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6201213340600
DOI 10.6846/TKU.2012.01057
論文名稱(中文) 高中學生之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研究-以北北基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Values and Career Plann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Great Taipei Are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林欣旻
研究生(英文) Hsin-Min Lin
學號 6987200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1
論文頁數 2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簡茂發
委員 - 李麗君
關鍵字(中) 價值觀
生涯規劃
高級中學
關鍵字(英) values
career planning
senior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於探討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之關係,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及學校類別變項之高中學生在價值觀與生涯規劃各面向的差異情形。經依分層隨機比例原則,選取北北基地區16 所公私立高中生共1,057 人為對象實施問卷調查,並以回收之1,033 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價值觀包含生理、心理和社會等三個方面;生涯規劃包含生涯認知、生涯信念和生涯準備等三個面向。調查結果經統計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價值觀之整體傾向頗為一致且正向。
二、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價值觀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價值觀因父親職業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價值觀因學校類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生涯規劃之感受屬於高程度。
六、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生涯規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七、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生涯規劃因年級不同而有差異。
八、北北基地區高中學生之價值觀與生涯規劃具有正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政府機關、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and career plann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Great Taipei Area, and to analyze varieties of values and career planning due to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different school categor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for the date-collection. Subjects of the survey were 1,054 school students from16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GreatTaipei Area by using stratified proportionalrandom sampling metho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for data analysi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ll the 「physiological-value」,「psychological-value」and「social-value」 were rated at high-level of importance with positive orientation.
2. The difference in values among grades 1, 2, 3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was significant in total.
3. As a whole, investigated students’ “fathers’ occupation” were not conspicuously correlated with
values.
4. I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 of value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different school categories.
5.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high level of perception of their career planning.
6. Students’ perception of career planning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y students’ gender and grade.
7.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values and career planning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finding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s well as further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青少年之心理特徵與發展需求9
第二節 價值觀之意涵、相關理論與測量21
第三節 生涯規劃之意涵與相關理論34
第四節 價值觀及生涯規劃之相關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68
第四節 實施程序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81
第一節 高中學生之價值觀81
第二節 高中學生之生涯規劃122
第三節 高中學生價值觀與生涯規劃之相關156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3
第一節 結論173
第二節 建議175
參考文獻181
中文部份181
英文部份191
附錄197
附錄一 高中學生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問卷(初稿)197
附錄二 高中學生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問卷(專家指導)209
附錄三 高中學生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問卷(專家修正)221
附錄四 高中學生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問卷(預試問卷)229
附錄五 高中學生價值觀及其生涯規劃問卷(正式問卷)235

表 次
表 2-2-1 Cole 修訂之價值觀內容摘要表32
表 2-3-1 生涯之定義表34
表 2-3-2 生涯規劃之定義表37
表 2-3-3 Holland的職業選擇理論42
表 2-4-1價值觀之相關研究摘要47
表 2-4-2 生涯規劃之相關研究摘要表57
表 3-2-1 預試問卷抽樣分配表65
表 3-2-2 預試問卷抽樣對象65
表 3-2-3 正式問卷抽樣對象66
表 3-2-4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分析摘要表67
表 3-2-5 專家學者名單70
表 3-2-6 項目分析摘要表71
表 3-2-7 信度分析摘要表75
表 4-1-1高中學生價值觀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81
表 4-1-2高中學生價值觀量表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82
表 4-1-3不同性別之高中學生價值觀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84
表 4-1-4不同性別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85
表 4-1-5不同年級之高中學生價值觀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7
表 4-1-6不同年級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8
表 4-1-7不同居住狀況之高中學生價值觀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表 4-1-8不同居住狀況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4-1-9不同父親學歷之高中學生價值觀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6
表 4-1-10不同父親學歷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8
表 4-1-11不同母親學歷之高中學生價值觀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2
表 4-1-12不同母親學歷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4
表 4-1-13不同父親職業之高中學生價值觀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8
表 4-1-14不同父親職業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 4-1-15不同母親職業之高中學生價值觀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4
表 4-1-16不同母親職業之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6
表 4-1-17不同學校類別高中學生價值觀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120
表 4-1-18學校類別不同高中學生價值觀各層面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121
表 4-2-1高中學生生涯規劃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22
表 4-2-2高中學生生涯規劃量表各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123
表 4-2-3不同性別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125
表 4-2-4不同性別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
126
表 4-2-5不同年級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7
表 4-2-6不同年級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8
表 4-2-7不同居住狀況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0
表 4-2-8不同居住狀況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2
表 4-2-9不同父親學歷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5
表 4-2-10不同父親學歷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7
表 4-2-11不同母親學歷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0
表 4-2-12不同母親學歷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2
表 4-2-13不同父親職業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5
表 4-2-14不同父親職業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7
表 4-2-15不同母親職業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0
表 4-2-16不同母親職業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2
表 4-2-17不同學校類別高中學生生涯規劃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155
表 4-2-18學校類別不同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各層面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摘要表156
表 4-3-1高中學生價值觀與生涯規劃之相關係數157
表 4-3-2高中學生價值觀對整體生涯規劃之多元迴歸分析158
表 4-3-3高中學生價值觀對生涯認知之多元迴歸分析159
表 4-3-4高中學生價值觀對生涯信念之多元迴歸分析160
表 4-3-5高中學生價值觀對生涯準備之多元迴歸分析161
表 4-4-1不同背景變項高中學生對價值觀的差異情形比較162
表 4-4-2不同背景變項高中學生對生涯規劃差異情形比較166
表 4-4-3高中學生價值觀對生涯規劃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綜合摘要171

圖 次
圖 1-1-1 研究步驟圖6
圖 2-4-1生涯規劃三要素55
圖 3-1-1 研究架構圖6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崇雄(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生涯發展」議題融入策略。中等教育,52(5),4-25。
毛亞玲(1989)。商職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商業職業教育,36,38-47。
牛格正(1992)。同儕輔導的理論基礎。輔導季刊,30,41-49。
王仁宏(2001)。從教育的觀點談瑝前青少年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重中論集,1,1-16。
王令瑩(2001)。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志中(2009)。青少年心理發展與行為上特徵。檢索日期:2011 年3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jah.org.tw/form/index-1.asp?m=3&m1=8&m2=362&gp=361
&id=227
田秀蘭(2000)。大學生,你在想什麼?-談大學生的生涯決定困難與生涯想法。輔導季刊,36(2),22-25。
白秀雄(1985)。現代社會學。臺北:五南。
朱惠瓊(2009)。高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成效調查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7,1-22。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119-147。
吳佩穗 (2001)。青少年學生次級文化之探究。教育研究,9,239-249。
吳佩穗(2006)。學生次級文化之探究。教育趨勢導報,23,124-133。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8)。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五南。
吳武典等(2009)。高中學生的工作價值觀、職業興趣、多元智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考試學刊,7,13-58。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
吳瑞香(2001)。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入學動機、需求、期望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大學,臺東縣。
吳嫦娥等(2003)。臺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臺北: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價值觀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6),153-162。
吳瓊洳(2008)。臺灣當前青少年次文化之實踐形貌與解讀。臺灣教育,653,52-56。
吳鐵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聰賢(1983)。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463-486。
呂民璿(1986)。青少年價值觀念與青少年輔導工作之研究。臺中:臺中市社會服務工作研究服務中心社工中心叢書。
呂祝義(2001)。青少年次級文化與同儕行為關係之研究--偏遠離島與都市地區青少年之比較。澎技學報,4,33-58。
李亦園(1984)。當前青少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9-15。
李永吟(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輔導。臺北:心理。
李永吟(1995)。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
李盈慧(2004)。台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及其價值觀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鍾桂(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務通訊,573,2-12。
何守正(2007)。SBL 超級籃球聯賽球員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杒宜展(1998)。青少年次級文化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41(3),143-158。
沌履維(1981)。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對學校疏離傾向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伯玉、王儒彬(2002)。高職生生涯規劃之探討。內湖高山學報,13,17-30。
周淑娟(1998)。談同儕關係研究的另類思考。教育資料文摘,41(6),188-192。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10,60-68。
林文瑛(2000)。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價值的問題還是思考的問題?中等教育,51(6),111-123。
林月盛(2004)。從青少年價值觀與思考歷程談國中生活教育的實施。學生輔導,94,88-103。
林芳玫、蔡佩珍(2003)。發展取向的青少年政策:以全人生涯規劃為中心。社區發展季刊,103,16-32。
林振春(2000)。生涯規畫的學習管理。社教雙月刊,95,37-40。
林一真(1992)。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規劃大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幸台(1990)。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林幸台(1991)。從生涯輔導的要素談學校生涯輔導的重點。教師天地,50,13-15。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春年(2000)。資訊電子產業智慧敗產權管理之組織定位與智慧財產權管理人員生涯規劃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清財(1986)。國中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輔導月刊,22(5),31-36。
林清江(1980)。社會變遷中家庭學校與社區關係之調整。訓育研究,19(2),7-11。
林惠雅(1991)。社會的發展。載於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合著),發展心理學,265-294。臺北:心理。
林慶錦(2000)。青少年自殺問題初探及再探。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林靜宜(1998)。專科學生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自己來。臺北:揚智文化。
侯崇文(1998)。青少年出入不瑝場所問題及其與一般少年行為上的比較。輔仁學誌,28,1-22。
邱佳椿(2003)。綜合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44-47。
邱美華(1996)。青少年的同儕關係-下。父母親月刊,138,31-40。
邱美華(1996)。青少年的同儕關係-上。父母親月刊,137,33-40。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金樹人(1987)。價值問卷在生計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6,21-22。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臺北:天馬。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 。臺北:臺灣東華。
施能宏(1999)。學生次級文化的認識與引導。國教輔導,39(2),35-39。
段兆麟(2007)。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人力資源發展的觀點。研習論壇,79,1-11。
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自己來。臺北:揚智文化。
康自立(1992)。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實施成效與探討。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0,23-27。
康宗虎(1981)。高中生學價值觀念及其與升學選科意願的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23,217-226。
康曉蓉(1997)。台北市國中生道德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善德(1997)。高職學生生涯規劃。技職雙月刊,39,5-9。
徐明達(2002)。臺南縣國中學生價值觀念與其父母教育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市。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級文化的瞭解和運用。臺灣教育,511,11-15。
高強華(2000)。青少年的價值選擇與價值教育。學生輔導,70,14-25。
高振耀(2009)。談資優青少年社會情緒問題與發展性團體諮商。國教之友,60(1),45-53。
崔斐韻(2003)。青少年次級文化現象觀察。師友月刊,443,26-30。
梁瑞安(1996)。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高雄市。
粘浣如(2004)。我國國中學生價值觀之調查研究-以彰化市三所國中三年級學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卲成(1998)。從輔導觀點談學生的生涯規畫。技藝教育雙月刊,18,6-9。
張春興(1986)。價值學習四部曲-價值感、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輔導通訊,7, 8-11。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 東華。
張添洲(1994),教師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書泉。
張振成(1995a)。學生次級文化的運用。師友月刊,332,11-16。
張振成(1995b)。學生次級文化的認識與導引。菁莪季刊,7(2),35-41。
張振成(1997)。生涯規劃與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44。
張紹勳(1996)。專校資管科學生價值觀、生活適應、自我強度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 23-41。
張德銳(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4,37-42。
張德聰(2006)。青少年心理與輔導。臺北:空大。
張曉春(1984)。社會學概論。臺北:三民。
許瀞心(2004)。我國女子足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嘉泉(2002)。探討國中學生價值觀與線上遊戲經驗的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哲男(2007)。我國高中職學生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許珮芬(2007)。科技校院學生生涯規劃認知模式對生涯決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教育部統計處(2012)。高中概況表。檢索日期:2012 年03 月12 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曾文星、徐靜(1991)。青少年心理衛生。臺北:水牛。
賈馥茗(1973)。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與形成。教育論叢。臺北:文景。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1。
郭為藩(1981)。教育發展與精神建設。臺北:文景。
郭燕如(1988)。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1)。發展心理學:心裡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郭福豫(2008)。高級中等進修學校機械科學生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規劃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正宗(1999)。當今青少年價值導向之質化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年委託研究計畫。臺北:教育部。
陳啟發(2006)。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啟勳(1999):國立高雄餐旅管理專校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師天地,98,37-39。
陳奎憙(1986)。學生次級文化的剖析。現代教育,10(4), 76-84。
陳奎憙(1990)。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2, 51-73。
陳奎憙(1996)。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臺灣教育,546,2-7。
陳為謙(2004)。青少年次文化初探。三重商工學報,93,157-165。
陳婉容(2005)。臺匇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內在動機、同儕關係、休閒參與
及休閒無聊感之研究。育成學報,1,123-139。
陳啟榮(2008)。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2), 38-51。
陳惠玉(2004)。同儕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國教之友,56(1),84-89。
陳欣瑜(2009)。臺北市高中學生價值觀及其楷模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麗鵑(2007)。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犯罪學期刊,6(2),217-250。
陳麗娟(1992)。新制師院生職業認定和生涯成熟的輔導效果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5,123-178。
莊秀貞(1984)。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及其在幼科教育上的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傅佩榮(1997)。德育與儒家價值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18-28。
黃正鵠、楊瑞珠(1998)。高危險青少年危險因子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9,93-117。
黃正鵠、黃有志(2004)。青少年自主與價值觀輔導。學生輔導,94, 8-25。
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臺北:桂冠。
黃相瑋(2004)。淺談推廣適應體育之重要性。國民體育季刊,137,79- 82 。
黃財尉(2004)。青少年網路次級文化。教師之友,45(2),38-50。
黃富順(2008)。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研習論壇,96,29-36。
黃惠惠(1993)。我的未來不是夢-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張老師。
黃德祥(1995)。青少年自殺的預防。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42,4-8。臺北,五南。
黃德祥(1996)。青年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與犯罪之研究。輔導學報,19,1-27。臺北,五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德祥、黃怡倫(2008)。青少年欺凌被害者之人格特質、父母教養風格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1,63-88。
黃鴻文 (1990)。中學生次文化--反智主義乎。社會教育學刊,29,171-195。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
楊朝祥(1990)。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珮琳(2006)。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靜芬(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價值觀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嘉義。
楊璦慈(2009)。生涯規劃、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沍定關係研究-以嘉義縣市後期中等教育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楊國樞(1972)。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青少年行為與輔導,3-19。臺北﹕幼獅。
溫毓麒(1997)。淺析青少年次級文化。臺灣教育,511,25-27。
葉至誠(1999)。青少年的價值觀與次級文化。空大學訊,233,58-63。
葛樹人(1990)。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
廖榮利(1986)。社會個案工作。臺北:幼獅。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揚智。
劉玉薇(2008)。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價值觀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桃園縣。
劉秀瑛(2006)。綜合高中「生涯規劃及職業詴探」課程實施現況與問題探討。師說,193,28-32。
劉春榮(2002)。淺談「校園核心價值與學生次文化」。學生事務,41(1),17-19。
蕭燕萍(2000)。高職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賴保楨(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空大。
潘扶德(2000)。認識青少年行為問題與次級文化及其輔導。空大學訊,254,70-74。
潘幸山等(1998)。青少年生涯規劃的迷思與輔導-專訪彰化師範大學吳教授秀碧。輔導通訊,54,1-4。
蔡培村(1998)。終生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臺灣教育,565,14-26。
蔡淑芬(2004)。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銘津(2007)。高雄地區大學生心理適應、學習態度與生涯規劃能力關係之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集刊,4(1),1-18。
蔣永勝(2005)。我國工業類科職業學校電機科學生生涯規劃與技能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雅蓉(2001)。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崇英(1997)。如何協助高職學生做好生涯規畫。輔導通訊,49,27-29。
戴巧儀(2007)。漫談青少年次文化。育達學報,21,243-256。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謝雪貞(2000)。高中生如何作好自己的生涯規劃。輔導通訊,63,38-40。
謝豐昌(2008)。師資培育學系學生生涯規劃之研究—以臺東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鍾瑞國、李振明(2004)。綜合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與輔導之探討。師說,180,40-43。
鮮皓文(1999)。如何做好你的生涯規劃-生涯規劃的意義與方法。技藝教育,23,11-14。
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國中學生價值觀量表。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簡燕雲(2004)。遠方的鼓聲-中學生的生涯規劃與輔導。北縣教育,48,37-41。
羅文基、朱湘卲、陳如山、黃炳煌(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匇:國立空中大學。
饒達欽(1990)。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施。臺北:文景。
蘇鈺婷(2003)。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嚴敏秀(1999)。協助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時應有的基本認識。臺灣教育,65,76-85。
貳、英文部分
Adler, F., (1956). "The value concept in sociolog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62, 272-279.
Allport, G. W., Vernon, P.E., & Lindzey, G., (1960). Study of values. Manual
and test booklet(3rd ed.). 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Argyris, C. (1964). Integ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ech, R. P. Schoeepe, A., (1974). " Development of Value System i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644-656.
Braithwaite, V.A., & Scott, W.A.,(1991).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Combs, A.W. & Snygg, D., (1959). Individual behavior.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Darkenwald, G. C.,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f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omer, D. E., Carswell, J. W., & Spreckelmeyer, K. 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600)
Erikson,E.H.(1968).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
Farmer, Eyleen H., (1986). A study of value priorities among adolescents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1798).
Graig, Delores E., (1989). The school as a value influencing institu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6510)
Gysbers, N. C.,& Moore, E. J. (1981). Improving guidance program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Hall, D.T. (1976).Career planning key to employee retention.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 65, 5, 20-21.
Hall, D. T. (1986).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
Hogan, H. W. & Mookherjee, H.N.,(1981). Values and selected anteced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13(1),29-35.
Hood, J., & Banathy, L. V. (1972). Career process. New York: Macmillan.
Kelly, Eugene W., Jr. (1994). Value orientations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
national survey. final report for 1992-1993 research proje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3980).
Kennedy, Gregory E., (1992). The value and commitment to work and family
roles: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family backgroun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8 383).
Kluckhohn, F. R., & Strodtbeck, F. (1961).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IL: Row Peterson.
Kluckhohn,C.(1951).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In
T.Parson & E.Shils(Eds.),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Boston,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ok, J. C., (1984). Diversity in value orientation: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6849 ).
Krathwohl, D. R.,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York:David Mckay.
Lam, Y. L., & Wong, A. (1974). Attendance regularity of adult learners: An
examination of content and structural factors. Adult Education,
14(2),130-142.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 satisfaction at six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Crachen, J.D. & Falcon-Emmanuelli A. E.,( 1994). "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values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10(2), 4-14.
Mckernan, J. & Rusel, J. L.,(1980). "Differences of religions and aer in the
value systems of Northern Ireland adolescents".Britiah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19(2),115-118.
Mellor , S. & Andre, J.,(1980). "Religious group value patterns and motive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Techology, 8(2),129-139.
Merton, R. K., (1968).Social theory and socail structure. NewYork: The Free
Press.
McDonald, G. E. (1976). Values and valuing process. Morristown, N.J.: Snver
Burdett.
Mintz,S.M.,(1995). Virtue ethics and accounting education.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10,247-267.
Noe, R. A. (1996). Is career management related to employee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7, 119-133.
Osborn, S. D., Howard, K. D., & Leierer, J. S. (2007). The effect of a career
development course on the dysfunctional career thoughts of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college freshme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5, 365-377.
Perry, R. B. (1926). General theory of value. Boston,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scher, N., (1969) .Introduction to Value Theory. EnlewoodClifls, N. J.:
Prentice-all Inc.
Rokeach, M., (1967). Value survey:Sunnyvales. CA: HalgrenTests.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press.
Rosen, S., (1983).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youth. In J.
N. Hawkins(Ed.), Education and socialchan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99-125). NewYork: Preager Press.
Rogers, C. R. (1969). Freedom to learn.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Santrock,J.W. (1996).Adolescence (6th ed.).Madison:Brown&Benchmark
Publishers.
Shartle, M.A. (1952), “Up the Career Path”,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 Harper and Row.
Super, D. E. (1984), “Creating a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 HR Focus,
11-12.
Super, D. E. (1990).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2nd. ed.) , 197-261.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Warner, R. M. (1988 ). Applied Statistics: From bivariate through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Sage.
Witt, P. H., & Handal, P. J. (1984). Person - Environment Fit: Is satisfaction
predicted by congruency, environment, or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503-50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