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1414164000
DOI 10.6846/TKU.2014.01036
論文名稱(中文) 《聊齋誌異》情化女狐的情愛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love of Female Fox in Liaozhai Zhiy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陳玫伶
研究生(英文) Mei-ling Chen
學號 6980100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3
論文頁數 1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黃麗卿
關鍵字(中) 情化女狐
情愛
關鍵字(英) Female Fox
Lov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聊齋誌異》愛情故事之面貌豐富多元,細膩地刻畫了令人嚮往的愛情,而在這之中,女狐一直是十分鮮明的存在,歷來探討研究者甚多,甚至電視劇、電影也紛紛以《聊齋誌異》的愛情故事為藍本。
本論文是依據文本來分析《聊齋誌異》中情化女狐的情愛模式、感情狀態而分類成章,每一章節所探討的感情模式亦是直接以文本加以分析情化女狐在情愛中的想法與觀念,期盼能夠將所有焦點都聚焦在情化女狐之上,而不再以傳統男性的角度去詮釋她們本應該被獨立尊重的地位,故在進行文本分析時,也主要以情化女狐的角度來訴說,並將與情化女狐無關之情節或人物跳過不進行深究,目的就是為了專注於情化女狐本身的情感之上、以期突出她們自身的情愛。
英文摘要
The category of love story enriches diverse in Liaozhai Zhiyi, the love that it carefully described to make people look forward to. And in Liaozhai Zhiyi, Female Fox has been count for much role. Always many studies Liaozhai Zhiyi, even TV series, movies also have to "Liaozhai Zhiyi," the basis for the story of love.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to Female Fox patterns of love and emotional state. Each chapter also studied emotional patterns to be analyzed directly Female Fox in love with the idea of the text, and expect to be able to focus all are focused on Female Fox. Is no longer the traditional male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m should have been respected independent status. Therefore, it is also a major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Female Fox when the text analysis. And unrelated plot or characters are ignored studies with Female Fox. The purpose is to focus on Female Fox's own emotions, I hope to highlight their own lov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10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2
第二章 女狐故事的文化淵源	16
第一節 禎祥的吉獸	17
第二節 媚惑的妖狐	21
第三節 人化的情狐	25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自薦枕席	29
第一節 遇波折而克服	29
第二節 遇波折而失敗	35
第三節 理智凌駕情感	40
第四節 小結	44
第四章 兩情相悅	46
第一節 情狐主動	46
第二節 人類男子主動	48
第三節 小結	58
第五章 他人中介	60
第一節 善意介紹	60
第二節 知恩圖報	65
第三節 為人利用	71
第四節 因有緣分	73
第五節 惡意捉弄	76
第六節 小結	78
第六章 其他	80
第一節 知恩圖報	80
第二節 權力逼迫	84
第三節 敢愛敢恨	87
第四節 小結	92
第七章 結論	93
參考書目	95
參考文獻
一、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西漢)焦延壽著,《焦氏易林》,臺北:新文豐,1987年6月。
(宋)李昉等人編,《太平廣記》,臺北:古新書局,1976年1月。
(東晉)干寶撰,馬銀琴譯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東漢)王充著,《論衡》,湖南:岳麓書社,1991年8月。
(東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廣文書局,2012年3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5年9月。
(清)朱右曾撰,(清)嚴可均輯,(清)林春溥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
                    局,2009年3月。
(清)蒲松齡著,《聊齋誌異》,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4月。
Jean Baker Mille(珍‧貝克‧密勒)著,江慧君、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譯,《新女性心理學》,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5月。
Lynn Margulis(馬基利斯)、Dorion Sagan(沙岡)著,潘勛譯,《性的歷史》,臺北:
                         時報,1993年5月。
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著,《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Portico Publishing
            出版,2007年4月24日。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臺北:
                    貓頭鷹,1999年10月。
Toril Moi(扥里.莫伊)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 (Sexual/Textual Politics ) ,臺北:駱駝,1995年6月。
于天池著,《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年4月。
毛文芳著,《物、觀看、性別: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1年12月15日。
王立、劉衛英著,《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2002
        年10月。
王先霈、周偉民著,《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1988年10月。
王溢嘉著,《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1995年10月1日。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9年11月。
任孚先著,《聊齋志異藝術論》,天津:百花文藝,1993年5月。
朱光潛著,《談美》,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7月。
何滿子著,《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月。
吳九成著,《聊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1998年5月。
宋記遠編,《翫‧聊齋──66個你所不知道的聊齋誌異之謎》,臺北:咖啡田文
     化館,2006年3月。
李建國著,《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2002年6月。
李栩鈺著,《不離不棄鴛鴦夢: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2月15日。
李浩著,《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9月。
周生春輯校,《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7月。
周伯乃著,《情愛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8月。
孟瑤著,《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96年12月1日。
俞汝捷著,《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1991年4月。
唐富齡著,《聞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漢:武漢大學,
     1990年7月。
夏志清著,《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1989年7月。
孫琴安著,《中國性文學史》,臺北:桂冠,1995年8月。
徐小梅著,《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11月。
袁世碩、徐仲偉著,《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6年6月。
馬振芳著,《聊齋志異評賞大成》,臺北:建安,1996年4月。
馬瑞芳著,《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1995年9月北京。
馬瑞芳著,《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馬瑞芳著,《馬瑞芳講聊齋》,臺北:大地,2006年2月。
高光起著,《談狐說鬼話《聊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11月。
康正果著,《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1996年1月。
張火慶著,《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張玉春著,《竹書紀年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年1月。
張兆凱著,《舉案齊眉──夫妻倫理與夫妻情愛》,湖南:岳麓書社,2000年10
    月。
盛瑞裕著,《解讀聊齋誌異》,臺北:雲龍,1999年2月。
郭玉雯著,《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陳建憲著,《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11月。
陳葆文著,《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月。
陳碧月著,《情愛與文學》,臺北:新學林,2011年11月。
陶東風、徐莉萍著,《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浙江:
         杭州大學,1993年12月。
陸又新著,《聊齋誌異中的愛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5月。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圖書,1993年11月。
辜美高、王枝忠著,《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1992年7月。
黃清泉、蔣松源、潭邦和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
             年5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著,《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2
             年6月。
葉富齡著,《聊齋志異中鬼狐故事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年9月。
葉慶炳編,《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8月。
雷群明著,《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0年2月。
趙元信著,《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臺北:旺文社,1995年9月。
劉宗迪著,《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12月。
劉勇強著,《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10月。
劉烈茂著,《靈狐妙鬼話聊齋》,汕頭:汕頭大學,1997年。
劉詠聰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1998年6月。
劉達臨著,《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1999年1月。
樂黛雲著,《中西比較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1988年。
樂蘅軍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2004年。
鄭明娳著,《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1
     月。
閻嘉著,《愛與生的苦惱──叔本華:洞悉人生痛苦的智者》,臺北:牧村圖書,
    1999年10月。
謝鵬雄著,《文學中的女人》,臺北:九歌,1990年3月。
羅敬之編著,《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2月。
顧俊著,《聊齋誌異的藝術》,臺北:木鐸,1983年7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商務,1995年5月。
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
     1989年10月。

二、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秀霞:〈簡析《搜神記》中吉狐和學問狐形象〉,《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4
    期。
于天池:〈以俗情明道理——析《聊齋志異‧恒娘》〉,《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
    Z1期。
于海博:〈試論《任氏傳》的文學史價值──兼與《聊齋誌異》比較〉,《滄州師
    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6年3月。
于碩:〈美狐妻之夢——透視中國歷代小說中的人狐婚姻〉,《刑台學院學報》,第
   25卷第1期,2010年3月。
于翠玲:〈從類書論狐文化與狐文學〉,《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3卷第2期,2003年5月。
于慧:〈《聊齋誌異》的女性及愛情理想〉,《泰安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山民:〈妖艷的夢幻——試談明清狐文學中的性心理〉,《明清小說研究》,1996
   年第3期。
孔令升:〈文人的自我設計——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情愛心理〉,《滄州師
    範專科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5年9月。
尹勝英:〈《聊齋誌異》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研究者》,2009年7月。
尹維邦:〈從《小翠》看《聊齋志異》人物形象的塑造〉,《雁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15卷第5期,1999年10月。
文光富:〈《聊齋誌異》狐妖鬼怪描寫的情感寄意〉,《康定學刊》,總第14期,1996
    年第2期。
文娟:〈《聊齋誌異》的情愛觀〉,《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文娟:〈淚隨心潮湧 笑逐彩雲飛——《聊齋》中的“淚”與“笑”〉,《蒲松齡研
   究》,2000年第Z1期。
文娟:〈變幻的組合 超凡的意識──《聊齋》“雙美圖”發微〉,《蒲松齡研究》,
   1998年第2期。
王一兵:〈簡論蒲松齡對狐女故事的改造〉,《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第25期。
王小平:〈《聊齋志異》的敘事策略〉,《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
    卷第1期,2008年2月。
王立群:〈鬼狐形象的消解:從“鬼狐性情化”到“凡人靈異化”———《聊齋
    志異》與《淞隱漫錄》寫作手法之比較〉,《作家雜志》,2009年第1期。
王光福:〈聊齋鬼狐源〉,《聊齋志異研究》,2005年第2期。
王同書:〈“清心玉映”,難擬蓮香好——論《蓮香》〉,《蒲松齡研究》,2009年
    第2期。
王志勇:〈《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狐女情結原因分析〉,《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
王來東:〈蒲松齡的美學思想〉,《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第10期。
王林書:〈《嬌娜》──《聊齋》美中之美〉,《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3期。
王芳:〈淺析《聊齋志異》中的美狐形象〉,《華章》,2012年第32期。
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見下的胡人形象〉,《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王保桂:〈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女性夢幻〉,《文學教育》,2009年3月。
王彥永:〈類形象淺說〉,《殷都學刊》,1999年第3期。
王彥明:〈唐小說中狐之悲劇命運新探〉,《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1
    期。
王茂福:〈論蒲松齡的婚姻思想──《聊齋志異》婚姻愛情作品初探〉,《蒲松齡
    研究》,1994年第1期。
王振星:〈中國狐文化簡論〉,《齊魯學刊》,1996年第1期。
王振星:〈論中國古典小說中狐女形象的美學意蘊〉,《濟寧師專學報》,第17卷
    第1期,1996年3月。
王海燕:〈《聊齋誌異》異類仙化現象研究〉,《東方論壇》,2010年第5期。
王偉:〈《廣異記》狐精形象初探〉,《泰山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6年1
   月。
王偉:〈中國狐精原型論略〉,《蒲松齡研究》,2007年第2期。
王雪梅:〈感人至深的狐女——小翠〉,《閱讀與寫作》,2004年第7期。
王朝暉:〈幽明世界人與狐——試析《聊齋志異‧青鳳》〉,《文史知識》,1996年
    第3期。
王琳:〈談《聊齋志異》中的“痴”〉,《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30
   期,2003年第6期。
王會敏:〈重情愛尚才德與“妾為君貞,君為妾義”——從《聊齋志異》看蒲松
    齡的愛情婚姻觀〉,《蘭州教育學苑學報》,2003年第2期。
王碧瑤:〈幻想與禁錮——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聊齋志異》的情愛模式〉,《楚
    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
王緒冰:〈自由‧平等‧純潔——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情愛婚姻觀的進步性〉,
    《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總第28期,第5卷第4期,1999年。
王劍萍:〈《恒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湽博師專學報》,總第18期,2009年
    第4期。
王蕊:〈飛上枝頭做鳳凰——一個古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青春男女》,2007
   年第3期。
王薇:〈異類人化與人類異化的雙向進程——論《聊齋志異》的女性主題〉,《蒲
   松齡研究》,1997年第2期。
王麗華:〈論《聊齋志異》中女性獨立的愛情意識〉,《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
    版),總第12期,2000年第6期。
占驍勇:〈《聊齋誌異》女性形象的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期。
史少博:〈《聊齋志異》借“鬼怪”之妙〉,《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3期。
田勁松:〈《聊齋志異》情愛故事中的知己情結〉,《北方論叢》,總第168期,2001
    年第4期。
白占功:〈試析《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
    版),總第52期,第28卷第2期,2008年。
白秀蘭:〈姚黃魏紫 各有千秋──從《嬰寧》與《青鳳》看《聊齋》少女典型
    形象的塑造〉,《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
任志強、龐曉蒙:〈狐魅崇拜的早期流變〉,《民俗研究》,總第109期,2013年
        第3期。
任志強:〈狐魅緣起考〉,《尋根》,2012年第6期。
刑永萍:〈苦難的人生境遇 不屈的命運抗爭——唐傳奇和《聊齋志異》女性形
    象比較〉,《青海社會科學》,第2期,2010年3月。
刑永萍:〈從《聊齋志異》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齡的創作心態〉,《青海民族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10年1月。
刑玉霞:〈《聊齋志異》的愛情描寫與文人心態〉,《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3期。
    安寧:〈聊齋五十狐〉,《視野》,2010年第21期。
朱小利:〈唐小說與《聊齋誌異》有關狐女形象之比較〉,《語文學刊》,2010年
    第1期。
朱美祿、張中奎:〈閫中較量與人生反諷——《聊齋志異‧恒娘》分析〉,《安順
        學院學報》,第12卷第6期,2010年12月。
朱禕:〈超越世俗窠臼的女性知己情結——讀《聊齋志異‧蓮香》〉,《名作欣賞》,
   2006年第16期。
朱禕:〈論《聊齋志異》愛情篇章的恩情主題〉,《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
   第2期,2003年4月。
江玢玲:〈狐崇拜淵源與《聊齋》狐典型的高度藝術成就〉,《蒲松齡研究》,1995
    年第Z1期。
何天杰:〈《聊齋誌異》情愛故事與女權意識〉,《文學評論》,2004年第5期。
何亮:〈《聊齋誌異》中人世界、狐鬼神世界的和諧與衝突〉,《甘肅聯合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
何梅琴:〈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愛情理想和婚姻觀〉,《平頂山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1996年12月。
吳冬紅:〈文人的自我療救——從《聊齋志異》情愛故事看蒲松齡的創作心理〉,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20期,第27卷第4期,
    2002年。
吳海燕:〈論《聊齋》情愛故事的矛盾性愛表現和雙重貞節標準〉,《安徽文學》,
    2008年第9期。
吳素萍:〈《聊齋志異》中奇幻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淺析〉,《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
    報》,第25卷第1期,2003年2月。
吳慧媛:〈淺析《聊齋志異》愛情故事的浪漫主義精神〉,《文教資料》,2008年4
    月上旬刊。
吳霞:〈《聊齋誌異》愛情小說中的性別偏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1卷第5期,2002年9月。
吳瓊:〈《聊齋志異》同篇雙女情節及其文化內涵〉,《蒲松齡研究》,2007年第3
   期。
呂涵:〈淺談《聊齋志異》中理想女性的形象〉,《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10卷第4期,2008年。
宋成斌:〈中國古代文學狐精意象解讀〉,《理論觀察》,總第46期,2007年第4
    期。
宋家庚:〈從《狐諧》看《聊齋》小說的藝術新質〉,《聊齋志異研究》,2002年
    第2期。
宋耕:〈解構愛情話語——重讀《聊齋志異》〉,《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李永祥:〈說狐〉,《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李如玉、李廣彬:〈《聊齋志異》的人情化描寫〉,《黑龍江史志》,2009年2月。
李建華:〈性喜尤物 又愛賢德——對《聊齋志異》中男性婚戀的心理透視〉,《黑
        龍江史志》,第23卷第2期,2005年3月。
李昶:〈《聊齋〈嬰寧〉》篇道家倫理思想解析〉,《大眾商務》,總第99期,2009
   年3月。
李紅萍:〈《聊齋志異》中的狐性、人性與神性〉,《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
    年第5期。
李軍鋒:〈《聊齋誌異》中愛情小說的寓意性〉,《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
    綜合版),總第70期,2011年第30卷第2期。
李淑琴:〈從《聊齋》中的人妖世界看蒲松齡的精神自慰〉,《西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總第95期,第27卷第2期,1997年。
李紹榮:〈《聊齋誌異》與中國鬼狐文化傳統〉,《文學教育》,2010年5月。
李琨:〈從《聊齋志異》中看狐仙的女性形象〉,《文化縱橫》,總第274期,2009
   年11月。
李舜華:〈人、狐、情、禮方陣上的困惑——試論《聊齋》中的《青鳳》、《嫦娥》
    篇〉,《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Z1期。
李舜華:〈在情與禮之間——試比較《聊齋》人鬼神狐愛情故事及其文化意蘊〉,
    《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
李劍鋒:〈窺狐辨異——《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比較研究之三〉,《蒲
    松齡研究》,1999年第1期。
李增華、曹穎利:〈論《聊齋志異》的女性形象〉,《林區教學》,總第129期,2007
        年第12期。
李慧軍:〈《聊齋志異》中狐女形象的審美特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第25卷第6期,2007年11月。
李露霞:〈《聊齋誌異》女性描寫四題〉,《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
    2000年2月。
李豔:〈狐意象之演進——《聊齋志異》中狐的人性美新探〉,《陝西廣播電視大
   學學報》,第11卷第4期,2009年12月15日。
杜敏、杜薇:〈《聊齋》愛情世界的美學價值(上)〉,《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3期。
杜敏、杜薇:〈《聊齋志異》愛情世界的美學價值(下)〉,《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2期。
沉雲霞:〈慕也悠悠 懼也切切——女權主義關照下的狐形象探析〉,《平頂山學院
    學報》,第20卷第6期,2005年12月。
肖世才:〈落魄文人的白日夢——《聊齋志異》女妖故事中的男性心理探析〉,《河
    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9年第5期。
肖榮華:〈“狐”星高照──試論《聊齋誌異》中“狐狸”的審美價值取向〉,《貴
    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62期,2000年第4期。
辛明玉:〈《聊齋志異》女性形象時代特徵探析〉,《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
    總第60期,2003年第4期。
周毛:〈《聊齋志異》中女性愛情觀探析〉,《青海師專》(教育科學),2005年第
   1-2期。
周怡:〈人妖之戀的文化淵源及其心理分析——關于《聊齋志異》的兩個話題〉,
   《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Z1期。
周洋洋:〈狐與女性〉,《北方文學》, 2011年10月。
周喜英:〈論“蒲松齡式女子”的建構及其書寫意義〉,《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2卷第6期,2009年11月。
尚振豔:〈淺析《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從愛情背景和社會背景看聊齋女
    性〉,《現代語文》,2007年9月。
林小燕:〈論《聊齋志異》的雙葉扶花模式〉,《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總第159期,第34卷,2010年第3期。
林驊:〈《聊齋》《紅樓夢》情愛女性比較談〉,《蒲松齡研究》,2010年第3期。
武雲霞:〈《聊齋誌異》人與異類遇合故事簡述〉,《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1卷第8期,2011年8月。
武誼嘉:〈蒲松齡女性觀探秘〉,《長城》,2009年6月。
侯學智:〈《聊齋志異》涉仙題材與蒲松齡的“寒士”文化心理〉,《長城》,2010
    年2月。
侯學智:〈《聊齋志異》情愛故事中的文人中心意識〉,《濰坊學院學報》,第8卷
    第3期,2008年5月。
侯學智:〈從《聊齋志異》的“書生”故事看蒲松齡的創作補償心態〉,《齊魯學
    刊》,總第193期,2006年第4期。
南補習:〈《聊齋志異》中的異類崇拜民俗〉,《清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9卷第3期,2003年7月。
姚玉光、衛朝暉:〈論《聊齋》狐小說的文化創新價值〉,《蒲松齡研究》,2004
        年第1期。
姚玉光:〈再論《聊齋》狐小說的文化創新價值〉,《蒲松齡研究》,2005年第1
    期。
姚自斐:〈從《聊齋志異》來看女性意識的自覺〉,《安徽文學》,2010年第4期。
姚霽珊:〈《聊齋志異》中狐鬼意象的審美衍變〉,《電影文學》,2007年5月。
姜維楓、李萍:〈《聊齋誌異》女性形象淺議〉,《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第19卷第2期,2003年。
施瑤:〈騰挪跌宕,異彩紛呈——《聊齋志異》人物出場讀賞〉,《文教資料》,2010
   年6月下旬刊。
洪堅毅:〈文言情愛小說敘事時間的基本模式〉,《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總第117期,第5期,1999年9月。
胡欣:〈淺談《聊齋志異》中狐女與人的交往〉,《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8年10月。
胡雲芳:〈淺談《聊齋志異》的愛情觀〉,《雲夢學刊》,第29卷,2008年7月。
胡寧、謝同育:〈《聊齋》狐女面面觀〉,《章回小說》(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范嘉晨:〈《聊齋志異》中女性情愛的獨特型態——兼與唐宋傳奇小說比較〉,《貴
    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韋鳳娟:〈另類的修練──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學遺產》,2006
    年第1期。
韋樂:〈“詩狐”故事與清代才女現象〉,《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
   卷第8期,2006年8月。
韋樂:〈《聊齋誌異》之狐文化發微〉,《紅河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2004年
   2月。
韋樂:〈從心理的深層窺探《聊齋志異》之人狐戀情〉,《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
韋樂:〈從民俗狐仙信仰看狐妻故事在清代的新變〉,《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
   第11期。
唐莉:〈論《聊齋志異》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蘊〉,《甘肅高師學報》,第13卷第6
   期,2008年。
孫化娟:〈論聊齋女性的現代意識〉,《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3卷
    第2期,2008年。
孫秀華、楊龍:〈《詩經》狐意象發微〉,《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0卷第2
       期,2008年6月。
孫紅麗:〈想象與現實中的情愛——《聊齋志異》與《浮生六記》婚戀觀比較〉,
    《社科縱橫》,總第20卷第2期,2005年4月。
孫樹木:〈談《聊齋志異》中狐的描寫〉,《淄博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
孫樹木:〈談《聊齋志異》中對仙的描寫〉,《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3期。
孫巍巍:〈在情和欲之間飛舞——《聊齋‧嫦娥》賞析〉,《蒲松齡研究》,2007
    年第3期。
徐大軍:〈被壓抑自我的精神投射——談《聊齋》中書生的感情遇合〉,《名作欣
    賞》,2000年第2期。
徐文君:〈論《聊齋志異》中的民間信仰〉,《蒲松齡研究》,1995年第2期。
徐峰:〈《聊齋誌異》愛情故事中女性形象的角色定位〉,《晉中學院學報》,第22
   卷第5期,2005年10月。
徐高潮:〈論《聊齋志異》中愛情小說的藝術成就〉,《棗庄師專學報》,第18卷
    第6期,2001年12月。
柴國珍:〈正義‧和睦‧誠信——《聊齋志異》狐小說的文化價值取向新探〉,《太
    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2007年1月。
翁小倩:〈狐信仰興衰原因的民俗學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6卷第1期,2007年1月。
翁容:〈《聊齋誌異》情愛模式的深層意識〉,《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3期。
袁文麗:〈現代視域下女妖意象及其文化隱喻的流傳與新變〉,《文化與傳媒》,
    2012年6月。
袁世碩:〈憧憬“靈”與“肉”的統一——《嬌娜》背後的意思〉,《蒲松齡研究》,
    2004年第4期。
袁益梅:〈《聊齋志異》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第24卷第4期,2005年8月。
馬瑞芳:〈《聊齋誌異》的男權話語與情愛烏托邦〉,《文史哲》,2000年第4期。
馬瑞芳:〈青梅的慧眼〉,《文史知識》,2001年第6期。
馬瑞芳:〈恒娘和瑞雲〉,《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Z1期。
馬瑞芳:〈為精神美照亮的聊齋女性〉,《東岳論叢》,第23卷第5期,2002年9
    月。
馬瑞芳:〈重情善謔、大智若愚的小翠——聊齋人物談〉,《文史知識》,2000年
    第5期。
馬瑞芳:〈夢中之夢 幻中之幻——《狐夢》賞析〉,《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1
    期。
馬寧寧:〈似是而非的背後——《嬌娜》新論〉,《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4期。
馬鳳蘭:〈《聊齋誌異》中婚戀故事的內涵〉,《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3
    年第5期。
馬騰、廖夢雲、馮志芹:〈漫談《聊齋志異》“鬼狐花妖”的人性之美〉,《作家
           雜志》,2009年第10期。
高小慧:〈《聊齋誌異》中的文商現象及其文化意蘊〉,《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2010年2月。
高小慧:〈《聊齋誌異》與傳統儒商精神〉,《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
    卷第1期,2010年2月。
常金蓮:〈世情與狐鬼——從《金瓶梅》到《聊齋志異》〉,《蒲松齡研究》,2002
    年第4期。
常金蓮:〈知己人生 別樣深情——《聊齋》兩性關系的新境界〉,《蒲松齡研究》,
    2002年第1期。
常昭:〈《聊齋志異》狐女的社會化特徵〉,《蒲松齡研究》,2007年第1期。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後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蒲松齡研究》,
    2006年第4期。
張冬青:〈從《聊齋志異》審視婚戀中的男性形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第10卷第2期,2001年6月。
張四妮:〈《聊齋志異‧蓮香》的傳統敘事藝術〉,《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19卷第5期,2006年10月。
張玉霞、張祖利:〈從“人間的浪漫”到“異世的合理”──《聊齋志異》愛情
        作品對明代市民文學的承襲與超越〉,《蒲松齡研究》,1999年
        第4期。
張玉霞:〈淺析《聊齋志異‧狐諧》中的狐女形象塑造〉,《蒲松齡研究》,1999
    年第3期。
張宏星:〈愛情婚姻典故摭談〉,《語文知識》,2006年第2期。
張志卿:〈論《聊齋志異》中女性的婚姻愛情觀〉,《大眾文藝》,2010年第10期。
張良瑛:〈論《聊齋》中鬼狐花妖與人性的統一〉,《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3
    期。
張金芝:〈論《聊齋志異》中的人狐之戀〉,《經濟與社會發展》,第3卷第10期,
    2005年10月。
張健:〈古代小說中的狐友形象初探〉,《蒲松齡研究》,2009年第2期。
張婧:〈《聊齋志異》中的女性〉,《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6
   年。
張凱:〈《青鳳》中民間故事敘事特點的體現〉,《蒲松齡研究》,2010年第1期。
張萍萍:〈《聊齋志異》中的鬼狐復仇模式〉,《蒲松齡研究》,2002年第1期。
張筱梅:〈《聊齋志異》的愛情描寫與文化背景〉,《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
    期。
張雷遠:〈童心與世俗較量的悲劇——《聊齋志異》中嬰寧意象探析〉,《平原大
    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7年12月。
張銀林:〈試評《聊齋志異》的藝術特色〉,《今日科苑》,2007年第12期。
張德瑞:〈人生的困境與《聊齋》的幻境〉,《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張璇:〈從《聊齋》看蒲松齡的愛情婚姻觀〉,《語文學刊》,2003年第1期。
張錫梅:〈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超前的愛情之思〉,《現代語文》,2010年1
    月。
張靜:〈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論《聊齋志異》中超脫禮俗的婦女形象〉,《語
   文學刊》(高教版),2006年第3期。
張靜岩:〈《聊齋誌異》中女性意識的折射〉,《芒種》,總第409期,2012年第5
    期。
張鵬飛:〈《聊齋志異》愛情小說敘述結構模式探析〉,《電影文學》,2010年第7
    期。
張麗敏:〈恩情‧愛情——《聊齋志異》中的報恩式愛情故事賞析〉,《蒲松齡研
    究》,2009年第2期。
張艷:〈《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及蒲松齡的女性意識〉,《大眾文學》,2012年第
   7期。
梁志紅:〈可愛深紅愛淺紅——《聊齋志異》女性人物賞析〉,《時代文學》(雙月
    版),2007年第4期。
畢緒龍:〈略論「創作自由度」對蒲松齡愛情小說的影響〉,《蒲松齡研究》,1999
    年第3期。
符麗平:〈不滅的男權意識——從狐女來源看蒲松齡婦女觀〉,《成都教育學院學
    報》,第19卷第8期,2005年8月。
許建章:〈論《聊齋志異》“弄假成真”的藝術技巧〉,《蒲松齡研究》,2003年
    第4期。
許振東:〈《聊齋志異》愛情小說的敘事體式〉,《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郭姍姍:〈《聊齋》女性在婚戀中的主體意識〉,《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總第39期第10卷,2008年第3期。
郭春風:〈《聊齋誌異》愛情觀探析〉,《飛天》,2010年第16期。
郭偉:〈《聊齋誌異》中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2期,2009年4月。
閆月英:〈《聊齋志異‧嫦娥》對嫦娥形象的重寫〉,《聊齋志異研究》,2005年第
    2期。
閆萍:〈《聊齋誌異》對女性的價值功能期待〉,《文學教育》,2010年4月。
陳文博:〈論《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形象〉,《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1卷第1期,2000年3月。
陳宏:〈狐貍精原型的文化闡釋〉,《北方論叢》,總第130期,1995年第2期。
陳金文:〈《聊齋志異》婚戀小說與民間婚戀故事之比較〉,《齊魯學刊》,1999年
    第5期。
陳俊禹:〈《聊齋》情愛故事的矛盾性愛表現和雙重貞節標準研究〉,《消費導刊》, 
    2008年11月。
陳炳熙:〈論《聊齋志異》中的狐情〉,《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2期。
陳炳熙:〈論《聊齋志異》中的愛情〉,《東岳論叢》,第24卷第5期,2003年9
    月。
陳國學:〈論《聊齋志異‧青鳳》的文化意蘊及啟示〉,《江漢論壇》,2007年2
    月。
陳黎娜:〈現實的婚姻生活——《聊齋志異》部分女性婚姻分析〉,《現代語文》(文
    學研究版),2009年第7期。
陳穎:〈漫談《聊齋志異》中的悍婦形象〉,《淮海文匯》,2005年第3期。
陶祝婉:〈自薦枕席”:男性的需要和策略——《聊齋志異》非人類女性“自薦
    枕席”之舉淺析〉,《文教資料》,2009年第5期。
傅江:〈《青鳳》二題〉,《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3期。
喬麗:〈從《任氏傳》看唐人小說中的狐意象〉,《電影評介》,2006年第19期。
彭娟:〈中國古代小說的狐精色誘母題簡論〉,《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第10
   卷第5期,2010年10月。
彭海燕:〈《聊齋志異》——“悲士不遇”的集大成者〉,《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9期,2010年9月。
彭茵:〈參透世情後的生存之道──《聊齋誌異》中狐四娘形像雜議〉,《文史雜
   誌》,2013年第1期。
彭偉:〈從民俗文化學的角度看《聊齋志異》中的“人狐之戀”〉,《蒲松齡研究》,
   2006年第3期。
曾平凡:〈《聊齋志異》愛情觀淺析〉,《語文知識》,2008年第2期。
曾朝陽:〈多具人情,忘為異類——說《聊齋志異》之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第29卷第2期,2008年2月。
曾麗容:〈《聊齋誌異‧小翠》中的小翠形象〉,《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
    31卷第11期,2010年11月。
程美秀:〈試論《聊齋志異》中的女經營者〉,《黃河學刊》,1998年第1期。
程國賦:〈「情之至者,鬼神可通」——從重情的角度談《聊齋》對唐傳奇的改編〉,
    《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4期。
賀根民:〈道德意識與《聊齋志異》的幻化藝術〉,《四川民族學院學報》,第19
    卷第5期,2010年10月。
馮畟:〈古典仙異世界的現代審美闡釋——《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評
   析〉,《理論學刊》,總第122期,第4期,2004年4月。
馮媛媛:〈愛情:一種文化關系的建構——《聊齋志異》愛情類型的透視〉,《陝
    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09年9月。
黃士吉:〈《聊齋志異》的新型女性形象〉,《大連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
    年2月。
黃果泉:〈狐精故事的流變及其人類精神內涵的演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黃建國:〈明清文言小說狐意象解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5卷第3期,2005年5月。
黃洽:〈狐與《聊齋志異》〉,《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1期。
楊文波:〈狐諧三題〉,《椰城》,2003年第1期。
楊世明:〈論中國古代的“色性說”及兩性之不平等〉,《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
    社版),2004年第5期。
楊秀雲、楊萍:〈《聊齋誌異》中狐意象的獨特意蘊〉,《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院),第28卷第2期,2009年3月。
楊佳嬋:〈略論《聊齋志異》中女性形象的愛情婚姻觀〉,《工會論壇》,第9卷第
    3期,2003年5月。
楊秋:〈《聊齋誌異》中男權意識的弱化〉,《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卷第2期,2012年3月。
楊棣:〈論蒲松齡對異類幻化女性形象“三重”生命的審美體認〉,《蒲松齡研
   究》,2009年第2期。
楊棣:〈簡析蒲松齡對“狐鬼精魅”及其婚戀故事的文化定位〉,《蒲松齡研究》,
   2006年第1期。
楊萍:〈淺析《聊齋志異》中“情痴”形象的審美情趣〉,《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5年6月。
楊豔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鬼狐現象透視〉,《遼寧學刊》(社會科學版),總第
    68期,1995年第1期。
楚良勛:〈一狐一鬼和一個書生的愛情故事——讀《聊齋志異‧蓮香》〉,《閱讀與
    寫作》,2001年第8期。
楚愛華:〈兩篇連珠體小說──《青風》和《狐夢》〉,《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
    1期。
萬麗:〈《聊齋誌異》“辛十四娘”形象的文化解讀〉,《傳奇‧傳記文學選刊》,
   2010年第7期。
葛昌璘:〈嬰寧:從“狐笑”走向“人笑”——兼論蒲松齡的創作意圖〉,《河北
    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9年2月。
虞卓婭:〈相愛與永訣:《聊齋志異》婚戀小說的人生悲情和審美指向〉,《浙江海
    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10年3月。
賈利濤:〈《聊齋誌異》中“人獸婚”的分析〉,《文史哲》,2010年第22期。
賈海建:〈《聊齋志異》中的狐男形象〉,《淄博師專學報》,總第7期,2007年第
    1期。
賈偉:〈妖釋世俗理 狐語人間情——《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中“狐”
   故事的比較〉,《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8卷第6期,2010年12
   月。
賈寧:〈《嬰寧》與《小翠》的對比研究〉,《語文學刊》,2009年6月。
寧莉莉:〈《聊齋志異》中的愛情故事與古代文人心態〉,《蒲松齡研究》,2008年
    第1期。
廖穎:〈殘酷的現實,美好的夢想——解析《聊齋志異》恒娘形象〉,《今日科苑》,
   2008年第2期。
臧國書、任秀芹:〈論蒲松齡對傳統婚戀觀的繼承與創新——以《聊齋志異》中
        女性形象的類化與解讀為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07年9月。
趙一霖:〈唐代狐書小說情節的敘事學觀照〉,《北方論叢》,總第219期,2010
    年第1期。
趙冰玉:〈《聊齋志異》青年男女遇合模式探析〉,《現代語文》,2009年6月。
趙美科:〈略論蒲松齡的情愛觀——《聊齋志異》愛情小說管窺〉,《蒲松齡研究》,
    1989年第1期。
趙述先:〈《聊齋》的命名藝術〉,《東方論壇》,1996年第1期。
趙國峰:〈《聊齋志異‧嬌娜》核心人物形象分析〉,《文學教育》,2012年5月。
劉化兵:〈試論《聊齋志異》對賢婦形象的塑造〉,《蒲松齡研究》,2004年第3
    期。
劉文沛:〈《聊齋誌異》中男女平等意識〉,《閱讀與欣賞》,1996年3月。
劉加夫:〈談嬰寧形象的塑造及其意義〉,《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2期。
劉廷乾:〈論《聊齋》的入幻出幻藝術〉,《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1期。
劉保忠:〈中國古典短篇小說愛情主題之嬗變〉,《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2期,2002年6月。
劉婷婷:〈孤獨落寞的自我補償——淺談《聊齋志異》中的愛情描寫〉,《雞西大
    學學報》,第9卷第6期,2009年12月。
劉富偉:〈女性造型:理想寄托與詩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說與《聊齋》情
    愛小說比較研究之二〉,《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2期。
劉華:〈《聊齋志異》女性角色中的男權意識〉,《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16卷第3期,2008年5月。
劉敬圻:〈聊齋名篇摭談〉,《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1期。
劉瑞明:〈蒲松齡對志怪狐狸精的揚棄〉,《勵耘學刊》(文學卷),2010年第1期。
劉寧:〈《聊齋》女性自由世界探析〉,《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3期。
劉漢杰:〈有狐綏綏〉,《百科知識》,2009年8月。
劉穎慧:〈唐宋傳奇中的狐意象〉,《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3卷,2004年10月。
劉穎慧:〈淺談明清文言小說中的狐意象〉,《社會科學評論》,2004年第3期。
劉麗萍:〈由《聊齋志異》中的狐故事追溯狐形象的演變〉,《零陵學院學報》,2005
    年第1期。
劉豔玲:〈從《阿繡》看蒲松齡的浪漫主義愛情觀〉,《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
    報》,總第90期,2010年4月第2期。
劉豔玲:〈嬌娜:棲居在精神家園裡的一隻美狐〉,《蒲松齡研究》,2009年第2
    期。
潘曉生:〈《聊齋志異》與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較〉,《蒲松齡研究》,1997年第
    3期。
潘曉聲:〈再釋《嬰寧》〉,《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3期。
蔡亮:〈《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年8月。
蔡琰:〈論《聊齋志異》人異婚戀的不對等關系〉,《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第21卷第6期,2005年。
蔣宸:〈唐前狐怪傳說源流考略〉,《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
   第1期,2005年1月。
鄭元清:〈論《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總第
    70期,2005年第3期。
鄭春元:〈《聊齋志異》幻化藝術三題〉,《蒲松齡研究》,1996年第1期。
鄭紅:〈淺談《聊齋志異》中才子佳人小說的深層意蘊〉,《遼寧師專學報》(社會
   科學版),總第38期,2005年第2期。
鄭曉歡:〈無私的愛——論《辛十四娘》中的“女助男”現象〉,《語文學刊》,2010
    年第4期。
魯民禹、由愛萍:〈《聊齋誌異》中的愛情題域淺論〉,《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31卷第3期,2009年6月。
錢興地:〈蠡測《聊齋志異》狐翁形象:父輩、友鄰和復仇者〉,《瀋陽農業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6年6月。
龍曉萍:〈淺析《聊齋志異》中的婦女形象〉,《柳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
    2000年6月。
謝倩:〈《聊齋》“情”字二題〉,《蒲松齡研究》,1998年第1期。
謝真元:〈人妖戀模式及其文化意蘊〉,《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
韓田鹿:〈《聊齋志異》與弱勢讀書人〉,《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Z1期。
韓煥綱:〈《聊齋》女性形象系列淺析〉,《岱宗學刊》,1997年第3期。
顏莉莉:〈《聊齋志異》女性形象研究綜述〉,《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第20卷第1期,2002年1月。
顏莉莉:〈《聊齋誌異》的倫理文化視角〉,《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
    卷第期,2005年1月。
魏霞:〈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情愛觀〉,《涪陵師專學院學報》,第20卷第
   6期,2004年11月。
羅書華:〈媚后之癡——《聊齋志異》男性研究之一〉,《蒲松齡研究》,1998年
    第1期。
羅書華:〈媚后之癡──《聊齋志異》中的男性研究〉,《學術研究》,1998年第4
    期。
譚本龍、王潔、陳菊:〈從《聊齋志異》看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渝西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1期,2005年1月。
譚品品:〈淺論《聊齋志異》中的象徵世界〉,《文教資料》,2008年3月下旬刊。
譚雪松:〈“狐史”小考〉,《華夏文化》,1998年第2期。
譚開義:〈天理‧人欲‧狐鬼神魅——《聊齋志異》的理學影響〉,《明清小說研
    究》,1997年第4期。
嚴正道:〈道德與色欲的平衡——論《聊齋志異》中狐女形象的調節作用〉,《唐
    山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
竇志偉:〈徘徊在愛情與友誼之間——《聊齋志異‧嬌娜》的深層哲理意蘊〉,《聊
    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籍廣豔:〈從《紅玉》看蒲松齡的“標新”女性觀〉,《作家雜志》,2010年第9
    期。
蘇畫萍:〈狐緣〉,《下崗與上崗》,2000年8月。
鐘希高:〈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文人心態〉,《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
    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
顧克勇、蔚然:〈癡呆抑或狡黠──淺析嬰寧性格轉變〉,《蒲松齡研究》,1999
       年第4期。
顧曉玲:〈男權話語構造的情愛世界——《聊齋志異》女性鬼狐形象解讀〉,《哈
    爾濱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龔玉蘭:〈中國古代小說人狐戀情節的文化透視〉,《學術論叢》,總第266期,2013
    年第3期。

三、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臺灣地區
吳俞嫺:〈地方˙性別˙記憶──《聊齋誌異》中的鬼魅考察〉,國立中央大學碩
    士論文,95學年度。
林惠玲:〈《聊齋誌異》狐精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97學年度。
林毓彣:〈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性愛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96
    學年度。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90學年度。
陳品雁:〈《聊齋誌異》婚戀故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95學年度。
陳春妙:〈《聊齋誌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
    燈三話》為主〉,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98學年度。
楊宜芳:〈宋元明狐狸傳說及其小說形象〉,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97學年度。

(二)	大陸地區
周彩虹:〈唐五代人妖婚配小說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林春虹:〈古代狐妖故事在《聊齋志異》中的變遷〉,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唐林軒:〈略論明清小說中的棄儒從商現象〉,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影:〈論元明清愛情婚姻劇的發展演變〉,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黃穎:〈唐代小說中的女妖形象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利俠:〈蒲松齡女性意識的重新思考〉,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劉敬敏:〈男女雙性話語下的《聊齋》婚戀小說〉,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穎慧:〈中國文言小說中的狐意象〉,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四、	電子資料庫與學術網路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查詢系統
(http://etds.ncl.edu.tw.ezproxy.lib.tku.edu.tw:2048/theabs/index.jsp)
臺灣文學資料庫
(http://dcc.ndhu.edu.tw/literature/index.htm)
中華百科全書-西元一九八三年典藏版,李天任博士主持開發。
(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introduction.asp)
國學網絡
(網址:http://www.guoxue.com)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http://www.ntl.edu.tw.ezproxy.lib.tku.edu.tw:2048/tw/home1.php?MainPageID=-1)
國家圖書館
(http://www.ncl.edu.tw.ezproxy.lib.tku.edu.tw:2048/mp.asp?mp=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