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1611512200
DOI 10.6846/TKU.2016.00845
論文名稱(中文) 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促進中外籍英語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n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ve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Native and Non-Nati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連美郁
研究生(英文) Mei-Yu Lien
學號 6037501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7-20
論文頁數 13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劍涵(chienhanc@mail.tku.edu.tw)
委員 - 張月霞(yuehhsiac@gmail.com)
委員 - 戴雅茗(yaming@tea.ntue.edu.tw)
關鍵字(中) 專業學習社群
中外籍英語教師
協同教學
學習站
關鍵字(英)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Teaching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Teachers
Learning S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英語為世界公民必備的溝通工具,為適應世界潮流與國際化,教育部引進外籍英語教師到公立國中小服務,以協同教學方式參與現場教學,提升本國英語教師教學品質。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促進中外籍英語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方案實施歷程,推動協同教學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策略,與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方案對中外籍英語教師協同教學之影響。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針對新北市海洋國小(化名)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中外籍英語教師,進行三個循環的行動方案,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在研究場域中推動學習站協同教學,改善中外籍英語教師之協同教學,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了解行動方案過程中,有哪些專業成長及省思,與行動方案後,中外籍英語教師在協同教學之「溝通討論」及「協同合作」的改變。研究結果發現:
(一) 透過公開課的實施,促進社群共同目標更明確具體。
(二) 學習站教學,促使中外師在協同教學角色的改變。
(三) 社群領導者的功能發揮,影響社群的發展。
    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學校行政單位、執行中外師協同教學教師、社群領導人及後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英文摘要
English becomes the essential communicative tool of global citizens. In order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recruits foreign English Teachers to  co-teach with local English teachers in public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o promote English i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 of the action plans on facilitating collaborative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native and non-nati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 and the influence o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e study. Researcher implemented 3 cycles of action plans to promote statio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through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teachers’ PLC in Marine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ym), New Taipei City to improv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teachers.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got the knowledge of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reflection, and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teachers through the action plan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Open lessons promote the clear objectives of the PLC. (2)Station Teaching facilitates the change of the roles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teachers i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3)The leadership will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C.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offers th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s, and the co-teachers and to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	I
表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壹、研究目的	4
貳、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壹、本國英語教師	4
貳、外籍英語教師	5
參、協同教學	5
肆、專業學習社群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壹、研究範圍	6
貳、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中外師協同教學	8
壹、協同教學的定義	8
貳、協同教學的發展與實施模式	9
參、中外師協同教學之相關實證研究	13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21
壹、專業學習社群的內涵	21
貳、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與發展	25
參、結合專業學習社群之教師專業發展	33
肆、專業學習社群的領導議題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壹、行動研究	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9
壹、研究流程	40
貳、研究架構	41
參、研究期程	42
肆、實施方式	43
第三節  研究背景	44
壹、研究場域	44
貳、研究者	55
參、研究參與者	5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1
壹、資料收集	61
貳、資料分析	64
參、三角檢證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摸索階段	67
壹、外師提出「第一代學習站協同教學」	68
貳、「第二代學習站協同教學」:差異化教學	69
參、摸索階段的發現	70
第二節  行動研究之歷程	71
壹、行動研究第一階段:共識建立	71
貳、行動研究第二階段:校內公開課	84
參、行動研究第三階段:校外公開課	9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07
壹、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學習站協同教學行動方案實施歷程	107
貳、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促進中外師協同教學之專業成長及省思	109
參、中外師在協同教學之「溝通討論」及「協同合作」的改變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壹、透過公開課的實施,促進社群共同目標更明確具體	115
貳、學習站教學,促使中外師在協同教學角色的改變	116
參、社群領導者的功能發揮,影響社群的發展	117
第二節  建議	119
壹、對有意推行中外師協同教學社群之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119
貳、對執行中外師協同教學社群教師之建議	119
參、對中外籍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導人之建議	120
肆、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9
附錄二 中文研究同意書	130
附錄三 英文研究同意書	131

 
表次
表2-1國內近年中外師協同教學實證研究一覽表	13
表2-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特性	24
表3-1研究期程	42
表3-2行動方案實施方式	43
表3-3海洋國小中外師協同教學發展	45
表3-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49
表3-5學年備課會議與社群會議時間表	52
表3-6資料編碼方式	64
表3-7資料編碼代號示例	64
表4-1第三代學習站協同教學循環模式	79
表4-2教師觀課,觀察記錄工作分配表	87 
圖次
圖2-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30
圖3-1研究流程圖	40
圖3-2行動研究架構	41
圖3-3海洋國小第二年中外師協同教學關係圖	46
圖3-4海洋國小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外師協同教學關係圖	47
圖3-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模式	51
圖3-6資料來源的三角檢證	66
圖4-1第一代學習站協同教學課程設計	68
圖4-2第二代學習站協同教學,中外師在每個學習站中走動	69
圖4-3第三代學習站協同教學模式圖	78
圖4-4第三代學習站協同教學循環示意圖	85
圖4-5教室位置圖	88
圖4-6學習站協同教學校內公開課,全體社群教師參與觀課	88
圖4-7第四代學習站協同教學循環示意圖	95
圖4-8學習站協同教學循環三教室位置圖	96
圖4-9中外師個別在低學習成就組一、組二,透過與學生互動建立鷹架	96
圖4-10學習站協同教學循環四教室位置圖	97
圖4-11外師進入高學習成就小組與學生進行討論,中師則在行間巡視	97
 
參考文獻
江莉蓁(2006)。當東方遇上西方--中外師英語協同教學的故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作者。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83。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作法之探討。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3(9),145-162。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
  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29-145。
李威廷(2011)。本地與外籍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後教學行為之轉變—以台中某國
  小為例。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何炳德(2009)。以英語為母語及非母語之國小英語教師協同教學在台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余立棠(2006)。國小英語協同教學之探討-以新竹市茄苳國小為例。國教新知,
  53(3),34-41。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再版)。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雅騏(2015)。與雁同行-潛能開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務分享。師友月刊,
  571,88-90。
周美瑜(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英語協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
    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5,8-35。
高紅英(2002)。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問題解決之質性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張可婷(譯)(2013)。Boeije, H. 著。質性研究分析方法(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月刊,387,43-47。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就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注意事項。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b)。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台北市:作者。
郭家彤(2014)。中外師英語協同教學中學生學習之探討~以宜蘭縣為例。佛光大
  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柴素淨(2007)。彰化、南投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外籍教師英語教學之學習態
  度調查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1(1),47-66。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
  60(3),68-88。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 一所高中教學創
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55-86。
陳惠萍(2009)。五位國小教師在中外籍教師英語協同教學方案中之角色知覺。
  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瑋瑜(2008)。協同教學之中、外籍英語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新北市教育局(2014)。新北市103學年度第一學期國小英語領域「申請專家教師到校協作」實施計畫。新北市:作者。
新北市教育局(2015)。新北市104年度國小英語領域課程與教學訪視實施計畫。新北市:作者。
新北市教育局(2016)。新北市2016~2018卓越人才LEADING未來三年計
  畫。新北市:作者。
楊式美(2010)。中外師協同教學對臺中市國小三年級與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興
  趣與態度之影響。SPECTRUM:NCUE Studies in Language, Literature, 
  Translation,6,181-204。
詹餘靜(2004)。教師、教學、評量與教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英語教學探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67-196。
蔡立婷(2005)。宜蘭縣中外籍英語教師協同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
潘淑婷(2004)。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從新竹市中外籍教師協同教學的困難與爭議談起。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探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3),
  113-144。
劉郁伶(2013)。台中市中外師英語課協同教學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
  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    
  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戴安慧(2008)。台北縣偏遠小學實施外籍教師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簡杏娟、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促進專業學習社群建構之個案研究。
  學校行政,90,172-179。
蕭佩欣(2011)。台中市國民中學中外籍教師協同教學之研究。東海大學外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蕭福生(2001)。國民小學協同教學實施之分析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文杏(2005)。台灣本籍及外籍國小英語教師協同合作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3-2411-H-134-006-)。
羅文杏(2007)。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Teaching EFL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speaking Teachers。課程與教學,10(3),187-201。
羅文杏(2010)。An Inquiry into Teacher Knowledge for Collaborative EFL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人文研究學報,44(1),89-109。
蘇琬婷(2009)。國小英語課中外師協同教學之教師教學認知研究。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Buckley, F. J. (2000). 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Thousand Oaks, CA: Sage.
Chien, C. W. (2009).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station teaching between ELL teachers and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classroom practice. In J. M. Perren (Ed). Transforming learning: Teaching and advocacy and ESL at the crossroads, (pp. 7-18). Ypsilanti, MI: 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DeMarrais, K. (2004).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ies: 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 In K. DeMarrais & S. D. Lapan (Eds.), Fundations for research (2nd ed.). Mahwah, NJ:Erlbaum. 
Diller, D. (2003). Literacy work stations: Making stations work. Portland, ME: Stenhouse.
DuFour, R. (2004).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DuFour, R., Eaker, R., & Many, T. (2006). Learning by do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IN: Solution Tree.
Elliott, J. (1987). Educational theory,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action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5 (2), 149-169. 
Friend, M. (2013). Co-teach!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effective classroom     partnerships in inclusive schools. Greensboro, NC: Marilyn Friend, Inc.
Haslam, M. B.(2008). Maryl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tuation Guide. from http://www.marylandpublicschools.org/NR/rdonlyres/DF957230-EC07-4FEE-B904-7FEB176BD978/18593/Maryland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EvaluationGu.pdf
Hord, S. M. (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Hord, S. M. (Ed).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5-14).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 M.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ors work together toward a shared purpose-improved student learning. N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Council, 30(1), 40-43.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rganizer. In J. B. Huffman & K. K. Hipp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itiation to implementation.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Julietta, I (2014). How to Build an Effective Co-Tea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M. S. Ed Thesis, 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
King-Sears, M. E. (2005) Scheduling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small group instruction using learning center designs. 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 21, 401–405.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1-22). Long Oaks, CA: Corwin.
Lieberman, A.,& Miller, L.(2004). Teacher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ieberman, A.,& Miller, L. (2011). Learning community: The start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Standard for Profession Learning, 32(4), 16-20.
Pine, G. J. (2009).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Schmuck, R. A. (2006). 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for change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ringer, E. T. (2007). Action 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Zepeda, S. J., Mayers, R. S., & Benson, B. N. (2003). The call to teacher leadership. New York: Eye On Educati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