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12200921584700
DOI 10.6846/TKU.2010.00851
論文名稱(中文) 北宋環衛官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Huan-Wei-Guan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李仲頎
研究生(英文) Jong-Chi Lee
學號 79503007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12-12
論文頁數 1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煌達
委員 - 林煌達
委員 - 黃繁光
委員 - 楊宇勛
關鍵字(中) 北宋
環衛官
宗室
武臣
外戚
責降
致仕
贈官
關鍵字(英) Northern Sung Dynasty
Huan-Wei-Guan
The royal clan
The military minister
Relatives of the ruler
Demotion
Retirement
To bestow an official position after one’s deat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北宋環衛官,源於唐初府兵制南衙十六衛官,名器之重,曾被喻為「王之爪牙,國之柱石」。隨著唐代政軍情勢的發展,逐漸失去其原有的職能,由實官漸成為無職事執掌的虛官。到了唐代晚期,更由於「職事官的階官化」,十六衛演變為名存實亡,成為用來賞功敘位的虛銜。
北宋承唐之制所設環衛官,因具有無定員、無職事、官高祿厚的特性,其授官來源,除宗室及武臣外,還包括外戚、降國君臣及蕃夷等。其次,宋朝在建立過程中,所面臨的政治及軍事情勢,深深影響宋代政治制度以及官制組織。以環衛官而言,宋代君王鑒於歷朝禍亂教訓,為鞏固皇權,環衛官的除授,其動機或為優寵、或為酬庸、或為馭制,每一來源的除授運作,似乎均有其政治目的。
此外,對致仕官員,及死去的重臣或其先人追贈官職,環衛官也能發揮其優禮的作用,對於安定臣僚的工作情緒,增強其朝廷效忠之心,發揮了極大作用。北宋時期能較成功的防止宗戚擅政、武臣禍國之發生,環衛官的作用應是重要原因之一,也因它對北宋政局的安定,產生了一定效用,故而終北宋一朝,它始終是存在而未改換的。
在北宋龐雜的官僚體制中,環衛官似乎是一個不太受到注意的官職,然而,本文以它作為主題,探討它在北宋官僚體系中的作用與定位,卻有相當多新的發現,並進一步證明了它的價值,這對於宋代研究新課題的開拓,應有其意義。
英文摘要
Huan-Wei-Guan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ixteen-guards in Southern Government Office of the Fu-Bing System in early Tang Dynasty, was so significant that it had once been known as “the ruler’s assistant, the country’s mainstay”. However,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dition in Tang Dynasty, the sixteen-guards in Southern Government Office gradually lose its original function and became nominal. Till late Tang Dynasty, it even exited in name only.
Because Huan-Wei-Guan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which adopted the system of Tang Dynasty, had the feature of “no organization, no particular job but considerable profit”, its sources ranged from royal clan and military ministers to relatives of the ruler, rulers or ministers from surrendered countries and savages, etc. Secondly,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dition that Sung Dynasty confronted during its establishment process had deeply influenced its political and governmental system. Take Huan-Wei-Guan for exampl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power of authority and to avert the rebellions happened in previous dynasties, rulers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set the Huan-Wei-Guan system with the motivations of giving preference, rewarding or dominating; each decision seems to have its political purpose.
Further more, through bestowing higher official positions to retired officials or important ministers who had passed away, Huan-Wei-Guan functioned as “treatment with high respect”, which successfully stabled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working emotions and reinforced their loyalty to the Court. Therefore, the function of Huan-Wei-Guan might have been the main reason why Northern Sung Dynasty could prevent political interference from the ruler’s relatives and calamity to the country brought by the military ministers more successfully than previous dynasties. Due to its remarkable effectiveness to the steadiness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Huan-Wei-Guan had remained its existence unchanged throughout Northern Sung Dynasty.
Among the huge and diverse official systems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Huan-Wei-Guan seems to be a position which doesn’t attract much attention. Even though, this thesis still takes it as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and has a lot of new discoveries about its function and position among the official systems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and also proves its value and meaning. Therefore, this thesis should hav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opics for studies of Sung Dynas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狀況…4
第三節研究方向與方法…9
第四節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10
第二章北宋環衛官設置的歷史淵源與特性…13
第一節隋唐以前禁衛官制度的發展…14
一、周代時期…14
二、秦漢時期…16
第二節隋唐諸衛的演變…19
一、隋代府兵與十二衛…19
二、唐代禁軍與十六衛…22
三、安史之亂後十六衛的發展與演變…28
第三節北宋禁衛制度與環衛官的設置…31
一、宋初禁衛制度…31
二、北宋環衛官的設置與特性…34
第三章北宋宗室與環衛官…47
第一節宗室授環衛官之發展與作用…47
一、宗室授環衛官之背景…47
二、神宗熙寧前宗室授環衛官之發展…49
三、神宗熙寧後宗室授環衛官之變革…57
四、宗室授環衛官之作用…60
第二節宗室環衛官之遷轉與黜降…62
一、遷轉…62
二、貶責黜降…72
第三節宗室環衛官之獎懲…75
一、獎賞…75
二、懲罰…76
第四章北宋武臣與環衛官…81
第一節武臣授環衛官的來源…83
一、武臣罷節鎮者…83
二、五代前朝勳舊…91
三、武臣責降者…94
四、任滿還闕之帥守…102
五、其他來源…102
第二節武臣授環衛官之作用…104
一、懲戒作用…105
二、優禮作用…106
三、暫置作用…108
四、武臣受罰後,起復之官職…109
五、安置才德有瑕疵,不堪任事之武將…111
第三節武臣環衛官之遷轉、黜降與獎懲…112
一、遷轉…112
二、黜降…117
三、獎懲…121
第五章北宋環衛官的其他來源與功用…125
第一節北宋環衛官的其他來源…125
一、外戚與環衛官…125
二、十國歸降君臣與環衛官…133
三、蕃夷歸附者與環衛官…137
四、其他授環衛官者…143
第二節北宋環衛官的其他功用…145
一、致仕授環衛官…145
二、宗室及臣僚身後贈環衛官…152
第六章結論…159
徵引書目…163
表目次
表 2-1:唐代中央十六衛編制職掌表…25
表 2-2:北宋環衛官編制職掌表…34
表 2-3:北宋環衛官帶兵職一覽表…39
表 2-4:北宋環衛官帶差遣職務一覽表…41
表 2-5:北宋環衛官擔任樞密院各級職事官一覽表…43
表 2-6:北宋環衛官領外使職一覽表…44
表 2-7:北宋環衛官領外使帶差遣職一覽表…46
表 3-1:宋初太祖、太宗、魏王趙廷美諸王子授環衛官一覽表…51
表 3-2:宋代環衛官俸祿一覽表…61
表 3-3:北宋宗室環衛官選試遷官一覽表…68
表 3-4:北宋宗室環衛官繼諸王後見襲封公爵遷官表…69
表 3-5:北宋仁宗至徽宗時期宗室環衛官遷官未循制度一覽表…70
表 3-6:北宋宗室環衛官遷轉特遷一覽表…71
表 3-7:北宋宗室環衛官黜降一覽表…74
表 3-8:北宋宗室環衛官受獎賞一覽表…75
表 3-9:北宋宗室環衛官受懲罰一覽表…78
表 4-1:北宋武臣罷節鎮授環衛官一覽表…89
表 4-2:北宋前朝勳舊授環衛官一覽表…92
表 4-3:北宋武臣責授環衛官一覽表…98
表 4-4:北宋環衛官遷轉一覽表…116
表 4-5:北宋環衛官黜降一覽表…120
表 5-1:北宋后妃戚里任環衛官一覽表…128
表 5-2:北宋駙馬都尉授環衛官一覽表…131
表 5-3:宋初歸宋降國君臣授環衛官一覽表…136
表 5-4:北宋蕃夷歸附者授環衛官一覽表…142
表 5-5:北宋致仕授環衛官一覽表…149
表 5-6:北宋武臣及臣僚身後贈環衛官一覽表…154
表 5-7:北宋宗室身後贈環衛官一覽表…156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基本史料
(周)左丘明《春秋左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春秋類》第126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
(周)佚名《周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10月九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1月八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8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註疏》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南朝)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11月八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唐玄宗敕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11月八版。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
(宋)不著撰人《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宋)尹洙《河南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
(宋)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王禹偁《小畜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9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包拯《包孝肅奏議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2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年10月修訂再版。
(宋)田錫《咸平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余靖《武溪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9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宋祁《景文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宋祁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10月八版。
(宋)宋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宋)李攸《宋朝事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第二版點校本。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3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9。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洪適《盤洲文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6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胡宿《文恭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9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張淏《雲谷雜記》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85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張方平《樂全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陳傅良《歷代兵制》臺北:廣文書局,1969。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北京:中華書局,1992。
(宋)彭龜年《止堂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6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趙升《朝野類要》臺北:新興書局,1978。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劉敞《公是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09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樓鑰《攻媿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5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歐陽修《文忠集》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0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歐陽修《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蘇洵《嘉祐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6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七版。
(元)脫脫《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
(明)王夫之《宋論》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343-3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嵇璜《欽定續通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6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董誥等《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顧炎武《日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二、專著
(一)中文
方豪《宋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
王曉衛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白鋼主編,朱瑞熙著《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向斯、王鏡輪《中國古代禁衛軍:皇家衛隊始末》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何冠環《北宋武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3。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周寶珠、王曾瑜新撰《北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昌彼得等編,王德毅增訂《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7。
林天蔚《宋史試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林瑞翰《中國通史》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1月三版。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大學聯合出版委員會,1992。
胡紹華《中國南方民族史硏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孫金銘《中國兵制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0。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張邦煒《宋代皇親與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惜秋《宋初風雲人物》臺北:三民書局,1986。
陳峰《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陳鋒、黃惠賢《中國俸祿制度史(修訂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游瑞華編輯《名將評傳(宋金)》臺北:萬象出版社,1993。
楊志玖《中國古代官制講座》北京:中華書局,1992。
賈志揚《天潢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赫治清、王曉衛著《中國兵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劉展主編《中國古代軍制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
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蔣復璁《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1966。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5月四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修訂二版。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聶崇岐《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二)日文
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8。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舍,1955。
三、論文、期刊論文
文暢平〈宋代「冗官」現象的形成及其影響〉收於《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衡陽:衡陽師範學院,頁62-64。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歷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145-161。
何兆泉〈宋代宗室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何兆泉〈論宋代宗室的法律管理〉收入《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頁176-181。
吳旭霞〈試論宋代宗室之婚姻〉收入《江西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頁42-45。
吳曉萍〈略論地緣政治與北宋外交〉收於《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合肥:安徽大學,頁12-16。
呂士朋〈宋代之中越關係〉收於《東海學報》第22期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81年6月,頁94-117。
李旦、張傳亮〈宋代官吏的致仕制度研究〉收入《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9期,頁13-15。
李蔚〈試論北宋仁宗年間宋夏陝西之戰的幾個問題〉收於《寧夏社會科學》1987年第4期,頁78-85。
李迺濤〈試論宋代重文輕武思想在制度建設中的體現及其影響〉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杜芝明〈北宋邊疆問題的論爭〉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杜建錄〈論西夏建國前與北宋的關係〉收於《寧夏大學學報》第17卷,1995年第2期銀川:寧夏大學,頁18-24。
林煌達〈宋初政權與南方諸降國臣子的互動關係〉收於《東吳歷史學報》第12期臺北:東吳大學,2004年12月,頁 95-128。
林瑞翰〈宋代兵制初探〉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3卷,1976年5月,頁101-118。
金中樞〈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一)〉收於《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2期臺南:成功大學,1985年12月,頁81-154。
姚兆余〈論北宋對西夏的羈縻政策〉收於《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頁86-88。
范學輝〈北宋三衙的地位待遇及其政治作用〉收於《文史哲》2002年第5期濟南:山東大學,頁139-144。
苗書梅〈宋代巡檢初探〉收於《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3期,頁41-54。
苗書梅〈宋代宗室、外戚與宦官任用制度述論〉收於《史學月刊》1995年第5期開封:河南大學,頁32-38。
苗書梅〈宋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收於《史學月刊》1996年第5期開封:河南大學,頁29-34。
孫健〈宋代封贈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孫國棟〈唐代中書舍人遷官途徑考釋〉收入孫氏《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增訂版,頁48。
徐玉虎〈宋朝與安南之關係〉收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9期臺北,1982年9月,頁54-57。
徐東升〈宋代官員分司制度〉收於《史學月刊》2007年第1期,頁38-43。
晁根池〈宋代宗室管理制度探析〉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高良荃〈宋初四朝官員貶謫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張明〈北宋馭將政策矛盾探析〉收入《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頁139-141。
張小紅〈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張國剛〈唐代禁衛軍考略〉收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天津:南開大學,1999年6月,頁146-155。
張雅靜〈北宋前期招撫吐蕃簡論〉收於《科技與教育》2009年第2期,頁66-67。
張儒婷〈宋代外戚地位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曹福鉉〈宋代官員人數的增加及其原因〉收於《河北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保定:河北大學,1999年9月,頁7-12。
許正文〈宋代官員的退休制度〉收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3卷3期,2004年5月,頁79-82。
陳峰〈北宋武將群體素質的整體考察〉收於《文史哲》2001年第1期濟南:山東大學,頁116-121。
陳峰〈北宋皇室與「將門」通婚現象探析〉收於《文史哲》2004年第3期濟南:山東大學,頁103-107。
陳峰〈試論宋初武將精神面貌的轉變〉收於《河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保定:河北大學,頁14-19。
陳駿程〈宋代官員懲治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程天芹〈試論北宋官員黜降後與仕途的關係〉收入《歷史長廊》2008年第3期,頁135-137。
程天芹〈試論北宋黜降官問題〉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收於《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頁100-117。
楊世利〈北宋官員政治型貶降和敘複的特點〉收入《許昌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98-101。
楊世利〈北宋貶降官敘復法述論〉收於《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鄭州:黃河科技大學,頁47-50。
趙繼顏〈北宋仁宗時的宋夏陝西之戰〉收於《齊魯學刊》1980年第4期,頁34-39。
齊勇鋒〈唐後期的北衙六軍、飛龍、金吾、威遠和皇城將士〉收於《河北學刊》1989年第2期石家莊: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頁79-84。
劉立夫〈論宋代冗官之成因〉收於《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頁45-49。
閻步克〈「品位—職位」視角中的傳統官階制五期演化〉收於《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頁3-14。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傳統官僚等級制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收於《史學月刊》2001年第1期,頁53-59。
戴建國〈宋朝對西南少數民族歸明人的政策〉收於《雲南社會科學》2006卷2期,2006年3月,頁90-94。
薄音湖、陶玉坤〈北宋對契丹歸明人的政策〉收於《中國邊政》第157期,2004年3月,頁59-67。
薛治國〈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研究〉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譚溯澄〈宋代之軍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