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6200915335400
DOI 10.6846/TKU.2009.00946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中古時期的相術與相書理論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hysiognomic and the theory of books which teach physiognomy for fortune telling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of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莊蕙綺
研究生(英文) Hui-Chi Chuang
學號 6950301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2
論文頁數 10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邱添生
指導教授 - 蔡學海
委員 - 黃繁光
委員 - 呂春盛
委員 - 陳俊強
關鍵字(中) 中古時期
相術
佛教文化
社會功能
態度差異
關鍵字(英)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physiognomic
Buddhist culture
social application
attitudinal differ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除了緒論和結論之外,可分為四大章。第一章主要討論從先秦到隋唐期間中國傳統相術理論的發展。兩漢以前的相術理論以人體特徵為主要的判斷標準,並配合先天命定觀,強調人的行為並不能改變命運。中古時期開始將相術詞彙運用到人物描寫,目的是為了凸顯這些人的不凡之處。這時期相術理論的發展受到道教、佛教的影響,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因果輪迴等思想為主,與相術結合後發展出新的判斷標準。
    第二章以佛教為中心,探討對中古時期相術理論的影響,分別從相術詞彙、理論和僧侶操作三方面加以討論。相術詞彙的部份以佛教相好內容為主,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對相書寫作產生的影響。相術理論主要是行為決定論的成熟,使判斷結果和現實間的差異得到解決,給予相術抽象化的外在。最後針對中古時期僧侶操作相術和編寫相書等情形加以討論。
    第三章是討論中國時期對相術的應用情形,分為婚姻、交友和改善風俗三項。利用相術擇偶在秦代已經出現。反映在相書寫作上出現了專論女性的內容,其判斷方式除了外表,還有行為標準。交有事屬於人際間的投資行為,目的是為了確保自己和家族的富貴。改善風俗的功能是與儒家道德觀結合之後,配合漢末人物評論的標準和方法,向一般人傳遞儒家道德觀,展現改變風俗的作用。
    第四章以士人階級對相術的態度為主,實務層面分為謀生和休閒活動兩部分,利用相術謀生的多為基層士人,他們是將各種哲學思想融入相術的媒介,奠定了宋代以後相術理論抽象化、哲學化的基礎。擔任政府官員的知識份子將相術作為個人興趣,用在人事安排上,並由此得到美名。心態上有相信與存疑兩種態度,當時大多數知識份子對相術抱持肯定,樂於參與相術活動。心存疑惑者也不是全面否定相術,而是針對部份理論或例子提出疑問。但就算如此也不能動搖相術的人們心中的地位。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has four major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ending.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bout the theory of tradition physiognom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previous Chi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The physiognomy is based on figure characteristic before the Dynasty of East-Han and West-Han, and cooperate with everything control by Heaven, to emphasize that human action is unable to change their destiny. From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people start to put the physiognomy vocabulary in the figure description; it is in order to stand out the outstanding and difference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 physiognomy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is period influenced by Taoism and Buddhism which is major in Moon-Sun and Gold-Wooden-Water-Fire-Soil, reaction of human and Heaven, Reincarnation and then combine with physiognomy to develop a new judgment standard.
   The second chapter is mainly in Buddhism, from A. D. four to ten is the one chapter of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large conversion, the one of reason that the Buddhism culture introduced.  The literature and art were influenced by Buddhism culture, the physiognomic which one of the augural is also not an exception.  This article is start from physiognomic vocabulary and theory to treat the Buddhism culture influence for physiognomic.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nnals to analyze that the Buddhism monks how to use physiognomic missionize and try to re-create at the moment the Buddhism influences for physiognomic and complementarit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 about the physiognomic application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it with 3 items in matrimony, friendship and manners improvement.  It can be found in record that to use physiognomic for the matrimony in the Han dynasty.  It occurred only expend in feminine respect to reflect the physiognomic writing, the judgment way is not only looks but also behavior standard.  The friendship is regard as an invest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person to person; the purpose is making sure oneself and family’s wealth and social position.  The manners improvement is combining with the Confucian morality and match up the commentary standard and way of the people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to convey the Confucian morality to the populace to show an action of manners improvement. 
   The fourth chapter is for the intellectual’s point of view in physiognomic, it has 2 parts that to earn a living and to enjoy leisure time in practical perspective.  To employ the physiognomic to earn a living is almost the basic level intellectual; they put every philosophy thinking into physiognomic, to establish the groundwork of abstract and philosophy of the physiognomic in after the Sung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 who serve as government official take the physiognomic as oneself interest to use it in the personnel matters arrangement, and obtain good reputation.  It has two positions of belief and suspicion in the mindset, almost of intellectuals were entertain undoubtedly in the physiognomic and glad to attend the activities of physiognomic at the time.  Even somebody who with suspicion in the mindset also don’t overall to negate physiognomic, and just to bring questions in some theory or instance; even though for that, it still unable to waver the physiognomic position in people’s min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回顧	2
三、  文獻檢討	5
四、  章節架構	8
壹  中國中古時期相術理論及其發展
一、  前言	10
二、  先秦到兩漢時期相術與理論發展	10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相術與理論發展	14
    1. 描寫人物時使用相書詞彙	14
    2. 天人感應思想對相書的影響	17
    3. 佛、道教理論對相術理論的影響	19
四、  隋唐時期相術與理論發展	25
五、  小結	31
貳  佛教文化對中國中古時期相術的影響
一、  前言	32
二、  佛教詞彙對相書內容的補充	33
三、  佛教理論對中國傳統相術的擴充	40
四、  佛教僧侶利用相術宣揚佛教	44
五、  小結	50
參  中國中古時期相術的社會應用
一、  前言	51
二、  締結婚姻	51
三、  開拓人脈	54
四、  改易風俗	57
五、  小結	61
肆  中國中古時期士人階級對相術的態度
一、  前言	62
二、  實務操作層面	62
    1. 以為謀生	62
    2. 閒暇嗜好	64
三、  心理感受層面	66
    1. 深信不疑	67
    2. 有所存疑	68
四、  小結	72
結論	73
徵引書目	75

附錄一  〈占相用語示意表〉	79
附錄二  〈三十二相歷代比較表〉	80
附錄三  〈八十種好歷代比較表〉	83
附錄四  〈三朝《高僧傳》及《比丘尼傳》有關一覽表〉	89
圖表目錄
表一  〈描寫魏晉南北朝人物採用相術一覽表〉	15
表二  〈〈許負相書〉與佛教「相好」詞彙比較表〉	36
表三  〈占辭內容借用佛教神祇表〉	36
圖1. 《相書集成‧五星六曜五嶽四瀆相圖》	18
圖2. 《玉管照神局‧九州氣色圖》	18
圖3. 《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面部氣色吉凶法》	19
圖4. 〈陰陽五行及衍生概念關係圖〉	22
圖5. (北魏)釋迦禪定像	34
圖6. (初唐)菩薩像	35
圖7.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比例示意圖	35
圖8. (中唐)力士	37
圖9. (盛唐)高僧頭像	38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史料
(春秋)左丘明,(民國)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春秋)左丘明,(民國)楊伯峻編,《春秋左氏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第2版)。
(戰國)呂不韋,(清)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戰國)荀子,(清)王先謙,(民國)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東漢)王充,(民國)黃暉著,《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王符,(清)汪繼培箋,(民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三國魏)曹植,(民國)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晉)袁宏,《兩漢紀‧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南朝梁)釋慧皎,(民國)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梁)釋寶唱,《比丘尼傳》(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民77年)。
(北魏)崔鴻,《別本十六國春秋》(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北齊)劉晝,(民國)傅亞庶校釋,《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北齊)顏之推,(民國)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趙蕤,(民國)周斌校證,《《長短經》校證與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3年)。
(唐)道宣,《續高僧傳》(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民77年)。
(唐)韓愈,(民國)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皮日休,(民國)韓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杜牧,(民國)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佚名,《月波洞中記》(收錄於謝路軍主編,鄭同點校,《四庫全書術數初集》二,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年)。
(南唐)宋齊丘,《玉管照神局》(收錄於謝路軍主編,鄭同點校,《四庫全書術數初集》二,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年)。
(後周)王朴,《太清神鑒》(收錄於謝路軍主編,鄭同點校,《四庫全書術數初集》二,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陳希夷,《麻衣神相》(台北:洪業書局,民69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釋贊寧,(民國)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嚴可均輯,(民國)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編,《大藏經》(台北:大藏經委員會,1955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出土文獻
《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朱紅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鄭炳林,王晶波,《敦煌寫本相書校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魏啟鵬,《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近人著作
專書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康樂,《佛教與素食》(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張榮明,《相術》(收錄於《中國方術大全》,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
陳耳東、陳笑吶、陳英那合編的《佛教文化的關鍵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興仁,《神秘的相術》(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增訂本)(北京:崑崙出版社,2006年初版)。
菅原信海,《敦煌漢籍文獻‧占筮書》六(東京:大東出版社,1992年)。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敦煌古籍敘錄新編‧子部》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萬晴川,《命相、占卜、讖應與中國古代小說》(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宮崎市定,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論文
王博,〈子思五行說與傳統五行說的關係〉《簡帛思想文獻論集》(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59-72。
王晶波,〈相術起源與中國古代命運觀〉,《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頁120-124。
王晶波,〈唐宋相書的著錄與種類〉,《圖書與情報》2006年第6期,頁103-107。
王晶波,〈許負《相書》的作者與源流〉《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4期,頁73-79。
王晶波,〈敦煌相術與佛教占相內容異同論〉《敦煌學輯刊》2003年第1期,頁69-76。
王晶波,〈敦煌寫本許負相書的系屬與類別〉《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頁78-83。
王晶波,〈隋唐五代的相工群體〉《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2005年9月),頁68-73。
王晶波,〈論敦煌相書中的陰陽五行觀念〉《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2期,頁42-46。
史建群,〈論中國古代的相人之風〉《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1994年),頁37-42。
季羨林,〈三國兩晉南北朝正史與印度傳說〉,《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頁385-390。
侯錦郎,〈敦煌寫本中的唐代相書〉,《法國學者敦煌學研究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350-366。
張克明,〈中國相術的文化蘊涵試探〉《益陽師專學報》15卷第3期(1994 年5月),頁29-33。
張克明,〈相術與中國古人的命運觀念—相術的文化批判之一〉《益陽師專學報》16卷,1995年第1期,頁97-99。
張榮明,〈相術篇〉《方術與中國文化》(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0年),頁59-190。
張榮華,〈面相術篇〉《中國古代民間方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 100。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陀傳與印度故事〉,《寒柳堂集》(台北:里仁書局,民69年),頁157-161。
陳逸平,〈論天人感應思想對敦煌相書的影響〉《敦煌研究》2005年第2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05年),頁80-83。
楊曉紅,〈宋代占卜與宋代社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 卷第3期(成都市:四川師範大學,2002年),頁97。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中的行為決定論〉,《敦煌學輯刊》2003年第1期(蘭州市:蘭州大學,2003年),頁1-11。
魏啟鵬,〈簡帛《五行》直承孔子詩學——讀《楚竹書‧孔子詩論》劄記〉《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173-179。
嚴耀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占卜讖言與佛教〉《史林》2000年第4期,頁12-17。
網路資料
「2008 開運整形排行榜」uho 優活健康網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110,2008 年12 月20 日報導
__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