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3201511514800
DOI 10.6846/TKU.2015.00820
論文名稱(中文) 都市移轉:青年住宅之分享空間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Urban Transformation: A study in sharing space for youth reside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范翔瑞
研究生(英文) siang-ruei Fan
學號 60136049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2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賴怡成
委員 - 宋立文
委員 - 曾光宗
關鍵字(中) 都市移轉
空間分享
青年住宅
自造者產業
大眾交通系統
關鍵字(英) Urban Transformation
Sharing Space
Youth Residence
Maker
MR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受到『落腳城市』這本書啟發,青年人口移動往都市就業以及發展,面臨都市高房價與購屋困難,然而在都市發展上逐漸成熟的大眾捷運交通系統,使他們可以迅速的來往都市與郊區,改變了人口居住的移動性,產生都市與郊區之間新的移轉關係。而自造者(Makers)產業的出現,帶動了新的工作方式與居住形態,提供了居住空間公私領域分享性的新可能性。有鑒於此,本研究目的為探索都市移轉性與空間分享性,進而重新建構新的青年住宅雛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回顧,包括 1)台灣居住空間的發展與現象,如台北都市居住空間與集合住宅的演變、集體式住宅公私領域的界定; 2)了解Maker產業的發展與形態,如Maker產業背景特性與新工作形態,來找出一種新的青年出租住宅結合Makers工作的新可能性,再藉由相關建築案例研究,了解居住與工作結合的空間關係。

再者,經由幾個步驟進行空間的實際操作,包括1) 訪談『1000個臺北人家』計劃的住戶,了解青年使用者的生活模式; 2) 建構三種生活模式的分享機制,包含生活與生產、生活與工作、生活與休憩; 3) 而在有限的居住空間下,藉由可動與不可動,以及變動與彈性的空間策略, 支應上述三種生活模式的分享機制,並提出新形態青年出租住宅空間的雛形。

最後, 架構在都市的移轉性與居住空間的分享性,以機場捷運林口A9站附近基地為例, 進行實際的設計操作。經由此設計操作,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結合捷運達到郊區居住移動性節省土地成本,回饋於住戶減低租金; 2)利用林口早期工業聚落與捷運支應Maker青年出租住宅; 3)提出青年出租住宅結合大眾交通系統與各種青年工作產業的想法,來提供相關產業發展轉型並解決青年居住問題,並透過只租不賣的形式達到青年出租住宅永續經營的想法。
英文摘要
In Arrival Ci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hen facing the problem of extravagant housing prices, the youth moving within urban area for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may change their property purchasing priority from downtown to the suburban district and utilize the mass transportation system to commute. The commuting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an and the emerging of Makers industry have formed a new type of work-inhabit type and changed the mobility of population, developing an interface to mingle the common place shared by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Therefore,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urban inhabitant mobility and the space share of social housing to envisi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residence. 
    The study conducted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the criteria including, 1. the development and phenomenon of the habitable space in Taiwan, such a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habitable space and congregate housing in Taipei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rea in congregate housing; 2.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 industry, like the background and innovative service of the industry. The study also aims to find out a possibility to integrate the youth residence and the Maker industry and to probe into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living, by analyzing relating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conducted few practical scheme, including, 1. interviewing the household participating in the 1000 Taipei Homes projec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living of the youth participants; 2.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share mechanism among three modes, consisting of living and producing, living and work, living and leisure; 3. proposing a new form of youth residence with flexible spatial strategies coordinating the adjustable and unadjustable space to support the abovementioned living modes. 
    The study also put the proposal into practice in the base at TAI MRT Lingko A9 station, attesting the space share and inhabitant mobility.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1. the youth residence can be located at the base near MRT station,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 inhabitant mobility and the deduction on the land cost can feed back to the tenant; 2. the early industrial settlement can be transformed to Maker youth residence; 3. the integration among youth residence, mass transit system, and the industries is a promising way to offer the youth sufficient housing and job opportunities, and the residence shall be for rental, not for sale, to reach Sustainable manage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2
1-1-1落腳城市的啟發	3
1-1-2 青年人口在都市中居住問題	4
1-1-3 青年住宅的出現	6
1-1-4 交通帶來都市人口的移動性	7
1-1-5  Makers 產業的出現	8
1-2研究目的	10
1-2-1 發現青年居住與工作結合的可能性	10
1-2-2 創造青年住宅中的分享空間機制	11
1-2-3 建構Makers 產業結合青年住宅	12
1-3 研究流程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2-1台灣居住空間發展與想像	16
2-1-1都市設計居住空間的發展	16
2-1-2台灣住宅發展歷史與現象	20
2-1-3集體式住宅空間公私領域的界定	24
2-1-4小結	31
2-2 Maker產業形態與發展	33
2-2-1 Maker 產業背景	33
2-2-2 Makers的特性與工作形態	34
2-2-3 Makers 案例學習	36
2-2-4小結	46
第三章	案例研究	48
  案例一 Marseille馬賽公寓	50
  案例二 Alvenaria Sosical Housing	51
  案例三 University Housing	52
  案例四 南機場公寓	53
  案例五 大龍峒公營出租住宅	54
  案例六 永和青年住宅	55
第四章	分享機制研究	56
 4-1 青年住宅使用者	57
4-1-1青年住宅使用者身份	57
4-1-2訪談青年族群	60
4-2 簇群生活	69
4-3 生活分享	72
4-4 變動機制	78
4-4-1可動與不可動	78
4-4-2空間分享	84
第五章	設計實驗	90
5-1 基地分析	91
5-1-1 基地選擇條件	91
5-1-2 基地位置	92
5-2 設計概念與操作	97
5-1-1 設計概念	98
5-1-1 設計操作	100
5-3 設計圖說	10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7
6-1結論	118
6-2建議	119

圖目錄
第一章
【圖1-1】 落腳城市	3
【圖1-2】 台灣平均收入與買房能力	4
【圖1-3】 香港居住問題	5
【圖1-4】 香港青年面臨居住問題	5
【圖1-5】 青年畢業尋找工作	6
【圖1-6】 台灣租屋現象	6
【圖1-7】 永和青年住宅	7
【圖1-8】 永和秀朗青年住宅	7
【圖1-9】 臺北交通運輸	7
【圖1-10】捷運機場捷運線	8
【圖1-12】研究流程 	14

第二章
【圖2-1】 科比意【圖2-2】光輝城市模型【圖2-3】霍華德	17
【圖2-4】 田園城市概念圖【圖2-5】分區使用	17
【圖2-6】 1956年美國第一條洲際公路	18
【圖2-7】 比較四種城市類型	20
【圖2-8】 公寓的初現	22
【圖2-9】 選自公寓的初現	22
【圖2-10】台灣住宅發展年代與演變類型	23
【圖2-11】台灣住宅發展形式平面與剖面	24
【圖2-12】住宅發展形式	24
【圖2-13】1959年早期政府興建土成眷村	25
【圖2-14】早期公寓初現樣本_甲種 【圖2-15】早期公寓初現樣本_乙種	26
【圖2-16】台灣第一棟二樓公寓平面圖	26
【圖2-17】公寓廣場空間【圖2-18】公寓公共梯廳空間	28
【圖2-19】步登公寓的形式與加建	28
【圖2-20】西寧國宅【圖2-21】中正國宅	29
【圖2-22】中正國宅單元種類	29
【圖2-23】西寧國宅單元種類	30
【圖2-24】金泰一品樓公共梯廳【圖2-25】漢陽中正梅園公共梯廳空間	30
【圖2-32】betahaus 人才交流、演講	37
【圖2-33】創意族群共同合作、人才技術	38
【圖2-34】東大門流行商圈串起	39
【圖2-35】fabcafe LOGO	41
【圖2-36】fabcafe商品販賣、工作營交流技術	41
【圖2-37】fabcafe講座、課程、交流簡報	42
【圖2-38】makers利用數為技術自造作品	42
【圖2-39】Makerbar LOGO	43
【圖2-40】Makerbar 開放工作空間與機器	43
【圖2-41】Makerbot 生活	44
【圖2-42】Makers尋找傳統產業合作製造生產	44
【圖2-43】發現Makerbar的現象與問題交流	45
【圖2-45】早期工業在都市外圍、居住在都市	46
【圖2-46】集中與分散型公共空間	47

第三章
【圖3-1】馬賽公寓【圖3-2】 地面層挑空	50
【圖3-3】平面與剖面【圖3-4】模矩設計概念	50
【圖3-5】東京東雲SOHO住宅	51
【圖3-6】地面層公共廊道 【圖3-7】走廊結合公共空間	51
【圖3-8】University Housing  	52
【圖3-9】公共空間結合分享	52
【圖3-10】南機場公寓【圖3-11】南機場夜市	53
【圖3-12】甲種住戶動線【圖3-13】乙種住戶動線【圖3-14】丙種住戶動線	53
【圖3-16】大龍峒公營住宅【圖3-17】開放公共空間	54
【圖3-18】 A、B棟公共露台活動空間	54
【圖3-19】 永和青年住宅【圖3-20】 前庭開放空間	55
【圖3-21】 房型一【圖3-22】房型二 【圖3-23】兩層樓的房型三	55

第四章
【圖4-1】1000個臺北人家調查計劃	57
【圖4-2】上傳人數統計	58
【圖4-3】高房價地區租屋率較高,以及臨近工作地區租房普遍	58
【圖4-4】單身族群數量	59
【圖4-5】張先生	60
【圖4-6】葉小姐  	61
【圖4-7】葉小姐租屋處	61
【圖4-8】范先生	62
【圖4-9】范先生住處	62
【圖4-10】楊小姐	63
【圖4-11】楊小姐租屋處	63
【圖4-12】陳先生	64
【圖4-13】陳先生租屋處	64
【圖4-14】訪談者生活作息與需求空間	65
【圖4-15】家的照片以及對於家的感受	68
【圖4-16】生活結合SOHO工作活動與想像	69
【圖4-17】生活結合Maker生產活動與想象	70
【圖4-18】生活結合居民休憩活動與想象	71
【圖4-19】包圍、屋頂、集中,簇群三種形式	72
【圖4-20】將基本簇群組合	73
【圖4-21】空間需求的類型與產生	75
【圖4-22】使用者作息與需求互補	76
【圖4-23】簇群生活機制想像	77
【圖4-24】單元尺寸10坪與20坪,可動與不可動定義	79
【圖4-25】單元10坪、20坪建構	79
【圖4-26】方式一:透過拆裝的可變動隔板方式	80
【圖4-27】方式二:透過推移的單元變動方式	80
【圖4-28】單元變化形式	81
【圖4-29】20坪單元變化形式	82
【圖4-30】單元變動方式	83
【圖4-31】單元透過變動產生分享空間組合形式	84
【圖4-32】生活與休憩空間比例	86
【圖4-33】生活與工作空間比例	87
【圖4-34】生活與生產空間比例	88
【圖4-35】社區簇群生活建構草模 88
【圖4-36】概念模型操作過程	89

第五章
【圖5-1】基地周遭環境	93
【圖5-2】八德路與三民路基地處	93
【圖5-3】基地南側道路以及連接捷運出口人行道路	93
【圖5-4】基地東側道路以及住宅區	94
【圖5-5】基地北側道路以及住宅區	94
【圖5-6】:捷運機場線林口站	94
【圖5-7】機場捷運線A9站【圖5-8】林口商業區	95
【圖5-9】住宅區	95
【圖5-10】工廠類型	95
【圖5-11】使用分區圖	96
【圖5-12】概念模型	98
【圖5-13】概念模型	99
【圖5-14】配置圖	99
【圖5-15】b1、1F平面圖	102
【圖5-16】2、3、4F平面圖	103
【圖5-17】5、6、7F平面圖	104
【圖5-18】8、9、10F平面圖	105
【圖5-19】空間想像	106
【圖5-20】剖面圖1	107
【圖5-21】剖面圖2	108
【圖5-22】剖面圖3	109
【圖5-23】透視圖、剖透圖	110
【圖5-24】全景透視圖	111
【圖5-25】模型照片	112
【圖5-26】模型照片	113
【圖5-27】模型照片	114
【圖5-28】模型照片	115
【圖5-29】模型照片	11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1. 《落腳城市》
Doug Saunders,2011,麥田出版社。
2. 《美國城市發展模式: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區劃》
王旭,2006,清華大學出版。
3. 《大眾運輸規劃:理論與實務》
沈龍利/許凌嘉,2010,秀威資訊出版社。
4.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14,聯華書報社。
5. 《變化:集體住宅的設計方法》
王明蘅,1997,成功大學建築系環境與設計理論研究室。
6. 《臺北・原來如此》
張樞/王俊雄/吳光庭/莊學能,2013,田園城市出版社。
7. 《自造者時代》
Chris Anderson ,2013,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社。
8. 《權利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
朱津,2010,群學出版公司。
9. 《垂直村落》
MVRDV,2011,中泰建築文化基金會出版。

參考論文
1.《公寓的誕生》劉欣蓉,2011,博士論文。
2.《享烏托邦-都市中青年社會住宅之研究》葉國良,2012,碩士論文。
3:《城市中的微型農場住宅》鄭筱微,2014,碩士論文
外文書籍
1.《High density : architecture of the future》
Broto Eduard,2010,carles,Broto I comera。
2.《Flexible housing》
Schneider Tatjana,2007, Oxford UK : Architectural Press.
3. 《Apartment building》
Uffelen Chris Van,2013,Salenstein Switzerland:Braun。
4. 《New urban housing》
Hilary French,2006, Yale University Press.
5. 《Project Japan:metabolism talk》
Koolhass Rem,2011,Koln:taschen。
6. 《Housing&urbanization》
Correa Charles,1999,Bombay:Urb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參考網站
1.1000個台北人家
http://www.urstaipei.net/1000homes/index.php?page=true
2.Makerbar
http://makerbartaipei.com/
3.Febcafe
http://fabcafe.com/taipei/
4.台北都市發展局國宅社區
http://www.udd.taipei.gov.tw/webhouse/area.aspx?AN=SL
5.永和青年住宅
http://yyouth-house.blogspot.tw/
6. Pinterest 
http://www.pinterest.com/
7. Archdaily
http://www.archdaily.com/
8.新北市政府施政網
http://wedid.ntpc.gov.tw/
9.台北市公營住宅資訊網
http://www.udd.taipei.gov.tw/public-housing/Page.aspx?categoryId=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