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1110211100
DOI 10.6846/TKU.2011.00908
論文名稱(中文) 加入慈濟基金會對台資企業社會責任之影響-以大上海地區台資製造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zu-chi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are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黃韋豪
研究生(英文) Wei-Hao Huang
學號 69770009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0
論文頁數 1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鄧建邦
委員 - 龔宜君
委員 - 陳國華
委員 - 鄧建邦
關鍵字(中) 慈濟基金會
台商
企業文化
企業社會責任
反血汗工廠運動
關鍵字(英) Tzu-Chi Foundation
Taiwanese Enterprise
Corporate Cultu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ti Sweatshop Move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主題,是台資企業加入慈濟基金會後,對於其企業文化及廠內廠外企業社會責任的之影響。本研究對三種類型的台資廠商,對其員工進行深入訪談法,在田野期間搭配參與觀察法來蒐集資料。經過整理之後,本研究發現台資企業加入慈濟,是以慈濟志業中強調的人文、慈善、國際賑災、環保及社區志工,作為主要的實踐管道。透過人文關懷能夠使得管理幹部及員工之間能夠發展出互信的工作關係,取代原有管理的高度勞動控制;環境保護能夠有效地提升員工的環境意識,生產時能將資源妥善規劃使用;志願工作能夠培育員工的志工精神,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凝聚員工對企業整體的向心力;慈善及國際賑災等慈濟活動的接觸,能夠改變經營者及員工其公與私的價值觀念。慈濟舉辦活動,將在中國大陸工作、生活的台商族群重新聚集起來,形成台灣人的社群團體,進而將慈濟理念在地化經營,使得慈濟活動成為台灣人與大陸人共同維護的活動場域。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 Tzu-Chi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area. Empirical data for this study are generat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 which the author conducted in 2010.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 why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 China join Tzu-Chi Buddhist Foundation is mainly because its emphasis of humanit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unteer work and charities. These values help not only the Taiwanese companies transform its early sweatshop management style to a management with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but also enhance the 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ese workers and Taiwanese managers, and their loyalties to the compan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 ……………………………………………………….. 5
一、企業文化 …………………………………………………………………………………… 5
二、企業社會責任 …………………………………………………………………………… 7
三、反血汗工廠與台商的企業社會責任 ………………………………………. 10
第二節 慈濟的多面向組織類型 …………………………………………………………. 17
一、慈濟組織沿革 …………………………………………………………………………… 17
二、慈濟作為宗教組織 ………………………………………………………………….. 19
三、慈濟作為非政府組織 ……………………………………………………………… 21
四、慈濟作為台灣人社群組織 ……………………………………………………… 24
第三節 小結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地點的選擇 …………………………………………………………………….. 29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 …………………………………………………………………………….. 33
第三節 資料的取得 ……………………………………………………………………………..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的尋找 …………………………………………………………………….. 35
第四章 台資企業選擇引進慈濟人文精神的類型分析 ………………………………. 38
第一節 無專職部門處理企業文化議題的慈濟廠商 ………………………….. 39
第二節 無專職部門處理企業文化議題的非慈濟廠商 ………………………. 47
第三節 以專職部門處理企業文化議題的慈濟廠商 ………….………………. 52
第五章 慈濟人文精神對台資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 ………………….………………. 60
第一節 勞資關係與勞動控制 …………………………………………………………….. 60
第二節 社會公益 ……………………………………………………………………………….. 74
第三節 推行慈濟人文精神的障礙 …………………………………………………….. 83
第六章 結論 ……………………………………………………………………………………………….. 8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8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文獻 ………………………………………………………………………………… 93
二、英文文獻 ………………………………………………………………………………… 97
附錄一 慈濟廠商訪談題綱 ………………………………………………………………………… 99
附錄二 非慈濟廠商訪談題綱 …………………………………………………………………… 102
附錄三 受訪者列表 ………………………………………………………………………………….. 105
表目錄
表2-1 CSR 四層分類模型 ……………………………………………………………………………. 08
表3-1 對大陸、江蘇省及浙江省投資統計表 ……………………………………………… 31
表3-2 受訪者樣本之基本資料特徵 …………………………………………………………… 35
表3-3 資料分析結構 ………………………………………………………………………………….. 37
圖目錄
圖2-1 國際分工體系 ……………………………………………………………….……………… 11
圖4-1 個案I 照片及說明 …………………………………………………………………………… 40
圖4-2 個案I 照片及說明 …………………………………………………………………………… 40
圖4-3 個案II 照片及說明 …………………………………………………………………………. 50
圖4-4 個案II 照片及說明 …………………………………………………………………………. 50
圖4-5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3
圖4-6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3
圖4-7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4
圖4-8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4
圖4-9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5
圖4-10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5
圖4-11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7
圖4-12 個案III 照片及說明 ……………………………………………………………………… 5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王宏仁(2003)新典範還是老把戲?私人勞動規約對越南台商勞資關係之影響。收錄於袁賀齡主編「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契機與挑戰」,頁365-385。台中: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
王宏仁、陳佩華(2003)台商、國家機器與全球反血汗工廠運動:越南與中國的比較。《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6期。
王信賢、李宗義(2008)尋找中國NGOs:兩種路徑與困境。《社會科學論叢》,2(2):113-145。
王振軒(2003)非政府組織概論。台中:必中出版社。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議題與發展。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
王振寰(1997)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台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1-36。
王覺溟(2004)佛教與現代經濟倫理。《普門學報》,19,1月。
吳萬益、蔡明田、汪昭芬、王世偉(2000)國內主要集團企業領導風格、企業文化及組織運作特色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1-1,39-65。
別蓮蒂、游舒惠(2002)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動機、決策與影響因素。《廣告學研究》,18,53-95。
周國銀、張少標(2002)SA8000:2001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實施指南。深圳:海天出版社。
林平(2009)從居住空間看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當地的認同。《台灣政治學刊》,13(2),57-111。
林佩穎(1999)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華、耿曙(2008)經濟利益與認同轉變:台商與韓商個案。《東亞研究》,39(1),165-192。
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河野豐弘(1990)改造企業文化。(彭德中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姜蘭虹(2009)志工活動做為融入途徑-以加拿大的臺灣中產階級婦女移民為例。《地理學報》,第57期,71-96。
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0期,37-50。
容珮瑜、陳思慎(2008)企業公益的經濟分析與管理策略。《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2(1),97-114。
耿曙、林瑞華(2007)制度環境與協會效能:大陸台商協會的個案研究。《臺灣政治學刊》,11(2):93-171。
馬坤誼(2007)口湖鄉舊金湖港蚶仔寮村居民參與牽水車藏宗教活動之動機與功能探討。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文(2001)企業家轉型做「慈善」,志業成全球潮流。《遠見雜誌》,183,130-134。
張家銘(2008)跨界投資中國及社會適應-台商、日商與韓商比較。《東亞研究》,39(1),145-164。
張家麟(2006)宗教團體人力資源的社會心理基礎-台北市保安宮志工參與的因素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5(1),27-61。
張培新(2006)台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1),125-163。
張培新(2009)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踐:以美體小舖為例。《美容科技學刊》,6(2),85-102。
許淑幸(2005)兩岸互動制度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男、黃文宏(1997)市場導向之企業文化根源的探討。《輔仁管理評論》,4(1),79-110。
陳定銘(2006)非營利組織志工發展之析探。載於國家文官培訓所(編印),T&D飛訊論文集粹第四輯:人力資源發展的新思維(頁201-226)。台北:國家文官培訓所。
陳明祺(2005)跨越邊界的協力:中資廠加入中國台商自行車協力網絡與台資廠加入中資自行車配套體系的經濟社會學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國科會計畫,NSC94-2412-H007-005。
陳美鈞(1997)大陸員工該如何管裡最恰當?,《臺灣鞋訊》,10月,頁62-4。
陳朝政(2005)大陸台商的認同變遷:理論的歸納與推論。《東亞研究》,36(1),227-274。
彭懷真(1995)要不要找義工。《管理雜誌》,225期,9月。
黃倩玉(2009)宗教跨國‧跨國宗教:台灣慈濟的跨國主義。《流轉跨界:台灣的跨國‧跨國的台灣》,王宏仁、郭佩宜編,73-103。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出版。
楊青隆、王霄、林綉月、楊中宜(2004)華人企業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礎-以台、港及大陸為例實證研究。《吳鳳學報》,12,471-478。
劉兆明、黃子玲、陳千玉(1995)企業文化的解讀與分析-以三個大型民營企業為例。《海峽兩岸之企業文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潘建志(1997)集團企業領導人領導風格與經營績效之關係。台南: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昌言(2009)中國大陸勞動合同法對企業影響研究:以廈門台商為例。《中國大陸研究》,52(4),57-94。
蔣逸青(2009)群際接觸對登陸台灣人當地化之影響:以東莞及上海為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蒔菁(2007)商業倫理概念與應用。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鄭伯壎(1998)海峽兩岸組織文化之比較研究。《海峽兩岸之企業文化》,鄭伯壎、黃國隆、郭建志主編,1-53。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鄧建邦(2002)接近的距離:中國大陸台資廠的核心大陸員工與台商。《台灣社會學》,3,211-251。
鄧建邦(2006)跨界流動下中國大陸台商的認同。《流轉跨界:台灣的跨國‧跨國的台灣》,王宏仁、郭佩宜編,133-160。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出版。
鄧建邦(2008)彈性下的限制:理解中國台幹的跨界工作流動與生活安排。《研究台灣》,3,1-36。
鄧建邦(2010)持續地回家:大上海台籍經理人員的移居生活。《台灣社會學》,18,139-179。
鄭智耀(2008)企業生產守則的理論與實際:一個珠江三角洲台商工廠的個案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英照(2007)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Michael E. Porter & Mark R. Kramer(2003)企業慈善的競爭優勢。《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16,71-85。
Stephen P. Robbins(2005)組織行為學。(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台北:華泰。

 
二、英文文獻

Ailian, G. (2006) The Impact of Public Scrutiny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9, Pp. 217-236.
Alexandra, Harney (2008) The China Price. The true cos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London: Penguin books.
Allport, G. W. & Ross, J. M. (1967) Personal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Prejud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 Pp. 432-443.
Carroll, Archie B. (1995) Business &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College.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Chan, Anita (2005) Recent trends in Chinese Labour issues - Signs of change. China perspectives 57.
Clifford, James (1994) Diaspor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9(3), Pp. 302-338.
Elisabet, Garriga & Melé ,Domenéc (2004)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Mapping the territ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 53, Pp. 51-71.
Frie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3 September 1970: Pp. 122-26.
Garrett, Brown (2009) Genuine worker participation - an indispensable key to effective global OHS. New solutions 19(3), Pp. 315-333.
Granovetter, Mark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 Pp.481-510.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alamom, L. M. & H. K. Anheier (1992) In Searc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 The Problem of Defitition. Voluntas3(2), Pp. 125-153.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A dynamic view. Sanfrancisco: Jossey-Bass.
Schwartz, S. H. & J. A. Howard (1981) A Normative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Altruism, in J. P. Rushton & R. M. Sorrentino eds., Altruism and Helping Behavior: Social,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p. 189-211, Hillsdale, NJ.
Schwartz, S. H. & J. A. Howard (1982) A Self-based Motivational Model of Altruism, in V. Derlega & J. Grzelak eds., Cooperation and Helping Behavior: Theories and Research, New York.
Schwartz, S. H. & J. A. Howard (1984) Internalized Values as Motivator of Altruism, in E. Staub, D. Bar-Tal, J. Karylowski eds.,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Morality, New York.
Sills, D. L. (1957) The Volunteers: Means and Ends in a National Organization (Glenccoe, IL: Free Press)
Sum Ngai-Ling & Ngai Pun (2005) Globalization and paradoxes of ethical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Competition & change 9(2), Pp. 181-200.
WBCSD (200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eeting Changing Expectations.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neva.
William G. & Ouchi (1983) Efficient Cultur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28, p.468~481.
Zald, M. N. & R. Asch. (1966)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Growth, Decline, and Change, Social Forces 44, Pp. 327-34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