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6200815032200
DOI 10.6846/TKU.2008.00902
論文名稱(中文) 臺北縣市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m School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in Taipei and Taipei Count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文忠
研究生(英文) Wen-Chung Chen
學號 7957201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7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錫珍
委員 - 張奕華
委員 - 蓋浙生
關鍵字(中) 組織認同
離職傾向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
關鍵字(英)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urnover Intention
Cram School Employe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之間的關係。首先探討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其次,分析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的現況、差異情形、相關情形及組織認同對離職傾向預測力,並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結果,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供補習教育業者、文理補習班員工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本研究所採用的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法,根據相關文獻編擬問卷初稿進行預試,依據預試結果編製「臺北縣市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研究對象以台北縣市地區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為主,共抽取35家文理補習班,總計710名,回收問卷為561份,有效問卷為522份,回收率為79%,可用率為73.5%。資料處理部分以SPSS for Window12.0中文套裝軟體為主,採用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回歸
 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
一、多數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所知覺到的組織認同屬中上程度,其中以參與感的感受程度最高。
二、多數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具有較高的離職傾向。
三、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對組織認同的知覺會因其婚姻狀況、年齡、年資、職務及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對組織認同的知覺會因其規模大小及所在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對離職傾向的知覺會因其婚姻狀況、年齡、年資、職務及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對離職傾向的知覺會因其規模大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具有顯著負相關。
八、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之「疏離感」與「休戚感」等構面對離職傾向最具有預測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對補習教育業者的建議
    (一)放寬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的升遷制度
    (二)強化溝通平台與團隊合作
 二、對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的建議
    (一)適當地調配工作增加參與感,以提高員工組織認同
    (二)重視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的進修與休閒活動
 三、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取樣方面:擴大研究範圍      
    (二)研究變項方面:增加變項
    (三)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方面:加入質性研究
英文摘要
The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in cram school employees in Taipei.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cram school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were completed by 522 employees from 35 cram schools in Taipei are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Most of the cram school employees perceive a medium-high level of 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  
2.Most of the cram school employees have intentions to leave their cram school.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ram school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arital status, age, years in profession, position, and level of education.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ram school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ize and area on cram school size and location.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ram school employees' turnover intention based on marital status, age, years in profession, position, and level of education.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ram school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cram school size.
7. Cram school employees'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urnover intentions. 
8. Cram school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was found to be a good predictor of turnover intentions, characterized by alienation and cohesion.
    The study concluded with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ram school employees'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aipei.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組織認同意涵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離職傾向理論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關聯性實證研究35
第四節 文理補習班現況分析與問題之探討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51
第四節 實施程序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63
第一節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之現況分析6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於組織認同之差異情形6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於離職傾向之差異情形78
第四節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之關係及預測分析84
第五節 綜合討論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6

參考文獻99
壹、中文部分99
貳、英文部分102

附錄107
附錄一:臺北縣市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07
附錄二:臺北縣市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11

表次
表 2-1 組織認同的定義11 
表 2-2 組織認同研究構面彙總表17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離職的定義22
表 2-4 離職分類法24
表 2-5 國內外學者對於離職傾向的定義25
表 2-6 全國補習班最近十年成長統計表41
表 2-7 全國補習班異動項目次數統計表42
表 3-1 本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布情形表50
表 3-2「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量表」初稿內容架構表52
表 3-3「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離職傾向量表」初稿內容架構54
表 3-4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預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56
表 3-5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離職傾向預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57
表 3-6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預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8
表 3-7「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離職傾向預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59
表 4-1 組織認同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表64
表 4-2台北縣市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的組織認同之現況摘要表65 
表 4-3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離職傾向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表66
表 4-4不同性別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上之獨立樣本t檢定67
表 4-5不同婚姻狀況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上之獨立樣本t檢定68
表 4-6 不同年齡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9
表 4-7不同服務年資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 4-8不同現任職務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2
表 4-9不同教育程度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4
表4-10不同規模大小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4-11不同地區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組織認同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7
表4-12 不同性別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上之獨立樣本t檢定79 
表4-13不同婚姻狀況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上之獨立樣本t檢定79 
表4-14 不同年齡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4-15不同服務年資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表4-16 不同職務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表4-17不同教育程度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2
表4-18不同規模大小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3
表4-19 不同地區的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在離職傾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3
表4-20 國中文理補習班員工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之積差相關表84
表4-21 組織認同對離職傾向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5

圖次
圖 2-1  Price(1977)工作滿足離職模式 26
圖 2-2  Mobley(1978)的員工離職型為簡單模式27
圖 2-3  Mobley、Griffeth、Hand與Meglino(1979)28 
圖 2-4  Bluedorn(1982)離職統合模式 29
圖 2-5  Arnold與Feldman(1982)個人認知離職決定模式30
圖 2-6  文理補習班人事架構圖42
圖 3-1  研究架構4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子啟(2000)。影響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者工作士氣之研究:以基金會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王美雀(1991)。組織氣候,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X 公司服務站人員為例。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禧瓊(2003)。銀行員工人格特質、工作壓力源、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金控公司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台北市短期補習班管理規則。台北:作者。
白煌輝(2002)。中油公司民營化員工心智模式與組織變革認同、組織認同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行政院青輔會(2007)。生涯資訊網。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life.nyc.gov.tw/course/courseview.asp.catid
何乃蕙(1989)。報社採訪記者工作相關因素與離職意願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余安邦(1980)。企業組織中員工離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杏容(1977)。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思與言,15,99-105。
余德成(1991)。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楠梓加工出口區女性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忠吉(1983)。高雄加工出口區離職率之再研究:1972年至1978年的實證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1,33-60。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盛、林杏子(2006)。探討台灣資訊人員留職傾向之影響因素。資訊管理期刊,8(1),83-85。
宋清華(1993)。女性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金融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總縯(2002)。組織氣候、組織認同、組織效能之關聯性研究:以非營利組織國際獅子會台灣地區分會為實證對象。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淑玲(1992)。大專院校訓導人員離職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6,359-401。
林懿中(1989)。個人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工作績效、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以證券公司營業員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邵小娟(1999)。旅館業、旅行業及航空業員工社會化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紹榮(2004)。組織認同、領導風格與海外派遣員工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玉鐶(1998)。連鎖餐飲業員工之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研究:以某牛排沙拉連鎖餐廳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強曉霖(2003)。組織政治知覺對員工離職傾向之影響:跨產業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4)。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7)。台灣地區各類短期補習班概況統計調查報告。2007年10月15日,取自:http://bsb.edu.tw/afterschool/register/statistic
梁雙蓮(1984)。中央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組織認同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東華。
許寶源(1995)。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志榮(2002)。金融機構被購併後員工離職行為研究:以泛亞商銀購併高雄十信與板信商銀購併高雄五信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川正(2000)。非營利組組織的認同管理:以基督教的「細胞小組模式」等教會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其鋒(1994)。警察組織認同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及屏東縣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宗賢(2003)。員工協助方案與組織氣候對工作士氣、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上市公司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順隆(1987)。汔車製造業及其零件工業作業員彈性退休、退職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嘉尚(1985)。人格特質、成長需求、角色壓力與工作滿足、離職意願相關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福來(1990)。台灣省鄉鎮市公所公務人員組織認同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彭剛力(1981)。人格特質、組織氣候與工作滿足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英忠(1993)。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
黃英忠、趙必孝(1991)。與產業內之新工作比較在離職模式內的因果關係研究。管理評論,10,103-122。
黃蘭淳(2000)。高雄地區公營廣播電台從業人員離職傾向及離職行為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家雅(1991)。彈性工時制度對員工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必孝(1989)。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機構人員離職因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金融機構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樊景立(1978)。紡織廠女作業員離職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滕青芬(1987)。台灣省縣市社工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文俊(199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營公車駕駛員為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belson, M. A. (1987). Examination of avoidable and unavoidabl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72(3), 382-386.
Arnold, H. J., & Feldman, D. C. (1982).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job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3), 350-360.
Barak, M. E. (2001). Antecedents to retention and turnover among child welfare, social work, and other human service employe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past research? A review and metanalysis. The Social Service Review, 75(4), 625-661.
Blau, G. (1987). Conceptualizing how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ffect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288-300.
Bluedorn, A. C. (1982). The theories of turnover: Causes effects and meaning.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35, 135-153. 
Browen, M. E. (1969). Identification and some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SQ,14,338-346.
Buchanan, B. (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533-537.
Caplan, R. D., & Jones, K. W. (1975). Effects of load, role ambiguity and type a personalit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heart rat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6), 713-719.
Cheney, G. (1983). 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 342-362.
Dalton, D. R., Todor, W. D., & Krackhardt, J. S. (1982). Turnover overstated: The functional taxonom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117-123.
Griffeth, R. W. (2000). Taxonomic model of withdraw behaviors: The adaptive response mod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9(4), 577-590.
Grusky, D. (1966). Career mo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0), 488-503.
Hall, D. T., Schneider, B., & Nygren, J. D. (1970).Personal factor in 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5, 179-189.
Igbaria, M., & Siegal, S. R. (1992). The reasons for turnover of information systems personnel.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3, 321-330.
Igharia, M., & Greenhaus, J. H. (1992). Determinants of MIS employees' turnover Intention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5(2), 34-50.
Jeffrey, K. S. (1989). Exploring salesperson turnover: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8, 25-30.
John, L.C., & Jeffrey, M. T. (1986). Employee turnover: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1), 55-70.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Miller, H. E. (1979). Evaluation of the mobley, horner and Hollingsworth model of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4(5), 509-511.
Mobley, W. H. (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62(2), 237-240.
Mobley, W. H. Horner, S. O., & Hollingsworth, A.T.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Mobley, W. H., Griffeth, R. W., Hand, H. H., & Meglino, B. M. (1979).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3), 517.
Mowday, P.T., Poter, L.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i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arsons, T. (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o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chen, M. (1970). Participation, achievement, and involvement on the job.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orter, L. W., & Smith, P. C. (197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turnover: A longitudinal study.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5(1), 87–98.
Porter, L. W., & Steer, R. M. (1973). Organizational, work, and personal factors in employee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80(2), 151-176.
Price, J. L. (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Ames, IA: 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pector, P. E. (1982).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als as a function of employee’ locus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 482-497. 
Susskind, A. M., Borchgrevink, C. P., Kacmar, K. M., & Brymer, R. A. (2000). Customer service employe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attitudes: An examination of construct validity and a path model.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 53-77.
Szilagyi, A. D. (1979). Keeping employee turnover under contro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5, 42-52.
Williams, L.J., & Hazer, J. T. (1986).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turnover model: A reanalysis using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219-23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