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6201915094500
DOI 10.6846/TKU.2019.00838
論文名稱(中文) 新北市高中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與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Adaptation to Professional Nee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Statu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Professional Teacher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林冠雯
研究生(英文) Kuan-Wen Lin
學號 6067500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03
論文頁數 1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雅慈
委員 - 洪啟昌
委員 - 張月霞
關鍵字(中) 綜合職能科
適應體育教學
教學需求
教學現況
關鍵字(英)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department
adapta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needs
Teaching statu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高中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與現況之情形,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與現況的差異以及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新北市13所公私立高中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共發問卷86份,有效問卷為84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擔任適應體育教學以女性居多,有九成的綜合職能科教師具備大學以上的學歷,有四成的教師為特殊教育科系畢業。擔任職務以導師居多。教師教學年資以5年以上未滿10年者為多數。有五成以上的教師有適應體育相關進修經驗。七成教師有適應體育教學經驗。
二、	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以「學校能提供適應體育的教學場地」的需求最高。
三、	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以「學校提供特教生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機會以增進身心發展」的符合程度最高。
四、	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教師專業能力」、「人力支援」、「行政資源與支持」的需求有顯著差異;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人力支援」的現況有差異存在。
五、	不同職務在「行政資源與支持」的現況有差異存在。
六、	教師專業能力教學需求、行政資源與支持教學需求與行政資源與支持教學現況達顯著正相關。
七、	政策法令教學需求與人力支援教學現況、行政資源與支持教學現況達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之結果與建議可供日後推展適應體育相關活動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needs and the teaching status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t senior high school in Xinbei City and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potential needs and the teaching statu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tudy delivered 86 questionnaires to 13 public and private high schools in Xinbei City and 84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to promote future sports-related activities. The details of the results were listed below.
1.	Demographic data: Most of the teachers who carr ied out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were females and home-room teachers. 90% of them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or higher degree programs. 40% of them graduated from the spe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these teachers ranged from 5 years to 10 years. More than 50% of the teachers had relative training experiences and more than 70% of them had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2.	The highest need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was that the school could offer suitable teaching environment.
3.	The most satisfied teaching statu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was that the school could offe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outdoor sports activities useful for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4.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eeds of th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se differences includ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knowledge, human resources, and administrative resource and support.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tus of human resources between th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experiences.
5.	Differen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support between the teachers in different job positions. 
6.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knowledge,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upport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upports. 
7.	The need of the teaching polici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tus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uppor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適應體育的意義、發展及內涵	11
第二節	綜合職能科學生鑑定辦法與身心特質	19
第三節	適應體育的法規、教學原則與教學策略	23
第四節	適應體育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與現況	55
第二節 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之差異分析	65
第三節 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之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與現況之相關分析	82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5
一、	中文部分	95
二、	外文部分	101
附錄	103
附錄一 問卷授權書	103
附錄二 新北市高中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	105

表目次
表2-1-1臺灣適應體育發展之建置與措施《依年代排序》	12
表2-1-2美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綱要及其主要目標	18
表2-3-1我國適應體育發展之重要相關法規及政策《依年代排序》	24
表2-4-1國內適應體育實施現況相關研究概述表《依年代排序》	31
表3-2-1新北市綜合職能科教師人數	44
表3-3-1適應體育之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7
表3-3-2「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量表之內部一致性Α信度值摘要表	49
表4-1-1全班級數次數分配表	55
表4-1-2性別次數分配表	56
表4-1-3最高學歷次數分配表	56
表4-1-4教師專業背景次數分配表	56
表4-1-5教學年資次數分配表	57
表4-1-6擔任職務次數分配表	57
表4-1-7適應體育進修研習次數分配表	58
表4-1-8適應體育教學經驗次數分配表	58
表4-1-9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之描述性分析	59
表4-1-10適應體育教學需求逐題之描述性分析	60
表4-1-11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之描述性分析	61
表4-1-12適應體育教學現況逐題之描述性分析	62
表4-1-13適應體育各向度之現況與需求差異情形T考驗	64
表4-2-1不同「全班級數」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6
表4-2-2不同「性別」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7
表4-2-3不同「學歷」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8
表4-2-4不同「專業背景」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69
表4-2-5不同「教學年資」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0
表4-2-6不同「職務」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1
表4-2-7是否曾修習適應體育課程學分或參加相關研習課程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2
表4-2-8不同「教學經驗」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需求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3
表4-3-1不同「全班級數」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4
表4-3-2不同「性別」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4-3-3不同「學歷」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6
表4-3-4不同「專業背景」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7
表4-3-5不同「教學年資」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8
表4-3-6不同「職務」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9
表4-3-7是否曾修習適應體育課程學分或參加相關研習課程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0
表4-3-8不同「教學經驗」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1
表4-4-1專業需求與現況之相關係數表	83

圖目次
圖3-1-1研究架構圖	43
圖3-4-2研究流程圖	5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王東翔(2015)。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實施適應體育現況與專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敏進(1985)。特殊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48-52。
吳谷忠(2010)。台南縣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125,105-113。
吳英華(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與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泰億(2005)。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昱叡(2002)。教育部身心障礙國民適應體育園區先期規劃概況。學校體育,15(6),5-17。
卓冠維、王欣宜(2017)。特殊需求學生適應體育課程教學發展與現況。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16,10-15。
尚憶薇(2010a)。以服務學習制度提升適應體育課程學習成效。學校體育,120,62-65。
尚憶薇(2010b)。以合作學習理論應用於適應體育課程。大專體育,106,56-60。
林秀紋(2014)。宜蘭縣國小教育人員適應體育教學實施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昭璿、才頌潔(2006)。探討適應體育教學之範疇。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1,68-76。
林秋慧(1997)。東亞工商專校特殊體育教學分析,南亞學報,17,167-182。
林美和(1989)。智能不足的研究及其定義的演變。特殊教育季刊,33,4-8。
林純真(2004)。我運動,所以我健康-談心智障礙者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15-22。
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敬洲、劉佳哲、張碧峰、詹益欣(2011)。融合教育下適應體育發展與方向。交大體育學刊,1,121-131。
胡雅各(1992):腦性麻痺兒童休閒活動之輔導。特教園丁,2(8),8-11。
范文良(1995)。台北市啟明學校體能活動現況與展望。殘障體育運動會刊,3,24-26。
郝傳萍(2001)。我國17個省(市、區)培智學校體育教師現狀调查研究。中國特殊教育(4)。
高桂足、林鎮坤(2007)。美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的建置與省思。大專體育,93,78-84。
張文遙(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態度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
張芝綺、詹元碩、何金山(2012)。知覺動作訓練對於特殊需求兒童身心發展之效益。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1,101-108。
張惠萍、劉芯錡、林益偉(2010)。從全面品質管理探討國中適應體育之發展策略。大專體育,107,37-43。
教育部(198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華民國 75 年 2 月 3 日教育部臺(75)參字 號第 04597 號訂定發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8)。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下)。臺灣省: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03)。增進適應體育方案。中華民國 92年12月11日臺體字第 0920182285 號公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特殊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社會司(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各教育階段特教班設置情形查詢。線上檢索日期:民國107年10月5日。網址:httPs://www.set.edu.tw/static/clslist.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特殊教育統計查詢。線上檢索日期:民國107年10月14日。網址: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sec=4。
教育部體育司(1984)。體育法規選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10)。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動理念與作法。學校體育,120,2-4。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許力仁(2012)。高雄市國中小視覺障礙學生適應體育實施現況及其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暑期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許夏菁(2010)。特殊教育學校適應體育實施現況及實施需求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  湘(2003)。學校適應體育之芻議。學校體育,13,60-65。 
陳正奇、鄭文義、黃瓊慧(2009)。運動介入對智能障礙學生之影響。高應科大體育,8,209-222。
陳柏齡、陳冠儒、李育忠(2006)。適應體育對身心障礙者的學習影響。萬能學報,28,31-39。
陳理哲(2002)。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
陳福順(2002)。國小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游添燈(1996)。不同教學設計對大學生體能認知的學習效果探討。1996年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程淑麗(2006)。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正皓、林玫君(2010)。適應體育之先河:1973 年「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 研究實驗之運作。身體文化學報,11,91-110。
黃明霞(2004)。臺灣地區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相瑋(2003)。淺談推廣適應體育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32(2),79-82。
黃瓊慧、黃坤得(2003)。從適應體育觀點探討身心障礙者參與休閒運動之權利。大專體育,68,100-106。
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臺灣教育,419,34-38。
楊忠和(2004)。真誠關懷身心障礙者之健康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3(1),7-14。
葉宏達(2006)。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詹弘文(2013)。澎湖縣高級中等以下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師教學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
劉文琇(2013)。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台中市。
劉文琇、洪榮照(2013)。國民教育階段適應體育發展趨勢之初探。特殊教育叢書,43-52。
劉鈺芳(2012)。臺北市國小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嘉惠(2008)。花東地區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劉闊傑、周禾程、姜筱華(2014)。智能障礙學生參與適應體育活動之成效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83-92。
滕德政(2003)。學習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以「大腦體操」運動教學為例。學校體育,13(6),115-123。 
潘倩玉(2007)。特殊學校學生適應體育課程的身體活動。體育學報,1(40)2。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體育季刊,62,1-5。
蔡旻諺(2017)。新北市國中特教教師適應體育專業需求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蔡秋呅(2011)。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菊芬(2008)。高中職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銘伸(2005) 。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蔡銘坤(2005)。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馨儀(2012)。適應體育教學專家教師之實務知識研究-以重度障礙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重度障礙研究所,臺南。
衛生福利部(2017)。全國身心障礙人口統計。線上檢索日期:民國107年10月14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6-113.htMl。台北: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鄭麗月(1998)。智能障礙者的休閒教育。國民教育,38(5),106-111。
鄭麗媛(2000)。特殊學生需求與體適能。學校體育,10(5),9-14。
鄭麗媛、邱文信、王譯慶(2011)。身體活動教學增進智能障礙學生運動能力之研究-以樂樂棒球為例。體育學報,2(44),261-274。
謝明儒(2005)。臺中市國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6,38‐42。
闕月清(200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學校體育雙月刊,59(10),5,2-4。
闕月清(2003)。身心障礙學生之體適能提升。學校體育,5(13),36-41。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適應體育導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3-51。
 
二、	外文部分
Collins, C. B., Hall, M., & Branson, A. T. (1997). Teaching leisure skills to adolescentswith moderate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4), 499-512.
CoMbs, A., & Snag, D.(1989). Individual behavior: A Perceptual approach to behavior. New York:Happer & Brothers.
Combs, S., Elliott, S., & Whipple, K. (2010).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25). 114-125.
Coon, D. (2000).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 (9th ed.). Australia: Wadsworth.
Folsom-Meek, S. L., Nearing, R. J., & Krampf, H. (1995).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attributes and attitude toward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9 (1), 1-131.
Goodwin, D. L., & Watkinson, E., J. (2001).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Adapted Physica Activity Quarterly, 17, 144-160.
Houle, C. O. (1996).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2e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Joseph, P .Winnick (1995) . Adapted physicale education and sport (2th ed) .New Zealand:HuMan Kinetics.
KiPhard, E. (1983).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 In R. Eason, T.L. Smith, & F. Caron (Ed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PP. 25-3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elograno, V. & Loovis, E. M. (1982). Motor Development Programs for school-aged handicapped students : Assessing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s. Ohio: Cleveland State Univ.
Perlman, D., & Piletic, C. (2012). The influence of 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on preservice teacher instruction: Using a self-deterMination le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7(1), 1-17.
Richardson, J. A., Ed. & Hoadley, M Ed. (1995). Central district research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proceeding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82581)
Rimmer, J., Riley, B., Wang, E., Rauworth, A., & Jurkowski, J. (2004) .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mo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6 (5) , 419-425.
Sherrill, C. (1993a).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th ed.). Dub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Sherrill, C. (1993b). Women with disabilities. In G. L, Cohen (Ed.). Women in sport: Issues andcontroversies (PP. 238-248).Newbury Park, CA: Sage.
Sherrill, C. (199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creation .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
Sherrill, C. (1997). Disability, identity, and involvement in sport and exercise. In K. P. Fox (Ed.). The Physical self: From motivation to well-be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errill, C. (1998).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 span (5th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
Sherrill, C. (200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New York: McGraw-Hill.
Sherrill, C., & DePauw, K. P. (1997).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39-108.
Vandercook, T. (1991). Leisure instruction outcomes: Criterion performance, Positiveinteractions, and acceptance by typical high school peers. Journal of SpecialEducation, 25(3), 320-339.
Vasiliadou, O. (2006).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quiries in Sport & Physical Education, 4(2), 1-10.
Vincent, L. J. (1995). Preschoo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clusive and Heterogeneous Schooling, BaltiMore: Brooke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