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2108225700
DOI 10.6846/TKU.2021.00643
論文名稱(中文) 品味知識──晚明閱讀模式與當代閱讀理解的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avoring the Knowledge──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ading Mod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莊淳斌
研究生(英文) Chun-Pin Chuang
學號 800010109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6
論文頁數 16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馬銘浩
委員 - 張郁雯
委員 - 陳逢源
委員 - 張曉生
委員 - 連啟舜
關鍵字(中) 晚明
科舉
課綱
閱讀
素養
關鍵字(英) late-ming
examin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reading
literac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晚明士人應對科舉的閱讀模式,比較當代閱讀理解的教學,以借鑑反思素養教育的發展。以文獻記載的「晚明」科舉內容、形式及其相關的經濟、社會觀念為脈絡,分析科舉的教育內容、閱讀行為、出版現象及觀念變化。藉由了解晚明科舉現象產生的相關現象,反思現代素養教育的發展,對現代教育推動素養概念提出觀察與建議。
章節編排以晚明科舉文明的現象為脈絡,從科舉的制度、教育、觀念及產業為探討重心。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文獻回顧、研究時代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流程及架構安排。第二章晚明的科舉現象:探討晚明科舉主要考試模式與文體內容,與其相關的社會商業背景、出版行為等。第三章讀者的多重身分:則從宋代科舉社會的形成入手,探討士人對於科舉與利祿關係的觀念形成,而後論述明代官位的人數限制及落榜士人的人數、抉擇,及中晚明時期士商觀念的轉變與士人心態的變化。第四章國語文教學的素養概念與內涵:本章討論的是現代的「素養」教育理念,從其原由、發展、定義、應用及其概念解析、方法步驟;另一部分則探討素養教學執行所需具備的能力及現代考試的困境。第五章晚明科舉的反思:本章探討晚明科舉時代的「閱讀」理想,及實際因應考試而成的讀書模式,並以此申論「知識體系」的建構可能及國語文素養的本質。第六章結論:統整本文研究成果,提出考察建議及後續可延伸研究的議題。
英文摘要
Title of Thesis:Savoring the Knowledge──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ading Mod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tal pages:164


Key word:late-ming;examination;curriculum guidelines;reading;literacy

Name of Institute: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Tamkang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 August,2021	Degree conferred:Ph.D

Name of student: CHUN-PIN CHUANG	Advisor: Ming-hao Ma 
莊淳斌                             馬銘浩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ding phenomenon of scholar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refl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c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reading behavior, publishing phenomenon and concept chang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s rel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cepts. B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ed phenomena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observa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motion of literacy concept by modern education.
Chapter arrangement takes the phenomen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civiliz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the context, and focuses on the system,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dustr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research, review of research literatur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time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process and structure arrang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phenomen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discusses the main examination modes and stylistic content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its related social and commercial background and publishing behavior.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readers. Starti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ociety in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scholars'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profit and fortun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number limit of official positions in Ming Dynasty, the number and choice of scholars who fell out of the list, and the change of scholars' ideas and mentality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literacy in Chinese teaching: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modern concept of "literacy" education, from its origin,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pplication, concept analysis and method steps; In the other part, it discusses the ability need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teracy teaching and the dilemma of modern examination. Chapter V Reflections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ideal of "reading"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r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actual reading mode in response to the examin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Chapter VI Conclusion: To integr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nvestigation and topics for further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	8
一、	明代社會研究	8
二、	科舉史研究	10
三、	現代素養閱讀研究	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7
一、	研究對象	17
二、	研究進路、方法與架構	27
三、	論文架構安排	29
第二章	晚明的科舉現象	31
第一節	明代教育與科舉	32
一、	明代教育	33
二、	科舉內容與文體	41
第二節	晚明科舉應試書籍	50
一、	商業出版的風氣	51
二、	坊刻舉業用書	54
第三章	制舉書籍的形成原因	59
第一節	科舉社會的形成	59
一、	勸學與功名利祿	61
二、	舉業的困難	64
三、	家族與個人的地位	67
第二節	士商觀念的轉變	70
一、	「本業」概念的轉換	70
二、	大量士人的參與	74
第四章	國語文素養的內涵	78
第一節	什麼是「素養」?	78
一、	閱讀素養	82
二、	「閱讀素養」的概念	87
三、	從「閱讀理解」到「核心素養」	89
第二節	「素養」的本質	93
一、	素養與真實情境	93
二、	培養「素養」的步驟與途徑	95
第三節	以閱讀理解為架構的教學	98
一、	閱讀理解教學所需的能力	98
二、	素養教學所需的能力	101
三、	現行評量的困境	103
第五章	從晚明科舉現象反思現代	108
第一節	經典閱讀與舉業用書	108
一、	從經典詮釋到機械模仿	108
二、	崇尚科舉的學習風氣	112
第二節	知識體系的喪失	118
一、	套路與碎片化的知識	118
二、	反思能力的喪失	126
第三節	國語文教育的方向	131
一、	測驗「能力」而非知識內容	132
二、	閱讀是過程,但不是目的	133
第六章	結論	136
第一節	研究結果建議	136
一、	美感教育與自我生命價值的認識	136
二、	以「能力」為主的教學內容	138
三、	與教學內容相符的考試	139
四、	跨領域學者相互學習調和	141
五、	中文系積極回應現代社會	143
第二節	研究議題的展望	145
參考文獻	146
傳統典籍	146
近人論著	151
期刊論文	156
學位論文	160
網站資料	16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傳統典籍
(古籍專著以朝代先後為原則,各朝代之中再按姓氏筆畫多寡排序。)
【宋】王應麟:《辭學指南》,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948冊。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1351冊。
【宋】洪邁:《容齋四筆》,版本據《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第71冊。
【宋】周密:《齊東野語》,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865冊。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版本據《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第76冊。
【宋】歐陽修撰,歐發等編,孫益謙等校:《歐陽文忠公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版本據《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7。
【宋】龔明之、朱弁撰,孫菊園、王根林校點:《中吳紀聞曲洧舊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第866冊。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收於沈雲龍主編:《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明】王世貞撰,呂浩校點:《弇山堂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4冊。
【明】王世貞:《鳳洲雜編》,版本據《紀錄彙編》,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第16冊。
【明】王禕:《王忠文公文集》,版本據《元史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82冊。
【明】王士性撰,朱汝略點校:《廣志繹》,版本據《台州文獻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甲集第一冊。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茅大方:《希董先生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版本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冊1344。
【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萬曆朝重修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李贄:《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朱舜水著、朱謙之整理:《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李光缙:《景璧集》上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明】李開先:《閒居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頁239。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版本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88冊。
【明】桂萼:《文襄公奏議》,版本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第60冊。
【明】李濂《紙說》,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1454冊。
【明】李樂:《見聞雜記》,版本據《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6冊。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597、598冊。
【明】周忱撰,吳志遠註譯:《雙崖文集輯錄與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02,濟南:齋魯書社,1995年。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總序》,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明】桂萼:《文襄公奏議》,版本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第60冊。
【明】袁黃:《游藝塾續文規》,版本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718冊。
【明】孫慎行:《玄宴齋集五種》,版本據《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23冊。
【明】夏言:《南宮奏稿》,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429冊。
【明】莊昶:《定山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楊榮:《文敏集》,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240冊。
【明】馮夢龍撰,黃立云校輯:《壽寧待志校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明】湯賓尹:《睡庵稿》,版本據《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3冊。
【明】董倫等修;解縉等重修:《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印,1966年。
【明】魏校:《莊渠遺書》,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1267冊。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清】海瑞:《備忘集》,版本據《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15年,文集卷第五輯第46冊。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黃宗羲,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版本見《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第67冊。
【清】梁章鉅著,陳水云、陳曉紅校注:《制義叢話》,收入陳文新主編《梁章鉅文獻二種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梁國志:《欽定國子監志》,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第600冊。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趙翼:《陔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韓夢周:《理堂文集》,版本據《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67冊。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近人論著
(依作者姓氏筆畫多寡排序,筆畫相同者則按出版先後排序。)
干春松、孟顏弘:《王國維學術經典集》上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萬福:《明丘文莊公濬年譜》,收於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第十九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毓銓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明代經濟史卷》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孔慶茂:《八股文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
王天有、高壽仙合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
王瑞平《明清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54年。
牟復禮:《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肖東發〈建陽余氏刻書考略〉,收錄於《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吳宣德《中國考試制度通史.第四卷.明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肖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李海峰、李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吉林:長春出版社,2004年。
李紹強、徐建青:《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明清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純蛟:《科舉時代的應試教育》,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
杜維明:《青年王陽明—行動中儒家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13。
何朝暉:《晚明士人與商業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何予明:《家園與天下──明代書文化與尋常閱讀》,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東洋史學會編:《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文庫線上版)。
金文京:〈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收於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79-100。
周啟榮(Kai-wing Chow)著,楊凱茜譯:〈為功名寫作 : 晚明的科舉考試、出版印刷與思想變遷〉,收錄於《現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第5冊,思想文化史卷,(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12年),頁217-244。
昌彼得:《版本目錄學論叢(一)》,高雄:學海出版社,2016年。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塑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祝總斌〈論八股取士制不可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收錄於《材不材齋文集—祝總斌學術論文集》下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影印1958年北京三聯書店印本),
張顯清、林金樹合著:《明代政治史》下冊,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大芝,張夢新點校:《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東原:《中國科舉時代之教育》,北京市 : 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9年。
陳梧桐:《明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曾祥芹、韓雪屏:《古代閱讀論》,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1996年。
葉樹聲、余敏耀:《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單周堯主編《東西方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楊繼盛:《楊忠愍傳家寶訓》,《叢書集成續編》第6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萬奇:《桐城派與中國文章理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樹聲,余敏暉著:《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安德森等著,蔣小平譯:《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鄭天挺:《明史講義》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樊樹志:《晚明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造紙與印刷》,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蕭千金:〈PISA閱讀歷程結合Bloom認知能力的國文教學——以篇章縱橫向結構為文本分析方法〉,收於中華章法學會編:《章法論叢.第六輯》,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謝國禎:《晚明史籍考》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出版社,2000年。
謝錫金,林偉業,林裕康,羅嘉怡:《兒童閱讀能力進展:香港與國際比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5年。
關文發:《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羅伯特.達恩頓著,熊祥譯:《閱讀的未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柄谷行人:〈現代日本的話語空間〉,收於董之林譯,載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期刊論文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第5卷第2期,1992年。
周彥文:〈論歷代書目中的制舉類書籍〉,《書目季刊》第31卷第1期,1997年。
范金民〈明清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
孫志麟:〈未竟之路:素養導向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研究月刊》第313期,2002年。
商傳:《史學傳統與晚明史研究》,《歷史研究》2003 年第1 期。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
劉再華〈一個主張維新的舊文學流派──後期桐城派作家的經學立場與文論話語〉,《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
周蔚華:〈後現代閱讀方式的興起與出版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2007年。
周愚文:〈科舉制度中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54輯第1期,2008年。
蒲彥光:〈試論明代正嘉時期之制義風格〉,《有鳳初鳴年刊》,第4期,2009年。
江芳盛、李懿芳:〈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試題特色分析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87期,2009年。
宋祥:〈中國古代勸學文發展簡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9年。
陳木金、許瑋珊:〈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教師天地》,第181期,2012年。
孫劍秋、林孟君:〈談PISA閱讀素養評量對十二年國教閱讀教學的意涵〉,《北市大語文學報》.第9期,2012年。
章宏偉:〈明代科舉與出版業關係──以湯賓尹為例〉,《學習與探索》,第12期,2013年。
趙強、王確〈何謂「晚明」—對「晚明」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的反思〉,《求是學刊》,第6期,2013年。
蔡清田、陳延興:〈國民核心素養課程發展意涵〉,《課程研究》,第8卷第1期,2013年。
蔡清田、陳延興:〈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6卷,第3期,2013年。
周愚文:〈科舉制度中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54輯第1期,2008年。
周愚文:〈明清科舉考生數與錄取人數失衡問題的因應對策之分析〉《教育學刊》第42期,2014年。
劉曉東〈「晚明」與晚明史研究〉,《學術研究》,第7期,2014年。
連啟舜、陳弘輝、曾玉村:〈閱讀之摘要歷程探究〉,《教育心理學報》,第48卷第2期,2016年。
向鴻波〈歷史分期觀念與「中國近世史」的生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7年。
蘇慧珍、楊凱琳、陳佳陽:〈閱讀策略教學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表現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2期,2017年。
蔡曉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論述與設計理念〉,《教育研究月刊》,第275期,2017年。
王麗琳:〈pisa2018閱讀素養框架新動向及其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現代中小學教育》,第34卷第2期,2018年。
符碧真:〈素養導向國教新課綱的師資培育:國立臺灣大學「探究式──素養導向的師資培育」理想芻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3卷第4期,2018年。 
吳璧純、詹志禹:〈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14卷第2期,2018年。
鄭可萱、李松濤〈當科學素養與閱讀素養相遇:高中學生科學新聞閱讀策略之實驗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3卷第4期,2018年。
謝佩蓉:〈108課綱第四學習階段國語文閱讀素養線上評量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3卷第4期,2018年。
廖寅:〈宋真宗「勸學詩」形成過程及作為原因考述〉《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第3期,2018年。
胡琦:〈宋元理學家讀書法與「唐宋八大家」的經典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2期,2018年。
崔允漷:〈素養與知識、技能、能力的區別〉,《基礎教育課程》,第3期,2018年。
張瑞:〈科舉考試對晚明印刷業的影響〉,《出版史話》,第15期,2019年。
陸敏珍:〈黃金屋與聖賢事:兩宋的勸學文〉《文學遺產》,第1期,2021年。 
學位論文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麥傑安:《明代蘇常地區出版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建:《明代出版思想史》,蘇州: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素珍:《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以PISA2009閱讀素養評量內涵為教學策略》,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彥妏:《18歲高中生國文核心素養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安娜:《明代時文閱讀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
王厚俊:《運用PISA閱讀素養為教學方式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羅珮瑩:〈PISA閱讀素養融入於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臺北: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2018年。
網站資料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PISA 201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Problem Sloving and Finanical Literacy”, 2013. https://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2012%20framework%20e-book_final.pdf.(2021.03.01檢索)。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kills Outlook 2013- First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of Adult Skills”, 2013. 
https://www.oecd.org/skills/piaac/Skills volume 1 (eng)--full v12--eBook (04 11 2013).pdf(2021.03.01檢索)。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PISA 2018 reading literacy framework” ,2018.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isa-2018-assessment-and-analytical-framework_5c07e4f1-en(2021.03.01檢索)。
PISA國家研究中心:〈臺灣參與PISA2009年精要報告〉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1_1205_guide_reading.pdf (2021.03.01檢索)。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2年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1_1205_guide_reading.pdf (2021.03.01檢索)。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10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國文考科 (選擇題) 〉https://www.ceec.edu.tw/files/file_pool/1/0l069610597439395113/110%e5%ad%b8%e6%b8%ac%e5%9c%8b%e6%96%87%e8%a9%a6%e5%8d%b7.pdf (2021.06.23檢索)。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站,2008年1月。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99%E6%99%AE%E9%80%9A%E9%AB%98%E4%B8%AD%E8%AA%B2%E7%A8%8B%E7%B6%B1%E8%A6%81.pdf(2021.03.01檢索)。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2013年。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2021.03.01檢索)。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條、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素養」literacy詞條
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1207_2009pisa_report.pdf(2021.03.01檢索)。
《師資培育法》第4條,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2021.03.01檢索)。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升評量層次的新題型:選擇與非選混合題〉《選才電子報》,第291期,2018年。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cont?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qperoid=0J151636112592348448&sid=0J154406978076732468(2021.03.01檢索)。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數學應試指南》,2013年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sample_papers/2009/2013_0311_guide_mathematics.pdf(2021.03.01檢索)。
鄭永福:〈PISA 對各國教育改革的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 181 期。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81&content_no=3205 (2021.03.01檢索)。
鄭永福:〈PISA 對教育影響的反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 183 期。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183&content_no=3238(2021.03.01檢索)。 
聯合報數位平臺:〈 【數字看教育】學測、會考國文比「速讀」? 1分鐘消化135字〉。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112661。(2021.03.01檢索)。
聯合新聞網:〈大考素養題太長 教師籲考試時間延長10分鐘〉。https://udn.com/news/story/6925/4708408(2021.03.01檢索)。
彭杏珠:〈一次看懂大學考招、108課綱〉遠見網站。https://www.gvm.com.tw/article/38286(2021.03.01檢索)。
外文部分
Goodman, K. S. Psycho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 In P. Pimsleur & T. Quinn (Eds.), 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