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1201020310100
DOI 10.6846/TKU.2010.00865
論文名稱(中文) 「探求者」作家群文學困境論---- 一個「右派」作家群的歷史、社會與美學考察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History, Society and Aesthetics of the “Rightist”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黃文倩
研究生(英文) Wen-Chien Huang
學號 894000164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10
論文頁數 27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鄭明娳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施淑
委員 - 陳信元
關鍵字(中) 「右派」
「探求者」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
公共視野
關鍵字(英) Rightist
Explorers
Social-realism
Critical-realism
Public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探求者」是中國大陸「雙百」期間(1956-1957年)出現的一個同人刊物與作家群的總稱,是大陸「右派」世代作家群的一個重要有機的部分。本研究以此個案的文學作品為中心,結合社會、歷史與美學的詮釋方法,縱橫地討論中國大陸「右派」世代跟俄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傳統、毛澤東文藝傳統間的接受關係,進一步分析與釐清造成其各階段文學困境的創作立場、世界觀、社會主義經驗等的歷史生產基礎。

    「探求者」一生兼有五四知識分子的啟蒙立場,以及毛「講話」以降的人民姿態。這種「雙重姿態/立場」的混合及其消長,左右了他們的創作與基調。在五○年代中期,他們將教條化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解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可能性本身」,混淆了某種文學觀念的可能性、可建構性與歷史實踐性質的差異,也長期地影響了他們在世界觀深度的發展的空間。改革開放後,「探求者」的世界觀中的特質是:在最佳的狀況下,他們對文學淵源的典範學習,有更寬廣的古今中外兼收的眼光,而在選擇材料、處理題材、塑造人物、運用語言時,亦能透過豐富口語的白話,來對「生活整體性」進行探求,因此改革開放的1978-1984年間的作品,是「探求者」及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右派」世代一生創作的高峰,具有相對較高的文學成就、公共視野與史料認識意義,值得學界重新重視。1985年以後,由於世界觀受限於早年的文藝思想水平,創作姿態也愈往知識分子立場偏移,再加上西方思潮大舉進入中國、改革開放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日漸成為主導的力量,也使得「探求者」的文學創作,有愈來愈明顯的實用主義的世界觀,並被一己經驗性的價值感所限制,再在去政治化的連動性的綜合作用下,他們此階段文學作品的感情、公共視野、力量與傾向,愈來愈走向弱化、窄化與重抽象精神的現象。日後「知青」世代的文學困境,亦能在此發現歷史基因。但此階段文學中的許多對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再聯繫與回溫的碎片,仍不無再認識與啟發意義。本研究的發現即在當中—突破既有的文學史的傷痕、改革、反思的舊式框架,直接細微地揭示與重構此困境的「歷史生產」過程,增加對「右派」世代研究的各式細節分析與新的論述聯繫。整體來說,他們是我思考兩岸與第三世界國家文學困境與文學發展的一種嘗試基礎與社會實踐。
英文摘要
The “Explorers” is a term referring to a group of writers and their literary magazines that appea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6-1957. They are important writers belonging to the “rightist” group of writers in China Mainland. The main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a case study of the works of these writers. The analysis also combines social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s approaches to explore how the “recep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ghtist” generation of writers and the Soviet social-realism, critical realism,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colloquial fiction, and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Mao Zedong. The writers’ dilemmas caused by these elements on their writing methods, world view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are discussed.

    The life-long view of literature of the “Explorers” are grounded in the theory of enlightenment promoted by the intellectual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people-oriented literature stressed by Mao Zedong in his “Yanan Talk on Literature”. The main directions and themes of their writings are based on these two principles. During the 1950s, part of the social realism was their main doctrine for writing which was effectively limiting the space and depth of their exploration. After 1976 when China first started to relax relatively the freedom of writing, the “explorers” liberated themselves to write all aspects of life by practicing all kinds of literary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8-1984, the “explorers” and other representative “rightist” writers produced many high quality works with literary merits. However, when the door of China opened widely to the world after 1985, the “explorers”, who were limited by their old literary theory and world views, began to decline. Being obsessed with pragmatic literary thinking, they were too conservative to compete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writers who dared to experiment with new forms of writing.   

    The “rightist”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were mainly studied in terms of “Literature of the wounds”, “literature of change” and “literature of searching the past”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all aspects of the “rightist”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This model of approach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society of   Taiwan, China Mainland and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為了忘卻的紀念.....	3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3
第二節:研究方法	.............8
第三節:文獻評述	............11
第四節:章節重點	............18

第二章、	啟蒙者與被改造者--「探求者」雙重姿態的發生...	23

第三章: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教條化的發生與回應:
1949-1957年「探求者」公共視野的起源與文學創作 ....32

第一節:五○年代「探求者」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的接受與窄化 .....32
第二節:「雙百」運動前「探求者」的小說--與人民立場融合的感性實驗及其縫隙 .. 43
第三節:「雙百」運動、新中國社會問題跟「探求者」創刊的關係...53
第四節:「雙百」運動期間「探求者」小說的特性:基層知識分子跟共產黨政權的矛盾現象...62

第四章:雙重姿態下的公共視野:1978-1984年「探求者」的世界觀與小說	...81

第一節:「探求者」世界觀的擴展及思維侷限... 83
第二節:「探求者」文學語言觀的歷史生產與辯證過程.. 96
第三節:建國後社會生活與人物命運的公共視野—論高曉聲小說(1978-1984)...106
一、新中國的農村生活、農民性格與風格的「變化歷程」—
論1984年前的「陳奐生系列及<極其簡單的故事>與<極其麻煩的故事>....108
二、知識分子的自我安慰、文革的「世代」反思、社會主義的教育連繫—論<周華英求職>、<系心帶>、<特別標記>、<定鳳珠>與<我的兩位鄰居>	...117
三、農村婦女與工人階級的愛情與婚姻關係—論<揀珍珠>與<跌跤姻緣>....124
四、「世代」視野下農村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淵源的再聯繫—論<水東流>與<蜂花>....129
五、農民、幹部、知識分子的精神病症—論<錢包>、<山中>、<太平無事>、<魚釣>及<繩子>...133
第四節:新時期意識型態下的社會反思、社會主義理想與文士性情—論陸文夫小說(1978-1984)	...139
一、新時期意識型態下的官僚與教育反思—論<特別法庭>、<門鈴>、<圍牆>與<唐巧娣翻身>....140
二、科學、日常、商業、飲食文化中的社會主義理想、矛盾與文士性情—論<獻身>、<小販世家>、<還債>與<美食家>.......148
第五節: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中的路線之爭及其問題—論方之小說(1962-1979)....164
一、基層黨員方之及其對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認識—論<出山>與<看瓜人>的「革命路線」問題...166
二、論<內奸>對共產黨革命史的橫切面重構—兼論其說書立場的實踐意義....170

第五章:雙重姿態下文學面貌的窄化:「探求者」1985年後的小說...177

第一節:社會意識固著化、歷史性質抽象化與情感的個人性窄化----論高曉聲1985年以後的小說...179
一、農村與經濟「現代化」轉型問題及其新保守態度—論<送田>與<美國經驗>	....181
二、文革歷史清理的政治困境與寓言困境—論<回聲>與<觸雷>..187
三、「歸來」知識分子的「生活」危機與自我安頓的矛盾—論<臨近終點站>、《青天在上》、<天意>....193
四、中美現代化參照、反省與思考的定型----論<災難古龍鎮>、<戰術>及<陳奐生出國>	....205
第二節:感情的文人化與社會主義理想的非辯證性解構----論陸文夫1985年以後的小說	...211
一、孤立的「美」與五四啟蒙話語的再連繫及其限制—論<臨街的窗>、<井>與《人之窩》...212
二、社會主義日常生活懷舊及其非辯證性解構—論<畢業了>、<清高>與<享福>	....226

第六章、結論:面對失落的公共視野...............239

主要參考文獻...................................245
一、文學作品...................................245
二、批評與研究專著	.............................249
三、期刊、報刊文獻及學位論文等.................253
附錄一:「探求者」作家小說或創作年表...........258
附錄二、高曉聲與陸文夫的重要生活年表	..........265
參考文獻
一、文學作品
 (一)、「探求者」作家群作品(未特別註明者,均為短篇小說集)

高曉聲(1928-1999)
1.高曉聲《王善人》(詩集)(上海:新華書店,1951年)。
2.葉至誠、高曉聲《走上新路》(戲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5年)。
3.高曉聲《七九小說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
4.高曉聲《一九八○年小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5.高曉聲《創作談》(散文) (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
6.高曉聲《一九八一年小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7.高曉聲《一九八二年小說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8.高曉聲《高曉聲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9.高曉聲《一九八三年小說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
10.高曉聲《一九八四年小說集》(北京:中國文出版公司,1986年)。
11.高曉聲《生活.思考.創作》(散文)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12.高曉聲《覓》(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8年)。
13.高曉聲《生活的交流》(散文)(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
14.高曉聲《極其麻煩的故事》(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7年)。
15.高曉聲《李順大造屋》(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9年)。
16.高曉聲《李順大造屋》(臺北:遠景出版社,1989年)。
17.高曉聲《青天在上》(長篇小說)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18.高曉聲《陳奐生上城出國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19.高曉聲《新娘沒有來》(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20.高曉聲評點、馮夢龍原著《三言精華》(全三冊)(桂林:灕江出版社,1994年)。
21.高曉聲《幽默作品自選集》(小說與散文)(桂林:灕江出版社,1995年)。
22.高曉聲《錢往那裏跑》(散文)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23.高曉聲《高曉聲散文自選集》(散文)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24.高曉聲《高曉聲文集》(全四卷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陸文夫(1928-2005)
1.陸文夫《小巷深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2.陸文夫《有人敲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3.陸文夫《小說門外談》(散文) (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4.陸文夫《特別法庭》(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5.陸文夫《圍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6.陸文夫《小巷人物誌.第一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
7.陸文夫《小巷人物誌.第二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8.陸文夫《陸文夫集》(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
9.陸文夫《小販世家》(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8年)。
10.陸文夫《陸文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11.陸文夫《夢中的天地》(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5年)。
12.陸文夫《壺中日月》(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
13.陸文夫《美食家—陸文夫中短篇小說自選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14.陸文夫《秋釣江南》(散文)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15.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散文)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
16.陸文夫《人之窩》(長篇小說)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17.陸文夫《深巷裡的琵琶聲》(散文)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18.陸文夫《陸文夫文集》(全五卷)(江蘇:古吳軒出版社,2006年)。
19.陸文夫《陸文夫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方之(原名韓建國,1930-1979)
1.方之《組長和女婿》,(北京:通俗讀書出版社,1954年)。
2.方之《浪頭與石頭》,(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7年)。
3.方之《在泉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6年)。
4.方之《出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3年)。
5.方之《看瓜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4年)。
6.方之《內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
7.方之《方之作品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葉至誠(1926-1992)
1.葉至誠、高曉聲《走上新路》(劇本)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5年)。
2.葉至誠《啥人養活啥人》(歌詞與歌譜) (北京:音樂出版社,1964年)。
3.葉至誠《沒有完的賽跑》(散文) (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
4.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花萼與三葉》(散文) (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5.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未必佳集》(散文) (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6.葉至誠《倒楣的橄欖核》(散文)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二)、相關右派世代/同期作家文本、研究專輯與年譜等
汪曾祺(1920-1997)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全八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林斤瀾(1923-)
林斤瀾《林斤瀾文集》(全六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鄧友梅(1931-)
1.鄧友梅《鄧友梅文集》(全五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從維熙(1933-)
1.從維熙《從維熙文集》(全八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6年)。

王蒙(1934-)
1.王蒙《王蒙文集》(全十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2.王蒙《王蒙文學.演講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3.王蒙《王蒙文存.創作談、文藝雜談》(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4.王蒙《王蒙文存.綜論、代言、附錄》(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5.曹玉如《王蒙年譜》(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張賢亮(1936-)
1.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
2.張賢亮《綠化樹》(臺北:新地出版社,1987年)。
3.張賢亮《肖爾布拉克》(臺北:林白出版社,1987年)。
4.張賢亮《土牢情話》(臺北:林白出版社,1987年)。
5.張賢亮《習慣死亡》(臺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
6.張賢亮《我的菩提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年)。
7.張賢亮《張賢亮小說新編》(上中下三卷)(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宗璞(1928-)
宗璞《宗璞文集》(全四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6年)。
茹志鵑(1925-1998)
1.茹志鵑《不帶槍的戰士》(劇本)(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5年)。
2.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
3.茹志鵑《靜靜的產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
4.茹志鵑《惜花人已去》(散文)(上海:新華書店,1982年)。
5.茹志鵑《草原上的小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
6.茹志鵑《她從那條路上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7.茹志鵑《漫談我的創作經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8.茹志鵑《百合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9.茹志鵑《兒女情》(上海:文匯出版社,1997年)。
10.茹志鵑《殘雲小札》(上海:新華書店,1998年)。
11.茹志鵑《她從那條路上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12.王安憶編《茹志鵑日記》(1947-1965)(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13.孫露茜、王鳳伯編《茹志鵑研究專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三)、其它重要參照作品(中國大陸)
1.張潔等《愛,是不能忘記的》(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7年)。
2.張承志《北方的河》(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7年)。
3.張潔《方舟》(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0年)。
4.楊沫《青春之歌》(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2年)。
5.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6.張承志《心靈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7年)。
7.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2002年)。
8.王安憶《憂傷的年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9.王安憶《長恨歌》(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
10.韓少功《馬橋詞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11.柳青《創業史》(全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2.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3.浩然《艷陽天》(全三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4.趙樹理《趙樹理文集》(全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5.韓少功《爸爸爸—韓少功作品精選集》(臺北:正中書局,2005年)。
16.路遙《路遙文集》(全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四)、其它重要參照作品(西方現實主義文學)
1.麗尼譯,契訶夫原著《萬尼亞舅舅》(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
2.斯湯達爾《紅與黑》(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3年)。
3.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年)。
4.高爾基《母親》(臺北:光復書局,1998年)。
5.蕭洛霍夫原著,草嬰譯《蕭洛霍夫文集.新墾地》(原名《被開墾的處女地》)(全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6.巴爾札克《巴爾扎克全集.高老頭》(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7.巴爾扎克《巴爾扎克全集.歐也尼.葛朗台》(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8.列夫‧托爾斯泰著,汝龍等譯《列夫.托爾斯泰文集.安娜.卡列寧娜》(第九、十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9.列夫‧托爾斯泰著,汝龍等譯《列夫.托爾斯泰文集.戰爭與和平》(第五、六、七、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二、批評與研究專著
(此類別依姓名筆劃、本國到外國文獻排列)
1.丁抒《陽謀—反右派運動始末(2006修訂本)》(香港:開放雜誌社,2006年)。
2.丁抒主編《五十年後重評「反右」: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命運》(香港:田園書屋,2007年)。
3.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孔範今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史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5.孔範今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6.方華文《20世紀中國翻譯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全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9.牛漢、鄧九平主編《原上草:記憶中的反右派運動》(北京:經濟日報出社,1998年)。
10.王曉明《潛流與漩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11.王曉明《太陽消失之後—王曉明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王曉明《王曉明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3.王曉明《半張臉:中國的新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出版社,2003年)。
14.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15.王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朱地《1957:大轉彎之謎—整風反右實錄》(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朱正《兩家爭鳴—反右派鬥爭》(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1年)。
18.江渭青《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19.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編《江蘇省志‧文學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20.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21.李揚《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22.杜潤生《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24.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25.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6.孟繁華《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27.孟繁華《游牧的文學時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28.邵荃麟《邵荃麟評論選集》(全兩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29.金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30.洪子誠《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31.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32.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33.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4.洪子誠《冷漠的証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35.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36.洪子誠等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37.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38.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39.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40.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上、中、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41.茅盾《夜讀偶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79年)。
4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91年)。
43.徐采石編《陸文夫作品研究》(北京:中國文藝出版公司,1987年)。
44.徐采石、金燕玉著《陸文夫的藝術世界》(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
45.高皁《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46.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47.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公司,2001年)。
48.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9.莫里斯.邁斯納著,杜蒲澤《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50.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二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51.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52.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53.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54.陳思和《談話的歲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55.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56.陳曉明《不死的純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57.陳遼主編《江蘇新文學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
58.陸定一《陸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59.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60.麥克法誇爾、費正清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61.程光煒《文字中的歷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62.程光煒《文學想像與文學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63.程紹國《林斤瀾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64.華民《中國大逆轉----「反右」運動史》(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65.費正清、費維愷編,劉敬坤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66.費正清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1912-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67.費正清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68.費孝通《鄉土中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69.費振鍾《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70.賀桂梅《歷史與現實之間》(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
71.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72.賀照田《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73.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74.黃子平《邊緣閱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75.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76.黃子平《害怕寫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77.葉永烈《歷史悲歌—反右派內幕》(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
78.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79.趙園《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80.趙園《北京:城與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81.趙園《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82.趙園《中國現代小說家論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8年)。
83.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
84.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85.劉禾《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86.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87.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88.蔡翔《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
89.蔡翔《躁動與喧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90.蔡翔《此情誰訴—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91.蔡翔《神聖回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92.蔡翔《寫在邊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93.蔡翔編《融入野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94.蔡翔《回答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5.蔡翔《何謂文學本身》(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96.蔡翔《一路彷徨》(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
97.蔡翔《中國現當代文學精品導讀》(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98.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9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全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0.錢理群《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香港:牛津出版社,2007年)。
101.薛毅《當代文化現象與歷史精神傳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02.薛毅編《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103.謝冕、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04.瞿志成《中共文藝政策研究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105.曠新年《寫在當代文學邊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6.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107.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7年)。
108.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109.中共中央關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全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0.中共中央關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全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1.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蘇聯文學組編《蘇聯作家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112.巴爾札克著;艾珉,黃晉凱選編;袁樹仁等譯《巴爾扎克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113.巴赫金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4.日丹諾夫《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115.瓦爾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6.伊格頓《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
117.列夫‧托爾斯泰著,汝龍等譯《列夫.托爾斯泰文集.文論》(第十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118.托洛茨基原著,劉文飛等譯《文學與革命》(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2年)。
119.艾德華.薩依德原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120.呂西安‧戈德曼《隱蔽的上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121.周揚編《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年)。
122.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123.納拉納拉揚.達斯原著,欣文、唐明譯《中國的反右運動》,(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124.高爾基《論文學》(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5.高爾基等《論寫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
126.張京緩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127.喬治.盧卡契著《盧卡契文學論文集》(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128.喬治.盧卡契著《盧卡契文學論文集》(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129.萊昂內爾.特里林原著,劉佳林譯《誠與真》(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0.費蒂納.薩莫瓦約原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32.詹明信原著,張京緩譯《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133.詹明信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134.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8年)。
135.盧卡奇《現實主義論》(臺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
136.盧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37.盧卡奇著,張亮、吳勇立譯《盧卡奇早期文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三、期刊、報刊文獻及學位論文等
(一)、探求者部分
1.方之、葉至誠、高曉聲、陳椿年<意見和希望>《雨花》,1957年第6期,頁7-9。
2.<探求者文學月刊社章程>,《雨花》,1957年第10期,頁13-14。
3.<探求者文學月刊社啟示>,《雨花》,1957年第10期,頁14-15。
4.高曉聲<《三言精華》選評簡記>,《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3期,頁191-207。
5.高曉聲<家園隨筆>,《理論與創作》,1997年第1期,49-52。
6.高曉聲<轉瞬又將二十年>,《文學自由談》,1999年第3期,43-44。
7.高曉聲<關於寫農民的小說—在斯坦福大學的講演>,《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頁78-81、107頁。
8.陳椿年<關於探求者、林希翎及其它—兼評梅汝愷的《憶方之》>《書屋》,2002年第11期,頁52-60。

(二)、1957-1964年期間「探求者」作家群被批判、評論的文章目錄
1.1957年10月9日第6版新華日報:<江蘇省文聯舉行常委擴大會  批判探求者反動的政治和藝術主張>
2.1957年10月9日社論:<探求者探求什麼>
3.1957年10月10日第2版新華日報:<十月號的雨花向左轉了:……全力投入了反右派鬥爭>
4.1957年10月11日第3版新華日報:尹子<探求者的志和道>
5.1957年10月13日第3版新華日報:<攻擊馬克思主義、探求者反對階級鬥爭,反對通過階級鬥爭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
6.1957年10月13日第3版新華日報:謝聞起<對探求者的政治觀點的探求>
7.1957年10月15日第3版新華日報:左小卒<探求者們獨立到那裡去了>
8.1957年10月24日第3版新華日報:陳中凡<文藝反映階級鬥爭—斥探求者>
9.1957年10月25日第3版新華日報:冬信<不利的空氣>
10.1957年10月27日第3版新華日報:<批判探求者  痛斥江南草>
11.《雨花》1957年10期:謝聞起<對探求者的政治觀點的探求>
12.《雨花》1957年10期:本刊記者<在文藝戰線上兩條道路的鬥爭>
13.《雨花》1957年10期:夏陽<從那裡找出矛盾>
14.《雨花》1957年10期:靜人<斥文藝界右派野心家的謬論>
15.《雨花》1957年11期:社論<在反右派鬥爭偉大勝利的基礎上堅決、徹底、大膽地改進文藝工作>
16.《雨花》1957年11期:胡小石<從古典文學的實質證明「探求者」否定文學中的階級鬥爭的反動性>
17.《雨花》1957年11期:方光黨<駁斥探求者片面強調文藝特殊性的謬論>
18.《雨花》1957年11期:施法樓<且說文藝的重要性、特殊性—論江蘇文藝界某些右派謬論的惡毒性>
19.《雨花》1957年11期:陳中凡<駁斥探求者的所謂人情味>
20.《雨花》1957年11期:陳瘦竹<是文學流派還是反黨宗派>
21.《雨花》1957年11期:秦宣夫<駁斥探求者啟事中的一個論點>
22.《雨花》1957年11期:邨夫<從創作實踐看探求者同人的反黨面貌>
23.《雨花》1957年11期:以錚<探求者同人之一陳椿年的幾篇反動作品>
24.《雨花》1957年12期:江樹峰<從作品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越性—批判「探求者」否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錯誤>
25.《雨花》1957年12期:蘇小林<探求者高曉聲的不幸>
26.《雨花》1957年12期:張鳴<通俗文藝不容詆毀>
27.《雨花》1957年12期:張炳文<方之的樛婦道是一株醜化農民的毒草>
28.《雨花》1964年9期:蕭風<陸文夫的翻案和自我吹噓>
29.《雨花》1961年12期:范伯群<年輪—詅文夫同志今年發表的五個短篇>
30.《文藝報》1964年第6期:茅盾<讀陸文夫的作品>

(三)、論文或單篇文章
1.范伯群<年輪—評文夫同志今年發表的五個短篇>,《雨花》1961年12期,46-48。
2.茅盾<讀陸文夫的作品>,《文藝報》1964年第6期,頁28-38
3.葉公覺<文壇三人行—陸文夫、高曉聲、方之小說創作比較>,《當代文壇》,1985年第8期,頁34-38。
4.欒梅健<高曉聲與趙樹理的比較研究>,《蘇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頁79-84。
5.欒梅健<高曉聲近作漫評>,《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3期,頁88-95。
6.費振鐘<遲開的薔薇——評葉至誠散文的“有我”品格>,《讀書》,1988年5期,頁51-55。
7.欒梅健<大眾化:高曉聲的藝術旨歸>,《小說評論》,1991年06期,頁20-25。
8.張玉瑉<論高曉聲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沈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7-10。  
9.張玉瑉<尊農民為上帝的作家——高曉聲創作散論>,《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6期,頁142-144。
10.劉傳馨<作品的構造——高曉聲陸文夫小說比較研究之二>,《小說評論》,1994年第2期,頁44-47。
11.屈雅紅<含淚的笑——論陸文夫小說的美學特色>,《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年03期,頁15-17。  
12.姚思源<小巷的歌——陸文夫作品散論>,《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01期,頁48-51,57。  
13.劉傳馨<作品的構造——高曉聲陸文夫小說比較研究之二>,《小說評論》,1994年02期,頁44-47。  
14.張繼責<敢為常語談何易 百煉工夫使自然─—陸文夫小說藝術淺論>,《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年03期,頁2-6。  
15.朱青<高曉聲的語調──讀《陳奐生上城出國記》>,《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106-111。
16.夏一鳴<陸文夫筆下的蘇州和民間社會——兼評長篇小說《人之窩》>,《當代文壇》,1995年06期,頁15-18。  
17.張德林<為普通人、小人物“立傳”──評陸文夫長篇小說《人之窩》>,《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02期,頁53-61。 
18.范准<論高曉聲小說的幽默風格>,《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頁156-160。
19.王堯<”陳奐生戰術”:高曉聲的創造與缺失—重讀:陳奐生系列小說”札記>,《小說評論》,1996年01期,頁72-75。
20.鄭承鋒<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頁30-36。
21.吳海<審美視點:對人性深度的探尋與開掘——陸文夫長篇小說《人之窩》散論>,《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12月,頁49-53。  
22.陳建華<論五十年代後期的中蘇文學關係>,《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13-15。
23.陳建華<論五十年代初期的中蘇文學關係>,《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頁40-45。
24.徐采石:<”探求者”與吳文化>《江海學刊》,1998年04期,頁183-190。
25.金紅<論高曉聲與魯迅“國民性”思想的內在聯系>,《學術交流》,1998年第6期,頁113-116。
26.王啟凡、宿豐<高曉聲農村小說的“文化批判”視點>,《沈陽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72-75。  
27.王啟凡<高曉聲鄉土小說創作的文化反思>,《沈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65-67。
28.董貴傑、李唐<相同使命感下的歷史性挖掘與共時性剖析——談高曉聲與賈平凹在農村題材創作上的異同>,《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79-80。 
29.蔡起泉<論陸文夫小說的意境>,《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頁38-42。  
30.劉際鋼<五、六十年代的知識分子政策>,《特區展望》,1999年第4期,頁54-56。
31.葉兆言<紀念>,收入葉兆言《葉兆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32.謝廷秋<描寫農村生活的兩位聖手——趙樹理、高曉聲之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108-111。  
33.朱希祥<江南俗食與美食——陸文夫筆下的飲食文化>,《食品與生活》,2000年01期,頁46-48。  
34.司曉輝<“小人物”的悲歌——兩岸鄉土小說作家黃春明與高曉聲創作的交融>,《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頁66-69。
35.劉景宏<高曉聲對魯迅的繼承與發展>,《丹東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頁17-22。
36.郭泉<前蘇聯”解凍文學”對中國”百花文學”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2001年第3期,頁103-109。
37.黃毓璜<高曉聲的小說世界>,《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6期,頁46-50。
38.胡湛<淺談高曉聲對魯迅小說的承繼>,《新余高專學報》,2002年第4期,頁57-59。
39.肖佩華<解讀“農民意識”——魯迅、趙樹理、高曉聲筆下農民形象的比較分析>,《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14-17。
40.王吉鵬、趙月霞<魯迅、高曉聲對農民心路探尋的比較>,《北方論叢》,2003年第2期,頁69-73。
41.劉利波<論高曉聲的幽默藝術>,《瓊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86-89。
42.劉蓓<新時期高曉聲小說研究綜述>,《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52-54。
43.劉蓓<“探求者”的不懈探索——試析高曉聲象徵性小說的創作心態>,《鎮江高專學報》,2003年第3期,頁23-26。
44.蘇錦果<理性的思考 奴性的審判——重讀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小說有感>,《保山師專學報》,2003年第3期,頁37-39。  
45.王岩<論王蒙、高曉聲創作風格之差異>,《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13-14。
46.陳國恩<論俄蘇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影響>,《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97-103。
47.彭荊風<淚酒不分——憶高曉聲>,《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頁17-20。  
48.浩嶺<時代精神與個性心理——高曉聲農村小說藝術淺論>,《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頁49-54。
49.昊昱<陸文夫的小巷情感>,《城鄉建設》,2004年11月,頁15。  
50.張堂錡<從小巷走向大院—論陸文夫小說藝術追求的變與不變>,《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5年,頁251-268。
51.韓小蕙<和陸文夫先生的通信>,《北京紀事》,2005年06月,頁68-71。  
52.陳昭明<曉聲的蘇南鄉土小說漫議>,《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54-56。
53.陳偉軍<被放逐的邊緣話語—解讀建國初期文壇有關同人刊物的言說>,《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44期,2005年11月30日,頁1-11。 
54.石立幹<論傳播學意義下的高曉聲農村題材小說>《寫作》,2005年第15期,頁24-26。
55.惠韓寧<有形的“牆”與無形的“牆”——陸文夫《圍牆》解讀>,《名作欣賞》,2005年16期,頁60-62。  
56.徐繼英<戲謔之中見真純——試論陸文夫小說的語言特色>,《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1期,頁87-88。
57.戀梅健<關於高曉聲演講稿的發現>,《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頁70-77。  
58.王涘海<試論高曉聲農村小說的文化內蘊>,《江淮論壇》,2006年第2期,頁157-160。
59.董燕<魯迅和高曉聲對農民心理探求的比較研究>,《學術界》,2006年3期,頁195-199。
60.薛爾康<高曉聲最後的快樂日子>,《上海文學》,2007年第1期,頁94-100。
61.曉浩譯、嚴紹璗校定<新穎的趙樹理文學>,原載《文學》1953年9月號,收錄於《竹內好全集》第三卷。收入陳飛,張寧主編《新文學第7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頁29-35。
62.蔡翔、羅崗、倪文尖<”文學的這三十年”三人談:八十年代文學的歷史與神話>,《二十一世紀網》,2009年2月14日。http://www.21cbh.com/HTML/2009-2-16/HTML_EUV6SE6OEAUU.html。
63.葉兆言<我所知道的高曉聲與汪曾祺>,收入段春娟、張秋紅編《你好,汪曾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64.葉兆言<郴江幸自繞郴山>,收入葉兆言《我的人生筆記:名與身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7年)
65.蔡佳潾《1930年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文藝大眾化」論述探討》,台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