈劉知幾《史通》的筆記小說概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100~107
常建華,〈從《遵堯錄》看羅從彥的政治思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96期),2008年,頁33~37
梁珍明,〈葉夢得《石林詩話》與北宋黨爭的關係簡評〉,語文學刊,第11期,2008年,頁110~111
鄭繼猛,〈近年來宋代筆記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第4期,2008年,頁37~41
熊鳴琴、張其凡,〈曾布“奸臣論”辨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總第143期),2009年夏,頁166~174、212
郭學信,〈試論宋代士大夫的群體凝聚意識〉,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9年,頁71~76
趙盛印,〈筆記小說與中國史學〉,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9年4月,頁33~34
顧宏義〈范純仁論朋黨──兼析元祐年間“調停”說的起因與影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4卷第3期(總第147期),2009年6月,頁9~16
王慶華,〈古代文類體系中“筆記”之內涵指稱──兼論近現代“筆記小說”概念的起源及推演〉,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頁99~104
唐黎明,〈《清波雜志》研究述評〉,南昌教育學院學報(文學藝術),第25卷第12期,2010年,頁29
張琴,〈論王安石“擇術”與“理財”思想的統一──王安石熙寧變法思想軌跡異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10年3月,頁113~117
李美惠,〈論元祐時期洛蜀黨爭的機笨困結──以程頤、蘇軾之爭為中心而展開〉,中國語文,第160卷第4期(總第634卷),2012年4月,頁58~69
李真真,〈宋人“黨”觀念探析〉,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10年4月,頁81~86
涂美雲,〈從元祐黨爭看蘇軾學禁及其發展〉,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179~212
李美惠,〈論元祐時期洛蜀黨爭的機笨困結──以程頤、蘇軾之爭為中心而展開〉,中國語文,第160卷第5期(總第635卷),2010年5月,頁69~84
郝明,〈略論王安國〉,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8期,2010年8月,頁111~113
鄒福清,〈關於筆記淵源與特點的思考〉,襄樊學院學報,第31卷第10期,2010年10月,頁57~72
姚春華,〈陳寅恪筆記小說証史的方法論〉,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5卷第12期,2010年12月,頁72~73、118
王梅,〈宋人筆記中的黨爭及其士風──以“舊黨”筆記為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增刊,頁75~79
章文明,〈試論《邵氏聞見錄》中王安石的交友觀〉,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11年6月,頁92~93
鄭鋒,〈北宋熙豐、元祐役法與紹聖役法的比較研究〉,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2卷第4期,2011年8月,頁159~162
趙龍,〈從甄別到縷析:論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的著錄〉,圖書與情報,第4期,2012年,頁141~143
邢勇,〈從《湘山野錄》看皇位之爭對宋代書禁的影響〉,史學月刊,第8期,2012年,頁26~36
陽繁華、唐成可,〈論宋人筆記小說中王安石的負面形象〉,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12年3月,頁32~35
杜若鴻,〈北宋重要詩案與詩歌發展的轉向〉,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2012年5月,頁168~177
許原維,〈新舊黨爭之筆記研究──以邵氏聞見前後錄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1月
郭凌雲,〈北宋歷史瑣聞筆記觀念簡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49卷第5期,2012年9月,頁49~56
郭凌雲,〈北宋黨爭影響下的歷史瑣文筆記創作〉,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13年9月,頁144~149
趙炎,〈亂倫:讓歐陽修蒙羞的政治陷害〉,文史博覽,第5期,2014年,頁55~56

四、學位論文

高靜文,《葉夢得之文學研究》,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張上翡,《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6月
吳秀蓉,《從新舊黨爭論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蔣啟俊,《元祐黨爭中的台諫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李佩如,《北宋黨爭對蘇轍文學創作的影響》,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楊雅筑,《新舊黨爭與北宋詩話:黨爭影響論的重新評估》,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王璧寰,《北宋新舊黨爭與詞學》,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陳雲英,《宋代雜著筆記所載辨偽資料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2009年6月
王梅,《宋代筆記所述黨爭及其士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陳佩君,《北宋筆記小說中幻想故事研究》,台東: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7月

五、電子資源

(漢)班固,《漢書》100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30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鄭樵,《通志》200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42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蘇轍,《欒城集》84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鄭俠,《西塘集》9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羅從彥,《豫章文集》17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曾肇,《曲阜集》4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馬永卿,《元城語錄》3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懷蔭布修;(清)黃任纂,《泉州府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製,200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