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6201018315100
DOI 10.6846/TKU.2010.01366
論文名稱(中文) 從胡錦濤時期共青團幹部崛起析論中共政治繼承脈絡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the rise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Hu Jintao era on the mainland political inheritance ven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陳志嘉
研究生(英文) Chih-Chia Chen
學號 79727027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2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共同指導教授 - 龔春生
委員 - 潘錫堂
委員 - 徐淑敏
委員 - 郭展禮
關鍵字(中) 政治繼承
共青團
集體領導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關鍵字(英) Political inheritanc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unity
17th National Congr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社會主義國家因缺乏民主國家制度化與民主化的菁英甄補,容易產生政治繼承、權力交接問題,導致政治不穩定與不確定性。政治繼承問題直接衝擊重大公共政策走向,同時對政權的穩定性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向來是政治研究的一個重要焦點。
對中共而言,隨著中共革命世代與強人領袖的消逝,其政治威權體制與運作發生結構性變化,中共現階段領導人欠缺毛澤東、鄧小平時代革命功績與政治魅力,無法指定接班人選,權力繼承方式已由激烈的鬥爭轉趨和平方式的集體領導模式,黨領袖決策不再完全體現個人意志,而需與黨內菁英協商合作,因此,可能形成因議題而合縱連橫的狀態。另一方面,這些新的政治菁英因為文化大革命影響而不願使權力競逐導致政權崩潰,因而各派系都有維持政權相對穩定的共同利益。由於「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十七大)是胡錦濤全面掌權的歷史新階段,從「十七大」出線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與政治局常委,可觀察未來中共政治菁英甄補需要具備何種的條件與特色。
以胡錦濤為首的共青團派,在權力繼承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其影響為何?在「十七大」進入政治局的新菁英中,有哪些是屬於團派幹部?團派幹部崛起與其他派系,包括太子黨、上海幫、青華幫、同鄉會、秘書群乃至海歸派等菁英間可能的衝突或合作關係為何?由於政治勢力間的爭奪會加深以區域為基礎的摩差,這種衝突若不斷持續,將可能造成中國災難性後果。
從胡錦濤掌政以來,共青團幹部的崛起致使「幫落團興」,但無形中「團派」也成為中共其他派系圍剿、鬥爭的對象,各派系間不斷衝突,亦不斷妥協。然而,利益衝突若能藉由妥協與協商來化解,從中建立起最高領導人的繼承制度,並逐步發展為依法統治的國家,建立出理性的權威,那麼中共政治的發展方可穩定中進步,對建立中共政治制度化將產生正面影響。
英文摘要
Socialist countries because of a lack of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he elite Zhen supplement, prone to political inheritance, power transfer problems, causing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Political inheritance issues directly impact major public policy,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at the same time a profound impact, therefor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olitical research focus. 
The Communists, as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generation and strongman leaders gone, its political authoritarian system and operational occur at this st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tructural change, leaders lack of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era revolution achie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rm, you cannot specify a successor selected, how inheritance works, which was adopted by the powers of the intense struggle to become more peaceful mean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patterns, party leaders decision no longer fully reflect the will, and the need for personal and inner-party elite to negotiate cooperation, therefore, may be formed because of that and allian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new political elite, because the effect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ather than compete for political power, in the exercise of his powers, and thus caused crashes factions all have relative stability to maintain the regime's common interests. As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ver) i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Hu Jintao in power to a new stage, from" cover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can be observed in future Communist political elite, Zhen supplement needs what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Hu Jintao led the League sent, in power inheritance process stage its effects are? "with the" enter a new Member of the elite, which belongs to the group party cadres electoral party cadres rise and other factions, including Prince party, Shanghai Gang, Qing-help, clansmen, Secretary of the Group and even foreign degree, the elite among possible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due to contention between political forces will deepen as the zone-based friction differential, this kind of conflict if continues, will likely result in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in China.
From Hu Jintao exercise since the rise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adres "help" drop Regiment Hing, but virtually a "group" has become the PRC other factions campaign he fought for the object, the factions were conflicts, has also been a compromise. However, if a conflict of interest by compromise and negotiation to resolve, which established the Supreme Leader of the inheritance system, and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authority, then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par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ble and progressiv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will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之界定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五節  分析架構之建立	14
第二章  共青團的歷史、組織架構與領導體制	17
第一節  共青團的歷史輪廓	17
第二節  共青團的組織架構	25
第三節  共青團的領導體制	31
第三章  共青團幹部崛起的原因與影響	35
第一節  共青團幹部的角色與職責	35
第二節  共青團幹部的職務分布	39
  第三節  共青團幹部崛起的原因	40
  第四節  共青團幹部崛起的影響	42
第四章  中共政治繼承條件	45
第一節  年齡與任期限制	45
第二節  幹部四化標準	48
第三節  梯隊接班模式	50
第四節  集體領導模式	53
第五章  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的特色	59
第一節  政治局委員甄補特色	59
第二節  國務院部委首長異動的特色	67
第三節  政治局常委人事解析	70
第六章  結論	7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73
第二節  後續研究	77
參考書目	81
附錄	87

圖目錄
圖1-1  政治繼承循環圖	6
圖1-2  研究架構流程圖	14
表目錄
表3-1 中國全國共青團團員人數統計表	87
表3-2 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胡錦濤的團派同僚	89
表3-3 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胡錦濤的團派同僚	93
表5-1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年齡分	97
表5-2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學歷分	99
表5-3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正、副部級領導經歷	101
表5-4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省級與正省級領導工作經歷	103
表5-5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現任省級領導職務經歷	105
表5-6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多省工作經歷	107
表5-7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政治起點	111
表5-8 中共省委書記的中央委員會資歷	113
表5-9 中共省長的中央委員會資歷	115
表5-10 中共省級領導人的宗派背景	117
表5-11 中共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之國家領導人	119
表5-12 中共十七屆政治局及成員中的省級領導名單	123
參考文獻
参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1.	丁望,胡錦濤:二十一世紀領袖(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3)。
2.	丁望,胡錦濤與共青團接班群 (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5年)。
3.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編選(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2月)。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編選(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6.	任知初,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
7.	伊銘,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2月)。
8.	共青團中央編,中國共青團年鑒1998-2002(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11月)。
9.	安國啟,當代城市共青團工做研究報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4月)。
10.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出版社,1991年2月)。
11.	沈學明、鄭建英,中共第一屆至第十五屆中央委員(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
12.	周小西,怎樣當好團幹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8月)。
13.	邱平,中共第五代(香港:夏菲爾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
14.	夏飛、楊韻、白曉雲合著,太子黨和共青團:習近平PK李克強(香港:明鏡出版社,2008年5月)。
15.	馬玲、李銘,胡錦濤新傳(香港:明報出版社,2005年11月)。
16.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17.	張文廣,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台北:總政戰局,國防大學,2007年12月)。
18.	康照祥,中國權力遊戲:透視中共接班內幕(台北:宇河文化出版,2002年12月)。
19.	陸士楨,共青團幹部崗位能力素質提升與指導用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
20.	陳奕廷,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權力繼承之研究(台北:陳奕廷撰,2009年)。
21.	陳祥茗,中共中央領導人權力繼承模式之研究(台北:陳祥茗撰,2009年)。
22.	陳德昇,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23.	陳德昇,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之研究1978-1998 (台北:永業出版社,1999年)。
24.	新世紀新階段共青團工作和建設全書(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25.	楊美中,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26.	楊開煌,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
27.	極目、黃永宏,中共政局大破解:17大最新觀察(台北:新來文化,2009年4月)。
28.	潘錫堂、黃天中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2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32.	鄭永年,胡溫新政中國變革的新動力(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4年11月)。
33.	韓珊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青年工作之研究1997-2007 (台北:韓珊珊撰,2009年)。
34.	蘇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1992年8月)。
35.	曹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制度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36.	鄒錫明,中共中央沿革實錄:1921.7-1997.9(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年10月)。
37.	曉沖,中共第四代猛人(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社,1998年)。
38.	陸士楨,共青團幹部崗位能力素質提升與指導用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
39.	陸士楨,入團教育培訓教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光輝歷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 月)。

二、英文專書、期刊
1.	Huntington,Samuel,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UK.: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2.	Li,Cheng and White,Lynn,”The Thi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From Mobilizers to Managers,”Asian Surver,vol.28,no.4(April 1998),pp.388-389.
3.	Li,Cheng,”The New Political Elite and the New Trend in Factional Politics.”in Francois Godement,2003. 
4.	Li,Cheng,China’s Leaders: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1).
5.	Martin K. Whyte,“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 Contemporary China, Vol.1,No.6(March 1991), pp.1-12.
6.	Peter, B. Guy, Institutional Theroy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Pinter,1999).
7.	Rush, Myron,How Communist States Change Their Rulers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8.	Susan L.”Will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arty Leadership Survive the 2002-03 Succession?”Chian Journal,No.45(January 2001),pp.139~142.

三、中文學位論文
1. 孫紹正,中共政治繼承與制度化(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2004年)。
2. 寇健文,一九七八年後中共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90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
3. 唐勃,中共共青團研究1957-1966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中文期刊
1.	丁望,「中共接班人政策的演變與『十六大』」,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
2.	丁樹範,「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
3.	丁樹範,「1993年中共軍隊:軍事現代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
4.	王肇隆、郭瑞華,「中共政治菁英研究-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探討」,國立屏東商專學報(屏東),第3期,1995年。
5.	包淳亮,「從制度的觀點看中共十六大權力接班」,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6期,2001年10月。
6.	李國雄,「中共『七大』以來的路線之爭與權力轉移」,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號
7.	胡全威,「胡錦濤的機遇與挑戰」,歷史月刊(台北),2002年9月。
8.	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
9.	寇健文,「共青團幹部與中共政治菁英的甄補:團中央常委仕途發展調查」,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2001年9月。
10.	寇健文,「中共權力轉移與制度化的趨勢」,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10期,2002年10月。
11.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年9月。
12.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
13.	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國家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 2000年3月。
14.	.王嘉州,”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第10期,2002年10月。
15.	寇健文,「後文革時期共青團幹部在中共黨政群系統的發展」,第二十九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政大國關中心主辦,台北,2002年3月27-28日。
16.	寇健文,「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 (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2年12月)。
17.	寇健文,「中共十六大與權力繼承的制度化」,「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 (2002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中正大學政治系協辦,嘉義,2002年12月14-15日。
18.	吳人傑,「中共加快幹部年青化與部署第四代領導人接班態勢」,中共研究,第34第9期,頁29。

五、網路資料
1.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介,http://www.nm168/gqt/gqtjj.htm。
2.	中共積極培養第六代接班領導群,http://stnn.cc/voice/,2008年9月11日。
3.	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發展趨勢,2008年7月16日。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7/t20080716_814174.html。資料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周報1532期。
4.	大陸省籍領導人事換屆改選,2008年4月15日。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04/t20080425_769516.html。資料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周報1528期。
5.	十四省完成黨委換屆中共接班梯隊呈“456”搭配,2006年12月20日。http://www.stnn.cc/china/200612/t20061220_423630.html。
6.	中國共青團歷史,http://www.sqgqt.org.cn/Article/ShowInfo.asp?ID=78。
7.	胡全威,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海峽評論,137期,2002年5月。
8.	從改革開放三十年歷屆團的代表大會看共青團發展足跡,李豔,2009年1月8日。http://www.lngqt.com/html/2009/20091/200918_3052_1.html。
9.	中國網,十七大前省級正職大調整 共青團工作經歷獲青睞, 2007年7月16日。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8-03/28/content_2764643.htm。
10.	省級高官選任顯中央策略,共青團幹部具優勢,泉州網,2008年3月28日。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8-03/28/content_2764643.htm。
11.	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發展趨勢http://kmt.org.tw/download.aspx?attach=c13ac675-4947-a7d2-cb6b17028853 。  
13. 人民網(北京)http://tw.people.com.cn/。
14. 中共中央人民網(北京)http://www.gov.cn/index.htm。
15.「中國評論」新聞網(北京)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6.「中國評論」月刊(電子書)(香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zpykpub/index.jsp。
17. 新華網(北京)http://www.xinhuanet.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