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1609223200
DOI 10.6846/TKU.2016.00839
論文名稱(中文)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思想與實踐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Krupskaya's Stud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歐洲研究所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程大洋
研究生(英文) Da-Young Cheng
學號 896290011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4
論文頁數 25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智偉
共同指導教授 - 馬良文
委員 - 洪鎌德
委員 - 許智偉
委員 - 王定士
委員 - 郭秋慶
委員 - 翁明賢
關鍵字(中) 克魯普斯卡雅
馬列主義
布爾什維克
杜威
蘇聯教育
新人
教勞結合
綜合技術教育
勞動教育
集體教育
布隆斯基
馬卡連柯
詮釋學
關鍵字(英) Krupskaya
Marx-Leninism
Bolshevik
John Dewey
Education of Soviet Union
New Human Being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Labor
Comprehensive Poly-technic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ollective Education
Blonsky
Markarenko
Hermeneutic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克魯普斯卡雅是前蘇聯建國者列寧的夫人,她是蘇聯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奠基者,掌握住她的思想核心,也就能理解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蘇聯建國初期的教育制度與問題。蘇聯立國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擺脫資本主義制度透過生產關係與生產方式,來窄化與宰制「人」的處境,要打破這種制度,才能讓「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的目標就是要形塑出社會主義下的「新人」,這種「新人」不僅具有共產主義的精神與道德,同時可以透過集體與勞動並激發起自覺的熱忱,方能達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若要達到這個目標,教育就要為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而服務,克魯普斯卡雅的代表作《國民教育與民主》不僅是教育史上首部依據馬克思理論所撰寫的教育論著,同時還歸結出教勞結合與綜合技術教育,就是具體實踐與培育「新人」的途徑。此外,蘇聯甫建國時,不僅面臨著國家的百廢待舉,還得面臨著當時世界的劇烈變化,為了儘速培育出能因應時代並提升道德素質的「新人」,當時的蘇聯教育家們也積極想方設法找出一套適合自己國家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不論是源自於本國傳統還是借鑒他國經驗,而圍繞著這個核心課題的關鍵人物也正是克魯普斯卡雅。因此本研究試圖透過教育學、教育史、教育哲學等研究途徑,並結合現勢問題的反思,以歷史研究與詮釋學作為研究方法來對克魯普斯卡雅的教育思想與實踐,進行一次有系統地研究,並找出其中的意義與啟示:一、蘇聯建國初期過度強調勞動學校是造成教育混亂的遠因;二、蘇聯建國初期實施綜合教育反而造成學生知識掌握不足;三、這是一次蘇聯與西方新興教育家可貴的精神聯繫與互動。最後,透過從後蘇聯時期來看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思想對當代啟示,歸結出當前新型人才所需具備的三種特質:多元通才、解決問題、溝通整合。而克魯普斯卡雅在百年前所提出的「綜合」其實也頗有「通識」的博雅精神,也滿類似不少大學或學院的大一不分科的統合性教育,從積極面來看,反而更能鼓勵統整與自發延伸出學習視野,亦即也可以說是一種如何掌握「學習方式」的教育思想,頗為值得後續研究與探討。
英文摘要
Krupskaya is the wife of Soviet Union national founder Lenin.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se problems and education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Soviet Union national founding. It should first grip Krupskaya’s core thought since Soviet Union October Revolution 1917, because she laid foundation for Soviet Union educ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Soviet Union was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Marxism. It emphasized a key point which avoids capitalism system manipulating production relation. An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o narrow and dominate human being situation. In order to form “wholly developing human being”, it should break up the above-mentioned system. So the object of Bolshevik after October Revolution is to form socialism “New Human Being” that process communism spirit and morality.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chieve socialism building, by the way of collective and labor consciousness and education to stimulate self-conscious enthusiasm. Suppose that we should attained the goal, education must offer service for political ideology, Krupskaya’s main publication is “National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which is not only the first book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Marxism in educational history but also the induction of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labor and Comprehensive Poly-technical Education. It’s an approach for concrete practice and educating “New Human Being”. In addi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Soviet Union foundation, the country faced multiple constructive problems and whole dramatic change. In order to accelerate educating high quality “New Human Being” to cope with problems, meanwhile, Soviet Union educators positively tried to look for an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was suitable for their own country. In spite of the above-mentioned was originated from Soviet Union tradition, or learned from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experience, the key person also was Krupskaya who was surrounded by the core theme. Therefor this study tries to use education,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esearch approaches to 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reflections. This study adopt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Hermeneutics methods to do a systematic research about the educ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Krupskaya. It tries to find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viet Union national founding, Unified Laboring Schoo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t caused longsighted education turbulence. (2) At the beginning of Soviet Union national founding, because of practic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t was insufficient for students to grip knowledge. (3) This is a Russia progressive educators connecting with Western progressive spiritually. Finally, by the way of Post-Soviet Union period to comment Krupskaya’s education thought which enlighten us contemporarily. The above mentioned induces the followings that the new type talented should have three characters: plural general talented, problem solution,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However a century ago, Krupskaya propos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was almost nearly the spirit of “general knowledge”. Nowadays it is similar to the freshmen in university or college which nondescript department adopts so-calle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From the positive viewpoint, it is able to encourage the integration and naturally extend learning vision. That is to say how to grip the education thought of “learning methods”. It is worthy to study and do further research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簡析…2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安排…31
  
第二章  成長環境與革命觀…35
  第一節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35
  第二節  托爾斯泰改良社會的精神啟蒙…44
  第三節  列寧批判托翁思想的革命意義…51
  本章小結…57

第三章  革命教育家的型成…61
  第一節  思想轉變下積極接觸工農群眾…61
  第二節  馬恩教勞觀點與新興教育思潮…65
  第三節  克氏教育思想逐漸完備與成熟…89
  本章小結…111

第四章  倡導蘇聯的新教育…119
  第一節  共產革命後列寧對教育的指示…119
  第二節  一九二○年代蘇聯教育的建立…126
  第三節  斯大林掌權與蘇聯教育的轉折…148
  本章小結…157

第五章  教育政策的大論戰…161
  第一節  高爾基對共產政權的若即若離…161
  第二節  布隆斯基與兒童學的大起大落…169
  第三節  布勃諾夫對教育實踐的總檢討…180
  本章小結…189

第六章  對俄國教育的影響…193
  第一節  俄國歷史發展過程的集體意識…193
  第二節  從馬卡連柯到斯達漢諾夫運動…200
  第三節  克氏其他重要經歷與教育遺澤…215
  本章小結…224

第七章  結論…231

參考文獻…243

附錄…248
參考文獻
●克魯普斯卡雅所發表過的文獻

Вопросы народ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國民教育問題) (1922), Берлин(柏林): 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國家出版社)

НАД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СКАЯ Избранные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1955),Москва(莫斯科):Академия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教育科學院出版社)

衛道治(1959),《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北京:人民教育
衛道治(1959),《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下),北京:人民教育
衛道治(1984),《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書簡》,長沙:湖南人民
衛道治(1989),《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論》,武漢:湖北教育
衛道治(1989,2006),《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北京:人民教育
衛道治(1989,2006),《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下),北京:人民教育

●克魯普斯卡雅相關的個人傳記

康斯坦丁諾夫(1952),《列寧夫人一生及教育事業》,上海:作家書屋
德里佐(1959),《克魯普斯卡亞》,北京:三聯
奧比契金(1983),《克魯普斯卡婭傳》,北京:人民

●其他參考與引用資料(依作者英文字母或中文筆畫)

Brickman, W. W. (1964) . John Dewey’s Impressions of Soviet Russia and the revolutionary world: Mexico-China-Turkey 1929,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onnell, W. F. (1980).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 New Y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entre.
Dewey, John(195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Hans, N. A. (1963). The Russian Tradition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刁紹華(2000),《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辭典》,哈爾濱:北方文藝
山內太郎(1970),《世界的教育改革》,臺北:臺灣商務
王義高、蕭甦(1999),《蘇聯教育70年成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毛姆(2001),《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臺北:志文
布爾加科夫(1994),《托爾斯泰一生的最後一年》,上海,上海譯文
皮凱提(2014),《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臺北:衛城
米羅諾夫(2006),《俄國社會史―個性、民主家庭、公民社會及法制國家的形成(帝俄時期: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上),濟南:山東大學
托爾斯泰(1994),《戰爭與和平》,臺北:志文
托爾斯泰(1998),《安娜.卡列妮娜》,臺北:志文
托爾斯泰(1999),《復活》,臺北:志文
托爾斯泰(2002),《童年.少年.青年》,臺北:木馬文化
托爾斯泰雅(1995),《天地有正義-托爾斯泰傳》,長沙:湖南文藝
列利丘克(2004),《蘇聯的工業化:歷史、經驗、問題》,北京:商務
列寧(1958),《列寧論國民教育》,北京:人民教育
列寧(2012),《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
列寧(2012),《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
向繼東(2008),《2007中國文史精華年選》,廣州:花城
伍爾夫松(2008),《比較教育學─歷史與現代問題》,北京:教育科學
伍星宇(2009),《哲學船事件》,廣州:花城
杜威(2006),《民主與教育》,臺北:網路與書
李申申、王鳳英(2007),《大起大落的命運—杜威在俄羅斯》,北京:新華
吳式穎(2006),《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北京:人民教育
吳式穎(2006),《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北京:人民教育
吳式穎(2006),《俄國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
吳式穎(2009),《教育:讓歷史啟示未來》,北京:人民教育
余敏玲(2015),《型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孟昌(1982),《高爾基政論雜文集》,北京:三聯
周雪舫(2003),《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臺北:三民
帕里尼(2010),《為愛起程》,臺北:皇冠文化
洪鎌德(2015),《馬克思》,臺北:東大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2014),《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臺北:遠見天下文化
馬克思、恩格斯(1986),《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
馬克思、恩格斯(20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
馬克思、恩格斯(20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
馬閃龍(2007),《蘇聯文化體制沿革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唐晉(2006),《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歷史》,北京:人民
高爾基(1985),《高爾基文集》(二十卷本),北京:人民文學
高爾基(1998),《不合時宜的思想─關於革命與文化的思考》,南京:江蘇人民
高爾基(1998),《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南京:譯林
高爾基(1999),《高爾基短篇傑作選》,臺北:志文
高爾基(2006),《高爾基短篇小說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高爾基(2009),《母親》,武漢:長江文藝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五南
梁贊諾夫斯基、斯坦伯格(2007),《俄羅斯史》,上海:上海人民
郭峰(2002),〈集體教育與個性教育的辯證關係-馬卡連柯的「集體-個性」教育思想對當前個性教育的啟示〉,《中國教育學刊》,2002年12月第6期,北京
康斯坦丁諾夫(1996),《蘇聯教育史》,北京:商務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壽朋、孟蘇榮(1998),《步入高爾基的情感深處》,北京:新華
曹維安(2002),《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許智偉(2012),《西洋教育史新論─西洋教育的特質及其形成與發展》,臺北:三民
湯新楣(1984),《俄羅斯的良心-托爾斯泰》,臺北:時報文化
賀允宜(2004),《俄國史》,臺北:三民
黃昌誠(2008),《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高雄:復文
單中惠、楊漢麟(2007),《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
楊漢麟(2005),《外國教育實驗史》,北京:人民教育
葉浩生(2011),《心理學史》,北京:高等教育
葉丙成(2015),《為未來而教》,臺北:親子天下
趙祥麟(1992),《外國教育家評傳》(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
滕大春(1993),《外國教育通史》(第五卷),濟南:山東教育
穆德(1984),《托爾斯泰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
藍英年(2007),《從蘇聯到俄羅斯》,北京:東方
瞿葆奎(1993),《蘇聯教育改革》(上),北京:人民教育
羅曼・羅蘭(1996),《托爾斯泰傳》,臺北:臺灣商務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