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1615511200
DOI 10.6846/TKU.2016.00809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五、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新住民教育內涵之多元文化觀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Content Analysis of New Immigrants Education in the 5th and 6th Grad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from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蘇穎群
研究生(英文) Ying-Chun Su
學號 6037500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7-19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
委員 - 張月霞
委員 - 李涵鈺
關鍵字(中) 多元文化
新住民教育
核心課程綱要
內容分析
關鍵字(英) Multicultural
New Immigrants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Content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檢視康軒及和翰林二個版本國小五、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第五冊至第八冊)其在多元覺知、族群關係、文化探究及社會正義等四個主題軸的呈現情形,以提供未來修正更具備多元文化觀點與族群觀點之課程教材。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探討族群關係理論、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社會重建理論、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並以「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發展出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內涵表現分析表為研究工具。
依據上述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康軒版教材,「多元覺知」主題軸表現以第七冊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第八冊,第五、六冊未出現;「族群關係」主題軸表現以第七冊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第八冊,第五、六冊未出現;「文化探究」主題軸表現以第五冊及第八冊所占的比例較高,第六、七冊未出現;「社會正義」主題軸表現以第五及八冊所占的比例較高,第六、七冊未出現。
二、翰林版教材,「多元覺知」主題軸,各冊出現的百分比高低排序是第六冊、第八冊、第五冊及第七冊。「族群關係」、「文化探究」、「社會正義」三個主題軸第五冊~八冊均未出現。
三、就多元文化族群關係觀點,康軒版教材在「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表現多於翰林版教材,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the presentation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theme axises, including Awareness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Ethnic Relations,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with “The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New Immigrants Education (abbreviated bellow as ‘the MNE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5th and 6th grad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volum 5 to volum 8) in Taiwan, one of which was published by Kang Hsu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abbreviated bellow as “KH version”) and the other of which was published by Han Lin Publishing Co., Ltd. (abbreviated bellow as “HL version”),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proposed amendments so that the curriculum materials will contain more completely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the ethnic perspectiv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content analysi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heories of ethnic relation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current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Taiwan. A newly developed “Connotation Presentation Analysis Table” based on the MNE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and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In KH version,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the theme axis of “Awareness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is in the 7th volume, the second highest is in the 8th volume, while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5th and the 6th volumes. Also,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the theme axis of “Ethnic Relations” is samely in the 7th volume, the second highest is in the 8th volume. Still, the textbooks don’t talk about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5th and the 6th volumes. As for the theme axises of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the proportions are higher in the 5th and the 8th volumes, but the two theme axises could not be found in the 6th and the 7th volumes.
2. In HL versi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eme axis of “awareness with multiple perspectives” from high to low is the 6th volume, the 8th volume, the 5th volume, and the 7th volume. However, the three theme axises of “Ethnic Relations”, “Cultural Explor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were not found in the textbooks from the 5th to the 8th volumes.
3.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thnic Relations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 curriculum materials of KH version present the theme axises of MNE Core Curriculum guidelines more and better than those of HL version do. This study made suggestions in the end for future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i
表目次……………………………………………………………………………ii
圖目次……………………………………………………………………………iii
第一章  緒 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06
第三節 名詞釋義………………………………………………………………0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族群關係理論…………………………………………………………10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15
第三節 社會重建理論…………………………………………………………21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新住民教育……………………………………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4
第一節 康軒版教材內容「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的分析………54
第二節 康軒版教材內容「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的分析………63
第三節 康軒與翰林二個版本的綜合分析比較………………………………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結 論……………………………………………………………………87
  第二節 建 議……………………………………………………………………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1
  英文部分…………………………………………………………………………100

表目次
表2-1-1  學者對於族群(ethnic group)的定義……………………………10
表2-2-1  多元文化的教育目標…………………………………………………18
表2-4-1  社會學習領域與新住民相關之能力指標及概念分析………………24
表 2-4-2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的相關內涵一覽表……………………………………………………………………27
表2-4-3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的內涵對照表………………………………………………………………..…28
表3-2-1  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出版資料整理…………………………37
表3-3-1  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段落數統計表…………………………38
表3-3-2  「新住民教育之核心課程綱要」主題軸、核心概念與能力指標對照表……………………………………………………………………39
表3-3-3  教材內容在多元文化-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內涵表現劃記表……41
表3-3-4  劃記標準說明表………………………………………………………45
表3-3-5  劃記表格示例表………………………………………………………47
表3-3-6  康軒版課文分析之評分者相互同意度………………………………49
表3-3-7  康軒版課文分析之評分者相互同意度………………………………50
表4-1-1  康軒版5~8冊各類型教材的百分比及次數統計表…………………55
表4-1-2  康軒版5~8冊各類型教材的百分比統計表…………………………55
表4-1-3  康軒版5~8冊教科書各冊學習目標及學習單元表…………………59
表4-2-1  翰林版各類型教材的百分比及次數統計表…………………………64
表4-2-2  翰林版5-8冊各類型教材4冊的百分比及次數統計表……………64
表4-2-3  翰林版5~8冊教科書各冊學習目標及學習單元表…………………68
表4-3-1  二個版本在三個分類及四個主題軸內涵占版本的百分比排序表………………………………………...……………………………...74
表 4-3-2  二版本5~8冊三大類的教材類型(A、B、C)及四個主題軸(C1、C2、C3、C4)出現在各版本的百分比表……………………………………75
表4-3-3  二版本教材內容敘述符合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次數及百分比統計表…………………………………………………………………77
表4-3-4  二版本教材類型分布排序表…………………………………………78
表4-3-5  各類型教材內容版本排序表…………………………………………79
表4-3-6  康軒版教材段落主題軸/核心概念/能力階段資料分析……………85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32
圖3-1-2 研究流程圖………………………………………………………………34
圖 3-3-1 翰林版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課人口現象與政策(頁74-77)…………47
圖 4-1-1 康軒版5~8冊A、B、C三類次次數分配圖……………………………57
圖 4-1-2 康軒版5~8冊A、B、C三類次分配百分比圖…………………………57
圖 4-1-3 康軒版5~8冊C類4個主題軸出現次數分配圖………………………58
圖 4-1-4 康軒版第五冊第三單元第1課社會規範面面觀-宗教信仰圖4………61
圖 4-1-5 康軒版第五冊第三單元第1課社會規範面面觀-宗教信仰圖5………61
圖 4-1-6 社會FUN輕鬆-甘地的不合作運動(頁72-73)…………………………62
圖 4-1-7 圖說(民國78年…外籍勞工) …………………………………………63
圖 4-1-8 圖1(政府開放外籍勞工…正常運作。)…………………………………63
圖 4-2-1 翰林版5~8冊A、B、C三類次數分配圖……………………………65
圖 4-2-2 翰林版5~8冊A、B、C三類次數分配百分比圖…………………………66
圖4-2-3 翰林版教科書各冊在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的次數分配圖……………67
圖4-2-4 翰林版第六冊第三單元第3課我們的政府與人民(頁42-45)……69
圖4-2-5第八冊第一單元第1課宗教與人類生活(頁6~7) ……………………70
圖4-2-6第八冊第一單元第1課宗教與人類生活(頁8~9) ……………………71
圖4-2-7第八冊第一單元第1課宗教與人類生活(頁10~11) …………………71
圖4-3-1 二版本在四個主題軸的比較……………………………………………76
圖4-3-2 二版本在四個主題軸次數分配圖………………………………………77
圖4-3-3二版本教材內容在新住民核心課程綱要四主題軸分布情形…………80
圖 4-3-4 康軒版5~8冊ABC類出現百分比圖……………………………………82
圖 4-3-5 翰林版5~8冊ABC類出現百分比圖……………………………………82
圖4-3-6 康軒版第七冊第五單元第1課臺灣的人口(頁77) …………………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巿:臺灣書店。
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2014年11月8日)。國際教育課程主題軸。取自http://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Page=1-A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6年6月)。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教育部統計處104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取自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316035&ctNode=29699&mp=1
方炳林(民60):課程的哲學基礎。國教世紀,第六期:6-11。
方德隆(譯)(2004)。A.C.OrnStein & F.P.Humkins 著。課程基礎理論(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I,4thed.)。台北:高等教育。
方德隆主編(2003):課程理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課講義。
王婷瑟(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東南亞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一理論與實証。台北:幼獅文化。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Apple 著。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
王雅玄(2013)。國際理解與己他關係-國際教育中臺灣意象的解構與重構,教育資料與研究,110,49-72。
王文科(民91):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司  琦(民82):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朱佳俐(2013)。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分析(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美枝(199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涵鈺,陳麗華(2005)。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課程與教學季刊,8,35-56。
呂庭妤(2012)。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新移民子女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詞書。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文靜(民90):重建主義教育思潮與布萊彌德思想。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9期,頁75-84。
吳俊升(民80):教育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書局。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清山(200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瑞榮(1988)。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趨勢及其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彥伶(2012)。中小學全球教育指標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淑絹(2011)。「來說多元文化故事」-運用新北市新住民多元文化會本於低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寶山編譯(民77):人文主義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邱兆偉(民85)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民82)西方教育哲學論叢:第二輯。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邱兆偉(民77):存在主義哲學與教育思潮。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
周佩儀(民88):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湖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淑卿(2002):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集刊,48輯1期,頁137-151。
施良方(民86):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胡素慈(民89):赫欽斯的永恆教育觀及其對我國大學教育之啟示。教育研究,8,345-357。
洪雯柔(民90):比較教育學者康爾德。比較教育通訊。
徐子淇(2011)。新移民女性就業困境與培力政策之評析:以東南亞新移居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俐慧(2013)。新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徐宗林(民62):赫欽斯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景。
徐宗林(民68):重建主義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徐宗林(民77):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頁231-265。
陳吳煜(2012)。現職教師對教科書內容分析之初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06。
高婉貞(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秦葆琦(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台北:省國教研習會。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夏曉鵑(2012年10月5日)。新移民勇敢站出來。公民新聞。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101417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原作者:J. A. Banks&C. A. M. Banks)。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9)
陳美芝(2010)。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新移民族群意象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靜(2012)。國民小學六年級實施新移民文化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淑蘭(2010)。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慧屏(2003)。臺灣民眾態度大調查:關起大門還是敞開心胸?。大地地理雜誌,188,72-79。
陳薇亘(2013)。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多元文化概念與取向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曉芳(2012)。國小低年級實施多元族群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麗華(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臺灣民主季刊,8(1),47-82。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五南。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3(2),1-18。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芬(1994)。從社會變遷看國小社會科課程目標之演變,國教之聲,28(2),p6-9。
陳國彥(1998)。臺灣的課程改革與社會科批判思考教學。文教新潮,3(5)。18-21。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陳麗華、周愫嫻、張益仁(1996)。健檢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標準。初等教育學刊,5,175-204。
陳麗華(1997)。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國教月刊,43 卷(7/8)期,44-53。
陳麗華(1998)。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評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85-99。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教學策略(P193-256)。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彭增龍(2002)。社會參與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施。載於台南師範學院、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辦《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論文集。
陳麗華(2005)。課程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辨證──以社會重建主義課程的實踐為例。發表於 2005 年 11 月 22、23 日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舉辦之「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國際研討會。未出版。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住民教育內涵。台北:五南。第二版。
陳伯璋(1999)。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1-16。
陳炫任(2013)。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8,35-65。
陳炫任(2011)。從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論弱勢者教育之法制內涵,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1-34。
陳伯璋(民76):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昭樺(民88):重建主義教育哲學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載於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7期,頁217-231。
陳迺臣(民77):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陳韻如(民82):阿德勒之教育思想及派代亞計畫。教育資料文摘,32,138-151。
馬康莊、陳信木譯(2003)。社會學理論(原作者:George Ritzer)。台北:巨流。
孫以柔(2012)。國中階段新移民課程方案發展與教學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榮崇、徐瑞霙(2007)。從跨國主義談臺灣外籍新娘及第二代的鄉土認同-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0(1),43-64。
徐榮崇、葉富強(2006)。性別角色的跨國思維:以布理斯本的一點五代臺灣移民為例,人口學刊,32,43-81。
教育部(2005)。93年-97年教育施政主軸-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index.php?op=printView&articleId=773&blogId=34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09)。98年-101年教育施政藍圖。取自http://www.ymhs.tyc.edu.tw/principal_all/principal_su/WebPage/教育施政藍圖.htm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1)。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0)。國民申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103-127。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3。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許丞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之淇(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莊勝義(2009)。從多元文化觀點省思「弱勢者」的教育「問題」與「對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1,17-56。
彭麗琦(2013)。「新移民子女文化回應課程方案」建構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喬治奈特著 陳迺臣譯(民77):教育哲學。高雄:復文書局。
黃之泓(2012)。拒絕再製與多元文化教學:以東南亞新住民子女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玉鈴(2010)。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50)。台北市:臺灣書店。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美(2010)。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東南亞多元文化教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黃政傑(19gla)。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1b)。社會科課程設計的基礎。教育資料集刊,16,219-233。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5)。鄉土教育。台北:漢文。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黃譯瑩(2000)。「開放」之後,九年一貫課程中教科書再建構: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師大學報,45(2),17-36。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5 輯,15-34。單文經(2001)。國民中小學實施課程統整的省思。《文教新潮》(New Waves-EducationalResearch & Development),2001,6(1),7-13。
單文經(2004)。二項美國進步論社會領域課程改革史實的啟示。以專題講演方式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2004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8 月 13-14 日。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單文經(2004)。論革新課程實驗之難成。教育研究集刊,50(1),1-32。
    程繼隆主編(1995)。社會學大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Pp.809-831)。台北:東華。
楊  瑩(民87):教育機會均等。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頁269-313。
楊國賜(民67):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台北市:水牛。
楊國賜(民69):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赫欽斯著 陸有銓譯(民83):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衝突。台北:桂冠。
詹棟樑(民84):現代教育思潮。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五南。
詹棟樑(民88):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詹宜珮(2009)。東南亞女性生活現況子女教養情況與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桃園縣快樂國小四位新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溫琇斐、陳麗華(2013)。小學社會教科書中的非洲與非洲人圖像,教科書研究,6(1),125-137。
葉學志(民74):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2003)。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5-56。
閻美瑜(2011)。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現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科書之內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用生(1991)。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的再建構。高雄:麗文文化。
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歐用生(民80):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劉昌樹(2012)。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在國小階段的實施歷程與困境:以新北市安坑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6。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取向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高雄復文。
鄭智陽(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新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鍾殷泉、張華主編(2002)。理解課程(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曉盈(2011)。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篇新移民議題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譚光鼎(2005)。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113-135)。台北:空中大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
嚴震生(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實現金恩夢,臺灣呢。聯合報民意論壇。
龔元鳳(2015)。論我國以多元文化為國家定位的爭議:從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
    正義的觀點,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89-110。









英文部分
Allport,G.W.(1954)。The nature of prejudice.Cambridge,MA:Anderson Wesley.
Al-Ali, N. and Koser, K. (2002). Trans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home. In Al-Ali, N. and Koser, K. (Eds.), New approaches to migration?─Transnational communit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pp. 1-14). Lodon, England: Taylor and Francis Books Ltd.
Banks,J.A.&Banks McGee,C.A. (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Boston:Allyn&Bacon.
Banks,J.A. (1994).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Banks,J.A. (Ed.) (1995).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Y.:Macmillan.
Bennett,C.I. (2011).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and Bacon,7rd ed,).
Barr, Barth, and Shermis(1977)Defining the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C:National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Bloome, D. & Egan-Robertson, A. (1998)Introduction. In David Bloome & Ann Egan-Robertson(Eds.)Studentsasresearchersofcultureandlanguageintheir owncommunities. N. J. Cresskill, Hampton Press, INC., xi-xxi.
Curry,T.&Bloome,D. (1998)Learningtowritebywritingethnography,InDavid Bloome&AnnEgan-Robertson(Eds.)Studentsasresearchersofcultureandlanguage in theirown communities. N. J.:Cresskill, Hampton Press, INC.,37-58.
Couper,M.R. (1984).The Delphi technique:Characteristics and sequence model.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7(1),72-77.
Choi,J. (2010)。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The Social Studies,101,174-178.
Delbecq,A.L.,Van de Ven,A.H.,&Gustagson,D.H. (1975).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NJ: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Evans.R.W. (2004).The Social Study Wars:What should we teach the children? NewYork:TeachersCollege.GeorgesS.Counts(1995).DaretheSchoolBuilda New SocialOrder ? Londo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Gay,G(1995)。Curriculum theory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B.J.A. Banks&C.A.M.Banks(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sucation,25-43.USA:Macmillan Publish.
Gollnick,D.M.and Chinn,P.C. (1990).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Merrill.
Grant,C.A.& Ladson-Billings,G.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AZ:Oryx Press,
Grant,Carl.A.&Sleeter,C.E. (1996).After the School Bell Rings.Washington.D.C.:Falmer Press.
Hilda Hernandez(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Teacher’s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Columbus : Merrill.
Kinchelor,J.L.,Pinar,W.F.(1991).CurriculumasSocialPsychoanalysis-The Significance ofPlace.N.Y.:SUNY.MarianSaizman&TeresaReisgies(Eds.). (1991).150Ways TeensCan Make a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Press.
Nieto,S. (1996).Affirming Diversity: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ew York:Longman Publishers.
Pate.S.S. (1996).SocialStudies : ApplicationsforaNewCentury.N.Y.:Delmar PublisgersInc.
Sleeter,C.E.&Grant,C.A. (1999).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class,and gender.Columbus:Merrill.
Suzuki,B.H. (1984).”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Vol.16,No.3,pp.294-322.
Tiedt,P.L.&Tiedt,I.M(1979).Multicultural Teaching:A Handbook of Activities,Information,and Resources.Boston:Allyn&Bacon.
Tolo.Kenneth W. (1998).An Assessment of 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 PromotingCitizenshipinClassroomandCommunities.Austin: LyndonB.JohnsonSchoolOfPublic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Zevin.J. (2000).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USA: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