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2201510513800
DOI 10.6846/TKU.2015.00816
論文名稱(中文) 山城海港再生─轉型下的基隆都市設計策略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arbor Town surround by hill --The urban design 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Keelu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周婉柔
研究生(英文) Wan-Jo Chou
學號 6013600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4-12-27
論文頁數 14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
委員 - 賴仕堯
委員 - 林珍瑩
關鍵字(中) 都市
山城
海港
都市空間體驗架構
基隆港
連結
關鍵字(英) Urban
Keelung
Harbor town
urban renewal
city surround by hil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都市轉型的挑戰下,提出「山城海港再生」作為主題,探討新的都市空間架構下,既有的都市軟硬體如何因應更新與調整。範圍定焦在基隆港為核心,並依照議題的需要,釐清不同尺度的可能機會,包括大尺度上與台北都會區的關係,以及中尺度觀察基隆市產業轉型與新的條件下基隆的資源如何支持一個新的未來空間。然後,進行中尺度的規劃與小尺度的設計提案,提出基隆港核心區的新的空間體驗架構,作為都市轉型的啓動點。
基隆核心區的所面臨轉型挑戰的議題包括,第一,位處都會市擴張的邊緣城市,該如何掌握主要都市所帶來「邊緣化」效應;其次,從物流港轉型為人流港,基隆都市如何掌握,並提出因應的對策。第三,如何透過與中央爭取,跨越既有港市分離狀態,形成新的港區空間架構與機會。
以不同空間環境尺度之間的特質所架構的「基隆都市空間體驗架構」,作為設計敘述的展開,從基地的繪圖與閱讀分析,指出第一,山與海之間的空間串聯;其次,山港之間的中介空間架構的調整;與第三,市中心生活街區到港灣間的路徑系統。最後,主要設計提案策略分別為:
(一)將港埠邊的市中心作為一個大型轉運站,以強化基隆與其腹地所擁有多樣的觀光資源與設施的關聯性。
(二)港口工業設施轉型後,如何將這些城市軌跡視作為資產,成為新的都市空間體驗的基礎。
(三)城市體驗的空間營造,同時關注於在地生活者的需求,讓基隆的山海空間成為一個在地生活與參訪者共享的體驗架構;
因此,透過本設計的啟動,期望基隆可以發展一個整體感並俱有特色的城市,並且扮演帶動基隆與周邊環境的關鍵角色。
英文摘要
The study proposed the theme "regeneration of mountain towns and harbor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explored how both urban hardware and software respond to the renewals and adjustments within the new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Keelung Harbo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ssues under discussion, the study clarified the possibilities at different scales. At the large scale, it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of Keelung Harbor with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t the medium scale, it observe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Keelung Harbor and how its resources supported new space in future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ereafter, it carried out medium-scale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a small-scale design proposal. It proposed a new structure of space experience in the core area of Keelu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 issues that challeng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re area of Keelung are as follows: First, Keelung Harbor is located in the edge cities of metropolitan expansion. How should we address the "marginalized"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major cities? Second, how should we achieve the transition of Keelung Harbor from a logistic port into a passenger port and tak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hird, how should we draw close the separation of the port from the city area and form the new space structure of the port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by striving for the suppor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experience structure of Keelung urban space" structur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cale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design. By drawing and analyzing the base, the study has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ly, the space between mountains and the sea should be connected; secondly, the intermediary space structure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the harbor should be adjusted; thirdly, the path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to connect the downtown area to the harbor; and lastly, the main desig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A).	The downtown area near the harbor should serve a major transit st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eelung Harbor and the diverse tourism resources and facilities in hinterland.
(B).	The city footprints result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s industrial facilities should be regarded as assets and become the basis of new urban space experience.
(C).	Create space for urban exper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focus on the needs of local residents so that the space of mountains and sea in Keelung will become an experience structure shared by both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Hence, by implementing the design, we expect Keelung to develop into an integrated city with its own features and to play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itself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議題──港都再生與轉型的癥結點	- 2 -
1-1都市擴張的邊緣城市	- 4 -
1-1-1基隆本身的條件	- 4 -
1-1-2 基隆市與台北的關係	- 8 -
1-1-3 北北基的交通關係與對基隆的影響	- 9 -
1-2港口轉型與定位	- 12 -
1-2-1 基隆港歷史上的發展	- 12 -
1-2-2 基隆港的價值	- 15 -
1-2-3 物流轉為人流港遇到的課題	- 16 -
1-3港市分離的處境	- 17 -
1-3-1 基隆港的架構	- 17 -
1-3-2被交通切斷的基隆市區與港口	- 18 -
1-4 未來發展	- 20 -
1-4-1結論與目標	- 20 -
1-4-2設計研究範圍	- 22 -
1-4-3研究流程	- 23 -
第二章、文獻與案例回顧	- 24 -
2-1論述:都市設計理論	- 25 -
2-1-1 失落的空間	- 25 -
2-1-2 都市空間設計理論	- 26 -
2-2案例	- 31 -
2-2-1 典型的港都再生模式	- 31 -
2-2-2費城舊工業都市的重繪	- 33 -
2-3文獻回顧與論文方向	- 36 -
第三章、基隆市區文化保留與都市更新計畫	- 38 -
3-1文化生活與都市紋理	- 39 -
3-1-1歷史緣起與都市紋理	- 39 -
3-1-2崁仔頂街與漁市	- 44 -
3-1-3廟口與文化生活	- 47 -
3-1-4 活動──基隆中元祭活動	- 49 -
3-2基隆港邊劃定之歷史建物	- 50 -
3-3 基隆市都市更新──西岸更新計畫	- 51 -
3-3-1新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更新先期規劃	- 53 -
3-3-2 新火車站興建計畫:	- 55 -
3-3-3 新海港大樓競圖:	- 58 -
3-3-4中三一、二路拓寬計畫:	- 59 -
3-4 小結:保留與更新之取捨	- 60 -
3-4-1過去文化的保留	- 60 -
3-4-2 都更與未來	- 62 -
3-4-3 範圍確認	- 63 -
第四章、基隆的圖繪與分析	- 66 -
4-1山海之間的城市架構	- 67 -
4-1-1. 天然地形系統與外部關係	- 68 -
4-1-2生活系統	- 70 -
4-1-3工業系統	- 74 -
3-1-4山水架構下的文化觀光系統	- 76 -
4-1-5小結	- 77 -
4-2 都市空間連結系統	- 79 -
4-2-1交通現況分析	- 81 -
4-2-2都市計畫與現有空間分析	- 83 -
4-2-3 Nolli Plan與開放空間	- 88 -
4-2-4 標誌性空間 (場所)	- 94 -
4-2-5 M scale生活與 時間架構	- 99 -
4-2-6 M scale圖繪分析小結	- 100 -
4-3 總分析小結與設計方向	- 106 -
第五章、規劃與設計	- 108 -
5-1 都市架構規劃	- 109 -
5-1-1願景	- 110 -
5-1-2內容	- 111 -
5-1-3要素	- 112 -
5-1-4步驟	- 113 -
5-2設計	- 117 -
5-2-1整體構想	- 117 -
5-2-2 系統與分區	- 119 -
5-2-3地點軸線	- 130 -
5-2-4 地點與空間系列	- 133 -
5-2-5 系統與再現	- 138 -
5-2-6 3D情境圖	- 139 -
第六章、結論與後續發展建議	- 141 -
參考文獻	- 144 -
參考網址:	- 146 -

 
圖目錄
[圖 1-1 ] 17世紀荷蘭人繪製「淡水及其附近村落,並雞籠嶼圖」	- 5 -
[圖 1-2 ] 基隆附近的地體構造	- 6 -
[圖1-3] 基隆行政區                  [圖1-4] 基隆人口集中與密度圖	- 7 -
[圖1-5] 基隆與台北的交通連結	- 9 -
[圖1-6] 台北東區與基隆市區的發展比較	- 11 -
[圖1-7] 基隆港舊照	- 12 -
[圖1-8] 1914年之基隆港平面圖,港形大抵是在此時定形的	- 13 -
[圖1-9] 各時期基隆港建設比較圖	- 13 -
[圖 1-10 ] 97年至101年之基隆港與台北港貨運比較	- 14 -
[圖1-11] 1935 日人金子常光繪 「基隆市大觀」	- 15 -
[圖1-12]  基隆港人流區域	- 16 -
[圖1-13] 港埠型態以及貨運交通路線	- 19 -
[圖1-14] 河與交通隊基隆的切割	- 19 -
[圖1-15] 設計研究範圍	- 22 -
[圖1-16] 研究流程	- 23 -
[圖2-1] 三種基本理論	- 26 -
[圖2-2] 圖底圖	- 27 -
[圖2-3] 連接理論	- 28 -
[圖2-4] 場所理論	- 29 -
[圖2-5] 城鎮觀察次序與圖底圖	- 30 -
[圖2-6] 平面導覽圖	- 31 -
[圖2-7] 規繪區空間	- 32 -
[圖2-8] 地域分析 (圖片來源:Dirt)	- 33 -
[圖2-9] 綠地鐵路與開放空間連結(圖片來源:Dirt)	- 33 -
[圖3-1] 西班牙所繪之基隆港圖 (圖片來源:基隆文獻3)	- 39 -
[圖3-2] 1885年法國人所繪之基隆港地圖 (圖片來源:基隆文獻3)	- 39 -
[圖3-3] 1885清代市街圖  (基隆市歷史建物調查 第二階段)	- 40 -
[圖3-4] 日治初期基隆市街圖 (基隆市歷史建物調查 第二階段)	- 40 -
[圖3-6] 1930日治時期基隆市街圖 (網路資料)	- 41 -
[圖3-7]日治時期基隆市西岸日新町與義重町規劃	- 41 -
(圖片來源:基隆市歷史建物調查 第二階段)	- 41 -
[圖3-8]基隆小巷間的空間經驗	- 42 -
[圖3-9]日治時期基隆市西岸日新町與義重町規劃	- 43 -
[圖3-10] 崁仔頂、漁市、旭川河之位置關係圖	- 45 -
[圖3-11] 四十年代旭川河邊街景照 (圖片來源:港都舊影)	- 45 -
[圖3-12、3-13]委託行舊影 (圖片來源:港都舊影)	- 46 -
[圖3-14]現在漁市(拍攝時間約5:00 am)	- 46 -
[圖3-15]基隆廟口位置	- 48 -
[圖3-16]左為日人繪之「基隆港神社」,以奠濟宮之照推測此為奠濟宮	- 48 -
[圖3-17、3-18]現之基隆廟口與周邊小巷商業狀況	- 48 -
[圖3-19]基隆中元祭遊行與放水燈 (圖片來源:網路)	- 49 -
[圖3-20]基隆港邊劃定之歷史建物	- 50 -
[圖3-21]基隆港西岸都市更新計畫之相關圖	- 52 -
[圖3-22]基隆港西岸都市更新計畫之願景圖	- 52 -
[圖3-23] 89年度基隆市環港區都市更新計畫	- 53 -
[圖3-24] 89年度基隆市環港區都市更新計畫	- 53 -
[圖3-25] 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計劃圖	- 54 -
[圖3-26] 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建物剖面想像圖	- 54 -
[圖3-27] 基隆火車站工程範圍圖(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 55 -
[圖3-28] 基隆火車站工程示意(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 55 -
[圖3-29] 基隆火車站位置圖	- 56 -
[圖3-30] 基隆火車站頗面示意圖	- 56 -
[圖3-31] 南車站(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 57 -
[圖3-32] 北車站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 57 -
[圖3-33] 整體意象圖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 57 -
[圖3-34] 1月南北車站執行現況圖(圖片來源:交通部鐵路改工程局)	- 57 -
[圖3-35] 原海港大樓及新海港大樓範圍位置比較圖	- 58 -
[圖3-36] 新海港大樓平面與3D模擬想像圖 (資料來源:網路資源)	- 58 -
[圖3-37] 中山一、二路拓寬範圍圖 (資料來源:網路資源)	- 59 -
[圖3-38] 原歷史建物及新增該保留之西二西三碼頭倉庫	- 61 -
[圖3-39] 設計基底圖面	- 64 -
[圖4-1] 人口與地形系統關係	- 68 -
[圖4-2] 基隆內外部的交通關係	- 69 -
[圖4-3] 基隆的生活系統分布圖	- 70 -
[圖4-4] 以港為中心的生活系統	- 71 -
[圖4-5] 以港為中心的生活系統現況	- 71 -
[圖4-6] 以工業為中心的生活系統	- 72 -
[圖4-7] 以工業為中心的生活系統現況	- 72 -
[圖4-8] 以居住為中心的生活系統	- 73 -
[圖4-9] 以居住為中心的生活系統現況	- 73 -
[圖4-10] 工業系統位置圖	- 74 -
[圖4-11](左)大武崙工業區的加工廠 (右)六堵工業區亞太當地藝術規劃想像圖	- 75 -
[圖4-12] 基隆的觀光系統	- 76 -
[圖4-12] 基隆市區高空照	- 79 -
[圖4-13] 基隆市圖像訊息與意象	- 80 -
[圖4-14]交通分析圖	- 81 -
[圖4-15] 鐵道(左)、切斷市區的高速公路出口(右)	- 82 -
[圖4-16] 主要道路 (左)、一般通道(右)	- 82 -
[圖4-17] 現有都市計畫圖	- 83 -
[圖4-18] 商業類型細部分析	- 84 -
[圖4-19] 商業類型擴散生活範圍	- 87 -
[圖4-20] 基隆市區noli plan	- 88 -
[圖4-21] 基隆市區noli plan與開放空間類型	- 88 -
[圖4-22] 基隆市區開放空間類型與關係	- 89 -
[圖4-23] 較大型開放空間位置圖	- 90 -
[圖4-24] 港邊平台與市區高架關係	- 91 -
[圖4-25] 港邊平台	- 91 -
[圖4-26] 河岸與行道關係	- 92 -
[圖4-27] 較小型開放空間位置圖	- 92 -
[圖4-28] 小尺度行道空間及騎樓人行空間	- 93 -
[圖4-29] 標誌性空間分布圖	- 94 -
[圖4-30] 田寮河與旭川河過去盛況(圖片來源:網路與港都舊情攝影集)	- 95 -
[圖4-31] 基隆重要三間廟宇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 95 -
[圖4-32] 文化與休閒觀光	- 97 -
[圖4-33] 一般商業與特定商業	- 98 -
[圖4-34] 公務設施	- 98 -
[圖4-35] 使用架構圖	- 100 -
[圖4-36] 使用行為區分圖	- 100 -
[圖4-37] 設計概念與核心	- 106 -
[圖5-1]規劃願景	- 110 -
[圖5-2]區域分割與連線範圍	- 112 -
[圖5-3]路徑連結	- 113 -
[圖5-4]開放空間與公家機關增加與遷移	- 114 -
[圖5-4]道路策略與開放空間	- 115 -
[圖5-5]商業與文化性性質轉移	- 116 -
[圖5-6]設計願景圖	- 117 -
[圖5-7]架構圖	- 119 -
[圖5-8]場所與連結路徑	- 121 -
[圖5-9]架構圖	- 123 -
[圖5-10]交通轉運緩衝區機能圖	- 124 -
[圖5-11]生活與觀光緩衝區機能圖	- 126 -
[圖5-12]密集觀光商業區	- 127 -
[圖5-13]生活與在地商業	- 128 -
[圖5-14]水岸與陸地	- 129 -
[圖5-15]軸線連結與區塊	- 130 -
[圖5-16]軸線連分割與相應關係圖	- 131 -
[圖5-17]軸線上之聯結活動場所	- 132 -
[圖5-18] 軸線上之剖面線	- 133 -
[圖5-20]頗面上之空間序列關係	- 135 -
[圖5-21]頗面上之空間序列關係	- 136 -
[圖5-22]頗面上之空間序列關係	- 137 -
[圖5-23]系統之關係疊圖	- 138 -
[圖5-24.25.26] 3D意象圖	- 139 -
[圖5-27.28.29.30.31.32] 3D意象圖	- 140 -
[圖6-1] 東岸設計情境圖	- 143 -
參考文獻
Born, Furjan ,Jencks, with Crosby/著 (2012)
《Dirt》:PennDesign

Roger Trancik/著;,譯:謝慶達 (1996)
《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田園城市

鄭桑溪/著(攝) (1990)
《港都情懷──五十年代基隆風貌攝影集》:基隆市文化中心發行

Joan Busquet/著;,譯:張悅、王宇婧 (2011)
《多元路線化城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基隆市政府/著 (1997)
《基隆開發史─崁仔頂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印行

基隆市政府/著 (2003)
《港都基隆‧文化出航》:基隆港人文拼圖調查研究

基隆市政府/著 (1997)
《基隆脈動──1997焦點攝影》:基隆市文化中心出版

基隆市政府/著 (1997)
《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文化中心出版

楊渡、吳清基/著 (2010)
《走讀台灣‧基隆市》:國家文化總會、教育部

中原大學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著 (1986)
《基隆市中心商業區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之研究》:

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著 (2007)
台北市景觀綱要計畫: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協會

《101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by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展處
Matthew Carmona, Steve Tiesdell, Tim Heath, Taner Oc/著;譯:趙子元 (2013)
《公共場所與都市空間─都市設計面面觀》:六合出版社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著 (2005)
《城市規劃資料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通榮、張志清、林光、林財生/著, 未出版
《基隆港市共同發展策略》

陳成章/著
《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物調查 第二階段》:

Wayne Atto, Donn Logan/著;譯:王劭方 (1994)
《美國都市建築──程式設計的觸媒》創興出版社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