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1201902295400
DOI 10.6846/TKU.2019.00806
論文名稱(中文) 「我們的戰與逃」—以赴澳打工度假探討逃避歷程
論文名稱(英文) "Our fight and flight "–The Avoidance Process of Working Holiday Makers in Australi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楊佩倩
研究生(英文) Pei-Chian Yang
學號 6026901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08
論文頁數 17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磊(ymlxxx@ms1.hinet.net)
委員 - 洪瑞斌
委員 - 趙慈慧
關鍵字(中) 打工度假
逃避歷程
壓力因應
敘事探究
關鍵字(英) working holiday
avoidance process
stress and coping
Narrative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取敘事探究,使用深度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旨在探討赴澳打工度假之逃避動機者,為何選擇離開台灣赴澳打工度假、打工度假期間和自身煩惱相處的情況、這段經歷對於回台重新適應面對困擾情境的影響,以及打工度假之旅對自己的意義。

  研究者使用立意取樣,邀請五位研究參與者,以整體-內容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在選擇赴澳打工度假前,對於壓力事件都曾試著處理,結果困擾情況沒有改變,或是處理的結果不如預期,才決定離開台灣。
  二、逃避可暫時有效減緩壓力狀況。若原本困擾是職場環境、經濟壓力、工作倦怠,在轉換職場環境和收入變多後,壓力明顯變小甚至解除。若是家庭相關困擾,因拉開時空距離而增加關係距離,使得困擾對自己的影響變小。
  三、對於新的壓力事件,研究參與者皆採取相似的因應方式,應與個人因應風格有關。影響回應壓力事件的轉變原因有二:
  (一)視逃避的對象為個人範疇或環境層次,兩者的回應難易度不同。
  (二)個體否有檢視其經驗產生自我覺察,並將洞察與瞭解整合到自身,形成自我轉變,增加自我資源、改變心理歷程或是對壓力事件的認知,幫助回應壓力事件。
  四、同是赴澳打工度假,不過每人看到的風景不同,各有體會與感受。整體而言,都對這段打工度假之旅感到還不錯。

  Lazarus和Folkman所指的「逃避」因應為單純離開困擾情境,因此被歸為負向因應。但在本研究中發現「逃避」也有正向的意義,情境轉變確實可暫時有效減緩壓力狀況,增進轉化空間與資源。在不同環境的新經驗注入,則可促發個人轉變,如:個性、價值觀、自我概念、思考框架、行為模式,有利發展新的因應方式。
英文摘要
The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voidance process of working holiday makers by narrative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purpose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Why did they choose to leave Taiwan to working holiday in Australia? How did they got along with their troubles during working holiday? The impact of working holiday experiences on stress coping for coming back in Taiwa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ing holiday for them.

  Researcher used purposive sampling to invited five participants, analysis their experience by the holistic-content read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articipants had tried to coping the stress, but it was useless, or not as expected. Therefore, they decide to go working holiday for leaving Taiwan.
  2. Avoidance is effective in reduced pressure for temporary. If the troubles are about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 financial pressure, burnout, the pressure will become smaller or even relieved after switch to new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 and raise income. If the trouble is about family, it will be better when person at a distance from family.
   3. For new stressful events, participants took a similar stress coping. It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s stress coping style. There are two reasons have impacted on stress coping change:
     (1) It is depends on the object of avoidance is the personal or the environmental level, the difficulty of coping is different.
   (2) Whether the individual examined their experience to get self-awareness. Integrating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conduces to self-transformation, to get more self- resources, change mental process and cognition of stressful events. It will help with coping stress.  
  4. They took the same way, but different scenery on their way. As a whole,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working holiday.

  The “avoidance” of stress coping theory by Lazarus and Folkman, means got away from stress situation. Therefore, it has been classified as negative coping.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avoidance” of stress coping also has positive meaning from the study conclusion. Change situation is effective in reduced pressure for temporary, and raises conversion space and resources. New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an foster personal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individuality, value, self-concept, frames in thought, behavioral model. It is helpful for developing new ways of stress cop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辭…………………………………………………………………………………ii
中文提要………………………………………………………………………iii
Abstract………………………………………………………………………i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打工度假在台的發展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逃避的內涵與相關理論………………………………15
第三節 旅行與逃避的相關理論………………………………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取…………………………………………………29
第二節 研究範圍、研究參與者………………………………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34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36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38
第六節 研究品質指標與確保技術……………………………41
第四章 敘說文本與分析	
 第一節 Sue的敘說文本與分析………………………………46
 第二節 Gina的敘說文本與分析……………………………64
 第三節 Zora的敘說文本與分析……………………………82
 第四節 Rose的敘說文本與分析……………………………98
 第五節 Nita的敘說文本與分析…………………………114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3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15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16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67
  外文部分 …………………………………………………………………………171
 網路資料 …………………………………………………………………………171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邀請函…………………………………………………172
附錄二 訪談邀請問卷………………………………………………………173
附錄三 訪談提綱…………………………………………………………………175
附錄四 背景資料問卷………………………………………………………176
附錄五 研究參與同意書…………………………………………………177

 
表次
表1  我國與各國簽訂「青年度假打工協定」基本資料……………………10
表2  「青年海外生活體驗專案」貸款申請相關注意事項………………11
表3  Lazarus和Folkman問題焦點因應與情緒焦點因應…………………17
表4  Lazarus和Folkman影響因應歷程的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18 
表5  張衛紅(1999)旅遊度假者動機的測定……………………………………25
表6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 34
表7  逐字稿編碼範例…………………………………………………………………38
表8  敘事分析模式………………………………………………………………39
表9  文本整理分析步驟範例……………………………………………40
表10  赴澳狀態表…………………………………………………………………45
表11  Sue的文本分析摘要表…………………………………………………………55
表12  Gina的文本分析摘要表………………………………………………………72
表13  Zora的文本分析摘要表………………………………………………………90
表14  Rose的文本分析摘要表………………………………………………………106
表15  Nita的文本分析摘要表………………………………………………………122
表16  逃避歷程綜合分析表………………………………………………137


圖次
圖1  Maslow需求層次論…………………………………………23
圖2  研究實施程序圖…………………………………………………37
圖3  Sue的文本主要事件圖……………………………………57
圖4  Sue的逃避歷程圖………………………………………………62
圖5  Gina的文本主要事件圖…………………………………75
圖6  Gina的逃避歷程圖……………………………………………79
圖7  Zora的文本主要事件圖…………………………………92
圖8  Zora的逃避歷程圖……………………………………………96
圖9  Rose的文本主要事件圖…………………………………108
圖10  Rose的逃避歷程圖…………………………………………112
圖11  Nita的文本主要事件圖………………………………125
圖12  Nita的逃避歷程圖…………………………………………134
圖13  逃避整體歷程圖…………………………………………………152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扎西拉姆.多多(2012)。喃喃。臺北市:寶瓶文化。
王映翔(2015)。大學畢業生從事打工度假之國別決策及其旅遊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慶剛(2014)。天生我才必「有用」? : 臺灣新聞報導中人才議題的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譯)(2010)。心理學導論。(原作者:S. N. Hoeksema, B. Fredrickson, G. Loftus, W. Wangenaar)。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巫佳芬(2010)。打工度假者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呂美慧(2011)。台灣年輕族群參與澳洲打工度假之經驗與自我能力提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吳家瑋(2008)。澳洲打工度假客的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T. Zilber)。嘉義市:濤石文化。
杜億婷(2013)。打澳洲打工度假:台灣青年打工度假者類型及影響其選擇之重要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櫻珊(2010)。工作假期參與經驗及其對職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雅婷(2013)。出走以尋找真實的自我─從Gap Year經驗探討青年自我認同的建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燦如、康琇喬、黃璧惠、楊志賢、鄭文郁、賴明亮、…魏宏晉(譯)(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原作者:M. Stein)。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譯)(2017)。社會心理學。(原作者:E. Aronson, T. D. Wilson, R. M. Akert)。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韋佑(2015)。不願面對的真相─台灣青年赴澳打工度假的狂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耿平(2009)。我思•故我在澳洲──一趟打工度假之旅的看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真平、陳靜江(2003)。身心障礙大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之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5,143-162。
林碧月(2010)。海外度假打工體驗的內涵與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麗冠(譯)(2012)。不逃避的人生: 工作、感情、那些你「暫時不去想的事」,心理學家教你讓每一種選擇都有好結果。(原作者:D. Michelli & J. Simpson)。臺北市:大是文化。
周尚義、張春梅(譯)(2006)。逃避主義 : 逃避過程即是創造文化的過程。(原作者:段義孚)。新北市:立緒文化。
胡晴舫(2000)。旅人。臺北市:新新聞文化。
徐惠珍(2010)。澳洲打工度假者人格特質、旅遊動機與旅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原作者:G. Corey)。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陳正芬(譯)(2003)。C型人生。(原作者:M. Dychtwald)。臺北市:商智文化。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怡茹(2015)。澳洲打工度假,性別觀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0,97-100。
陳雅慧(2007年11月)。青少年走出安逸的旅行:空檔年,一個漂亮的人生頓號。天下雜誌, 384,180-184。
莫廼滇(譯)(1970)。逃避自由。(原作者:E. Fromm)。臺北市:志文。
黃景吟(2009)。逃避-尋找回家的旅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莊賢彥(2013)。大學成人學生人格特質、生涯轉換心理資源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8)。青年海外度假打工宣導手冊。未出版。
張巧臆(2012)。打工度假旅遊者之自我成長與能力提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彭詩容(2010)。從空間流動觀點探討打工度假者跨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之研究-以國人赴澳洲打工度假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劉怡伶(2012)。打工度假者人格特質、旅遊風險知覺與旅遊目的地決策之研究 :以赴澳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劉佩昀(2013)。工作vs.休閒?美國打工度假之動機、跨文化衝擊與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劉修祥(譯)(1990)。觀光客行爲的社會心理分析。(原作者:P. L. Pearce)。臺北市:桂冠。
潘淑滿(2003)。質的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黎雅麗(譯)(1998)。旅行,重新打造自己。(原作者:J. A. Kottler)。臺北市:天下遠見。
蔡靜宜(2006)。台北縣市資優生與普通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尚澄(2009)。臺灣之澳洲工作假期參與者之動機、歷程與利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謝樹寬(譯)(2015)。匱乏經濟學。(原作者:S. Mullainathan, E. Shafir)。臺北市:遠流。
譚心莛(2014)。旅行的意義:打工度假與自我認同的形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羅雨欣(2011)。日本打工度假者後心流體驗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外文資料
Uriely, N. (2001). ‘Travelling worker’ and ‘working tourists’: Variations acro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 and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3(1), 1-8.
Uriely, N. & Reichel, A. (2000). Working touris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ho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267-283.

網路資料
台灣就業通(2014)。出國打工渡假,澳、日、紐三國人數最多。2015年12月20日,取自
  http://overseas.taiwanjobs.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7&pid=88
康文文教基金會(2014)。國內首份「國外打工度假問卷」結果大公開!!。2015年12月20日,取自  http://www.travel934.org.tw/GoodNewsKw/Stage/SDetail.aspx?id=728
游常山、陳建豪(2006)。上班族新生活運動 Gap Year 休耕。2015年12月20日,取自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2411.html
楊紹華(2012)。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2015年12月20日,取自
  https://goo.gl/aVMS7X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2018). Working Holiday Maker 
    Visa Programme Report 30 June 2018. Rtrieved  form 
https://www.homeaffairs.gov.au/research-and-stats/files/working-holiday-report-jun18.pdf
Australian Taxation Office.(2018). Working holiday makers. Rtrieved form
  https://www.ato.gov.au/individuals/international-tax-for-individuals/coming-to-australia/working-holiday-maker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