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1521132700
DOI 10.6846/TKU.2015.00807
論文名稱(中文)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的文化戰略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cultural strategy toward Taiwan during the Jin-tao Hu's er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李明凱
研究生(英文) Min-Kai Lee
學號 6003301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4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李功勤
委員 - 廖德智
關鍵字(中) 和平發展
文化
市民社會
文化戰略
關鍵字(英)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culture
culture strategy
civil socie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主在探討胡錦濤時期對台文化戰略的思想、計畫、行動。本論文以環境分析做為起點,胡錦濤上台面臨持續經濟發展以維持中共政權的需求,在國際環境和國內因素壓力下,中共對外宣其採行和平發展大戰略,乃不威脅國際現有秩序,並以經濟發展與合作雙贏為主軸的對外採取「和平友好」之外交。然而,中共內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問題,特別又以台灣問題最為棘手,可能引發戰爭而使和平發展大戰略的崩盤或懦弱的作為導致中共政權的垮台。因此,中共試圖透過文化戰略一方面來弱化台灣人民對於獨立的傾向,一方面也為未來政治的統一鋪路。

    胡錦濤的文化戰略是以兩岸民族文化作為核心訴求、和平雙贏作為包裝的脈絡來進行對台灣人民的價值改造。藉由尋根、交流、合作的形式來進入台灣教育、宗教、利益團體、大眾媒體四個重要的市民社會領域。教育上,集中影響大量青年學子為中心,來增強下一代年青人的中國意識和未來與大陸社會接軌;宗教上,則是打者增加兩岸一家人的感覺,用強化兩岸宗教文化的相同性和未來的整合性來凸顯兩岸同根同源、互助合作的價值;利益團體上,則是推行「引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大量的吸收台灣民眾來大陸或直接進入大陸資訊相對若後的地方,以促使台灣民眾對大陸印象的改觀和向具備敵視大陸的台灣群體釋出善意;大眾媒體上,核心是以打造民族高度的傳播,透過全面的掌握台灣媒體界以控制輿論,和播出經生活化包裝並具有特定符號意義的節目來影響台灣民眾。然而,中共在文化為政治服務前提下,政治行為上尚不能吻合其文化戰略的訴求,大陸社會又尚未具有吸引台灣人民的文化實力下,其文化戰略效果不彰。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keep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PC) regime and under circumstance of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internal problem, Hu JinTa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 clams China is taking a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will not threat the ord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will adopt “Good-neighborly Foreign Policy” that core value of this policy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in-win principle.  However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especially on Taiwan issue could make the inside of China cause war and break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or even to make CPC collapse. So the CPC’s culture strategy is to decline the willing of Taiwanese people independence and to construct the consensus of politic unity in Taiwan cross-strait. The core of Hu’s culture strategy is national culture; it tries to get peace and profit to affect Taiwanese people to accept their politic value. Through the way of trace back, intercommunion and cooperation to get into Taiwan’s four main civil societies which are education, religion, interest group and mass media. 
First is education, it focus on increasing young students’ Chinese identity to let them adapt Chinese society; Second is religion, it plans to emphasize the ideology that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 a one big family, and use the similar fountainhead of culture to encourage mutual cooperation. Third is interest group, it implement “going global and bringing-in” doctrine, that is to seek mass Taiwanese come to Mainland China and to abroad Taiwan to revise Taiwanese point of view from inimical to friendly. The last one is mass media, by controlling Taiwan’s mass media, it can embed it’s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aiwan society with broadcast the common show has special intention symbol. But CPC’s culture strategy have not been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of the politic behavior can’t match the culture severs polity principle and it doesn’t have attractive culture power to Taiwanese peop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戰略背景	25
第一節 中國威脅論與機會論	25
第二節 台獨意識與中國意識	29
第三節 社會經濟與民族主義	34
第二章 中共對台灣文化戰略思考	40
第一節 相嵌於和平大戰略下的文化戰略	40
第二節 塑造和平反獨	46
第三節 打造中華家族	51
第三章 中共對台灣文化戰略計畫	58
第一節 中共在教育上的文化戰略計畫	58
第二節 中共在宗教上的文化戰略計畫	60
第三節 中共在政黨上的文化戰略計畫	64
第四節 中共在媒體上的文化戰略計畫	70
第四章 中共對台灣文化戰略行動	77
第一節 中共在教育上的文化戰略行動	77
第二節 中共在宗教上的文化戰略行動	86
第三節 中共在政黨上的文化戰略行動	97
第四節 中共在媒體上的文化戰略行動	104
第五節 中共文化戰略的評估	109
結論	118
參考資料	122


圖目錄
圖0-1 〈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1992~2012.12)〉	2
圖0-2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2012.12)〉	8
圖0-3 文化的分類	19
圖0-4 論文架構圖	23
圖1-1 〈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對戰爭意願的影響〉	34
圖3-1 〈臺商對中國大陸與其他海外地區投資金額變化(1987 年~2012 年)〉	67
圖3-2 〈失業率與對中國大陸投資占我國國內投資比重〉	68
圖3-3 〈兩岸貿易導致窮人變多?對中國貿易依存度與台灣貧窮率的高度相關性〉68
圖4-1 〈2002-2012校際合作簽約數〉	82
圖4-2 〈大陸學校教職員十一年來來臺從事文教交流活動人數統計圖〉	84
圖4-3 〈臺灣各公私立大學十一年來陸生來臺研修人數統計圖〉	85
圖4-4 〈兩岸關係與印象: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關係與印象〉	110
圖4-5 〈兩岸最後可能變成、或接近何種關係: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關係與印象〉	113











表目錄
表0-1: 〈有關臺灣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內容,請問您認為是完全相同,大部分相同,大部分不同,還是完全不同?〉	3
表1-1〈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國際比較〉	36
表4-1〈兩岸2002到2012的校際交流簽約狀況〉	82
表4-2〈那請問您最不能接受哪一種立場?〉	114
表4-3 〈有人主張「如果臺灣宣布獨立後,仍然可以和中國大陸維持和平的關係,則臺灣應該成為一個新國家」。請問,您同意還是不同意這種主張?〉	115
表4-4〈有人主張「就算臺灣宣布獨立後,會引起中國大陸攻打臺灣,臺灣還是應該成為一個新國家」。請問,您同意還是不同意這種主張?〉	115
表4-5 〈有人主張「就算中國大陸和臺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差別相當大,兩岸還是應該統一」。請問,您同意還是不同意這種主張?〉	116
表4-6 〈有人主張「如果中國大陸和臺灣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條件相當,則兩岸應該統一」。請問,您同意還是不同意這種主張?〉	11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丁松泉。《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11中共年報》。臺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1。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輯。《2012中共年報》。臺北市:中共研究雜誌社,2012。
方蘭生。《傳播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天濱。《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2005年。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
王信賢。〈中國大陸社會變遷〉,李明英,《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
包宗和。《國際關係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台灣接管計畫綱要〉,陳興唐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臺北市:人間出版社,1992年。
田飛龍。《香港政改觀察 -- 從民主與法治的視角》。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5年。
成露茜。《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縣:正中書局公司,2009年。
朱三才。〈1989-2011 台灣教會教勢統計〉,《2011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臺中市:基督教資料中心,2012年。
朱高正。〈台灣意識的困境與出路-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的契機〉,《中國文化與中國未來》。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共對臺文教交流策略文件彙編》。臺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吳建德。《兩岸關係新論》。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2012年。
吳清山。《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吳惠巧。《台灣宗教社會觀察》。臺北市:大元書局,2005年。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市: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
宋光宇編譯。《人類學導論》。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李白虹。《防阻顛覆戰爭的心理戰略》。臺北市:台灣新生報社,1981年。
李京文。《文化力與文化產業》。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杜聖聰。《兩岸真相密碼:中共對臺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
明居正。《大美霸權的浮現 : 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財團法人群策會。《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財團法人群策會,2012年。
趙建民。《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縣: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8年。
祁伯爾(Kuiper, B. K.)。《歷史的軌跡 : 二千年教會史》。臺北市:校園書房,1986年。
張銘清。《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2002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
俞雨霖。《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臺北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4年。
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趙建民。《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臺北縣: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
胡逢瑛。《政治傳播與新聞體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
范世平。〈第六章 兩岸文化交流與演變〉,王央城編,《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縣:國防大學戰略硏究所,2007年。
孫元衡。《赤嵌集》。臺北市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孫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9年。
涂成林。《國家軟實力與文化安全研究:以廣州為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翁羅素(Russell Ong)。《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3年。
耿曙。〈中共邀訪台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
袁紅冰。《台灣大劫難 2012不戰而勝台灣》。臺北縣:星島國際公司,2009年。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長。《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高輝。〈中共意識型態研究〉,《中國研究導論》。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陸委會,2007年。
基辛(R.Keesing,1935-1993)。張恭啟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康照祥。《媒體識讀》。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張五岳編。《兩岸關係研究》。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市: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與現勢》。臺北縣: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4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茂桂。《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市:群學出版公司,2009年。
張家麟。《大陸宗教團體歷年來從事兩岸交流之研究》。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2010年。
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兩岸宗教現況》。臺北市: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1年。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市:周知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郭洪紀。《臺灣意識與中國情結》。臺北市:慧明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陳力丹。《輿論學 : 輿論導向研究》。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1999年。
陳正茂。《台灣經濟史》。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10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
彭百顯。《臺灣改造經濟學》。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2年。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臺北市:東大出版圖書公司,1989年。
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兩岸宗教現況》。臺北市: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1年。
湯紹成。《兩岸關係綜論》。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年。
程全生。《政黨與政黨政治》。臺北市:華欣文化出版社,1989年。
耿曙編。《台商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市: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楊青矗編。《臺灣命運中國結》。臺北市:敦理出版社,1987年。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
黃國昌。《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楊開煌。《新局:對胡六點之解讀》。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2009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曹雷雨等譯。《獄中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虞義輝。《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詹姆斯•約爾(James Joll)。《葛蘭西》。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兩岸宗教學術研討會。《兩岸宗教現況》。臺北市:財團法人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1年。
劉文斌。《臺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臺北市:問津堂書局,2005年。
《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8期,2009年8月15日,頁4-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2年。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曹錦清等譯。《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二、	外文專書

Beaufre Andre. A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R. H. Barry, translator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5.

Beaufre Andre. Deterrence and Strategy, R. H. Barry, translator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96.

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offmann Stanley. Gulliver's Troubles .New York : McGraw-Hall,1968.

M.Wachman Alan. Why Taiwan? Geostrategic Rationales For China’s Territorial Integrity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Beaufre Andre. 1940:The Fall of France .Cassell; First British Edition edition , 1967.

Anne Marie Brady. Marketing dictatorship :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Anthony D. Smith. National identity .Reno :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1991.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Verso, 1991.

David A. Shlapak .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RAND ,Santa Monica ,2000.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 Norton, 2001.

John King Fairban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1.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 Public Affairs, 2004.

Joseph S. Nye. The future of power .New York : PublicAffairs, 2011.

Jurgen Habermas ;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rederick Lawrence.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989.

Richard C. Bush. Untying the knot :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5.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Free Press; New edition edition,2002.
Shelley Rigger. Why Taiwan matters : small island, global powerhouse,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2011.
Susan L. Shirk. China : fragile superpower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Hungdah Chiu, ed.,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1979.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chessboard :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 BasicBooks, 1997.

三、	中文期刊

林奇伯。〈台灣人才保衛戰 兩岸留學生、家長、校長意見大調查〉,《遠見雜誌》,2010年3月號,第285期。<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846_3.html>。
林倖妃,〈報告主任,我們買了《中時》〉,《天下雜誌》,第416期,2009年2月25日。<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1838>。
〈傳回耶路撒冷運動國際諮商會議〉,《大使命 雙月刊》,第52期,2004年10月號。
王建民,〈「台灣主體意識」的社會政治影響分析〉,《中國評論》,第188期,2013年8月。
王高成,〈台海危機10週年的省思與啟示〉,《全球防衛誌》,第261期。<http://www.diic.com.tw/mag/mag261/261-8-5.htm>。
石之瑜,〈消失的中間選民:2004 年總統大選對空間理論的修正〉,《問題與研究》,44卷,4期,2005年7、8月。
俞振華,〈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第十七卷,第二期,2013年12月。
施正鋒,〈台灣意識的探索〉,《共和國》,第10期,1999年10月。<http://www.wufi.org.tw/%E5%8F%B0%E7%81%A3%E6%84%8F%E8%AD%98%E7%9A%84%E6%8E%A2%E7%B4%A2%EF%BC%88%E4%B8%8A%EF%BC%89/>。
洪鐮德,〈馬克思主義與傳播理論〉,《傳播文化》,民國88年,第7期。
耿曙,〈中共邀訪台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2010年 9 月。
袁偉時,〈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冰點》,第574期,2006年1月11日。<http://blog.roodo.com/jiadoldol/archives/1080889.html>。
陳美春,《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文化戰略與作為研究:2002-2007》(臺北縣:淡江大學,2007年),頁32-74。
曾秋英,〈中國大陸人口紅利優勢告終〉,《貿易》,第241期,2011年7月,頁40-41。
楊玉惠,〈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立法沿革及相關配套〉,《國家菁英季刊》,第七卷,第三期,2011年9月1日,頁95。
董立文,〈中國對台灣的文化攻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9期,2010年3月30日,頁27。
甄鳳玲,〈我對「傳回耶路撒冷運動」的一點反思〉,《浸傳網期刊》,第36期,2009年4月。<http://www.hkbm.org/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88&Pid=10&Version=36&Cid=92&Charset=big5_hkscs>。
趙文衡,〈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八期,2000年8月。
顧爾德,〈國共論壇到底是什麼東西?〉,《新新聞週刊》,第1138期,2008年12月。<https://sites.google.com/site/lianganguanxiluntan/shou-ye-1/lun-tan-cheng-yuan/gu-er-de/guo-gong-lun-tan-dao-di-shi-shen-me-dong-xi->。

四、	外文期刊

John Ikenberry ,”The Rise of China and Future of the West,” Foreign Affair 87 , no.1 (Januarry-February 2008),p23-38.

Nancy Bernkopf Tucker,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Abandon Taiwa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1,Autumn, p32-33.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affairs, 1999, march/april issue.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54797/samuel-p-huntington/the-lonely-superpower.read:11.5.2014.

五、	中文報紙

劉屏,〈國務院發言人 包潤石:美國在等台灣回應〉,《中國時報》,2003年12月21日,版A3。
〈北京千人夏令營 台生不覺統戰〉,《中國時報》,2006年7月14日,A17版。
〈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順利對話:達成持續互動共識 建立卓越學術主體性〉,《政大校訊》,2010年11月15日,A1。
〈2014赴陸台生逾萬人 比來台陸生多〉,《台灣立報》,2015年1月27日,A4版。

六、	中文網路資料

林濁水,〈強本漸進的中國政策〉,《98年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l_lin.htm#01>。  
〈2010年賈慶林作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國發展門戶網》,2010 年 03 月 03 日。<http://cn.chinagate.cn/zhuanti/2010lh/2010-03/03/content_19514764_2.htm>。〈賈慶林20日出席第二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的致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6月20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10-06/20/content_1632114.htm>。
〈第四屆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簡況〉,《媽祖文化網》。<http://www.mazu.name/wap/news.asp?dataID=122>。
〈2010年海峽兩岸媽祖信仰文化論壇〉,《台灣媽祖聯誼會》,2010年。<http://www.taiwanmazu.org/news/news_print.asp?news_id=N000000004>。
〈論壇籌備大事紀〉,《中國網》,2006年。<http://wbf.china.cn/BuddhistForum-c/2006-03/23/content_112694.htm>。  
〈兩會簡介〉,《中國基督教網站》。<http://www.ccctspm.org/quanguolianghui/lianghuijianjie.html>。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customer/introduce>。
 張錦華,〈2012 年「臺灣四報刊載中國參訪團新聞分析」: 新聞素質、操控框架以及意識形態分析〉,《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3年04月14日。<http://mediawatch.org.tw/research_project/2095>。
〈分析:下屆港特首選舉 真普選假普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中文網)》,2014年 8月 27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8/140827_hk_election_analysis>。
方生,〈中國大陸與台灣、香港的經濟合作與聯合〉,《海峽評論》,1991年4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4.html>。 
〈美日安保條約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1998年2月13-15日。<http://taiwan.yam.org.tw/china_policy/p_us-jp1.htm>。
劉久清,《論「個體自主性」與社會問題研究》,《中央研究院》,1999年12月29日。<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sp/socialq/liu_jiu_qing.htm>。
徐博東,〈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2001年8月10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CC/haixia/50156.htm>。
潘錫堂,〈布江會談與美「中」台關係〉,《國政評論》,2001年10月21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249.htm>。
〈佛指來台 -兩岸宗教交流開啟新頁〉,《台灣光華雜誌》,2002年3月。<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239103065c.txt&table=0&h1=5Y%2Bw54Gj5a%2Br55yf&h2=5a6X5Pwz>。
李華球,〈大陸刪除台商學校「認識台灣」教材的背後意涵〉,《國政評論》,2002年7月12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16.htm>。
袁鵬,〈深度報道:美國老冒出「中國威脅論」〉《人民網》,2002年8月05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4/20020805/792175.html>。
施正鋒,〈民族自決權──台灣獨立建國的民族主義觀點〉,2002年8月15日。<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20815.htm>。
彭維學,〈陳水扁是如何推動「去中國化」運動的〉,《中國網》,2002年1月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Jan/94130.htm>。
〈兩岸媒體聯合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知識大賽〉,《中央電視台》,2002年12月6日。<http://www.cntv.cn/lm/523/51/71295.html>。
黃光國,《教改萬言書》,2003年7月。<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edu%20reform.htm>。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第七屆,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五屆第二次全體委員會會議在滬舉行〉,《CNKI學問》,2004年12月27 日。<http://xuewen.cnki.net/CJFD-TFZZ200502001.html>。
〈吳國禎:大陸一貫坦誠善意務實地發展兩岸關係〉,《人民網》,2005年03月1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33746.html>。
〈協會概況〉,《新華網媽祖在線》,2005年4月23日。<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fj.xinhua.org/mazu/2005-04/23/content_4118785.htm>。
〈徐博東:大陸已掌兩岸關係主導權〉,《中國評論》,2005年6月11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0/0/6/6/100006687.html?coluid=33&kindid=4370&docid=100006687&mdate=0217093136>。
〈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實錄〉,《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05年8月24日。<http://www.gwytb.gov.cn/xwfbh/201101/t20110106_1679246.htm>。
〈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章程〉,《新華網媽祖在線》,2005年10月27日。<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fj.xinhua.org/mazu/2004-10/27/content_4118751.htm>。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在京成立〉,《中國民族報》,2005年12月30日。<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06-01/10/content_25134.htm>。
〈國共論壇在即 陸委會邀民進黨與黨團會商〉,《大紀元》,2006年4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4/10/n1283114.htm>。  
〈和平發展的中國,期待和諧共生的世界〉,《中國網》,2006年4月13日。<http://wbf.china.cn/BuddhistForum-c/2006-04/14/content_112429.htm>。
〈中國稱霸世界的宗教統戰誓師大會〉,《南方快報》,2006年4月21日。<http://www.southnews.com.tw/Taiwan_China/00/0243.htm>。  
〈台灣學生抗議統戰招待〉,《阿波羅新聞網》,2006年6月22日。<http://www.aboluowang.com/2006/0622/3316.html#sthash.Ae0upDOI.dpbs>。
〈第八屆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中國通用旅遊網》,2006年11月2日。<http://www.51766.com/huodong/11002/1100249770.html>。  
〈中國統戰 混淆台商子弟國家認同〉,《自由時報》,2006年11月9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1282/print>。
〈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達成四點合作共識〉,《人民網》,2006年12月14日。<http://edu.people.com.cn/GB/5167012.html>。
〈胡錦濤會見出席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海峽兩岸各界人士〉,《新華網》,2007年4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8/content_6040370.htm>。
〈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閉幕 通過共同建議[全文]〉,《中國網》,2007年4月29日。<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07lalt/2007-04/29/content_8192942.htm>。
〈滬上台商太太包「萬粽」 為兩岸運動員募善款〉,《你好台灣》,2007年6月6日。<http://www.hellotw.com/jl/jlzt/rzdl/200707/t20070701_255521.htm>。
〈《媽祖文獻史料彙編》在福建莆田湄洲島首發〉,《中國台灣網》,2007年11月03日。<http://www.taiwan.cn/xwzx/la/200711/t20071103_478740.htm>。
〈廈門8所高中將首次設立台生班〉,《新華網》,2007年11月5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5/12/c_111938650.htm>。  
〈1996台海飛彈危機紀錄片:十年台海風雲錄〉,《阿波羅新聞網》,2007年12月9日。<http://tw.aboluowang.com/2007/1209/67333.html#sthash.gYJPJkMd.dpbs>。
〈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織學習十七大精神〉,《福建省人民政府》,2008年1月7日。<http://www.fujian.gov.cn/zwgk/zfgzdt/sxdt/pt/200801/t20080107_52568.htm>。  
〈宗教統戰 中國裝神弄鬼〉,《自由時報》,2005年10月26日。<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0258>。
〈悲慘天災拉近兩岸距離〉,《BBC中文網》,2008年5月15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400000/newsid_7402800/7402839.stm>。
〈葉克冬:努力營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08年6月25日。<http://www.gwytb.gov.cn/gtb/yekedong/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3027.htm>。  
〈第六屆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開幕式〉,《佛教導航》,2008年09月16日。<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9/16185729439.html>。  
林萬億,〈社會探索─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必須非常謹慎〉,《中國時報》,2008年9月24日。<http://blog.roodo.com/alien311/archives/7235961.html>。
〈「千佛耀濠江」海內外佛教界祈福法會在澳門舉行〉,《佛教在線》,2008年11月10日。<http://www.fjnet.com/hwjj/tj/200811/t20081110_90606.htm>。 
〈賈慶林就推進兩岸交流提三意見 強調心與心溝通〉,《上海市台胞服務中心》,2009年3月10日。<http://www.shanghai-taiwan.org/big5/taibao/node3/u1ai497.html>。
〈杜青林:弘揚「和合」精神 促進和諧共生〉,《你好台灣》,2009年3月28日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8-27/5213415.shtml>。
〈「海峽論壇」活動簡介、活動構成〉,《中國評論》,2009年5月13日。<http://hk.crntt.com/doc/1009/6/7/7/100967700.html?coluid=135&kindid=4633&docid=100967700>。
黃茂華,〈加強閩台宗教文化交流推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佛教導航》,2009年06月05日。<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392282516.html>。
〈賈慶林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09年7月11日。<http://www.gwytb.gov.cn/zt/hu/201101/t20110125_1732455.htm>。
〈民進黨元老:大陸真誠把台灣民眾當骨肉同胞〉,《中國評論》,2009年7月12日。<http://hk.crntt.com/doc/1010/1/9/8/10101984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19840&mdate=0712090426>。
〈李鵬:去「政治化」 讓兩岸賑災回歸本質〉,《華廣網》,2009年8月14日。<http://www.chbcnet.com/pl/content/2009-08/14/content_325953.htm>。
〈2008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暨歌仔戲展演綜述〉,《華夏經緯網》,2009年10月26日。<http://big5.huaxia.com/zt/zhwh/09-069/1611363.html>。
〈賈慶林會見台灣海基會新聞交流團〉,《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09年10月28日。<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4010.htm>。
〈小心台灣的新聞媒體遭中國統戰〉,《自由時報》,2009年10月30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347038>。
〈中國大陸學歷可否開放?〉,《元智大學學報》,2009年11月30日。<http://web2.yzu.edu.tw/e_news/581/index.html>。
〈胡錦濤總書記2010年春節足跡〉,《人民網》,2010年2月1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977665.html>。  
〈海協會副會長王富卿率民族宗教交流團訪台〉,《海峽兩岸關係協會》,2010年3月19日。<http://www.arats.com.cn/lxjl/201003/t20100319_1290808.htm>。
〈台灣210名基層民眾參訪大陸 厚植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你好台灣》,2010年3月21日。<http://www.hellotw.com/jl/jlzt/jldt/201003/t20100321_551152.htm>。  〈面向台灣基層民眾 厚植兩岸民間交流〉,《台胞之家》,2010年5月5日。<http://www.tailian.org.cn/n1080/n1110/n1489/n1893/791682.html>。
〈閩台「校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就業率有望超九成〉,《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2010年3月26日。<http://www.qgtql.com/xwzx/lajj/201003/t20100326_1297799.htm>。
〈海峽兩岸媽祖信仰文化論壇在台舉辦〉,《海峽兩岸關係協會》,2010年4月16日。<http://www.taiwanmazu.org/news/news_print.asp?news_id=N000000004>。
〈胡錦濤會見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台灣各界人士〉,《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10年4月29日。<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4041.htm>。  
〈國共平台 馬:兩岸溝通第二軌〉,《自由時報》,2008年5月22日。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213242。閱覽日期:2015年4月20日。
〈走進中原,尋根河洛—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走進河南〉,《台胞之家》,2010年5月9日。<http://www.tailian.org.cn/n1080/n1125/n1998/n2512/774535.html>。
〈呂祖善楊秋興共撐一把小雨傘 眾樂〉,《華夏經緯網》,2010年6月14日。<http://hk.crntt.com/doc/1013/5/3/1/101353115_2.html?coluid=93&kindid=5671&docid=101353115&mdate=0614085525>。
〈媽祖文化活動週〉,《中國台灣網》,2010年6月18日。<http://www.taiwan.cn/hxlt/zhuti/ztlt/lt6/>。
〈中新社與旺旺中時簽署框架合作意向書〉,《新華網》,2010年6月1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6/18/c_12232313.htm>。
〈賈慶林會見出席第二屆海峽論壇兩岸各界人士〉,《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10年6月19日。<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4047.htm>。  
〈鄭成功文化節在廈門開幕兩岸共祭民族英雄〉,《華夏經緯網》,2009年5月18日。<http://www.huaxia.com/zt/pl/09-027/1428659.html>。  
〈湄洲上半年接待台灣人逾10萬〉,《中華電視公司》,2010年7月6日。<http://news.cts.com.tw/cna/international/201007/201007060511129.html>。閱覽日期:2015年2月10日。
〈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晉陞」為國家級〉,《你好台灣》,2010年8月2日。<http://big5.am765.com/lajl/wjws/201008/t20100802_594117.htm>。
〈新華網:兩岸宗教交流在「溫故知新」中「繼往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2010年9月22日。<http://www.sara.gov.cn/ztzz/dlzjjltftjljs/mtjj100916/4696.htm>。
〈兩岸宗教交流 千人護千佛抵台〉,《中央通訊社》,2010年9月28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009280040-1.aspx>。
樂美真,〈合作共事  廣交朋友—做好政協港澳台僑工作的一點體會〉,《中國政協新聞網》,2010年11月5日。<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7/63646/6482412.html>。
〈江丙坤:習近平應會延續胡錦濤對台政策〉,《美國之音》,2010年12月23日。<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article-20101224china-new-leader-cross-strait-112425604/926447.html>。
〈台灣居民就讀大陸高校〉,《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11年3月23日。<http://www.gwytb.gov.cn/zn/jx/201103/t20110323_1796404.htm>。
〈「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11年3月24日。<http://www.gwytb.gov.cn/lajlwl/jykjjl/201103/t20110324_1797544.htm>。
〈台灣基督教教牧代表團一行訪問基督教全國兩會〉,《中國基督教網》,2011年3月25日。<http://www.ccctspm.org/news/de_re/2011/325/11325498.html>。
〈楊秋興結束大陸行感嘆大陸實力 憂台灣不斷內耗〉,《中國新聞網》,2011年3月30日。<http://big5.chinanews.com:89/tw/2011/03-30/2939522.shtml>。  
 屈從文,〈「台灣意識」考察:一種解讀路徑〉,《中共中央編譯局》,2011年4月21日。<http://www.cctb.net/bshnew/kycg/201104/t20110421_27386.htm>。
〈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人民網》,2011年5月7日。<http://tw.people.com.cn/GB/43949/220486/>。
〈「富春山居圖」合璧特展兩岸文化交流再續新的傳奇〉,《華夏經緯網》,2011年6月2日<http://big5.huaxia.com/zt/zhwh/11-022/2438736.html>。  
〈劉曉亭牧師:台灣教會肩負宣教獨特角色〉《基督日報》,2011年06月07日。<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gen_1943.htm>。  
〈閩台佛教文化的時代精神〉,《中國民族宗教網》,2011年6月21日。<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14703-1.htm>。
〈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青年〉,《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07月13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7/13/content_869912.htm>。
〈搶在三通之前 兩岸最和平的交流〉,《政大菁報》,2007 年 12 月 21 日。<http://campus.chinatimes.com/nccu/0061/report/index.htm>。
 〈海峽兩岸傳媒人才交流與培訓中心在福建廈門揭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年11月21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1-11/21/content_1999755.htm>。
〈2012年海峽兩岸和平祈福法會暨臘八圍爐〉,《中台世界》,2012年1月1日。<http://ctworld.org.tw/dialogue/2012/2012-01/0101.htm>。  
〈華盛頓郵報報導爭議 NCC要旺中集團說明〉,《自由時報》,2012年2月15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603743/print>。
  〈兩岸基督教交流 大陸官方:樂觀其成〉,《基督教今日報》,2012年4月2日。<http://news.dhf.org.tw/News.aspx?cate=03&key=2133>。
〈台灣資深媒體北京參訪座談 促進兩岸新聞交流〉,《中華民國資深記者協會網》,2012年4月9日。<http://srnews.com.tw/news_r.asp?id=87&xid=2692&cid=121>。
〈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 圓宗長老和諧世界同願同行互惠合作〉,《人間通訊社》,2012年4月27日。<http://www.lnanews.com/news/%E7%AC%AC%E4%B8%89%E5%B1%86%E4%B8%96%E7%95%8C%E4%BD%9B%E6%95%99%E8%AB%96%E5%A3%87%20%E5%9C%93%E5%AE%97%E9%95%B7%E8%80%81%E5%92%8C%E8%AB%A7%E4%B8%96%E7%95%8C%E5%90%8C%E9%A1%98%E5%90%8C%E8%A1%8C%E4%BA%92%E6%83%A0%E5%90%88%E4%BD%9C.html>。
〈百說不厭的「中華情海峽緣」〉,《新浪網》,2012年6月17日。<http://news.sina.com.cn/c/2012-06-17/131524606681.shtml>。  
〈賈慶林在第四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的致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2012年6月18日。<http://www.cppcc.gov.cn/zxww/2012/06/18/ARTI1339979429497793.shtml>。  
〈謁中山陵 連戰說出中華民國〉,《中國時報》,2005年4月28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ace_travel/trip/94042802.htm>。  
〈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交流與統獨〉,《台灣指標調查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10日。<http://www.tisr.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6/TISR_TMBS_201208_11.pdf>。
〈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關係與印象〉,《台灣指標調查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27日。<http://www.tisr.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6/TISR_TMBS_201208_2.pdf>。
李允傑,〈透視兩岸文化交流的政治〉,《國政評論》,2012年8月29日。<http://www.npf.org.tw/post/1/11236>。閱覽日期:2013年5月8日。
〈陳雲林率文創團將訪台 各界籲警惕文化統戰〉,《大紀元》,2012年9月6日。<http://tw.epochtimes.com/b5/12/9/6/n3676746.htm>。  
〈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昨日開幕 兩岸同胞共敘中華情緣〉,《華夏經緯網》,2012年9月29日。<http://big5.huaxia.com/zt/jl/12-038/3022288.html>。 
〈謝長廷主動要求赴廈門祭祖:不能否認祖宗〉,《人民網(海外版)》,2012年10月3日。<http://haiwai.people.com.cn/BIG5/n/2012/1003/c232573-17547334.html>。
〈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三黨交流〉,《台灣指標調查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8日。<http://www.tisr.com.tw/wp-content/uploads/2012/06/TISR_TMBS_201210_1.pdf>。
彭維學,〈十年來兩岸關係的震蕩與發展〉《華夏經緯網》,2012年12月19日。<http://big5.huaxia.com/zt/pl/12-052/3134544.html>。
〈普陀山佛教協會2012年工作要點〉,《南海普陀山海天佛國》,2012年12月30日。<http://www.putuo.org.cn/htfg/view.aspx?NewsID=6411>。
〈媽祖之光 統戰之窗 上〉,《想想》。2013年4月15日。<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23>。
〈大家談中國:誰是中國人?〉,《BBC中文網》,2013年5月15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omments_on_china/2013/05/130515_coc_taiwanese_chinese>。
〈鄉愁:百万台灣老兵歸鄉內幕〉,《多維新聞》,2013年5月24日。<http://history.dwnews.com/big5/news/2013-05-24/59189531-all.html>。
〈陸推文教協議 海基會冷回應〉,《中時電子報》,2013年06月23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623001552-260301>。
〈一國兩制變奏曲 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天下雜誌》,2013年8月20日。<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1537>。
〈兩岸基督教論壇在台北舉行探討教會對社會服務貢獻〉,《中國新聞網》,2013年8月27日。<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8-27/5213415.shtml>。
〈2013海峽兩岸(崑山)中秋燈會9月17日亮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13年9月17日。<http://www.gwytb.gov.cn/topone/201309/t20130917_4896253.htm>。
〈以色列,我的主內弟兄!〉,《基督教論壇報》,2013年11月24日。<http://www.ct.org.tw/m/item_one/life/3/3162/2013>。
〈葉小文:兩岸通過佛教搭建一座心靈之橋〉,《寺禪峰爐》,2013年12月15日。<http://www.sxlfcs.com/lunt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37>。
〈倡議「凍獨」引發黨內爭論 柯建銘:印記不除怎執政?〉,《中時電子報》,2013年12月31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31000466-260102>。
〈陸校搶資優生 台校子女選擇多〉,《旺報》,2014年3月15日。<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05630>。
高千菀,〈從「回家」到同心同道〉,《台灣回家》,2014年5月27日。<http://www.taiwanarise.org.tw/?q=node/125>。  
〈2014基督教教牧參訪提升3大深化交流 邁入後來居上趨勢〉,《今日基督教報》,2014年5月29日。<http://news.dhf.org.tw/News.aspx?key=4492>。
林中斌,〈中共對台 不蹈覆轍〉,《世界新新聞網》,2014年7月8日。<http://worldjournal.com/view/full_aTaiwan/25401202/xarticle-%E5%8C%97%E4%BA%AC%E5%B0%8D%E5%8F%B0-%E4%B8%8D%E8%B9%88%E8%A6%86%E8%BD%8D-&npg=1>。
〈民進黨全代會 冷處理台獨黨綱〉,《台灣醒報》,2014年7月20日。<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720-BJVn>。
〈私校悲歌!105年大學將掀起少子化倒閉潮〉,《聯合新聞網》,2014年8月18日。<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30418>。
〈2014兩岸四地中華文化知識大賽 簡介說明及報名表下載〉,《中央電視台》,2014年8月22日。<http://blog.ctitv.com.tw/2014knowledge/Default.aspx>。
〈反「台獨」維持兩岸和平台灣才有發展機會〉,《華夏經緯網》,2014年9月17日。<http://big5.huaxia.com/thpl/sdfx/4074570.html>。
〈少子化 教長︰60多所大學須退場〉,《自由時報》,2014年9月25日。<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16062>。
王建民,〈「台灣主體意識」對島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日益嚴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014年10月9日。<http://cass.its.taiwan.cn/zjlc/wjm/201410/t20141009_7581970.htm>。  
〈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 學歷互認、陸生納保 陸盼簽協議〉,《人間福報》,2014年10月15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74150>。
〈兩岸文化交流〉,《華夏經緯網》,2014年11月4日。<http://big5.huaxia.com/zhwh/whrd/2014/11/4143414.html>。
孫強,〈辯證看待985、211工程的存廢之爭〉,《人民網教育頻道》,2014年11月19日。<http://edu.people.com.cn/n/2014/1119/c1006-26054652.html>。
〈兩岸校長論壇:共探閩臺高職院校合作新模式〉,《華夏經緯網》,2014年12月2日。<http://big5.huaxia.com/tslj/rdqy/fj/2014/12/4172975.html>。
〈學林菩提路 程恭讓:人間佛教有助兩岸和平〉,《人間福報》,2015年1月28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87335>。
〈星雲倡兩岸交流 台必須依賴陸〉,《中時電子報》,2015年01月31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31001002-260301>。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在黃帝陵舉辦〉,《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2015年4月7日。<http://www.gwytb.gov.cn/local/201504/t20150407_9515361.htm>。

七、	中文網路資源(官方資料)

〈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中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優勢和作用〉,《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07/65708/66069/66085/4469023.html>。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黨外知識分子是統戰工作對象〉,《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1/65717/65718/4455955.html>。
〈學術交流統計總表〉,《國內學校與外國學校或學術機構簽署教育學術交流合作協約統計表(到2012年底)》。<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205&Page=8036&Index=4&WID=409cab38-69fe-4a61-ad3a-5d32a88deb5d>。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4號,2005年3月14日,《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4/content_2694168.htm>。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年兩岸關係國內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2011年3月28日。<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93993&ctNode=6333&mp=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貳、臺海兩岸分裂分治的根源與本質〉,《臺海兩岸關係說明》(臺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1556&ctNode=6235&mp=1>。
陳小婭,〈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的人民教育家〉,《2008年中國教育年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34/200905/47411.html>。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7月1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4162/64165/67447/67448/4554761.html>。
〈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人民網》,1981年9月30日。<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930/3214.html>。
〈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人民網》,1982年3月31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704/4495674.html>。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2月4日,《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shehui/1060/2391834.html>。
〈新時期思想宣傳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什麼?〉,《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94年1月24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56/64157/4418504.html>。閱覽日期:2014年12月31日。
《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人民網》,2000年9月5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2/10/20000905/218194.html>。
〈告台灣同胞書〉,《中國評論》,2008年12月31日。<http://hk.crntt.com/doc/1008/4/4/2/100844253.html?coluid=9&kindid=4230&docid=100844253&mdate=0101122405>。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於實施閩台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意見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2008年10月16日。<http://www.fujian.gov.cn/zwgk/gzjh/sjgzjh/200810/t20081028_9622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總署關於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月6日。<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86/305.shtml>。
〈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報送2010年赴台學習學生選派計劃的通知〉,《廈門興才學院對外教育交流中心》,2010年4月1日。<http://www.xmxc.com/cykf/contents/707/15233.html>。
〈福建省教育廳關於做好選派高校學生赴台學習有關工作的通知〉,《廈門興才學院對外教育交流中心》,2010年7月28日。<http://www.xmxc.com/cykf/contents/707/15237.html>。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07月29日。<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中華民國監察院,〈糾正案〉,第099教正0022號,2010年11月11日,《監察院人權主題網》,<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no=952>。閱覽日期:2015年4月30日。
中華民國監察院,〈調查報告〉,第0990800421號,2010年11月11日,《監察院人權主題網》,<http://humanrights.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no=95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會〉,《中國網》,2011年3月3日。<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2011lianghui/2011-03/03/content_22028583.htm>。
〈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中國網》,2012年2月21日。<http://guoqing.china.com.cn/zwxx/2012-02/21/content_24691623_10.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2年9月23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38927.htm>。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64期,2012年10月22日,頁265。
〈2013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美國國務院發佈〉,《美國在台協會》,2014年7月24日。<http://www.ait.org.tw/zh/officialtext-ot1407.html>。

八、	英文網路資源

“Clinton Gives Strong Push To Admitting China to WTO,” The New York Times,4. 8. 1999. http://www.nytimes.com/1999/04/08/news/08iht-clint.2.t_1.html.Read:11.11.2014.

“Taiwan welcomes Bush's defense vow,” Cable News Network, 2001.4.26.http://edition.cnn.com/2001/WORLD/asiapcf/east/04/26/taiwan.reax.bush/.2014.5.21.

Charles Krauthammer,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 Times ,1995,07,31.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83245,00.html.Read:2014,5,21.

Leslie H. Gelb, “Foreign Affairs; Breaking China Apart” , The New York Times ,1991,12,13. http://www.nytimes.com/1991/11/13/opinion/foreign-affairs-breaking-china-apart.html.Read:2014,5,21. 

九、	外國官方資料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1, p4.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2, p5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