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1201612482600
DOI 10.6846/TKU.2016.00816
論文名稱(中文) 身障者母親照顧者使用心理位移日記書寫經驗之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on Moth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康得祐
研究生(英文) Te-Yu Kang
學號 69969023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12-31
論文頁數 18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郭瓈灧(olivekuo2002@yahoo.com.tw)
委員 - 金樹人(srjin@umac.mo)
委員 - 陳正芬(yvonne@mail2000.com.tw)
關鍵字(中) 身障者母親
照顧者
心理位移日記
詮釋現象學
關鍵字(英) Moth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rgivers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障者母親照顧者使用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所呈現在面對照顧工作上的經驗本質,以詮釋現象學方法論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邀請四位身障者母親照顧者成為研究參與者,各自完成七至十三篇不等的心理位移日記文本為主要分析資料,並於書寫完成後接受研究者訪談,兩資料相互參照後所獲得研究成果。
    本研究發現如下:
1.身障者母親照顧者面對長期負擔照顧工作的經驗本質
四位研究參與者擔負照顧工作所呈現之普遍置身結構經驗中,所統整出之普遍置身結構中,所形成之共同主題分別為「苦因之起」、「苦受相狀」、「苦受的影響」、「苦受的應對」與「離苦之道」等五項。
2.身障者母親照顧者透過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所展現書寫特性
「我」位格:「我」位格的四個主題類別分別為「照顧者角色」、「照顧者相關支持系統」、「其他角色需求」與「自身感受與需求」。
「你」位格:「你」位格的六個主題類別分別為「提醒鼓勵」、「同理安撫」、「怪罪指責」、「理性分析與思考」、「重複簡述」與「身心靈整合的詮釋」。
「他」位格:「他」位格的六個主題類別分別為「分析反思」、「提醒鼓勵」、「重複簡述」、「認知視框與照顧模式的調整方向」、「安撫同理」與「嘲諷駁斥」。
「再回到我」位格:「再回到我」位格的三個主題類別分別為「回到當下統整分析」、「自我覺察與接納」以及「提醒與行動」。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nature of the experience of moth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using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The researcher uses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theor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Four mother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articipates in this research, each of them have completed 7 to 13 pieces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in the process, total 41 pieces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These 41 pieces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are the main source of data analysis in this study. After they completed the diary writing,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m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analysed result of the diary.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The nature of the experience of moth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facing the long term of caring work.
	Four participants show the same structure on their experience of caring work.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main themes, these five main themes are “the origin of the suffering”, ”the form of the suffering”, ”the effect of the suffering”, “the coping of the suffering” and “the relief of the suffering”.
2. The property of mother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using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paradigm in diary-writing from different pronouns. 
(1) From first-person pronoun: 
The four main themes of first-person pronoun are “the character of caregiver”, “the support system of caregiver”, “needs from other character” and “feeling and need of caregiver”. 
(2) From second-person pronoun:
The six main themes of second-person pronoun are “remind and support”, “empathy and appease”, “criticize and blame”, “rational thinking and analyzing”, “descripiting and repeating” and “explain of integrate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3) From third-person pronoun:
The six main themes of third-person pronoun are “analyzing and reflection”, “reminding and encouraging”, “descripiting and repeating”, “adjustment the way of caring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 “empathy and appease” and “ridicule and refute”.
(4) From returning to here-and-now first-person pronoun
The three main themes of here-and-now first-person pronoun are “back to here and now integrating and analyzing”, “self-awareness and self-acceptance” and “reinding and a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台灣家庭照顧者概況	7
第二節 書寫治療	16
第三節 心理位移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41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7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4
第六節 研究可信度的檢核	5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0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A	6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B	77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C	93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D	113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29
第一節 家庭照顧者心理位移日記書寫之普遍結構	129
第二節 家庭照顧者心理位移日記書寫之特徵	14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5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6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5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61
第四節 研究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65
一、中文文獻	165
二、英文文獻	173
附錄........................................................................................................177
附錄一:研究參與同意書	177
附錄二:訪談大綱	178
附錄三:逐字稿謄寫原則及保密同意書	179
附錄四:訪談札記	180
附錄五:研究參與者檢核函	181
附錄六:心理位移日記書寫說明書	182
附錄七:單篇意義單元拆解與改寫、構成主題與位格置身結構範例	183

 
表目錄
表2-3-1心理位移相關文獻一覽表	24
表2-3-2位格特徵一覽表	28
表2-3-3位格特徵一覽表	30
表2-3-4心理位移經驗所帶來之功能	32
表3-2-1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43
表3-6-1研究參與者檢核一覽表	58
表4-1-1研究參與者A「我」位格主題一覽表	62
表4-1-2研究參與者A「你」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69
表4-1-3研究參與者A「他」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71
表4-1-4研究參與者A「再回到我」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73
表4-2-1研究參與者B「我」位格主題一覽表	79
表4-2-2研究參與者B「你」位格內容功能	86
表4-2-3研究參與者B「他」位格內容功能	88
表4-2-4研究參與者B「再回到我」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90
表4-3-1研究參與者C「我」位格主題一覽表	95
表4-3-2研究參與者C「你」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104
表4-3-3研究參與者C「他」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107
表4-3-4研究參與者C「再回到我」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108
表4-4-1研究參與者D「我」位格主題一覽表	115
表4-4-2研究參與者D「你」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121
表4-4-3研究參與者D「他」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123
表4-4-4研究參與者D「再回到我」位格內容功能一覽表	125
表5-1-1「苦因之起」主題統整表	130
表5-1-2「苦受相狀」主題統整表	132
表5-1-3「苦受的影響」主題統整表	135
表5-1-4「苦受的因應」主題統整表	137
表5-1-5「離苦之道」主題統整表	139
表5-2-1研究參與者「我」位格書寫主題類別一覽表	146
表5-2-2研究參與者「你」位格書寫主題類別一覽表	148
表5-2-3研究參與者「他」位格書寫主題類別一覽表	150
表5-2-4研究參與者「再回到我」位格書寫主題類別一覽表	151
 
圖目錄
圖2-1-1因應歷程圖	12
圖3-4-1研究流程圖	47
圖4-1-1研究參與者A「我」位格「負向消耗的照顧狀態」與「正向舒緩的支持喘息」槓桿圖	68
圖4-2-1研究參與者B「我」位格「正向舒緩的支持喘息」與「負向消耗的照顧狀態」槓桿圖	85
圖4-3-1研究參與者C「我」位格「正向舒緩的支持喘息」與「負向消耗的照顧狀態」槓桿圖	103
圖4-4-1研究參與者D「我」位格「正向舒緩的支持喘息」與「負向消耗的照顧狀態」槓桿圖	12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07)。第二屆家庭照顧者日,家庭照顧者調查。http://www.familycare.org.tw/attachments/article/395/2007%E5%AE%B6%E5%BA%AD%E7%85%A7%E9%A1%A7%E8%80%85%E7%8F%BE%E6%B3%81%E8%AA%BF%E6%9F%A5.pdf
內政部統計處(2012年1月24日)。一○一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100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內政部統計通報。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887&page=1
王亞妮(1999)。居家護理主要照顧者之負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
王麗雪、何美瑤、呂桂雲、葉淑蕙(2007)。照顧者社會支持、照顧評價與失能老人家庭照顧品質的相關性探討。實證護理,3(3),177-187。
史曉寧、黃愛娟(1996)。家庭重病年老患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源和其家庭因素功能之探討。榮總護理,13(2),138-146。
成和玲、楊美賞(1997)。門診與社區復建精神分裂病患生活品質之比較及影響生活品質之因素。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3,748-756。
行政院內政部(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劃-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台北,行政院。
余伍洋、陳明哲、成和玲、林清華(1995)。不同醫療環境精神分裂患者生活品質之比較。公共衛生,22,115-124。
余欣蓮(2010)。安寧護理人員的失落經驗與自由書寫失落經驗之探討。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欣蓮、陳易芬(2009)。表達性書寫對準諮商員在自我覺察的影響之探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2),99-113。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
吳明順(2002)。國中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台北:桂冠。(原著作出版年:1990)。
吳淑瓊、林惠生(1999)。台灣功能障礙老人家庭照護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華衛誌,18(1),44-53。
吳聖良、胡杏佳、姚克明(1991)。台灣地區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負荷情況及其需求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8(3):237-248。
吳瓊滿(1999)。居家照顧者的負荷。美和專校學報,17,1-14。
呂旭亞、詹美娟(2009)。以書寫開創人生的新局-一個台灣婚姻受暴婦女表達性書寫治療團體的行動研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55-69。
呂寶靜(2005)。「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顧政策之構思」,國家政策季刊,4(4),26-40。
宋麗玉(1999)。精神病患照顧者之探究:照顧負荷之程度與其相關研究。中華衛生學刊,12(1),1-30。
李汶軒(2013)。家庭照顧者親職化經驗,照顧負荷與健康狀態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李沂蓁(2015)。生涯猶豫大學生心理位移日記書寫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李明濱(2005)。壓力人生:情緒管理與健康促進。台北市: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非(2013)。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情緒效應機制之話語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澳門大學。

 李亭萱(2012)。愛情分手者接受心理位移書寫經驗與其對情傷恢復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李亮慧(2015)。分手情傷者參與心理位移團體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 家務分工:就業實現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素芬(2009)。憂鬱症團體領導者心理位移之經驗及影響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淑霞(1994)。照護失能老人對家庭照護者的負面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李淑霞、吳淑瓊(1998)。家庭照顧者負荷與憂鬱之影響因素。護理研究,6(1),57-67。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瑞文(2002)。國立大學院校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市。
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原作者:Sokolowski, R.)。台北:心靈工坊。(原著作出版年:2000)。
李維倫、賴憶嫻(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李靜婷(2015)。罕見疾病照顧者相依關係、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周月清等譯(1994)。P. Boss著。家庭壓力管理。台北市:桂冠。

邱啟潤、許淑敏、吳淑如(2003)。居家照護個案之主要家庭照顧者綜合性需求調查。醫護科技學刊,5(1),12-25。
邱啟潤、陳武宗(1997)。誰來關心照顧者。護理雜誌,44,25-30。
邱啟潤、陳武宗、陳宜品(2005)。慢性病病患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之研究。長期照護雜誌,9(3),245-262。
邱淑貞、蕭淑貞(1998)。社區精神分裂病患家庭功能與自我照顧之相關性。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7,206-213。
邱惠慈(1993)。社區失能老人非正式照顧者的特性與負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邱逸榛、黃舒萱、徐亞瑛(2004)。阿茲海默症患者照顧者的疲憊、負荷與憂鬱之間的關係。長期照護雜誌,7(4),338-352。
金樹人(2005)。心理位移辯證效果之敘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03-001)。臺北市:行政院。
金樹人(2010)。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2),187-228。
金樹人(2011)。心理位移研究的趣與味:自性化過程的實踐。「國際心理治療研究學會台灣分會成立暨第一屆地區性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暨南大學。
金樹人、王玉珍、杜淑芬、吳麗琴、高民凱、郭金樹人、王玉珍、杜淑芬、吳麗琴、高民凱、郭瓈灔、蕭景容(2008年6月)。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長期辯證現象之分析。中國輔導學會諮商心理組本土諮商對話系列研討會,台北市。 
施嫈瑜、李明濱、李世代、郭聖達(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1),17-24
洪淑惠(2008)。癌末病患主要家屬照顧者照顧負荷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修慧蘭、鄭玄藏、余政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Corey, G.)。台北:雙葉。(原著作出版年:2009)。 
孫宗慧、陳淑銘、邱金菊(2006)。協助一位主要照顧者減輕身、心、社會、經濟負荷的照護經驗。長期照護雜誌,10(2),167-177。 
徐巧玲(2006)。「識得情緒真面目,只緣心理來位移」-「「我」、「你」、「他」」日記書寫對提升國中生情緒智力短期及長期改變之現象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淑娟(2004)。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母親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市。 
徐畢卿(2002)。智能障礙兒的婦女家庭照顧者-自閉兒母親為例。護理雜誌,49(2),22-28。 
翁逸馨(2014)。心理位移書寫對伴侶關係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翁逸馨、李素芬(2013)。以伴侶關係議題進行心理位移書寫之經驗與影響初探研究。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壁報論文,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 
馬先芝(2003)。照顧者負荷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0(2),82-86。 
馬吉男(2001)。居家脊髓損傷病患主要照顧者負荷及需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 
馬森(1990)。藝術的退位與復位-序高行健「靈山」。台北:聯經。 
高行健(1990)。靈山。台北:聯經。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文化。
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0)。心理位移書寫法之位格特性驗證與療癒效果分析。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29-60。 
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3)。從情緒平和與止觀探討心理位移日記書寫方法的療癒機制。教育心理學報,44(3),589-608。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台南市。 
張淑慧(2008)。我兒珉珉--一位學前自閉症兒童母親之教養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莊峻博(2000)。發展遲緩兒童之母親的孩童概念及其家庭關係--一個應然與實然的交錯,從接受到認同的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藥大學,高雄市。 
郭瓈灩、李維真、吳瑋渝(2010)。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感受、壓力感受與接受會談療效之分析研究。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陳正芬(2012)。我是媳婦還是看護工?外籍媳婦照顧角色形成與照顧經驗之初探。台大社會工作學刊,26,139-182。 
陳正芬(2013)。我國長期照顧體系欠缺的一角:照顧者支持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41,203-213。 
陳正芬、吳淑瓊(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6,83-121。 
陳姿妤(2010)。一個單親家庭乖女兒的故事敘說,以心理位移方法完成成人的身分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清惠(2003)。家有安琪兒-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心理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麗如(2004)。居家照顧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韌性、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游敦皓(2013)。自體免疫患者運用心理位移書寫法之改變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婷(2011)。心理位移書寫法對提升碩士研究生情緒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澳門大學,澳門。 
黃斯聖(2008)。老年失智症之照顧者的負荷及憂鬱的相關因素討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台中。 
溫秀珠(1996)。家庭中婦女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與照顧過程之探討:以失能老人照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台中市。 
廖德富(2003)。寫作治療對受刑人處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趙善如(2002)。從平衡觀點探討老年妻子照顧者的生活適應現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 
趙慈惠(2006)。三位身心障礙兒童的母親壓力因應之諮商改變要件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芳助(1999)。誰來照顧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顧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 
劉春年、李孟智、胡月娟(1998)。住院中風病人主要照顧者負荷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25(3),197-209。 
劉毓芬(2003)。破繭而出的意義--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孟芬(2006)。生命中的一個意外—罕見疾病患者之家庭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屏東。 
謝亦泰(2007)。從情緒向度與不同心理位置和特性探討敘事書寫的正面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簡乃卉、徐亞瑛(2000)。住院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者出院需求的探討。護理研究,8(4),410-422。 
簡怡人(2006)。書寫治療作為婚暴受虐婦女處遇介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2005)。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39,22-25。 
饒嘉博(2004)。家庭照顧者就業的影響因子-以嘉義市以長期照護實驗介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龔敬凱(2014)。成年人心理位移、正念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 英文文獻 
Auerbach & Gramling, (1998). Stres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euer, J., & Freud, S. (1966). Studies on hysteria. New York: Avon Book. 
Bullock, Karen, Sybil L. Crawford, & Sharon L. Tennstedt (2003). Employment and Caregiving: Explor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Caregivers. Social Work, 48(2), 150-163. 
Cochran, L. R. (1997). Career counsel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CA: Sage. 
Dahlberg, K. (1995).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s caring acience methodolog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9(3), 187-190. 
Dahlberg, K., & Drew, N. (1997). A life wor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5(3), 303-317. 
Eagel, G. L. (1960). A unified concept of health and disease.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3, 459-460. 
Gottlieb, B. H. (1997). Coping with Chronic stress. New York: Plenum Press. 
Ho, S. C., Chan, A., Woo, J., Chong, P., & Sham, A. (2009). Impact of Caregiving on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A compara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aregivers for elderly persons and noncaregivers. Th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64A(8), 873-879. 
Hoenig, J., and Hamilton, M. W. (1966). The Schizophrenic patient in the community and his effect on the househo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12(3), 165-176.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on-Wesley. 
L’Abate, L. (1991). The use of writing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45, 87-98.
Liberman, N., & Trope, Y. (2008). The psychology of transcending the here and now. Science, 322(5905), 1201-1205. 
Lincoln, Y. S., & Guba, E. G. (2000). Paradigmatic controversies, contradictions, and emerging confluenc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163-188).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ardle, S., & Byrt, R. (2001). Fiction, poetry and mental health: Expressive and therapeutic uses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8, 517-524. 
McLeod, J. (1997).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Montgomery, R. J. V., Gonyea, J. G., & Hooman, N. R. (1985) Caregiv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urden. Family Relations, 34(1), 19-26. 
Neundorfer, M. M., McClendon, M., Smyth, K. A., Stuckey, J. C., Strauss, M. E., & Patterson, M. B. (2001).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of depression among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levels of depression among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56(5), 301-313. 
Nygaard, H. A. (1988). Strain on caregivers of demented elderly people living at hom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Care, 6(1), 33-37. 
Nystrand, M. (1986). The Structure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Reciprocity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Orlando, Fla.: Academic Press. 
Nystrand, M. (1986). The Structure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Reciprocity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Orlando, Fla.: Academic Press. 
Patrick, J. H., & Hayden, J. M. (1999). Neuroticism, coping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well-being among caregivers. Psychology and Aging, 14(2), 273-283.
Pennebaker, J. W. (1989). Confession, inhibition, and disease J. In L J.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pp. 221-224).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Pennebaker, J. W., & Beall, S. K. (1986). Confronting a traumatic event-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hibition and diseas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3), 274-281. 
Pennebaker, J. W., & Harber, K. (1993). A social stage model of collective coping: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and the Persian Gulf Wa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9, 125-146. 
Poulshock, S. W., & Deimling, G. T. (1984). Families caring for elders in residence: Issu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burde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9(2). 
Rasmussen, P. T., & Tomm, K. (1992). Guided letter writing: a long brief therapy method whereby clients carry out their own treat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and Systemic Therapy, 7(4), 1-18. 
Robinson, B. C. (1983). Validation of a caregiver strain index.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8(3), 334-338.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 Graw-Hill. 
Smyth, J. M. (1998). Written emotional expression: Effect sizes, outcome types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66(1), 174-184. 
Soper, B, & Von Bergen, C. W. (2001).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8(3). 150-160. 
Trope, Y., & Liberman, N. (2003). Temporal construal. Psychological Review,110(3), 403-421. 
Weldon, M. (2001). Writing to Save Your Life: How to Honor Your Story Through Journaling. Hazelden Information Education.
Wright, J. & Chung, M. C. (2001). Mastery or mystery? Therapeutic wri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9(3), 277-291. 
Wang, Y. L., Lin, Y. C., Huang, C. L., & Yeh, K. H. (2012). Benefitting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e effect of a complementary matching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habitual perspective on emotion regulatio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198-207. 
Y. T. Seih, Y. C. Lin, C. L. Huang, C. W. Peng and S. P. Huang(2008). The benefits of psychological displacement in diary writing when using different pronoun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 39-4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