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0812273200
DOI 10.6846/TKU.2007.00804
論文名稱(中文) 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1995-2007)
論文名稱(英文) On the Ocean Writing of Hong-Ji Li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黃慧真
研究生(英文) Hui-Zhen Huang
學號 6940000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1
論文頁數 15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共同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廖鴻基
海洋書寫
關鍵字(英) Hong-Ji Liao
Ocean Writ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為對廖鴻基海洋書寫的全面梳理。
    全書從95年作品《環保花蓮》談起,依序討論《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領土出航》、《台灣島巡禮》、《腳跡船痕》《海天沉浮》等作品,共14本書、12年創作軌跡,並將其寫作劃分為海洋書寫的開展、海洋書寫的擴大、及海洋書寫的深化。
    綜觀廖鴻基的創作,其書寫歷程恰為讀者例示了,一個從生活中掙脫出來的自然觀察者,在面對本地環境問題時,如何在長期親涉自然田野的觀察體驗中,不斷加深與拓展自己的思考,而亟思立基於本地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來建構屬於台灣的環境倫理及保育文化。並由於對土地特性及自然歷史的認知,廖鴻基認為應從生態觀點來看台灣,而提出了「海洋台灣」的新倫理價值。因此,在抒述人與自然關係的時候,乃是以「海洋」作為其託寓對「自然」深刻情感的對象,並極具開創性地豐富了自然書寫的領域及精神面貌。
    而透過細緻綿密的書寫,他所欲建構的是海洋台灣的意象及海洋文化的所在,當中有海洋、有海岸並亦有陸地的觀點與想像。在「空間語境」的開發,他從沿海海域寫起,逐步擴展至近海、至遠洋,最後回到所住居生長的陸地,寫出了漁人與海的牽連對應,魚類生存的故事,鯨豚觀察的經驗,海洋保育的想法,以及被遺忘的海岸的故事等。而在「時間意識」的意蘊,他從自然歷史的角度出發,溯尋了自然與人文交疊互動的歷程軌跡,並試著去看到土地的景貌“為何”是這樣,而它“如何”變成現在這樣,以及,更重要的,出現了什麼樣因素促成或決定了這些改變的“速度”與“方向”,以便提示如今立足於土地上的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阻止它繼續受到殘害的狀況。
    透過文字書寫,廖鴻基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觀看台灣的視野及想像,也提供了我們對另一種生活方式及價值的思考,幫助我們面對物質社會的壓力。廖鴻基的創作截至目前為止,已取得了一定的、亮眼的成績。我們誠摯希望,作家在其後文學性的書寫中,能不斷自我成長、超越,為讀者帶來更細緻、藝術價值更高的作品。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ocean writing of Hong-Ji Liao from 1995 to 2007.  Broadly,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the author concerns and confronts with and how he ponders over and reacts to deal with the harsh situ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give a full explanation of why selecting Hong-Ji Liao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make clear how I’m going to organize and present my framework.  As for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in addition to re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the author’s works, I’ll also try to probe the ideas guiding his literary creation and see how stage by stage the author comes to realize man’s place in nature and attempts to broaden his horizons and deepen his cogni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 and awareness through systematically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in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incessantly re-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in Taiwan in the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With regard to chapter five, it is conclusion.
In an overall view, the ocean writing of Hong-Ji Liao provides us a new look to observe Taiwan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helps us to shape and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conservation philosophy of our own.  There’s still a lot to do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movement in our society and Hong-Ji Liao’s texts are definitely the ones that can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and open the discussion among the public.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12
第二章  廖鴻基海洋書寫的開展  ------------------------	15
第一節  廖鴻基社會政治運動的岸上經歷  ----------------	15
第二節  討海時期寫作探析  ----------------------------	31
第三節  花蓮海域鯨豚觀察時期寫作探析  ----------------	48
第三章  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擴大  ------------------------	64
第一節  回望陸地生活  --------------------------------	64
第二節  墾丁海域鯨豚觀察時期寫作探析  ----------------	80
第三節  東海岸自然/人文生態踏查誌  ------------------	92
第四章  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深化  ------------------------	106
第一節  出航領土──遠洋時期寫作探析  ----------------	106
第二節  漂流國土──海岸視角的觀看書寫  --------------	121
第三節  重回討海人──深淺浮沉的心海書寫  ------------	136
第五章  結論  ----------------------------------------	150
參考書目  --------------------------------------------	15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廖鴻基著作

廖鴻基,《環保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年5月
廖鴻基,《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年6月,2001年4月版
廖鴻基,《鯨生鯨世》,台中:晨星,1997年6月,2005年9月版
廖鴻基,《漂流監獄》,台中:晨星,1998年4月
廖鴻基,《來自深海》,台中:晨星,1999年2月
廖鴻基,《山海小城》,台北:望春風,2000年10月
廖鴻基,《海洋遊俠》,台北:印刻,2001年10月
廖鴻基,《台11線藍色太平洋》,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3月
廖鴻基,《漂島:一趟遠航記述》,台北:印刻,2003年12月
廖鴻基,《尋找一座島嶼》,台中:晨星,2005年3月
廖鴻基等,《臺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5月
廖鴻基,《腳跡船痕》,台北:印刻,2006年4月
廖鴻基,《海天浮沉》,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10月
廖鴻基,《領土出航》,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6月


二、一般論著

王拓,《金水嬸》,台北:九歌,2001年5月增訂初版,2005年9月增訂二版
王克尹,《大陸地區主要貨櫃港發展對高雄港之衝擊研究》(2/2),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6年3月
尹萍,《海洋台灣》,台北:天下雜誌,1993年6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漁業四十年專輯》,台北:漢光,1993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台北:玉山社,1999年12月,初版二刷
李素芳編著,《台灣的海岸》,台北:遠足文化,2001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2002年2月第一版第三刷)
阿道李奧波著,費張心漪譯,《砂地郡曆誌》,台北:新環境月刊,1987年2月
阿爾多‧李奧帕德著,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3月第一版,2005年5月第二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 ,台北:大安,2004年11月
胡興華,《台灣的漁業》,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1月
洛夫洛克著,金恒鑣譯,《蓋婭,大地之母:地球是活的!》,台北:天下文化,1994年8月第一版,1996年11月第二版
柯金源攝影,柯金源、葉怡君撰文《我們的島》,台北:玉山社,2006年3月
修馬克,《小即是美》,台北:立緒文化,2000年9月~2004年8月初版一刷~二刷,2007年3月初版三刷
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文化,2004年10月
瑞秋‧卡森作,余佳玲、方淑惠譯,《大藍海洋》,台北:柿子文化,2006年4月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4月
蕭新煌,《我們只有一個臺灣》,台北:圓神,1987年9月
鍾玲總編輯,《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1999年9月
戴昌鳳,《台灣的海洋》,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9月


三、期刊及單篇論文

J. Baird Callicott演講,陳慈美譯,〈建構廿一世紀的保育哲學〉,《當代》第165期(2001年5月),頁62-67
方力行,〈序:追海的男人〉,收於廖鴻基《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台北:印刻,2001年10月),頁24-25
朱雲漢,〈威權壟斷與寡占經濟〉,收於《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8月新版第一刷;11月第二刷),頁139-160
米樂作(J. Hillis Miller)、林素英譯,〈地誌的道德觀:論史蒂文斯「基韋斯的秩序理念」〉,《中外文學》第22卷第8期(1994年1月),頁74-105
李永適,〈鯨生鯨世〉,《中國時報》,1997年8月28日,42版
邱文彥,〈海洋與海岸管理體系〉,收於邱文彥執行主編《海洋永續經營》(台北:胡氏圖書,2003年6月),頁21-60
吳明益,〈重回討海人〉,《中國時報》, 2006年11月4日,E2版
林益仁,〈環境哲學與社會實踐〉,《當代》第165期(2001年5月),頁26-39
林益仁,〈原住民狩獵文化與動物解放運動可能結盟嗎?──一個土地倫理學的觀點〉,《中外文學》第32卷第2期(2003年7月),頁73-102
林益仁,〈環境實踐的「全球」與「在地」辯證:以法鼓山的「環保」論述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5期(2004年9月),頁1-46
林曉菁採訪,〈2002講義英雄二十〉,《講義》(2002年11月),頁81-83
紀駿傑,〈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998年9月),頁141-168
紀駿傑、沈嘉玲、林湘玲,〈邁向自主的地方發展:宜蘭與花蓮的環境發展課題〉,收於夏黎明主編,《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台東:東台灣研究會,2005年3月),頁31-55
紀駿傑、駱書玉,〈花蓮的地方永續發展課題──以觀光發展為核心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第3卷第1期(2005年9月),頁1-36
東年,〈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頁166-168
段莉芬,〈試論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寫作風格〉,《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月),頁233-260
凌性傑,〈面對海洋的兩種態度──從《海洋遊俠》與《海浪的記憶》談起〉,《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11月),頁431-446
陳宏合撰文,〈橫渡黑水溝〉,《經典》第64期(2003年1月1日),頁40-57
陳宏合撰文,〈當台灣與世界接軌〉,《經典》第64期(2003年1月1日),頁58-77
陳宏合撰文,〈關津澎湖〉,《經典》第66期(2004年1月1日),頁114-127
陳黎總序,〈洄瀾之書,島嶼之愛〉,收於廖鴻基,《環保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1995年5月),頁3-6
陳克華,〈海洋文學的典範〉,《中國時報》,1996年7月4日,39版
陳彥君推薦序,〈撐一條船 靠近台灣〉,收於廖鴻基等著,《臺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5月),頁2-3
陳列推薦序,〈一種通過的儀式〉,收於廖鴻基等著,《臺灣島巡禮》(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5月),頁4-5
陳慈美,〈寧靜的力量──柯倍德的環境哲學信念〉,《當代》第165期(2001年5月),頁10-25
陳雨航,〈編輯引言:森恩‧王拓‧海葬〉,《金水嬸》(台北:九歌,2001年5月增訂初版,2005年9月增訂二版),頁1-4
徐淑卿,〈廖鴻基──抒寫漁人與海〉,《中國時報》,1996年7月4日,39版
徐筱薇記錄整理,2003年12月13日游勝冠、廖鴻基於國家台灣文學館對談,〈從台灣出航的海翁〉,《印刻文學雜誌》第1卷第3期(2004年11月),頁175-189
張茂桂,〈社會變遷與社會力的釋放〉,收於江炳倫編《挑戰與回應──民國七O年代台灣的鉅變》(台北:自由基金會,1993年5月),頁1-40
張福興,〈序1──在花蓮親吻海洋〉,收於廖鴻基《花蓮海岸行旅:台11線》(花蓮:花蓮文化局,2002年12月),頁3-4
張靜茹〈從海湧伯到海翁──論廖鴻基海洋書寫的演變軌跡〉,《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市:晨星,2006年11月),頁175-198
張鐵志,〈台灣新民主的詛咒?──金權政治與社會不平等〉,收於思想編委會編著,《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台灣》(台北:聯經,2007年11月),頁141-162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10月),頁445-449
曹銘宗報導,〈藝文界環島 從海上看台灣〉,《聯合報》,2003年3月4日,14版
彭瑞金,〈翻版的「老人與海」──期待海洋文學〉,收於廖鴻基《討海人》(台中:晨星,1996年6月,2001年4月1日五刷),頁239-246
曾華璧,〈由環境主義論環境史教學在通識教育中的角色〉,《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3期(1996年9月),頁115-135
黃騰德,〈從廖鴻基《鯨生鯨世》看台灣的海洋文學〉,《台灣人文》第4號(2000年6月),頁47-61
楊郁錦記錄,〈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海洋文學座談會〉,《聯合報》,1993年4月15日,35版
楊照,〈面對海洋的不安與恐懼──臺灣空間屬性的討論〉,《痞子島嶼荒謬紀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4月),頁37-52
楊翠,〈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收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2006年11月),頁207-242
廖鴻基,〈走過陸地和海洋的橋〉,《張老師月刊》第236期(1997年8月1日),頁42-43
廖鴻基,〈從賞鯨到關愛海洋資源〉,《東海岸評論》第145期(2000年8月),頁35-38
廖鴻基,〈海洋文學及藝術〉,收於邱文彥執行主編,《海洋永續經營》(台北:胡氏圖書,2003年6月),頁117-138
劉梓潔採訪廖鴻基,〈一個討海人的浪漫與堅毅〉,《聯合文學》第255期(2006年1月),頁76-79
歐錫祺,〈海洋教育現況與趨勢〉,收於邱文彥執行主編,《海洋永續經營》(台北:胡氏圖書, 2003年6月),頁143-152
蔡逸君,〈海島正在發生的事〉,《聯合報》,2005年6月26日,第C4版
蕭新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收於《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8月新版第一刷;11月第二刷),頁9-32
蕭義玲,〈生命夢想的形成──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頁173-195
賴芳伶,〈序──遠航似在人世裡如煙隱去……〉,收於廖鴻基,《漂島:一趟遠航記述》(台北:印刻,2003年12月),頁5-9
賴芳伶,〈淒厲唯美、迴環往復的慾望美學--試探廖鴻基《山海小城》的軸心與邊緣互涉〉,《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1-26
龔卓軍撰文,廖鴻基與龔卓軍的對談,〈溯‧生命原鄉──與大海的子民廖鴻基對話〉,《張老師月刊》第242期(1998年2月1日),頁108-113


四、學位論文

王韶君,《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與文化建構(1975~2004)》,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伍寒榆,《洄瀾海洋‧綠鯨島嶼──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8月
吳志羣,《廖鴻基海洋書寫研究》,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林怡君,《戰後台灣海洋文學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徐宗潔,《台灣鯨豚寫作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葉連鵬,《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1月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8月


五、網路資源

Stephan Bodian訪問Arne Naess實錄,鐘丁茂、徐雪麗譯,〈簡樸生活,豐富人生(上)〉,《生態台灣》季刊第14期(2007年1月),台灣生態學會網站,http://ecology.org.tw/publication/14/ethics14-1.htm
于立平,〈漂移的國土〉,「環境資訊中心」,2003年7月18日,http://e-info.org.tw/node/5284
于立平採訪、撰稿,〈漂流之島〉,「環境資訊中心」,2005年12月30日,http://e-info.org.tw/node/1395
申惠豐,〈文章導讀──阿莫〉,靜宜大學台文系台灣文學創意教學網「文學繪本」,http://putaiwan.pu.edu.tw/teach/story/story.asp?id=5
林芳儀,〈我們不願面對的事實:從混獲談海洋資源危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2007年12月1日,http://e-info.org.tw/node/28951
倪宏坤,〈淨灘vs.不淨灘〉,「環境資訊中心」,2006年8月4日,http://e-info.org.tw/node/12606
張鐵志,〈對抗不平等的一年〉,2006年1月18日,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1017048.html
張鐵志,〈當黨國資本主義終結之後〉,2006年9月16日,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2153480.html
張鐵志,〈民主化、金權政治與不平等〉,2007年7月14日,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3660081.html
張岱屏,〈〈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高速公路‧到不了的桃花源(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special/fcar/2003/fc03091901.htm
陳大為,〈空間釋名與味覺的錨定──馬華都市散文的地誌書寫〉,收於「馬華文學評論數據庫」,http://www.ctwei.com/database/pdf/CTW-3.pdf
台大地質科學系研究所陳文山教授地科研究室網頁,「台灣的地史──台灣的一生」,http://ashan.gl.ntu.edu.tw/index.htm
謝洵怡,〈巴基斯坦漁村觀察的反思:從「環境正義」觀點重新思考海洋文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2006年11月17日,http://e-info.org.tw/node/16581
蘇彥肇,〈巴基斯坦記行:台灣遠洋漁業與海洋資源保育(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2006年11月15日,http://e-info.org.tw/node/16560
Swing River漂流河岸:http://swingriver.googlepages.com/
三鶯部落和溪洲部落拆遷事件及台灣都市原住民議題,苦勞網討論串,http://www.coolloud.org.tw/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網頁,「台11線東部濱海公路改善工程」,
  http://www.thbu5.gov.tw/main_02_02.htm
  http://e-info.org.tw/special/fcar/2003/fc03091901.htm
〈新加坡能,高雄港呢?〉,《經濟日報》,2005年7月19日,「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討會」,http://www.tcri.org.tw/CHTV2/information/tf_h.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