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0600172400
DOI 10.6846/TKU.2006.00787
論文名稱(中文) 亞當.史密斯與信任: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
論文名稱(英文) Adam Smith and Trust: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Market Econom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歐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廖祺財
研究生(英文) Chi-Tsai Liao
學號 6900300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28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 立
委員 - 王春源
委員 - 郭建中
關鍵字(中) 亞當.史密斯
信任
亞當.史密斯問題
國富論
道德情操論
關鍵字(英) Adam Smith
Trust
Adam Smith Problem
Wealth of Nations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從美國安隆的財報作假案,到台灣博達的掏空公司案;從中國大陸的黑心產品泛濫,到台灣的詐欺事件頻傳,我們周遭的市場竟充斥著如此眾多欺騙的交易活動,而搞得社會大眾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面對這種種的自由市場亂象,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史密斯就成了眾人歸咎的對象。因為他不但是「自由經濟」的主要推手,而且在《國富論》中所論述的「自利」、「看不見的手」、「競爭」等概念,更被視為是導致市場亂象的主要元兇。事實上,除了《國富論》外,亞當.有史密斯還有一本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論》,而亞當.史密斯不但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倫理道德學家;而他這兩部著作間的相互關係,長久以來一直未被人們正確的理解。

部分德國的學者認為,亞當.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的「同情」與在《國富論》的「自利」是相互矛盾的概念,即所謂的「亞當.史密斯問題」。事實上,「亞當.史密斯問題」是對其兩部著作的誤解所引起的,「亞當.史密斯」問題其實並不存在。而亞當.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中的所強調的「謹慎」、「正義」與「仁慈」等美德,才真正是《國富論》中人們自利行為的重要基礎。

在瞭解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的相互關係後,我們必須指出:一、經濟學原屬於道德哲學領域;二、道德教育在商業社會的重要性;三、企業經營必須重視企業倫理的價值。因此,我們必須重新重視亞當.史密斯這兩本著作之間的關連性,亦即法蘭西斯.福山所指出的,人類唯有具備了市場經濟交易過程中的道德文化因素-「信任」,整體社會才能有細密的勞動分工、順暢的交易活動及生活福祉的增進。
英文摘要
Adam Smith is famous for his masterpiece "Wealth of Nations" (WN, 1776), but only few people know about his another book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TMS, 1759). In fact, according to his biography, we realize TMS is prior to WN. Adam Smith is not only an economist but also a moral philosopher. For decad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MS and WN is not well understood by many people.

Some German scholars pointed out that Adam Smith's "sympathy" in TMS contradicts with "self-interest" in WN and that's so-called well-known "Adam Smith Problem" in philosophy field. But after doing some literature reviews, we find Adam Smith's TMS and WN are not inconsistent. The virtues of "prudence", "benevolence" and "justice" in TMS are the essential bases of "self-interest" in WN.

"Trust" is another important point in Adam Smith's thoughts. The idea of "trust" which Francis Fukuyama mentioned and discussed in his book is also from Adam Smith. Fukuyama indicated that "trust" could lower transaction cost and extend transaction order in market economy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nomic growth. We could conclude as follows with Adam Smith’s legacies: (1) Economy originally belongs to moral philosophy. (2) Mor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in commercial society. (3) Enterprises must emphasize business ethic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章節安排----------------------------------------8

第二章  亞當.史密斯的時代背景及生平簡介------------------9
  第一節  亞當.史密斯的時代背景--------------------------9
    一、蘇格蘭啟蒙運動------------------------------------9
    二、重商主義-----------------------------------------10
    三、工業革命-----------------------------------------12
  第二節  亞當.史密斯的生平簡介-------------------------13
    一、少年時代-----------------------------------------13
    二、大學求學生活-------------------------------------13
    三、教書生涯-----------------------------------------15
    四、赴法遊歷-----------------------------------------18
    五、返國後的生活-------------------------------------20

第三章  亞當.史密斯的經濟及倫理思想---------------------23
  第一節  亞當.史密斯的思想淵源-------------------------23
    一、休謨---------------------------------------------23
    二、哈奇森-------------------------------------------25
    三、霍布斯與孟德維爾---------------------------------26
    四、重農學派-----------------------------------------28
    五、斯多噶學派---------------------------------------29
  第二節  亞當.史密斯的經濟思想-------------------------30
    一、提高勞動生產力-----------------------------------31
    二、增加勞動者人數-----------------------------------36
    三、經濟自由主義-------------------------------------38
    四、國家職能-----------------------------------------42
  第三節  亞當.史密斯的倫理道德思想---------------------42
    一、同情論-------------------------------------------44
    二、公正旁觀者---------------------------------------46
    三、良心論-------------------------------------------50
    四、美德論-------------------------------------------52
  第四節  亞當.史密斯的意圖-----------------------------56

第四章  亞當.史密斯經濟倫理思想之再發現-----------------61
  第一節  亞當.史密斯問題-------------------------------61
    一、亞當.史密斯問題產生背景-------------------------61
    二、《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之關係-----------------61
    三、亞當.史密斯問題的解決---------------------------72
    四、小結---------------------------------------------75
  第二節  亞當.史密斯與信任-----------------------------75
    一、經濟的文化因素-信任-----------------------------77
    二、交易與信任---------------------------------------79
    三、信任與社會資本-----------------------------------82
    四、宗教、信任與社會德性-----------------------------83
    五、信任與經濟發展-----------------------------------86
    六、小結---------------------------------------------88

第五章 倫理道德與市場經濟之關係-------------------------89
  第一節  由安隆案看企業倫理-----------------------------90
    一、安隆案的始末-------------------------------------90
    二、企業倫理的重要性---------------------------------91
    三、企業倫理的內涵-----------------------------------93
    四、企業倫理教育與影響-------------------------------96
  第二節  由亞當.史密斯的思想看倫理、法律與市場之關係---99

第六章  結論--------------------------------------------103

參考文獻------------------------------------------------109

圖表目次

圖一:亞當.史密斯的思想體系---------------------------10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著作:

1.尤靖雅著,企業倫理規範、倫理評價、倫理判斷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房屋仲介從業人員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王春源、錢淑芬編著,資訊經濟學,台北:空中大學,2001年。
3.王瑩、景楓著,經濟學家的道德追問:亞當.斯密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伍忠賢著,公司治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2003年。
5.成新軒、俞會新著,經濟自由之神:亞當.斯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6.余玉眉、蔡篤堅編,台灣醫療道德之演變:若干歷程及個案探討,台北: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年。
7.吳成豐著,企業倫理的實踐,台北:前程企管,2002年。
8.吳璣玲著,企業倫理規範教育訓練對員工企業倫理行為之影響:以銀行業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9.李春旺著,企業倫理,台北:正中,2000年。
10.林火旺著,倫理學,台北:五南,1999年。
11.林立著,大師不敢教的課:四學分富一生,台北:御書房,2006年。
12.林立著,波斯納與法律經濟分析:一個批判性的探究,台北:學林文化,2004年。
13.邱文松著,企業倫理課程對商學院學生道德考量、職業道德認知與倫理價值觀之影響,中原大會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14.晏智傑、胡懷國著,亞當.斯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15.袁方主編,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2002年。
16.喬洪武著,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黃奇瑟著,亞當斯密政治經濟學的一個詮釋:從看不見的手談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8.黃培鈺著,企業倫理學:企業倫理研究與教育,台北:新文京開發,2004年。
19.逯扶東著,西洋政治思想簡史,台北:三民,2002年。
20.萬俊人著,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葉保強著,企業倫理,台北:五南,2005年。
22.葉銀華著,蒸發的股王:領先發現地雷危機,台北:商智文化,2005年。
23.熊秉元著,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台北:INK印刻,2005年。
24.趙敦華著,西方哲學簡史,台北:五南,2002年。
25.劉原超等編著,企業倫理,台北:全華,2006年。
26.駱漢城等著,中國誠信報告,台北:大都會文化,2005年。
27.聶文軍著,亞當.斯密經濟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28.顧忠華著,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學生書局,2005年。

二、中文譯作:

1.大美百科全書,第24冊,台北:光復書局,1991年。
2.李克特、馬家敏(Frank-Jochrgen Richter & Pamela C.M. Mar)編,羅耀宗等譯,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台北:天下文化,2004年。
3.李德彼特(Charles Leadbeater)著,李振昌譯,知識經濟大趨勢,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4.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坎南(Edwin Cannan)編,周憲文譯,政治經濟國防講義,台北:台灣銀行,1973年。
5.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謝宗林、李華夏合譯,國富論I(Books I-III),台北:先覺,2000年。
6.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著,謝宗林譯,國富論II(Books IV-V),台北:先覺,2005年。
7.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坎南(Edwin Cannan)編,陳福生、陳振驊譯,亞當.斯密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
8.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唐日松等譯,國富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9.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楊敬年譯,國富論(上),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11.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李宛蓉譯,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12.約瑟夫.克羅普西(Joseph Cropsey)著,鄧文正譯,國體與經體:對亞當.斯密原理的進一步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約翰.雷(John Rae)著,胡企林、陳應年譯,亞當.斯密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14.海爾布魯諾(Robert L. Heilbroner)著,蔡伸章譯,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再版。
15.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再版。
16.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徐峰志譯,另眼看經濟:看大師與鉅著如何扭轉人類歷史,台北:智庫文化,1997年。
17.寇斯(Ronald H. Coase)著,陳坤銘、李華夏譯,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遠流,1995年。
18.強納森.懷特(Jonathan B. Wight)著,江麗美譯,發現亞當.斯密,台北:經濟新潮社,2004年。
19.陶德.布希霍茲(Todd G. Buchholz)著,馮勃瀚譯,經濟大師不死:因為被你搞懂了,台北:先覺,2000年。
20.葛雷葛利.麥基(N. Gregory Mankiw)著,林修葳、謝振環、饒秀華譯,經濟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2004年。

三、中文報紙期刊:

1.林宜諄,企業人敲開品德之門,遠見雜誌,第216期,2004年6月。
2.韋端,企業管理的道德危機,卓越世界,第216期,2002年。
3.楊誌柔,美國安隆公司倒閉事件的省思,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0卷第5期,2002年。
4.鄭樵,誠信成了稀有財,中時晚報,第4版,2004年12月23日。

四、中文網站資料:

1.胡思聰,黑心產品充斥映出執政者詐術治國惡果,國政評論,2004年5月7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3/SD-C-093-016.htm。
2.張清溪,道德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取自http://ccms.ntu.edu.tw/~cch/Lpaper/moral.doc。
3.劉孟奇,自由放任的道德基礎,2002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epochtaiwan.net/content_detail.asp?art_id=1477。
4.盧世祥,博達唬騙案應徹底追究,2004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Lu/lu_index.htm。
5.羅衛東,老彈重談:研究型翻譯的重要-從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中譯本說起,2005年9月7日,取自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6799&type=1001。

五、外文著作:

1.Blaug, Mark.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Eatwell, John, et al.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ol. 3-4, Macmillan, 1998。
3.Fleischacker, Samuel. On Adam Smith’s Wealth of Nations: A Philosophical Compan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4.Fitzgibbons, Athol. Adam Smith’s system of liberty, wealth, and virtu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5.Heilbroner, Robert L. The Essential Adam Smith,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
6.Otteson, James R. Adam Smith’s Marketplace of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7.Pressman, Steven. Fifty major economists, Routledge, 1999。
8.Raphael, D. D. Adam smi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9.Weinstein, Jack R. On Adam Smith,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10.Werhane, Patricia H. Adam Smith and His Legacy for Modern Capit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Young, Jeffery T. Economics as a Moral Scienc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dam Smith,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997。

六、外文期刊:

1.Alvey, James E. A Short History of Economics As a Moral Science, Journal of Market & Morality, Vol.2, No.1, Spring 1999, p.53-73。
2.Halteman, James. Is Adam Smith’s Moral Philosophy an Adequate Foundation for the Market Economy? Journal of Market & Morality, Vol.6, No.2, Fall 2003, p.453-478。

七、外文網站資料:

1.Alvey, James E. Adam Smith’s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mmercial Society, Massey University, August 1998, available from http://econ.massey.ac.nz/publications/discuss/dp98-11.pdf.。
2.Alvey, James E. Adam Smith’s Optimistic Teleological View of History, Massey University, February 2003, available from http://econ.massey.ac.nz/publications/discuss/dp03-01.pdf。
3.Alvey, James E. Adam Smith’s Moral Science Of Economics, available from http://hetsa.fec.anu.edu.au/review/ejournal/pdf/33-RA-1.pdf。
4.Barro, Robert J. and McCleary, Rachel M. 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niversity, April 8, 2003. available from http://post.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barro/papers/Religion_and_Economic_Growth.pdf。
5.Fukuyama, Francis. Social Capital and Civil Society Prepared for delivery at the IMF Conference on Second Generation Reforms, October 1, 1999, available from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eminar/1999/reforms/fukuyama.htm。
6.The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 available from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classicsauS.html#brows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