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5201920394000
DOI 10.6846/TKU.2019.00821
論文名稱(中文) 論台灣B型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
論文名稱(英文)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 corporation In Taiwan and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行銷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BA)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鄭秀端
研究生(英文) HSIU-TUAN CHENG
學號 70652007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05
論文頁數 7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鮑世亨(psh@mail.tku.edu.tw)
委員 - 曾義明(tymba852@mail.tku.edu.tw)
委員 - 周建亨(chouchdr@faculty.pccu.edu.tw)
關鍵字(中) 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
B型企業
第三方認證
關鍵字(英)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 corporation
Third-party Certifi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07年起,美國B實驗室掀起一股重新定義[好]公司的運動,顛覆以往企業以營利為目的之思維。面臨共享經濟的時代企業必須提出新的戰略,迎接新的挑戰,創造出對世人最好的企業。
	本研究透過企業社會責任文獻來研究B型企業是否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期待。進而了解B型企業如何利用新的商業模式來改變經濟面、社會面及環境面之創新,達到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之義務。
英文摘要
Since 2007, B Lab has set off a redefine campaign of a good company. Subverting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which is corporation as always, keep profit for the first target. While facing the sharing economy era, companies must propose the new strategy to embrace the new challenges, and create the best companies for people.

This study wants to use the CSR research to study whether the B corporation can correspond to the expectation of the CSR. 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the B corporation to use the new business model to change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to achieve the relationship of CSR’s oblig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社會企業	7
第二節、 企業社會責任	19
第三節、 第三方認證	31
第三章、 B型企業	32
第一節、 B型企業定義	32
第二節、 B型企業如何利用創新商業模式改變社會	34
第三節、 如何衡量B型企業社會的影響力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4
第一節、 B型企業符合企業社會責任指標	54
第二節、 台灣B型企業影響力分析	57
第三節、 實際測驗案例	61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及限制	70
參考文獻	72
附錄一、認證宣言	75
表目錄
表 二 1公司法修正條文對照表(2018.7.6)	13
表 二 2企業社會績效模型表	24
表 三 1B型企業努力目標表	33
表 三 2 B LAB認證年費級距表	47
表 三 3 金管會執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成效表	52
表 四 1 B型企業符合企業社會責任量表	55
表四 2  台灣B型企業簡表	59
表 五 1 執行企業社會責任組職型態簡析表	69
圖目錄
圖 一 1金管會公司治理五年計劃藍圖	5
圖 二 1社會創新組織光譜	18
圖 二 2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圖	22
圖 二 3企業社會責任三域模型圖	23
圖 三 1THE BIG ISSUE影響力評估表	36
圖 三 2 ELVIS & KRESSE影響力評估表	38
圖 三 3 綠藤生機影響力評估表	40
圖 三 4 茶籽堂影響力評估表	41
圖 三 5 大愛感恩科技影響力評估表	43
圖 三 6 BLAB組織圖	45
圖 三 7 截至2018年B型企業存續家數圖	49
圖 四 1B型企業精神符合企業社會責任文獻指標	56
圖 四 2 台灣B型企業五面向達標分析圖	60
圖 四 3台灣B型企業影響力達標比例圖	60
圖 四 4台灣B型企業五面向影響力個別達標分析圖	60
圖 四 5實測公司治理面向問題一圖示	61
圖 四 6實測員工照顧面向問題一圖示	62
圖 四 7實測員工照顧面向問題二圖示	62
圖 四 8實測員工照顧面向問題三圖示	63
圖 四 9實測社區/供應商面向問題一圖示	64
圖 四 10實測社區/供應商面向問題二圖示	64
圖 四 11實測環境教育面向問題一圖示	65
圖 四 12實測友善消費者面向問題一圖示	65
參考文獻
2017年5月中華徵信所出刊,最強勢力B型企業
葉卉軒(2018/5/8)。〈茶籽堂總座趙文豪 價值創新 做大品牌〉,《經濟日
	報》,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944/3148281
B Lab. https://bcorporation.net/about-b-lab
Ray Peng (2018年12月27日)。〈2018年重大環境新聞回顧:變革與轉型爭議
	的一年〉,《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215723
王言、張佑廷、柯俊禎、張阜民(2017)。〈善盡企業社會責認對公司治理、
	獲利能力關係之探討〉。《財金論文叢刊》,27,34-39。
王景新(2016年12月04日)。〈《公司法》大修,社會企業如何受影響?/余
	宛如焦點座談重點整理〉,《公益交流站》,取自:
	https://npost.tw/archives/30897
證交所新聞稿(2019年01月04日)。〈強化國際接軌,證交所修訂CSR報告
	書作業辦法〉。《台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中心》,取自:
	http://cgc.twse.com.tw/pressReleases/promoteNewsArticleCh/2873
朱永光 (2013年08月27日)。〈創愛的業/大愛感恩科技 環保公益領航者〉,
	《經濟日報》B7‧經營管理。
江明晏(2018年05月10日)。〈499吃到飽之亂 電信高層:反映經濟現狀〉,
	《中央通訊社》,取自: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5100236.aspx
李宜樺、 張瑞婷、 柯沛均(2014)。《如何提升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公信
	力》,《會計研究月刊》,340,69-75。
茶籽堂官網http://www.chatzutang.com/
陳慧婷 (2012年6月28日)。〈五個大老闆的綠色回饋〉,《天下雜誌500
	期》,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6750
陸家洐 (2016年6月1日)。〈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與社會企業的發展—從歐美
	社會企業展望臺灣社會企業〉,《中華行政學報》,18,115-153。
彭夢竺(2018年05月10日)。〈哈啦財經/從衛生紙之亂到499之亂 到底是為
	了什麼〉,《今日新聞Now news》,取自: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510/2751696/
楊明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2009)。〈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建構〉,
	《創業管理研究》,4(4),57-83。
經濟日報(2018)。《2018中華民國107年企業社會責任年鑑》,81-82。
葉信成(2011年12月16日)。〈從地雷股到公司治理〉,《證券暨期貨月
	刊》,29(12),5-23。
葉銀華(2015年11月20日)。〈觀念平台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夠
	嗎?〉。《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108-260202
劉子琦(2017)。《英國社會企業之旅【增訂版】》,台北:新自然主義幸福
	綠光,105-178。
綠藤生機官網https://www.greenvines.com.tw/ 
潘翰疆、潘翰聲(2018年07月15日)。〈砍樹是業者的商業倫理考驗〉,
	《蘋果日報》,取自: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715/38070412/
鮑世亨、鄭秀端(2018年12月)。〈台灣經濟倫理實務探討-台灣B型企業之
	成立與表現〉,2018經濟倫理研究 企業永續經營,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53-109。
簡惠茹(2018年05月11日)。〈499之亂影響服務品質 NCC:正式啟動調查〉
	《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22894
經濟部-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料查詢,
	https://serv.gcis.nat.gov.tw/pub/cmpy/cmpyInfoListAction.do
                        
社會創新實驗-新創圓夢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https://sme.moeasmea.gov.tw/startup/modules/se/mod_case/






英文文獻

Bill Shaw & Frederick R.(1993.10)。〈A moral basis for corporate philanthrop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10), 745-751.
Carroll,  A.  B.,  &  Buchholtz,  A.  K.  (2015).  Ethics, Sustainability,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9th  ed.). 
E. ten Pierick、V.Beekman、C.N. van der Weele、M.J.G.Meeusen、R.P.M.de Graaff (2004).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Beyond the Wood model.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LEI), The Hague.
Frei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73-178
Gautier, A.and Anne-Claire Pache (2015). Research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26:343-369
Hamel, G.,2000,Leading the Revolu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enry William Chesbrough (2003).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3,63-117.
Mair, J. and,  Schoen, O.,2005, ‘Sicuak Enterpreneurship: Theb Case for Definition”. Study”,Working Paper No.610,IESE Business School.
Michael E. Porter  and  Mark R.Kramer (2006).Strategy Socie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qbool, S. and M.N.Zameer (2018).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ian banks, Future Business Journal,84-93.
Osteraalder, A., Pigneur, Y. and Tucci, C.L.,2005,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Comml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15,1-43.
PEDER MICHAEL PRUZAN-JORGENSEN,(2018)。https://www.bsr.org/en/our-insights/blog-view/how-businesses-are-collaborating-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Stahler, P., 2002, “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usiness Models , Lausanne, Switzerland.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