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1200716303300
DOI 10.6846/TKU.2007.00753
論文名稱(中文) 阿根廷勞工運動之研究(1878~1999)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Labor Movement in Argentina(1878~1999)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陳淑敏
研究生(英文) Shu-Ming Chen
學號 69202009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04
論文頁數 17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秀琦
委員 - 陳雅鴻
委員 - 向駿
關鍵字(中) 阿根廷
工業化
社會運動
勞工運動
工會
勞工
關鍵字(英) Argentina
Industrialization
Social movement
Labor movement
Labor Union
Labo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阿根廷勞工運動有其悠久、扣人心弦和複雜的抗爭歷史。當19世紀後半期,阿根廷與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接觸後,開始發展國內工業化,進而使阿根廷產生新的社會力量─勞工階級。在外國壟斷資本家和當地資本家的雙重壓迫下使得勞工們貧困不堪,了無權利。阿根廷勞工運動就在這種情況下,由信奉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和社會主義從事勞動之歐洲移民所推動、開展。20世紀之後隨著工業迅速的發展,勞工人數劇增,勞工階級漸在阿根廷政治生活中產生影響。又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相互交錯影響、引導著阿根廷勞工運動,使阿根廷勞工運動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立場和發展。而阿根廷勞工運動也由單純的經濟抗爭,發展成帶有政治性質的罷工行動,以期獲得政治目的。

  當40年代的勞工階級大多已是由鄉村遷移到城市的人口構成,而不是以往的歐洲移民者,大規模新興的城市勞工階級便活躍在阿根廷政治中。而貝隆(Juan Domingo Perón)更將這些新勞工階級轉化為其重要的政治支持,將勞工運動成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政治資源。就在貝隆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下,阿根廷勞工運動快速蓬勃地發展。之後,不論是在軍人政府鎮壓勞工運動、或是在文人政府承認勞工運動合法的政策下,阿根廷勞工運動從未消失,其於阿根廷政治、經濟及社會方面仍有一定的影響力。之後在50年代國際形勢的變化,共產國家的形成以及殖民主義的體系的瓦解,更是提升了阿根廷勞工運動。隨後,全球化民主自由市場政策,對阿根廷勞工運動所造成的影響,就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使阿根廷勞工運動必須重新整頓其政策及組織。

  本研究主要採用歷史研究及文獻分析方法,著重在於追溯了解阿根廷各時期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背景,及國際情勢對勞工、勞工組織之發展演變,以期發現勞工運動對阿根廷政治、經濟、社會之影響及阿根廷勞工運動之律動。最後試圖去剖析、比較各時期的勞工運動及歸納出阿根廷勞工運動本身的特點。
英文摘要
The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has been a long, soul-stirring and complicated history of figh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ever since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 capitalist country from Europe, Argentina began it’s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 new social force – the working class appeared. Under the oppression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monopolized capitalists, labors were extremely poor and lived without rights. Under such situation,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was promoted and launched by European immigrants who engaged in labor and believed in anarchism, syndicalism and socialism. With the fa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number of labor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working class exerted an influence in Argentine political life. Also, different ideologies influenced each other and guided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thus, it showed different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ach period. And the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developed from a simple economic resistance to a political strike in order to obtain political objectives. 

    In 1940’s, Argentine working class consisted mainly in population moved from rural area to city, instead of European immigrants. This large-scale rising working class participated in Argentine politics actively. Furthermore, Juan Domingo Perón converted the new working class into his political resource and important support. Under the encouragement and strong support of Perón government,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advanced vigorously. Later, no matter in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which suppressed the labor movement, or in the democratic government, which recognized the labor movement;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never disappeared. It demonstrated certain influence in Argentine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constantly. Later, in the 1950’s,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rise of communist countries and the collapse of colonial system did move up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adequately. Subsequently, nowadays, the same as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gentine was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free market policy.  By which,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has to reconsider their strategy and reform their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adopt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document analytical method. The author emphasizes in tracing back to understand, in each period, how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Argentina influenced the lab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organizations, so as to discover how the labor movement influenced Argentine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Finall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labor movement in each period, and tries to extrac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itself.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附圖目錄……………………………………………………………iii
附表目錄……………………………………………………………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4
 第四節	相關名詞之定義………………………………………….5

第二章  初期的勞工運動(1878~1920)…………………………….9
 第一節  經濟、社會背景介紹…………………………………...9
 第二節  勞工運動壯大……………………………………………17
 第三節  勞工運動發展……………………………………………24

第三章  中期的勞工運動(1920~1946)……………………………39
 第一節  20年代的勞工運動………………………………………39
 第二節  經濟危機時期及其後的勞工運動………………………48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勞工運動………………………57


第四章  貝隆上任及其後時期的勞工運動(1946~1976)…………71
 第一節  貝隆第一次上任後的勞工運動…………………………71
 第二節  軍人和文人政府交替執政時期的勞工運動……………84
 第三節	貝隆再度執政的勞工運動…………………………….102

第五章  邁向民主政治時期的勞工運動(1976~1999)……………...107
 第一節  軍政官僚威權政體時期的勞工運動………………….107
 第二節  阿爾方辛政府時期的勞工運動……………………….115
 第三節  梅南政府時期的勞工運動…………………………….122

第六章	結論…………………………………………………….135

參考書目……………………………………………………………143

附錄一  中西文對譯表……………………………………………157
附錄二  1916~1999年各屆政府政策及勞工運動綜合表……….165
附錄三  1907~1972年布宜諾艾利斯的罷工次數與罷工人數發展 表..172


附 圖 目 錄

【圖2-1】「阿根廷勞工聯盟」工會分裂關係圖…….…………….………………28
【圖5-1】軍政府時期工會組織變化圖……………………………………………111


附 表 目 錄

【表2-1】英國對阿根廷鐵路的投資和向阿根廷政府的貸款…………….……….9
【表2-2】小麥進出口貿易額(1870~1895年)...........................................10
【表2-3】進出口貿易額(1870~1895年)…………………………………………..10
【表2-4】1914年工業統計表……………………………………………………...12
【表2-5】 1869~1914年人口組成結構……………………………………………14
【表2-6】首都大雜院的數量及人口...…………………………………………….15
【表2-7】 1900~1914年國民收入額.......................................................15
【表2-8】 1880~1914年總人口及移民人口遷移數目…………………………...16
【表2-9】「阿根廷勞工聯盟」組成行業………………………..…………………27
【表2-10】1915~1920年「第九屆代表大會阿根廷地區勞工聯盟」的發展……30
【表2-11】「第五、第九屆代表大會阿根廷地區勞工聯盟」區分表…………….30
【表2-12】1878~1896年的罷工行動………………………………………………32
【表2-13】1912~1915年勞工失業數據表…………………………………………36
【表2-14】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罷工行動(1906~1919年)………………………….38
【表3-1】阿根廷穀物生產量及出口量(1927、1928年)………………………….39
【表3-2】 1920~1929年工業發展表……………………………………………….40
【表3-3】1911~1930年阿根廷的凈移民人數…………………………………….41
【表3-4】1927~1932年阿根廷進出口貿易值…………………………………….48
【表3-5】依照勞工人數分類的工業公司數量…......……………….50   
【表3-6】1930到1940年罷工行動次數………………………………………….53
【表3-7】1907到1939年期間每年罷工行動平均值………………...…………..53
【表3-8】1929到1934年社會主義追隨者人數………………………………….55
【表3-9】1939~1945年基礎工業進口品數量…………………………………….58
【表3-10】戰爭期間工業製成品的發展(1939~1945年)…………………………59
【表3-11】1935~1943年阿根廷工業發展的綜合情況…………………….……..59
【表3-12】 阿根廷牲畜頭數………………………………………………………60
【表3-13】「第一、第二勞工總聯合會」比較表…………………………………62
【表3-14】工會的會員人數(1936、1941及1945年)……………………………68
【表3-15】各部門的工會組織數量(1941、1945年)……………………………..68
【表3-16】工會活動指數…………………………………………………………..69  
【表3-17】1938~1945年薪資和就業值指數…….………………………………..69
【表3-18】罷工期間損失的人計工作天(1916~1920年及1941~1945年)……….70
【表3-19】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勞工運動比較表….………………….70
【表4-1】1943~1954年工業綜合成長表………………………………………….72
【表4-2】1947年移民至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口…………………………….…..73
【表4-3】工業工資及生活花費指數………………………………………………80
【表4-4】1950~1955年歷年的薪水變化表……………………………………….81
【表4-5】1949年~1954年罷工期間失去的人計工作天…………………………83
【表4-6】總統大選結果(23/2/1958)……………………………………………….86
【表4-7】「勞工總聯合會」各聯合組織登記會員數(1960~1966年)……………87
【表4-8】1959~1961年綜合指數表……………………………………………….89
【表4-9】總統大選結果(7/7/1963)……………...…………………………………91
【表4-10】1964年參與「勞工總聯合會」抗爭計畫的勞工數據……………….92
【表4-11】罷工平均數(1956~1966年)……………………………………………94
【表4-12】1965年工會組成表……………………………………………………94
【表4-13】1968年「勞工總聯合會」分裂派系比較表……..…………………98
【表4-14】1970~1972年總罷工統計表…………………………………………101
【表4-15】貝隆前後執政時期比較表……………………………………………105
【表5-1】軍政府執政時期各職業失蹤人口比率………………………………...108
【表5-2】1976~1982年綜合經濟指標數據……………...………………………113
【表5-3】1979~1983年罷工期間損失的人計工作天….......……………………114
【表5-4】1983年10月大選綜合統計表………………………………………...116
【表5-5】1983~1989年「勞工總聯合會」四大派別區分表……...……………117
【表5-6】1985~1989年勞工衝突次數…………………………………………...120
【表5-7】1984~1988年罷工統計表……………………………………………...120
【表5-8】1983~1989年實際薪資值及城市失業率……………………...………121
【表5-9】1989年總統及議會選舉綜合統計表………………………………….122
【表5-10】1988~1999年城市勞工就業與失業情況………………………….…124
【表5-11】1989~1993年罷工統計表…………………………………………….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	書籍專著

Alcántra Sáez, Manuel 著,熊建成、洪惠紋譯,《拉丁美洲體制-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

Bethell, Leslie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劍橋拉丁美洲史-第五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Bethell, Leslie著,胡毓鼎、高晉元等譯,《劍橋拉丁美洲史-第八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Bethell, Leslie著,塗光楠、陳緩、劉寶生、江時學等譯,《劍橋拉丁美洲史-第四卷(約1870~193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

Castro, J.卡斯特羅著,《第三次革命》,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5月) 。

Marshall, Ray and Rungling, Brian著,陶良謀譯,《工會組織與美國經濟》,(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80)。

Reynaud, J. D.著,尹沅譯,《勞工衝突社會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Stalling, Barbara & Peres, Wilson著,江時學等譯,《經濟增長、就業與公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中國工運研究所國際工運研究室《國際工人運動知識手冊》編委會,《國際工人運動知識手冊》,(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7年8月)。

中國文化學院勞工研究所,《世界勞工運動概況》,(台北:七海印刷有限公司,民國64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編,《世界經濟發展考察集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王建勛,《認識中南美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民國61年12月)。

王建勛,《中南美洲政治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民國70年)。

王炳煜,《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田森,《阿根廷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8月)。

朱柔若,《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臺北:華泰書局,85年1月)。

江時學、高川,《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發展報告No.3(2002~2003):拉美經濟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江時學,《阿根廷危機反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2月)。

吳國平主編,《21世紀拉丁美洲經濟發展大趨勢》,(北京市 :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宋曉平,《阿根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李春輝,《拉丁美洲國家史稿-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12月)。

李春輝,《拉丁美洲史稿-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拖馬斯‧E‧斯基德莫爾、彼得‧H‧史密斯著,江時學譯,《現代拉丁美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波戈留波夫等主編; 任鳴皋等譯,《國際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史第一卷》,(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4)。

波戈留波夫等主編; 任鳴皋等譯,《國際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史第二卷》,(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4)。

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編印,《阿根廷的經濟》,(臺北:非洲及拉丁美洲資料中心,民國56年10月)。

南開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組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鬥爭簡史》,(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

建林,《西方全球化中的拉丁美洲-一個調查報告》,(北京:紅旗出版社,2004年9月) 。

胡世建,《拉丁美洲─歷史與現狀》,(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4)。

徐覺哉,《社會主義流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祝文馳、毛相麟、李克明,《拉丁美洲的共產主義運動》,(北京市: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

郝名瑋、馮秀文、錢明德著,《外國資本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 : 歷史沿革的考察》,(北京 : 東方出版社,1998)。

張小沖、張學軍主編,《走近拉丁美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

張天開,《現代工會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6年)。

理查‧海曼著,馬康莊譯,《勞工運動》,(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9)。

陳宗賢,《勞工運動新論》,(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民國79年)。

陳國均,《勞工問題》,(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7年)。

陳清泉,《國際勞工組織與非政府組織》,(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年7月)。

陸國俊、金計初著,《拉丁文化與現代化》,(瀋陽:遼海出版社,1992年12月)。

陸國俊、金計初主編,《拉丁美洲資本主義發展》,(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7)。

復旦大學歷史系拉丁美洲研究室編譯,《庇隆和阿根廷》,(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湯世鑄,《拉丁美洲軍人政權之研究》,(台北:知書房,1996年12月)。

楊碧川,《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3月)。

賈嵩麓,《共產主義的分析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

僑務委員會編,《阿根廷華人經濟與投資環境》,(台北:僑務委員會,民國89年10月)。

爾莫拉耶夫、拉符羅夫、什特臘霍夫編,《阿根廷史綱─上冊》,(北京市:三聯書店,1972)。

爾莫拉耶夫、拉符羅夫、什特臘霍夫編,《阿根廷史綱─下冊》,(北京市:三聯書店,1972)。

齊世榮,《精粹世界史-拉丁美洲:從印地安文明到現代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衛民,《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2年9月) 。

鄭樞俊,《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部》,(臺北:龍田出版社,民國68年)。

蘇振興主編,《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二、	學位論文

王興鑑,〈美國勞工運動理念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民國79年12月)。

石雅如,〈當代拉丁美洲社會運動觀察-從全球化浪潮下的新社運理論談〉,(台北:第九屆拉丁美洲國際會議,民國93年)。

朱秋璇,〈阿根廷梅南政府時期經濟改革之研究(1989-1999)〉,(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92年6月)。

吳蕙娟,〈阿根廷官僚威權政體之研究(1976-1983)〉,(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81年)。

周金花,〈宏都拉斯政情發展之研究-軍人與農工運動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85年)。

孟令韻,〈阿根廷民主進程(1976-1989)〉,(台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90年)。

邱天貴,〈台灣工會運動策略研究(1987-1990)〉,(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台北,民國81年7月)。

柯妙婷,〈阿根廷梅南時期超總統制影響下之憲政發展研究(1989-1999)〉,(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94年)。

康世旱,〈俄羅斯社會變遷之政治經濟分析-以1989至1998年的勞工運動為對象〉,(台北: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民國89年)。

梁玉玲,〈阿根廷梅南主義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95年1月)。

郭昌泰,〈一九七三至一九八六智利社會運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81年)。

陳永昇,〈我國工會聯合組織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民國87年7月)。

曾曉峰,〈阿根廷二次戰後政治、經濟的發展-析論依賴理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民國83年)。

黃素珍,〈阿根廷一九七六─一九八九年人權運動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82年)。

鄧詩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約條件下之阿根廷梅南政府經濟改革(1989-1999)〉,(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93年6月)。

藍先茜,〈阿根廷貝隆主義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民國80年)。

羅平峰,〈現代阿根廷民族主義思潮及運動的演變與主要的特點〉,(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三、	學術期刊

王建勛,〈貝隆返國與阿根廷政治動向〉,《問題與研究》,第十二卷四期,民國62年1月,頁69~73。

王建勛,〈貝隆東山再起與阿根廷政局〉,《問題與研究》,第十三卷二期,民國62年11月,頁41~44。

王建勛,〈貝隆逝世前後之阿根廷政局〉,《問題與研究》,第十三卷十二期,民國63年9月,頁79~82。

王建勛,〈阿根廷大選後的政局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三卷十一期,民國73年8月,頁79~88。

王容君,〈阿根廷民主政治的前途〉,《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五期,民國七十五年二月,頁89~100。

王容君,〈一九八九年阿根廷總統選舉剖析〉,《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八年八月,頁36~50。

白鳳森,〈阿根廷的失業問題與政府的就業政策〉,《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6期,頁47~52。

呂芳,〈“斷裂狀”社會的形成及其影響─對阿根廷1930~1955年間的政治分析〉,《拉丁美洲研究》,2003年第4期,頁17~32。

宋曉平,〈梅內姆全力以赴修改憲法〉,《拉丁美洲研究》,1994年第1期,頁45~47。

周儀、賀雙榮,〈阿根廷“斷路者”現象:根源及其政治影響〉,《拉丁美洲研究》,第27卷第3期,2005年6月,頁29~32。

唐顯凱,〈勞工與庇隆主義運動的興起〉,《拉丁美洲研究》,1991年第1期,頁48~53。

徐世澄,〈拉美的民主社會主義與工會運動〉,《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4期,頁12~17。

祝文馳,〈19世紀後期拉美的社會主義宣傳運動〉,《拉丁美洲研究》,1989年第5期,頁1~8。

袁東振,〈20世紀拉美國家勞工立法的發展〉,《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第2期,頁13~15。

高昌林,〈從12月兵變看阿根廷1990年政局〉,《拉丁美洲研究》,1991年第2期,頁47~48。

高昌林,〈“秋季計畫”使經濟形勢好轉〉,《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2期,頁34~36。

張凡,〈80年代以來拉美工會運動的特點〉,《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6期,頁39~42。

張穎,〈拉丁美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與問題〉,《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5期,頁35~40。

程洪,〈試論俄國十月革命與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3期,頁19~25。

裘浩樓,〈阿根廷市場〉,《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1期,頁46~52。

劉沅,〈拉美國家的勞工立法改革初探〉,《拉丁美洲研究》,1997年第6期,頁1~9。

劉紀新,〈阿根廷新總統面臨嚴峻的經濟社會問題〉,《拉丁美洲研究》,1990年第1期,頁20~23。

劉紀新,〈庇隆的勞工政策與阿根廷工會運動〉,《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3期,頁38~43。

劉紀新,〈阿根廷私有化進程的特點〉,《拉丁美洲研究》,1992年第4期,頁33~36。

劉紀新,〈試析阿根廷正義黨國內政策的變化〉,《拉丁美洲研究》,1993年第3期,頁46~51。

劉婷,〈試析拉美工業化的啟動時間及特點〉,《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6期,頁43~49。

劉楊,〈梅內姆連任總統後阿根廷的趨向〉,《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第9期,頁32~35。

潘芳,〈阿根廷現代化進程中民眾主義興起的內因〉,《拉丁美洲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6年2月,頁52~57。

韓琦,〈拉丁美洲的早期現代化(上)〉,《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6期,頁26~30。

四、	網路資源

〈世界戰爭史〉,新軍事,http://www.xinjunshi.net/ziliao/shijiezs/Index.html

〈英布戰爭〉,大唐網,http://info.datang.net/Y/Y1219.HTM

李建鴻,〈社會民主的起源與歷史發展〉,http://www.frontier.org.tw/ffdc0002.html

沈子揚,〈1919年第三國際成立〉,星島文化,http://www.singtaonet.com:82/culture/today/t20060302_152729.html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外文部分

一、	書籍專著

Alcántra Sáez, Manuel, Sistemas políticos de América Latina Volumen I: América del Sur, (Madrid Editorial Tecnos, S. A., 1999).

Alexander, Robert J., A history of organized labor in Argentina,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3).

Alexander, Robert J., Juan Domingo Perón: a history, (Colorando, USA: Westview Press, 1979).

Altman, Werner, El populismo en América Latina, (México: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1983 ).

Borón, Atilio; Mora, Manuel; Araujo Nun, José; Portantiero, Juan Carlos and Sidicaro, Ricardo, Peronismo y Menemismo. Avatares del populismo en la Argentina, (Buenos Aires: Ediciones El Cielo por Asalto, 1995).

Casanova González, Pablo, 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en América Latina, (México: 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sociales de la UNAM, 1984) .

Collier Berins, Ruth and Collier, David, Sh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Crawley, Eduardo, A house Divided: Argentina 1880~1980, (London: C. Hurst & Company, 1984).

Cuevas, Alberto, Sindicato y poder en América latina, (Madrid: Alianza Editorial, 1990 ).

De la Serna, H. Juan M., El populismo en América Latina, (México: Universidad Na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1983).

De Santillan, D. Abad, La FORA, ( Buenos Aires: Ediciones Nervie, 1933) .

Del Mazo, G., El Radicalismo. Notas sobre su historia y doctrina (1922~1952), TomoII , (Buenos Aires: Editorial Raigal, 1955).

Floria, Carlos A. y García, Belsunce César A., Historia política de la Argentina contemporánea 1880-1983, (Madrid: Alianza Editorial, 1988) .

Germani, Gino, Latin America Radicalism, (N.Y.: Vintage Books Edition, 1969).

Godio, Julio, 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latinoamericano / 1,( Mexico: Editorial Nueva Sociedad, 1988).

Herring, Hubert, Evolución histórica de América Latin , Tomo II, (Buenos Aires: Editorial Universitario de Buenos Aires, 1972).

Iturrieta, Aníbal, El Pensamiento Peronista, (Madrid: Ediciones de Cultura Hispánica, 1990).

Justo, Juan. B., El socialismo argentino, (Buenos Aires: Ed. La vanguardia, 1915) .

Lewis, Pual H., The Crisis of Argentina Capitalism,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0).

Luna, Félix, Yrigoyen, ( Buenos Aires: Editorial Raigal, 1954).

Mcguire, James W., Peronism Without Perón. Unions, Parties, and Democracy in Argent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ge, Joseph A., Perón, a biograph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3).

Pion-Berlin, David, The Ideology of State Terror: Economic Doctrine and Political Repression in Argentina and Peru, (USA: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Press, 1989).

Rapoport, Mario, Historia económica, política y social de la Argentina (1880-2000), (Buenos Aires: Ediciones Macchi, 2000) .

Rennie, Ysabel. F., The Argentine Republic,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1945).

Rock, David, Argentina 1516-1987: desde la colonización española hasta Raul Alfonsín, (Madrid: Alianza Editorial , 1988).

Rotondaro, Rubén, Realidad Cambio en el Sindicalismo,( Buenos Aires:Editorial Pleamar, 1971).

Skidmore, Thomas E. & Smith, Peter H., Moder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Snow, Peter G., Political Forces in Argentin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9).


二、	學術期刊

Auyero, Javier, “Los cambios en el repertorio de la protesta social en la Argentina,”  Desarrollo Económico, Vol. 42, No. 166 (Jul., 2002), pp. 187~210

Buchanan, Paul G., “Exorcising Collective Ghosts: Recent Argentine Writings on Politics, Economics, Social Movements, and Popular Culture,”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Vol. 25, No. 2, 1990, pp.177~203.

Epstein, Edward C., “Control and Co-Optation of the Argentine Labor Movement,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27, No. 3. (Apr., 1979), pp.445~465.

Epstein, Edward C., “Recent Stabilization Program in Argentina 1973~1986,” Word Development, Vol.15, No.8, 1987, pp.445~465.

Etchemendy, Sebastian; Palermo, Vicente, “Conflicto y Concertacion, Gobierno, Congreso y organizaciones de interes en la reforma laboral del primer gobierno de Menem (1989~1995),” Desarrollo Económico, Vol.37, No.148,(Jan. –Mar., 1990), pp.559~590.

McGuire, James W, “Strikes in Argentina: Data Sources and Recent Trends, ”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Vol.31, No.3,1996 ,pp.127~150.


McGuire, James W, “Union Political Tactic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Alfonsin’s Argentina, 1983~1989,”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Vol.27, No.1,1992, pp.37~74.

Pozzi, Pablo A., “Argentina 1976-1982: Labour Leadership and Military Government,”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Vol. 20, No. 1, 1988, pp.111~138.

Smith, William C., “Democracy, Distributional Conflict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Argentina, 1983~89,”Journal of Interamerican Studies and World Affairs, Vol.32, No.2, 1990, pp.1~42.

Snow, Sinclair, “The Pan-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19, No. 4. (Jul., 1966), pp. 624~625.

Toth, Carles W., “The Pan-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It’s Political Nature,”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18, No. 30. (Sep., 1965), pp.615~620.


三、  網路資源

“1877/1919 - Industrialización incipiente y predominio del Sindicalismo "Anarquista",”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http://www.adef.org.ar/1877-1919.htm

“1920/1943 - Expansión Industrial y predominio del Sindicalismo "Reformista",”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http://www.adef.org.ar/1920-1943.htm

“1943/1955 - Plan de Desarrollo por Sustitución de Importaciones ,” 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http://www.adef.org.ar/1943-1955.htm

“Movimiento Obrero Argentino , ” Wikipedia, http://es.wikipedia.org/wiki/Movimiento_obrero_argentin

“Primeras experiencias de la izquierda argentina, ” http://www.clarin.com/diario/especiales/yrigoyen/social/izquierda.htm

Castillo, Christian y Lizarrague, Fredy, “Los Momentos de “Giro Historico” del Movimiento Obrero Argentino,” Fracción Trotskista Estrategia Internacional,  http://www.ft.org.ar/estrategia/ei18/ei18movimientobreroarg.htm

Rey, David, “El movimiento obrero debe pasar a la ofensiva,” http://www.elmilitante.org/elmilt151/arge_151.htm

Dax, “Quienes son los verdaderos Subversivos? , ” Argentina Indymedia, http://argentina.indymedia.org/news/2003/11/153482.php

Fracción Trotskista Estrategia Internacional, http://www.ft.org.ar/estrategia/ei18/ei18movimientobreroarg.htm

Historia de las Relaciones Exteriores Argentinas, http://www.cema.edu.ar/ceieg/arg-rree/historia_indice00.htm

http://www.identidadsocialista.org.ar/HistoriaMovObrero.htm

Sáenz Quesada, María, “LA Historia Argentina Reciente: Desde Illía hasta Menem,” http://www.odonnell-historia.com.ar/reciente/illiahoy.htm

CEPAL :http://www.eclac.cl/badestat/anuario_2003/eng.htm

Comité Nacional de la UCR: http://www.ucr.org.ar/

Dirección Nacional Electoral:http://www.mininterior.gov.ar/elecciones/estadistica/e_ant.asp

Elecciones en Argentina: http://www.towsa.com/andy/

INDEC:http://www.indec.gov.ar/

Instituto del Mundo del Trabajo: http://www.mundodeltrabajo.org.ar/english/linkseng.htm

IOL:http://laborsta.ilo.org/

MID: http://www.mid.org.ar/

Ministerio de Trabajo, Empleo y Seguridad Social de la Nación: http://www.trabajo.gov.ar/

Segunda Internacional:http://www.socialistinternational.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