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2200913020900
DOI 10.6846/TKU.2009.00920
論文名稱(中文) 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body imag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李克翰
研究生(英文) Co-han Lee
學號 6941300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21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麗君
委員 - 劉復康
委員 - 張德聰
關鍵字(中) 成年肢體障礙者
身體形象
自卑感
因應策略
關鍵字(英)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body imag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coping strateg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和因應策略之關係;本研究以180位成年肢體障礙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則包括身體形象量表、自卑量表,以及因應策略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成年肢體障礙者對身體形象的呈現多在中下程度。
二、成年肢體障礙者的對自卑感的呈現多在中上程度。
三、成年肢體障礙者的因應策略大多選擇認知因應。
四、成年肢體障礙者的年齡、障礙的時間、障礙部位、目前是否在學、是否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會影響身體形象的呈現。
五、成年肢體障礙者的自卑感高低會受職業所影響。
六、成年肢體障礙者選擇行為因應策略會受宗教信仰所影響。
七、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越佳,則自卑感越低。
八、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越低,選擇因應策略中逃避與行為因應機會最高。
九、成年肢體障礙者的自卑感越低,選擇因應策略中認知因應的機會越高;自卑感越高,選擇因應策略中逃避因應的機會越高。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和因應策略,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ody imag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This study selected 180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as subjects. The instrum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Body-Image Scal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Scale, and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Body image of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ere below the average of score.
2.	Feeling of inferiority of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ere above the average of score.
3.	The majority of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chose cognitive coping strategy.
4.	Body image of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ere influenced by age, disability time, part of the disability, studying or not, religious belief or not.
5.	Feeling of inferiority of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ere influenced by occupation.
6.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ho chose cognitive coping strategy were influenced by their religious belief.
7.	The higher body image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have, the lower feeling of inferiority.
8.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ith lower body image tend to choose escape and behavior coping strategies.
9.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ith lower feeling of inferiority tend to choose cognitive coping strategies; on the contrary,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with higher feeling of inferiority tend to choose escape cop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body imag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limbs and trunk disabled adults,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stud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肢體障礙 ………………………………………………………………11
  第二節 身體形象 ………………………………………………………………16
第三節 自卑感 …………………………………………………………………25
第四節 因應策略 ………………………………………………………………33
第五節 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施測程序 ………………………………………………………………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58
第一節 基本資料、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現況分析 ……………5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身體形象、自卑感和因應策略之差異分析 ……69
第三節 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相關分析 ………73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結果之討論 ……………………………………………………………75
第二節 建議 ……………………………………………………………………84

文獻探討 ……………………………………………………87
中文文獻…………………………………………………………………………87
英文文獻…………………………………………………………………………91
附 錄
附 錄 (一) 成年肢體障礙者的身體形象、自卑、因應策略之原始量表 94
附 錄 (二) 成年肢體障礙者的身體形象、自卑、因應策略之正式量表 05

表 次
表 2-1-1 97 年台灣身心障礙類別統計人數………………………………………14
表 2-1-2 台灣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或探討心理相關之研究……………………15
表 2-3-1 自卑感的意義與詮釋表整理……………………………………………26
表 3-4-1 各量表信度表……………………………………………………………54
表 3-4-2 因素分係結果摘要表……………………………………………………55
表 3-4-3 施測單位一覽表…………………………………………………………56
表 4-1-1 基本資料次數分佈………………………………………………………58
表 4-1-2 身體形象各題得分之分佈………………………………………………61
表 4-1-3 自卑感各題得分之分佈…………………………………………………63
表 4-1-4 因應策略總量表得分之分佈……………………………………………65
表 4-1-5 因應策略認知因應分量表得分之分佈…………………………………66
表 4-1-6 因應策略逃避因應分量表得分之分佈…………………………………67
表 4-1-7 因應策略行為因應分量表得分之分佈…………………………………68
表 4-2-1 不同背景變項之身體形象達顯著差異之摘要表………………………70
表 4-2-2 不同背景變項之自卑感達顯著差異之摘要表…………………………71
表 4-2-3 不同背景變項之行為因應策略顯著差異摘要表………………………72
表 4-3-1 身體形象與自卑感之相關………………………………………………73
表 4-3-2 身體形象與因應策略之相關……………………………………………74
表 4-3-3 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相關………………………………………………74

圖 次
圖 2-2-1 身體形象模型……………………………………………………………22
圖 2-5-1 自卑的因應方式圖………………………………………………………4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內政部統計處(2009)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行政院衛生署(2006)  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
江承曉(2002)。南區專科學生身體意象與社交適應行為相關性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7,147-168。
江鴻鈞 (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玉眉、陳月枝、劉璧玉、周治蕙、金繼春(1975)。身體心像。護理雜誌,22(4),39-46。
周玉真(1991)。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於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彰化教育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翠蘭(1996)。出院後成人燒傷患者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心理社會適應相關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少瑜(2004)。呼吸器依賴主要照顧者壓力感受、因應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金蟬(1994)。後天性顏面傷殘成人悲傷反應之特徵及因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珮如(2004)。電動輪椅介入對重度肢體障礙學生身體與學校功能之成效。國立陽明大學復建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麗惠(2007)。自卑經驗探討--以女性成人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身心障礙者服務網(2008)。http://disable.yam.org.tw/org/taiwan/body.htm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麗芬、梁靜祝、蔣欣欣、孫善祥 (1981)。認識身體心像,軍醫文粹,6,17-22。
侯素棉(1993)。阿得勒學派團體諮商方法影響國中生自卑感及偏差行為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侯積良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台北:遠流。
唐永暉(1984)。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派對兒童輔導的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享良(1990)。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五南。
段維新(2003)。肢體障礙者之資訊教育網站規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天威主編(2000)。肢體障礙兒童輔導手冊。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許玉雲、陳彰惠(1999)。身體心像概念分析。護理雜誌,46(6),103-109。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素卿(2005)。心靈小棧對改善乳癌手術婦女身體心像及情緒狀態之成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明蘭(2003)。肢體障礙者之身體知覺與服飾偏好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9)。美之為物:美的科學。台北:時報文化。
梁雅雯(2005)。談少年小說中的自卑與超越。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程一民 (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99)。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陳玟秀(1997)。以身體心像為導向之護理概念模式—初探性的建構。空中生活科學學報,1(1),113-134。
陳昭雄(1960)。阿德勒學說在教育上的價值。師大教研所集刊,12,287-357。
陳敬飛(2003)。殘缺的傷痕-盲系列作品及創作理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騰祥(民57)。問題兒童輔導法。台北:臺灣。
黃光國(2002)。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
黃月嬌(民70):兒童性格教育。台北:巨流。
黃金島(1987)。肢體障礙者之身體形象、自我概念、歸因組型與生活適應間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美娟(2006)。國中生體型意識、身體活動及飲食行為相關之探討。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翠華(1997)。自發性脊椎側彎青少年的疾病知識、身體形象與自我照顧行為。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典寰(2006)。身心障礙者的網路使用對賦權與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詹美涓(1991)。青少年知覺之父母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頌姿譯(1995)。自卑與生活。台北:志文。
潘秀貞(1997)。大學生對自卑感受的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孟芬(2007)。生命中的一個意外-罕見疾病患者之家庭壓力與因應策略。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廖柏雅、張少熙(1994)。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體育,73,120-125。
廖涵儀(2007)。女性視覺障礙者婚戀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娜譯(2002)。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台北:人本自然。
儲呈平、張德倫(1994)。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台北:新雨。
戴秀好(2004)。年輕中風病人之壓力感受與因應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柑謀(1994)。壓力因應之意義、理論及其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40,45-51。
鄧盡妹(2004)。癌症病患身體心象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上玲 (2000)。浴火鳳凰--口足畫家的自我超越及其生涯發展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聶慧文(2005)。大學生歷經失落事件的悲傷迷思、因應行為與至今復原程度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蘇美鳳(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英文文獻
Adler, A. (1979). 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 In H. L. Ansbacher &
R. R. Ansbacher (Eds.). New York: Norton.
Beard, S. A., Herndon, D. N., & Desai, M. (1989) . Adaptation of selfimage
in burn-disfigured children.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habilitation ,
10 (6) , 550-553 .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Brown, M. S. (1977). Normal development of body Image. New York: John Wiley.
1-17.
Cohen, A. (1959). Some implications of self-esteem for social influence,
In C. Hovaland & I. Janis (Eds.), Personality and Persuasibility(
pp.102-12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oxn. P. N. & Strano. D. A. (1990). The comparativ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index.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6(1). 29-42.
Dixon, P. N., & Strano, D. A. (1989). The measurement of inferiorit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dividual Psychology,
45(3), 313-322.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66-475.
Goffman, E. (1963). Stigma :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J.: Prentice-Hall.
Grogan, S. (1999). Body Image: 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London: Routledge.
Holland, J. C. (2002). History of psycho-oncology: Overcoming attitudinal
and conceptual barrier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4, 206-221.
Kostanski, M., & Gillone, E. (1998). Adolescent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 relationships with self-esteem ,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ntrolling for body mass. Journal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 39 (2) , 255-262
Lazarus, R.S. & Folkman.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 Company.
Lundin, R. W. (1989). Alfred Adler's basic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45112.
Pakenham, K.R., Dadds, M.R., & Terry, D.J. (1994).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justment to HIV and both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2(6), 1194-1203.
Price, B. (1990). A model for body-image car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5, 585-593.
Price, B. (1998). Cancer : Altered body image. Nursing Standard, 12 (21),
11-17.
Price, J. H. (1985). A model for explaining adolescent stress. Health
Education, June/July, 36-40.
Schwarzer, R. (2000). Manage stress at work through preventive and
proactive coping .In E. A. Locke (Ed.),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principles of rganizational behavior,(pp. 342-355).Oxford:
Blackwell.
Selekman, J. (1983). The development of body image in the child : A learned
response. Topics in Clinical Nursing, 5 (1), 12-21.
Stone, A. A., & Neale, J. N. (1984). New measure of daily coping: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92-906.
Thompson, J. K. (1990).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New York: Pergamo.
Weaver, M. D., & Matthews, D. B. (1993). The effects of a program to build
the self-esteem of at-risk students.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1 (4), 181-188.
Wright, M.R. (1989).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dolescence, 18(1),71-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