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6201120272900
DOI 10.6846/TKU.2011.01343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農村金融信貸公部門治理之探究─農業產業基金功能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rural credit in offici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Th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fun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康宗文
研究生(英文) Zung-Wen Kang
學號 6972801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7
論文頁數 14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永生
共同指導教授 - 李志強
委員 - 田君美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陳永生
關鍵字(中) 中國
農村信貸
農業產業基金
農業現代化
關鍵字(英) China
Rural credit
Agriculture Industry Fu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農村金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對公部門而言關係著國家經濟發展穩定性,在農村金融中,面對資金大量外流,造成農村金融萎縮和貸款困難等問題。農村信貸存在著機構設置和資金信用的困境,面臨農業結構轉型,關鍵在於:錢從哪來?信貸提供有利於農村居民資產累積,活用資產使之成為信貸基礎。藉由公部門治理,引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及運用市場化新型融資工具─農業產業基金,作為一種新的金融制度,試著解決農戶在金融機構短缺和資金不足下所面臨的窘境。
    因應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功能支持非正式組織資本參與,促使資金治理上資訊對稱。由制度形成運作方式,以農業政策為主促成資金資源整合平台,掌握農村信貸發展,達到對農戶的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產業基金功能推動公部門機構管理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模式和整合各項對農業資金平台,提高資金使用效能。讓農村信貸資金及貸款方式更多元化。對於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村信貸模式建立有利於社會和民間資本投入參與,使政府在農村信貸形成因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信用等建構完善的農村貸款體系。中國農業銀行可充實資金管理,發揮資金及機構領航者的角色,運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金和資訊,發展多元中介機構定位,提升政府對農村資金投放引導外來資金進入,減少財政補貼對農業的支撐提升資金運用空間。
    大陸農業資訊相當封閉,邁入農業現代化當前,藉由科學發展觀下的金融創新工具和機制,讓農業產業基金透過不同組織模式引入資金參與,強化公部門治理定位以政策、法律、監管的平台找到在治理結構相互制衡的關係,讓基金功能促成資金運用多元化、回流機制正常化、資訊執行預期化、機構參與合法化,鬆綁貸款條件,建立農業金融支援體系,在農村信貸困境中找到新的契機。
英文摘要
China's rural finance has great potential to influenc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For Chinese public authorities, rural financial sector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reinforces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finance. Large capital outflows resulted in the shrinkage of rural finance, rural credit problems and other serious issues. In light of all these issues, the inherent difficulties lie in the underdeveloped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and low credibility of the debts. One key question should never be overlooked, which is: where does the money come from? Credit helps to improve rural asset accumulation, which in turn became the new basis for provision of more debts. With the instructions of public authorities, guiding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enter the market and making use of new financing instruments ─ Agricultural fund as a new financial system, would be a viable solution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funding that haunted Chinese farmers for long.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und, information symmetry in the governance of funds could be better promoted. Infrastructure, once established, advocates a mode of operation. The agricultural policy-oriented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can lead to the rural credit development and can equalize the public services for farmers. Agricultural fund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s through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broadening sources of invest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diversifies resources for rural credits and loans. Public financial support for rural credit is an enabling policy that attracts more private capital investment from the society as a whole. In this way, a more stabilized rural credit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serve the need of varies objects under diversified cultures in different areas. In addition,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as the bridge between public authorities and the debtors, should take this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improve its fund management, to lead various institutions, and to make good use of new funds and information. If government funds invested in rural areas could attract more foreign capital, agricultural subsidies could be reduced and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funds would be improved accordingly.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is still underdeveloped.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 it is essential to utilize the innovated financial tools and systems, so that investments for the agricultural funds could be diversified. In the mean time, public authorities should set its role as the maker of policy, law and regu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system. It is the ope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funds that creat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und usage, the settlement of return mechanism, the actualization of informative expectations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 Relaxed loan conditions also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 shading light on the dilemma of rural credit loa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錄............................................................Ⅰ、Ⅱ
表目錄............................................................ Ⅲ
圖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5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16
第二章  農村金融信貸之公部門的治理.................................21
第一節	公部門之農村金融體制....................................22
第二節	政策沿革發展............................................31
第三節	治理的困難..............................................40
第四節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機會………………………………………………46
第三章  農業產業基金...............................................49
第一節	農業產業基金目的........................................50
第二節	中國農業銀行對於產業基金定位和作用......................57
第三節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農業產業基金..........................62
第四節	強化中國農業產業基金扶持…………………………………………65
第四章  農業產業基金之執行現況.....................................69
第一節	 農村金融生態不同........................................69
第二節	 實地觀察和訪談………………………………………………………74
第三節	 農業基金模式之公部門角色:以台灣及國際經驗為借鏡........77
第五章   資金運行和可能落差……………………………………………………94
第一節	農業產業資金運用........................................96
第二節	公部門在基金治理功能...................................104
第三節	基金在中央政策預期和地方執行落差.……………………………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2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展望.........................................129
參考文獻..........................................................131
附錄1(訪談表) ……………………………………………………………………142
附錄2(資料問卷) …………………………………………………………………148


表    目    錄
表 2-1  中國農村金融分類表.........................................21
表 2-2  正規金融從業人員與機構表...................................26
表 2-3  農戶貸款回收率表...........................................27
表 2-4  中國三大地區的三農經濟生活表...............................42
表 2-5  基層金融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表.....................48
表 3-1  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產業基金現階段表...........................60
表 4-1  美國農業信貸體系表.........................................82
表 4-2  法國農業信貸體系表.........................................86
表 4-3  已發達國家農村信貸機制表...................................87
表 4-4  印度農業信貸體系表.........................................89
表 4-5  巴西農業信貸體系表.........................................89
表 4-6  發達中國家農村信貸基金運作特色.............................91
表 4-7  各國農村運作基金體系表.....................................92
表 5-1  大陸農村金融治理(中央和地方)...............................96
表 5-2  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表 ………………………………………98
表 5-3  中央執行農業產業基金運作評估模式  ………………………………112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架構..................................................18
圖 3-1   農業產業資金投入圖 .......................................49
圖 3-2   農業基金運用參與圖 .......................................51
圖 3-3   基金和金融機構關係圖 .....................................55
圖 3-4   中國農業銀行三大業務圖 ...................................58
圖 3-5   三大業務、二個管理系統、一個戰略聯盟圖 .....................59
圖 4-1   台灣農業金融體系圖 .......................................78
圖 4-2   台灣農業基金保證之作保流程圖 .............................80
圖 4-3   日本農業信貸體系圖 .......................................84
圖 5-1   中央和地方預期執行落差圖.................................10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一  專書

1、丁樹範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公司。
2、中國國務院,20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3、中國「三農」情勢跟蹤調查課題組、中漢經濟研究所農村發展研究部編,2004。《小康中國痛─來自中國底層的調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2009。《中國農村金融服務保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9。《2008中國農業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6、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小組,2009。《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7、刁田丁、伏寧、潘享清、潘保軍主編,1999。《中國機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
8、王曙光,2008。《草根金融》。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9、王垣,2010。《農業產業化融資體系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0、孔祥智,2008。《崛起與超越─中國農村改革的過程與機理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全治平,江左中,1992。《論地方經濟利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2、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出版社。
13、朱浤源,2002。《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14、成思危,《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農村金融》,2005。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5、何廣文、李樹生,2008。《農村金融學》。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6、何廣文,2005。《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制度變遷》。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7、杜曉山、劉文樸,2001。《小額信貸原理與運作》。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8、宋國誠、王瑞琦、耿曙編,2002。《21世紀中國: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19、林毅夫,2004。《中國農業信貸與農場績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吳柏均、錢世超等,2006。《政府主導下的區域經濟發展》。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1、吳敬璉,1998。《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2、吳敬璉,1998。《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3、李建英,2007。《轉軌期農村金融體系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4、李茂生、柏冬秀,1999。《中國財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杜吟棠主編,2002。《合作社:農業中的現代企業制度》。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6、杜鷹,2007,《全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7、祝健,2008。《中國農村金融體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8、俞可平,2008。《中國治理變遷3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9、洪銀興、劉志彪、範從來,2002。《轉軌時期中國經濟運行與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30、Susan Strange著,楊宇光等譯,1992。《國際政治經學導論─國家與市場》。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31、孫海鳴、趙曉雷,2008。《2008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西部大開發區域政策效應評估》。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2、國家發展改革委報告,2009。北京:中國國務院。
33、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調查司,2009。《中國農村統計年鑑─200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34、張元紅、馬忠富,2002。《當代農村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5、張杰,1998。《中國國有金融體制變遷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36、張杰,2003。《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7、張維迎,2001。《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38、陳雨露、馬勇著,2010。《中國農村金融論壇》。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39、陳海燕等箸,2004。《全球化與中國特色主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40、陳軍、曹遠征,2008。《農村金融深化與發展評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1、盛洪主編,1995,《中國的過渡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42、費孝通,2006。《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3、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44、翟振元,2006。《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
45、楊雅惠,2002,《大陸金融體制之研究—兼論台商融資管道與我國銀行赴大陸設點問題》,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46、農業部課題組,2008。《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47、劉玲玲等,2008,《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2007年度調查報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48、劉樹成、吳太昌編,200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30年研究》。北京:經濟管理研究出版社。
49、劉民權,2006。《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0、蔡昉、楊濤,2000。《城鄉收入差距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51、賈西津,2010。《行政改革與公共治理結構變革的戰略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賈康、閻坤,2000,《中國財政:轉軌與變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53、樊綱、郭萬達、張建森,2010,《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54、樊綱,2001。《經濟文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55、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56、鄭永年,1999,《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River Edge,NJ: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57、鐘倫納著,1996。《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二  期刊論文
1、于天義,2001/5。〈財政風險分析〉,《財政與稅務》,2001年第5期,頁30-35。
2、中國農業銀行,1989/3。〈對美國農村金融體制的考察報告〉,《農村金融研究》,1989年第3期,頁7-23。
3、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課題組,2009/9。〈中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操作方案〉,《農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頁5-11。
4、日本農林中央金庫,2000/5。《農林金融》,2000年第5期,頁2-29。
5、王益、黃良赳,2006/6。〈社會信用合作組織存在小額貸款中作用和意義〉,《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頁117-127。
6、向繼芳,2009/5〈中國農村信貸市場的問題和發展方向〉,《經濟金融觀察》,第392期,頁29-30。
7、李平、石碧華,2010/7〈“十一五”國家區域政策的成效與“十二五”區域規劃與政策的建議〉。《發展研究》,2010年第7期,頁4-11。
8、史清華、陳凱,2002/10。〈欠發達地區農民借貸行為的實證分析─山西745戶農民家庭的借貸行為調查〉《農業經濟問題》,2002年第10期,頁23-33。
9、左臣明、馬九杰,2005/6。〈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關係研究綜述─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一個制度視角〉,《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報》,2005年第6期,頁46-49。
10、甘紹群,2004/6。〈“三農”問題與農業政策性金融研究〉,《金融與保險》,2004年第6期,頁58-64。
11、白廣玉,2005/11。〈印度農村金融體系和運行績效評介〉,《農業經濟問題》,2005年第11期,頁21。
12、任森春,2004/9。“非正規金融研究與思考”,《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9期,頁9-12。
13、朱守銀、張照新、張海洋、汪承先,2003/3。〈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供給與需求─以傳統地區為例〉,《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頁32-35。
14、朱喜、馬曉青、史清華,2009/4。〈信譽、財富與信貸配給〉,《財經研究》,2009年第8期,頁4-14。
15、何廣文,1999/10。〈從農村居民資金借貸行為看農村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中國農村經濟》,1999年第10期,頁22-25。
16、宋洪遠,2009。<當前農村經濟走勢和2010年對策選擇>,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農村發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頁36-40。
17、周立,2007/2。〈農村金融市場的四大問題及演化邏輯〉,《財貿經濟》,2007年第2期,頁56-63。
18、周鎔基等,209/3。〈我國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創新的理論研究〉,《商業研究》,2009年第3期,頁171。
19、林強,2009/7。〈農村信貸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因素與破解途徑〉,《武漢金融》,2009年第7期,頁73-74。
20、林毅夫、孫希方,2005/7,〈“信息、非正規和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研究》,2005年第7期,頁35-44。
21、吳明哲,2003/11。「台灣地區農會信用部經營效率之評估」,產業金融季刊,第119期,頁41-62。
22、宮建強,張兵,2008/5。〈影響農戶信貸需求因素分析〉,《中國農學通報》,第24卷第5期,頁32-39。
23、浙江省農業廳課題組,2008/10。〈農民專業合作設績效評價體系初探〉,《農村經營管理》,2008年第10期,頁31-35。
24、袁洪斌、謝丹、熊德平,2007/2,〈“對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制約因素與基本特徵的思考”〉,《生產力研究》,2007年第2期,頁32-34。
25、高傳,2007/9。〈象圖農村社區發展基金調研報告〉,《經濟研究參考》,2007年第63期,頁34-36。
26、高建來、張浩,2009/2。〈農村信貸資金供需矛盾與解決對策〉,《新疆農墾經濟》,2009年第2期,頁60-62。
27、康欣,2008/1。〈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問題概述〉,《北方經濟》,2008年第1期,頁23。
28、張元紅等,2002/8。〈以合作基金會事件看中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8期,頁21-22。
29、張立軍、堪泳,2005/3,〈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關係〉,《財經論縱》,2005年第3期,頁66-70。
30、張立中、王鵬,2006/6。〈國外農村合作金融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及啟示〉,《世界農業》,2006第6期,頁32。
31、張志元,肖東平,2006/6。〈和諧農村金融體制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的路徑選擇〉,《濟南金融》,2006年第6期,頁20。
32、張杰,2005/2。〈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頁39。
33、張松杰等,2009/08。〈農業產業化模式研究經濟〉,《經濟研究導刊》,2009年第16期,頁30。
34、許輝,2002/8。〈發展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的現實思考〉,《湖北社會科學》,2002年第8期,頁25-28。
35、陳雨露,馬永,楊凍,2009/6。〈中國農貸市場的利率決定:一個經濟解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年第6期,頁53。
36、陳雨露、馬勇,2009/01。〈“關於農戶信用和風險偏好的幾個注釋”〉,《財貿經濟》,2009年第1期。
37、簡明哲、陳鈺琪,2005/06。「台灣基層農會信用部之經營績效分析: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前後之比較」,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18卷第2期,頁 55-74。
38、游棟明、張文棋,2002/2。〈中外農業政策性金融比較與起士〉《亞太經濟》,2002年第2期,頁46-48。
39、馮愛林,2009/7。〈制約農村信貸服務創新的因素與破解途徑〉,《武漢金融》,2009年第7期,頁52-54。
40、熊志剛,2009/5。〈農航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運作模式構想〉《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09第5期,頁14-19。
41、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經濟研究》,2005年第9期,頁30-43。
42、陸磊、丁俊峰,2006/06。〈“中國農村合作金融轉型的理論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43、彭希哲、于紅蓮、韓勇,2001/09。〈社區基金在農村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中國農村經濟》,2001年第9期,頁36-51。
44、曾芬鈺,2009/08。〈我國農村金融體制與金融市場發育〉,《調研世界》,2009年8月,頁18。
45、馮興元等,2004/10。<試論中國農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種局部知識範式視角>,《中國農村觀察》,2004年10月,頁23。
46、楊勝剛、胡海波,2006/1。〈不對稱信息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問題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1月,頁121-125。
47、楊榮華,2002/04。〈減輕農民負擔必須根除官僚主義〉,《農業經濟問題(北京)》,2002年第4期,頁63-64。
48、葛兆強,2009/12。〈“十二五”時期的中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金融發展研究》,2009年12月,頁43。
49、趙玉亮、鄭宏圖,2009/01。〈“制度與貧困:以中國農村貧困的制度成因為例”〉,《經濟科學》,2009年第1期,頁17-28。
50、趙陽、周飛舟,2002/1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及不同的理論認識〉,《農網聯盟》,2002年11月,頁35。
51、趙建民,1995/06,「塊塊壓條條:中國大陸中央和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6期,1995年6月,頁72。
52、劉多田,2001/12。〈日本農協的事業〉,《合作經濟與科技》,2001年第12期,頁12。
53、劉祚祥、王海燕、周麗,2008/04。〈農戶的融資需求、約束條件與農村金融發展〉,《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114-119。
54、劉祚祥,2010/2。〈發展農業產業基金,創新農村金融體系〉《金融經濟》,2010年第2期,頁17-18。
55、劉艷妮、張航、滿燁嵩,2009/06。〈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我國涉農金融體系的新鮮血液〉,《銀行家》,2009年第6期,頁78-81。
56、潘傳光、郭善民,2008/01。〈又好又快發展現代農業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經濟》,2008年第1期,頁76-80。
57、鄭晶,2007/12。〈農村扶弱金融的外部效應與市場化運作的制度選擇〉,《農業經濟問題》,2007年第12期,頁50-54。
58、鄭暉,2008/11。〈建設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金融》,2008年第22期,頁39。
59、錢水土、俞建榮,2007/02。〈“我國農村金融非正規金融:演進路徑與政策規範”〉,《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年第2期,頁69-73,80。
60、錢水土、劉佳,2008/04。〈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聯接問題探討〉,《浙江金融》,2008年第9期,頁10-11。
61、霍學喜、屈小博,2005/04。〈西部傳統農業區域農戶資金借貸需求與供給分析─對陜西渭北地區農戶資金借貸的調查與思考〉,《中國農村經濟》,2005年第8期,頁32-45。
62、謝平,2001/01。〈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體制改革的爭論〉,《金融研究(北京)》,2001年1期,頁1-13。
63、蘭建勇、付文明,2007/09。〈農民工權益法律保護的幾點思考〉,《河北企業月刊》,2007年第9期,頁66

三  報章雜誌
1、李揚,2009/4/15。〈全球金融危機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經濟參考報(北京)》,版3。
2、彭志平,2005/2/1。〈人行加強建立銀行利率訂價機制〉,《工商時報(台北)》,版7。
3、馮華、杜曉山,2008/09/25。〈村鎮銀行應向中低收入農戶傾斜〉,人民日報(北京),版16。

四  碩博士論文
1、劉敏,2004,《地方政府行為和金融風險─對YT縣農村合作基金會運行機制的研究》,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北京大學圖書館
2、張嘉玲,2005。「農會金融法實施對農會信用部營運效率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  網際網路
1、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年報(2007),http://www.adbc.com.cn。
2、中國金融界網 ,www.zgirwl.com。
3、中國三農問題報告,http://business.sohu.com/7/0704/93/column220949390.shtml。
4、北京大學,http://www.pku.edu.cn。
5、徐征、趙玉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金融“戲台”如何搭?>,http://forum50.cei.gov.cn/newwork/cyfx-wtj-20060040502.htm。
6、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http://www.ftchinese.com。
7、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8、溫鐵軍,《農戶信用與民間借貸研究─課題主報告》,2001年,http://forum50.cei.gov.cn/newwork/cyfx-wtj-20010060702.htm。
9、 劉明康,〈中國特色的銀行監管〉,《金融時報中文版》,2009年6月30日。〈http://www.ftchinese.com〉。
10、廖坤榮,〈農會是台灣珍貴軟實力〉, 中時電子報,2009/05/14。

貳  英文部分
1、Che, Jiahua ,and Qian,Yingyi,(1995),“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mmmunity Government,and Corporate Gover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Towinship_village Enterprise”,Standford University,Mimeo。
2、Fry,Maxwell,(1982).“Model of Financial Repressed Developing Economics.”World Develoment.9.731-750。
3、Ghme,P.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onathan Conning .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Yale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2005(6)。
4、Li,Hongbin,(2003),“Goverments Budget Constraint,Competition,and Privat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 s Rural Industry”,Jour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31,Issue 3,September 2003,486-502。
5、Mar Molinero, C. and P. F. Tsai (1997), “Some Mathematical Properties of a DEA Model for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Efficiencies.” The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48(1), 51-56。
6、Stiglitz,J. “Market,Market Failures and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wiew,79,NO.2,1989 May。
7、TADELIS S.2003. Firm Reputation with Hidden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eory,(21):635-65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