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0514162600
DOI 10.6846/TKU.2005.00595
論文名稱(中文) 2004年台灣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政治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 Politic Analysis on The First Nationwide Referendum of Taiwan in 2004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粘美惠
研究生(英文) Mei-Hui Nien
學號 6895501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7-08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劉淑惠
委員 - 林聰吉
委員 - 廖益興
關鍵字(中) 公民投票
歷史制度論
防衛性公投
扼阻公投
關鍵字(英) referendu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defending referendum
interdicting referendu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公民投票的發展在我國已經醞釀很長一段期間。從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廖文毅等台獨運動者以公投作為不滿威權體制的訴求工具,直到2004年3月20日才在有法源依據下舉辦首次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然而,因為與總統大選同日舉行,在雙方選舉策略的考量下,使其具有高度政治操作的特色。有謂首次公投被否決,是因總統大選雙方陣營政治動員的結果,然而吾人質疑這樣的觀察是否忽略歷史縱深面因果關係的探討。因此,本文的研究問題是,臺灣公民投票的發展出現什麼困境?哪些因素又形成公民投票發展的轉戾點?2004年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過程受哪些制度系絡影響?在政治操作的表象下,是否隱含深一層的影響因素?
    基於歷史發展與制度影響的關聯性,本文選擇歷史制度論作為研究途徑。第一章內容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旨趣;並就公民投票的文獻作回顧與檢討;再就研究途徑-歷史制度論的內容作描述,以建立清晰的研究架構;其次是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的說明。第二章主要探討威權體制時期公民投票未能形成的原因,焦點置於黨國集權的運作、高壓統治的策略與一個中國的意識,與公民投票發展的關係。第三章研究焦點在於說明促動公民投票進入立法路徑的結構因素,藉由對權力結構的轉變、環境危機以及行為者選擇與策略的探討,說明創造與引導公民投票發展的關鍵因素。第四章主要探討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發動與制度系絡間的關係,說明其發生的樣態,並檢視影響其結果與發展的動態因素。第五章結論說明研究發現、研究限制,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研究發現,實務面:(一)黨國掌握絕對國家職能限制公民投票的發展;(二)國家權力場域發生變動,成為促動公民投票發展的轉戾點;(三)防衛性公投是歷史發展的偶然產物,也是符合現狀最大化利益的選擇;(四)首次公投結果受多元因素與潛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影響;(五)國家角色、選舉因素是決定公民投票發展的關鍵。在理論上發現:(一)公民投票具有重塑人民對某項議題偏好的功能;(二)歷史制度論忽略行為者不作為的操作策略,也可能限制制度的發展。
英文摘要
The evolution of referendum development in Taiwan has a long history: It was germinated from 228 Incidence of 1947 when Taiwan independence advocates like Liao Wen-Yi et al. asked for referendum to express their opposition to the authority system at that time.  However, it was not until March 20, 2004 did referendum come to reality in Taiwan with a legislation foundation.  The referendum was given an image of high political manipulation because it was conducted on the same time as Taiwan’s general election with a lot of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from both the ruling party and its opponent.  It is even argued that the referendum did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due to intensiv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f both parties during the general election.  However, I wonder such a conclusion was drew with no 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ausality.  Therefore, the key question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are: “What were the predicament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aiwan referendum?” “What are the turning po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ferendum?” “What was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that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referendum in 2004?” “Was there any factors behind the political operations posing an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referendum, and which are they?”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due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its institutional influence.  In chapter one, the motivation, purpose/intention of the study are explained; the reference documents of referendum is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n, the research approach,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s explained to build up a clear research structur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ontent arrangement are included, too.  In chapter two, the factors that failed referendum in Taiwan’s authority time are discussed with the focus on the causalities between referendum development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party-state, the strategy of high pressure governance and the ideology of “One China.”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to legislate for referendum—It points out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he referendum development by illustrating the change of the authority state, the environment crises, and the decision-makers’ choices and strategies.  Chapter four probes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peration of the first national referendum and its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illustrates how it took place.  Besides, the dynam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sult of this referendum are also inspected.  In chapter five, the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s concluded with remarks of the research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 of the following studies.
  Key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pragmatic aspect are:
1)Party-state holds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country and impairs the development of referendum;
2)The change of authority state is the turning point to realize referendum;
3)The defensive referendum is the unexpected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oice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the state as well;
4)The outcome of the first referendum wa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the national sub-consciousness of “One China;”
5)The state’s role and elective factors are critic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ferendum;
Key findings in the theoretical aspect are:
1)Referendum can re-build citizens’ preference for a subject;
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fails to recognize that decision-makers’ non-action strategy may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referendu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序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檢討…………………………………………………..4
一、國外文獻………………………………………………………….4
二、國內文獻………………………………………………………….5
第三節研究途徑-歷史制度主義………………………………….. 12
一、產生背景………………………………………………………..12
二、歷史制度論的特性……………………………………………..13
三、相關因素探討…………………………………………………..16
四、小結………………………………………………………………20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21
一、研究方法…………………………………………………………21
二、章節安排…………………………………………………………21
第二章公民投票無法形成的因素……………………………………………..23
第一節威權體制………………………………………………………….23
一、黨國集權的運作………………………………………………..23
二、高壓統治的策略………………………………………………..25
第二節 一個中國意識型態……………………………………………….27
第三節被壓制的人民自決主張………………………………………….29
一、自決的緣起……………………………………………………..29
二、黨國反對與高壓制裁…………………………………………..31
第四節 本章結語………………………………………………………….33
第三章 公民投票的促動階段…………………………………………………..35
第一節威權轉型…………………………………………………………..35
一、民主化、自由化………………………………………………….35
二、公民投票運動…………………………………………………….38
三、地方性公民投票………………………………………………….43
第二節 政黨輪替…………………………………………………………..49
一、權力結構轉變…………………………………………………….49
二、SARS危機與公投入世衛………………………………………… 54
三、行政院辦理公民投票實施要點………………………………….57
第三節 本章結語…………………………………………………………..62
第四章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65
第一節「鳥籠公投法」與防衛公投的選擇……………………………..65
一、「鳥籠公投法」的限制…………………………………………..65
二、防衛公投的選擇………………………………………………….68
第二節外在環境的壓力與議題的選擇…………………………………..72
一、外在環境的壓力………………………………………………….72
二、議題的選擇……………………………………………………….77
第三節扼阻公投………………………………………………………82
一、扼阻策略-反對公投綁大選……………………………………..82
二、籲不領公投票的最大利益選擇………………………………….85
三、合作、動員與策略的訴求……………………………………….86
第四節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結果與觀察……………………………..90
一、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結果…………………………………….90
二、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觀察…………………………………….92
第五節本章結語…………………………………………………………..97
第五章 結論…………………………………………………………………….101
第一節研究發現………………………………………………………101
第二節研究限制……………………………………………………108
第三節未來研究建議………………………………………………109
參考書目……………………………………………………………………….110
附錄一:許志雄訪談紀錄
附錄二:汪誕平訪談紀錄
附錄三:張顯耀訪談紀錄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英文
(一)書籍
Austin Ranney & Willmore Kendall
    1956,Democracy and The American Party System,New York:Harcourt,Brace。
Benjamin Barber
    1984,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lter,David & Ranney,Austin
    1994,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lrd: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Washington,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Dahl, Robert.
1961,Who Governs?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cian C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Polyarc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
    1992,”The movement from Keynesianism to monetarism: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in the 1970s”,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ysis,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90-113。
Immergut,Ellen M. 
    1992,”The rules of the game: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Switzerland,and Sweden”,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ysis,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7-89。
Kris,W Kobach
1993,The Referendum: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Lukes, S.
1974,Power:A Raical View,London: Macmllian。
Linz,J.J.& Stepan,A.
    1996,Problem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n,and Post-Communist Euro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gleby
1984,Direct Legislation:Voting on Ballot Pro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ohns Hopkins。
Michael Gallagher & Pier Vinceuzo Uler
    1996,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Migdal,Joel,S.
1997,”Studying the State”,In Mark I. Lichbach and Alans. Zukerman ends., Comparative Politics:Rationality,Culture, and Structure,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08-235。
Peters,B.Gay
    1999,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London: Continuum。
Robert, L. Dion
1995,Complicated Choice,Unacceptable Contracts:The 1992 Referendum in Quebec”,Occasional Paper,MacArthur Scholar Series,Indiana Center on Global and World Peace,No.29。
Schattschneider,E.E.
1960,The Semi-Sovereign People: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n,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chumpeter,Joseph,A.
    1976,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Thelen , Kathleen., Steinmo,Sven & Longstreth,Frank
1992,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ysis,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en,Hung-Mao
    1992a,”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Party State:Taiwa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Edited by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Political Chang in Taiwan. Boulder & 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p.33-56。
Thomas E.Cronin
    1989,Direct Democracy:The Politics of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Bachrach,P.S.& Baratz,M.S.
    1962,”Two Face of Power”,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6,p.1947-1952。 
Diamond Larry
    1996,”Is The Third Wave Over?”,Journal of Democracy,Vol.7,No.3,p.20-37。
Hall, Peter A. & Taylor, Rosemary C.R.
199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p.936-957。
Immergut,Ellen M. 
    1998,”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cience, Vol.26, no.1,p.5-34。
Koelble,. Thomas A.  
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7, no.2,p.231-245。
Krasner, Stephen D.
1984,”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p.223-246。
Lindner,Johannes & Rittberger, Berthold 
2003,”The cre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ontestation of institutions-Revisiting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Oxford,Vol.41,Iss.3,p.445。 
Lipset,S.M.
    1994,”The Social Requisities of Democracy Revisited,”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9,p.1-22。
March,J.G.& Olsen,J.P.
1984,“The New Institutionalism:Organisational Factorsin Political Lif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8,p.734-749。 
Mahoney,J.
2001,”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29,p.507-548。
Pierson, Paul
1996,”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9,p.123-163。 
Skocpol, Theda
1985,”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Polity,Vol.28,no.1,p.103-106。
Sundquist,Jame L.
1988,”Needed: A Political Theory for the New Era of Coalition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03(4),p.613-635。 

二、中文
(一)書籍
王躍生
    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
    2003,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
丘昌泰
    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曲兆祥
    2004,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揚智。
呂亞力
    2004,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建榮
    2004,藍天再現:連戰與國民黨重新出發,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沈宗瑞
    2001,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吳宜容譯,David Butler & Austin Ranney著 
2002,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胡佛、朱雲漢
    1992,「台灣的選舉競爭與政治民主化」,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張京育主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43-275。
陳水扁
    2004,相信臺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台北,圓神。
陳明
   2001,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遠景。
陳隆志
    1987,台灣獨立的展望,台北,鄭南榕。
陳翁平
    2001,主權公投運動的探討-兼論對臺灣統獨問題的意含與影響,台北,華立圖書。
喬寶泰
1998,「國民大會與民主憲政發展」,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台北,國民大會編印。
2000,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台北,近代中國。
董翔飛
1997,「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制定、廢止及其評價」,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國民大會編印,頁251-272。
曹金增
2004,解析公民投票,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富三主編
  2001,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五0~七0年代文獻專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俊杰
    1997,國家緊急權之歷史經驗,台北,傳文文化。
趙春山
    2003,「中共對台政策」,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頁35-58。
張明貴
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2003,最新政治學導論,台北,商鼎。
張炎憲等人
2004,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社。
張玉法
2001,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
張茂桂
  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
許福明
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台北,正中書局。
彭懷恩
    2004,政治學,台北,空大。
葉俊榮
    1999,「公民投票在台灣的實踐」,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125-147。
蔡同榮
   1991,我要回去,台北,敦理出版社。
   2003,民視與我,台北,民視文化。
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Maija Setala著 
2003,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潘明宏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著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楊碧川
    1995,政治犯-台灣獨立運動史,高雄,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國民大會秘書處
     1961,國民大會實錄,第一編,第二編,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84,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34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蕭全政
2001,「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籌備處,頁63-88。
蕭新煌
   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徐正光、宋文理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頁21-46。
劉嶽雲
2001,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
劉世林
1999,列寧主義策略理論與實踐,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江大樹
1997,我國文官政策之形成與變遷(1949-1996):一個歷史\結構的分析途徑,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政光
    1994,我國公民投票法制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春風
1976,列寧時代蘇俄對國共兩黨政策之研究(1917-1924年),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奇
    1997,公民投票:社會選擇理論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龍
    2004,從比較觀點與過去實踐經驗論我國當前公投爭議,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娜
    2004,直接民主理論發展之研究-兼論我國二00三年公民投票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偉勝
    2001,臺灣人民在國際法上享有程序性自主權利之研究-以對於臺灣現狀變更之同意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芳
1998,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之發展:我國實施公民投票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萍
    2000,公民投票之理論與經驗:一九九八年台南市公民投票之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寰
    1998,臺灣地區解嚴後獨立建國運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祐齊
    2004,報紙對公民投票活動報導之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的內容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建元
2002,一九九0年代台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子哲
    2000,東帝汶獨立運動之研究:兼論其對臺灣前途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勝興
2000,從國民主權原理論公民投票制度,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博士論文。
楊增暐
    2003,我國創制複決制度之研究-『創制複決法』草案各項版本之合憲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季廷
2001,論台灣公民投票之法制化問題-以Robert Dahl民主程序標準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彥廷
    1995,西方國家公民投票之研究-就法制規範與政治裁量類型析論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芷言
1993,公民投票與公民複決概念暨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凱勳
    2000,從國民主權原理論公民投票制度,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博士論文。

(三)中文期刊
田習如
    2004,「獨家深度訪談阿扁頭號軍師邱義仁」,財訊,2004年2月1日,頁84-93。
呂秋遠
    2001,「政黨輪替後臺灣憲政體制之理論與實踐(2000-2001)」,2001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頁1-20。
李明峻、周永鴻、王興中
    2003,「鳥籠尚未打破,人民仍須努力-立法院通過『公民投票法』的分析」,台灣智庫通訊,第十一期,頁1-2。
吳重禮、林長志
    2001,「我國2000 年總統大選後中央層級『分立政府』的爭議:核四議題與府會互動的評析」,2001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頁1-17。
周怡君
    1997,「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運動參與(1985-1995)-歷史、信仰與基本理念」,臺灣風物,第47卷,第4期,頁9-35。
徐永明
    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臺灣經驗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1-25。
    2005,「公民投票-臺灣國家認同的新動力」,臺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51-74。
莊文忠
    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4期,頁15-44。
陳志瑋
    2004,「三二0公投與台灣政治發展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43-72。
陳英鈐
    2004,「公民投票法的制度設計」,台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73-93。
許志嘉
2003,「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頁79-102。
許志雄
    2004,「公投的結果與意義」,交流,第74期,頁14-17。
梁文傑
    2004,「320公投的意義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交流,第74期,頁28-30。
郭正亮
    2004,「公投法:民主政治的新里程」,交流,第73期,頁8-11。
黃偉峰
    2004,「從選票區位結構試探影響2004年『和平公投』之相關因素」,台灣民主,第一卷,第三期,頁73-98。
黃秀端
2004,「政黨輪替前後的立法院內投票結盟」,選舉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頁1-32。
黃國鐘
    2003,「公民投票迷航記」,全國律師,11月號,頁15-27。
劉子琦、楊開雲
    1998,「黨國威權體制轉型」問題之探討,東海學報,第三十九卷,第五期,頁189-212。
賴松岡
  2003,「從SARS經驗探討我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問題」,全國律師,10月號,頁37-54。

(四)官方出版品
內政部編印
2004,公民投票法研訂實錄,台北,內政部。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一卷,第八十三期,院會記錄,1982年10月15日,頁23-27。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二十二期,院會記錄,1984年3月17日,頁10-11。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二十九期,院會記錄,1984年4月11日,頁66-67。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五十四期,院會記錄,2003年11月27日,頁118-296。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三卷,第九期,院會記錄,2004年2月17日,頁81-170。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三卷,第八期,院會記錄,2004年2月10日,頁99-186。
行政院編印
2004,民主寫歷史,公投護台灣,行政院。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4,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蔡蕙苓    
2003年10月,「對臺政策」,大陸情勢,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頁85-87。
    2004年1月,「對臺政策」,大陸情勢,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頁83-84。
鄭偉靜
  2004年1月,「外交」,大陸情勢,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頁60-66。
2004年4月,「外交」,大陸情勢,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頁69-71。
行政院新聞局輯印
    2002,「痛苦的抉擇,永遠的堅持-宣布核四電廠復工談話」,全力投入,超越突破-行政院張院長八十九、九十年言論選集,頁92-95。
  2004,「召開『因應SARS疫情國安高層會議』致詞」,陳水扁水扁先生九十二年言論選集(上),頁365。    
2004,「參加『公民投票在臺灣』研討會致詞」,陳水扁水扁先生九十二年言論選集(上),頁82-85。
國史館史料彙編編輯小組
2000,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二),台北,國史館。

(五)報紙
王業立	
  2000年3月20日,「政黨輪替實現,民主鞏固期來臨」,中國時報,15版。
中國時報民意調查組
    2003年9月5日,「半數選民認公投是選舉策略」,中國時報,A4版。
白樂崎
    2004年3月1日,「公投未改變台海現狀漸被接受」,自由時報,2版。
田世昊、孫友廉
2004年4月6日,「連宋選舉無效訴訟」,自由時報,3版。
江慧真
    2004年3月20日,「反公投聯盟再呼籲拒領票」,中國時報,A13版。
何博文
    2003年11月28日,「綠營痛批鳥籠公投法」,中國時報,A4版。
李明賢
   2004年3月8日,「葉耀鵬:國防安全,非公投就可確保」,自由時報,4版。
李順德
   2003年5月22日,「世衛公投,擬明年5月前舉行」,聯合報,A11版。
林水波
  2000年7月15日,「政黨輪替初期的國會現象」,自立晚報,4版。
林照真
    1991年10月26日,「蔡同榮指現階段不放棄群眾路線」,中國時報,4 版。
胡文輝
   2003年9月22日,「竹籃打水一場空?」,自由時報,4版。
徐筱嵐
   2004年2月28日,「抗議違法公投,拒領票不背書」,中央日報,3版。
馮復華
    2004年1月18日,「具共識的公投,有必要辦嗎?」,聯合報,A2。
湯學新
    2004年2月28日,「地方加強宣導,不領票不違法」,中央日報,3版。
張瑞昌
    2003年12月30日,「防衛性公投,日籲扁審慎處理」,中國時報,A2版。
董孟郎
2004年2月27日,「北市泛藍議員,仍拒領公投票」,中國時報,A5版。
蔡同榮
    2003年11月29日,「公投列車終於啟動」,中國時報,A 15。
蔡筱穎
    2004年1月28日,「席哈克:臺灣公投不負責任而且危險」,中國時報,A4版。
劉屏
    2003年12月30日,「情勢危險!美國務院盼我警覺」,中國時報,A2版。
蕭旭岑
    2004年2月20日,「領不領票,藍營下周定調」,中國時報,A2。
蘇秀慧
    2004年2月28日,「施啟揚呼籲對違法公投說不」,民生報,A2。
(六)網站資源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gov.tw/
    2004年,「澄清公投法相關疑義」,行政院。
  2003年4月3日,「游院長:台灣防治SARS努力受肯定,將爭取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行政院。
2003年7月17日,「政院:已做好萬全準備,將於明年大選前辦公投」,行政院。
  2003年7月21日,「關於行政院訂定全國性公民投票實施要點的說明」,行政院。
    2003年9月10日,「游揆呼籲立院體察人民心聲,盡速完成公投立法」,行政院。
    2003年12月2日,「中共對我文攻武嚇威脅持續存在,政府防禦性公投意在維護臺灣主權獨立現狀」,行政院。
    2004年3月31日,「游揆:三二0公投同意票超過九成,台灣民主向前跨進一大步」,行政院。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2003年6月23日,「連主席反對公投」,中國國民黨。
2003年7月1日,「臨會審查公投法,國親連署達門檻,黨團強調支持召開臨會審查公投法,並將全力支持通過,後續責任全由當家民進黨負責」,中國國民黨。
    2003年7月18日,「國民黨團批政院公投實施要點將使民主政治變獨裁」,中國國民黨。
    2003年7月18日,「國民黨文傳會批公投實施要點」,中國國民黨。
    2003年12月1日,「連戰指陳水扁提防禦性公投意在挑釁中共」,中國國民黨。
總統府新聞稿
  2003年4月4日,總統出席「亞太合作性安全國際研討會」開幕典禮,總統府。
2003年6月27日,總統參加「全國非核家園大會」開幕儀式,總統府。
2003年12月6日,總統接受紐約時報專訪全文,總統府。
  2004年1月16日,總統就公投議題發表電視談話,總統府。
  2004年2月20日,總統接受日本朝日電視台專訪,總統府。
    2004年3月30日,「總統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總統府。
總統府公報
    1984年10月10日,「總統於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國慶日前夕發表專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必勝必成」,總統府,頁1-2。

(七)其他
張五岳    
2003,「公民投票與兩岸關係」,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會議手冊,民主進步黨,頁30-33。
顧忠華
2003,「公民投票與公民社會」,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會議手冊,民主進步黨,頁62-6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