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1520132500
DOI 10.6846/TKU.2015.00805
論文名稱(中文) 夾層泥縫對邊坡破壞面發展行為之影響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 of clay seam on th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of rock slop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楊智凱
研究生(英文) Chih-Kai Yang
學號 60138009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2
論文頁數 8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長義(yang@mail.tku.edu.tw)
委員 - 趙振宇
委員 - 李宏輝
關鍵字(中) 順向坡
FLAC
破壞面發展
重力增加法
關鍵字(英) dip slope
FLAC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gravity increase metho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順向坡滑動常常造成重大災損,且其地質條件多為沿頁岩發展出破壞面。透過邊坡反算可反推出當邊坡產生滑動時,當時滑動面所提供之剪力強度,但反推分析所得之弱面剪力強度,不同於試驗室所得之弱面剪力強度。順向坡的特性是具順層的結構、且因受到層間之錯動(bedding shear)常存在層間摩擦剪動的泥層(clay layer)或稱泥縫(seam)。本研究將對泥縫、破壞面之漸進發展過程,探討邊坡含有夾泥之破壞行為,期望能對低傾角之順向坡滑動破壞,及試驗數據與現地反算不一致之矛盾現象獲得更佳的詮釋,並針對國道三號汐止順向坡滑動破壞之地質災害案例進行滑動破壞影響因素之探討。
本研究使用數值分析方式,探討邊坡含有夾層泥縫之破壞面發展行為,利用數值分析程式FLAC進行分析,探討泥縫幾何特性與剪力強度參數之敏感度,並採用重力增加法觀察破壞面發展行為。
研究結果得到主要結論:(1)以另類地質觀點,探討夾層泥縫對邊坡破壞面發展行為的影響,層間摩擦剪動的泥層與易泡水軟化的頁岩層是影響整體邊坡穩定的控制因素。(2)FLAC程式透過GIM法進行分析,針對材料之重力值進行逐步改變,就能快速的觀察邊坡破壞面發展的行為。(3)邊坡夾泥之幾何特性會影響整體邊坡穩定與破壞面位置的發展,邊坡坡壞面滑出位置隨著泥縫位置而改變,且在夾泥出露端於坡趾時最危險;邊坡有夾泥存在時,對整體邊坡穩定會有急劇的影響,但夾泥厚度對邊坡位置與安全係數沒有太大的影響。;夾泥傾角之改變,僅會影響邊坡滑動面位置的發展,對邊坡穩定影響不大。(4)邊坡夾泥材料之剪力強度參數會影響整體邊坡穩定與破壞面位置的發展,C/R值較高時(夾泥強度較貼近圍岩強度),破壞面會趨於較淺層的圓弧型破壞,當C/R值較低時(夾泥強度較圍岩軟弱),破壞面會趨於較深層的平面型破壞;邊坡對夾泥弱化摩擦角之弱化改變比凝聚力弱化改變敏感。(5)以國三地滑案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與現地災變情形雷同,以FLAC程式GIM法進行分析,透過逐步增加重力g值可觀察到邊坡破壞面的發展與滑動塊體的形成。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dip slope often create major damage and failure surface always development along shale. When slope slide, we can estimate landslide's shear strength by back calculation. But back calculation of the shear strength different from lab test of the shear strength. Dip slope have bedding structures, then layers always have clay layer or seam by bedding shear. In this study, we against clay seam and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lay seam on th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of rock slope. Hoping to find better interpretation of back calculation of the shear strength different from lab test of the shear strength. And research slope failure factors at 3.1K of the Third Freeway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we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lay seam on th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of rock slope through numerical analysis.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lay seam on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and shear strength, then use gravity increase method to observed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1)Pointed out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lay seam on th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of rock slope. Clay seam by bedding shear and shale soften by water is more important on slope stability. (2)Use gravity increase method by FLAC gradually change acceleration of gravity of material, can quick observation th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of rock slope. (3)Clay seam on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can influences slope stability and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Failure surface slide position will change by clay seam position. When clay seam on slope toe will be most danger. Slop have clay seam will influence slope stability, but change thickness of clay seam will not influence slope stability. Change dip of clay seam will influenc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but not influence slope stability. (4)Change shear strength of clay seam will influence slope stability and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When C/R ratio is higher, failure surface will be more shallow and circular failure. When C/R ratio is lower, failure surface will be more deep and planar failure. Soften friction angle on clay seam will more sensitive than soften the cohesion on clay seam. (5)Research slope failure factors at 3.1K of the Third Freeway in Taiwan. Analysis results are now similar to actual place. Use gravity increase method by FLAC can observed the failure surfac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章節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內容與流程	4
1.3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Mohr-Coulomb破壞準則	6
2.2邊坡破壞面模式發展	7
2.3邊坡穩定分析方法	10
2.3.1極限平衡法	10
2.3.2連續體力學分析法	15
2.4 剪切帶的形成與特性	21
第三章  數值分析方法	23
3.1 STABL程式分析	23
3.1.1程式功能與架構	23
3.1.2分析邊坡穩定說明	24
3.2 FLAC程式分析	25
3.2.1 理論架構及基本運算原理	26
3.2.2剪力強度折減法(SSR)	31
3.2.3重力增加法(GIM)	35
3.3重力增加法(GIM)之適用性	36
3.3.1重力增加法(GIM)與剪力強度折減法(SSR)之比較	36
3.3.2重力增加法(GIM)之特性	43
第四章  夾泥材料對邊坡破壞行為之影響	44
4.1夾泥材料幾何特性之影響	44
4.1.1夾泥材料出露端	45
4.1.2夾泥厚度	47
4.1.3夾泥材料角度	49
4.2剪力強度參數分析	50
4.2.1剪力強度參數同時弱化	50
4.2.2剪力強度參數分別單一弱化	52
4.3夾泥內薄層泥縫對破壞面發展之影響	56
第五章  現地案例驗證	59
5.1 國道三號總結報告整理	59
5.2 國道三號案例分析模擬	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7
6.1結論	67
6.2建議	68
參考文獻	69
附錄ㄧ 無圍壓縮試驗模擬分析	71
附錄二 SSR法模擬分析	72
附錄三 應力轉換	81



圖目錄
圖1.1 岩層間「泥縫」(或稱「層縫」)之出現狀況	2
圖1.2 研究計劃流程圖	4
圖2.1 Mohr-Coulomb 破壞包絡線	6
圖2.2 主要邊坡破壞模式示意圖(Chowdhury,1978)	7
圖2.3 在同FS=1之不同破壞面位置(Nian et al.,2011)	8
圖2.4 固定C= 2kPa下之破壞面位置比較	8
圖2.5 固定 =5度下之破壞面位置比較	9
圖2.6 不同C、 組合( C/tan 相等)對應之臨界破壞面(Jiang&Yamagami,2008)	9
圖2.7 無滲流無限邊坡邊坡穩定分析	11
圖2.8 無限邊坡之穩定分析圖表(Duncan &Buchignai,1975)	11
圖2.9 有限邊坡之側移滑動分析	13
圖2.10 圓弧形破壞	13
圖2.11 穩定因數與坡角之關係	14
圖2.12  >53°邊坡之滑動面(Terzaghi & Pack ,1967)	14
圖2.13 圓心位於邊坡中垂線上之底破壞滑動面位置(Terzaghi & Peck ,1967)	14
圖2.14 有限元素法分析網格示意圖 (Lo & Lee,1973)	18
圖2.15 有限元素法應變軟化模擬 (Lo & Lee,1973)	19
圖2.16 有限元素法邊坡穩定分析 (Lo & Lee,1973)	19
圖2.17 千將坪滑坡地理位置圖(廖秋林等人,2005)	21
圖2.18 千將坪滑坡縱向剖面圖(文寶萍,2008)	21
圖2.19 剪裂帶演化過程(李守定等人,2007)	22
圖3.1 STABL分析邊坡之安全係數與臨界滑動面(陳志昌,2001)	25
圖3.2 FLAC 與STABL 所得破壞面位置圖(陳志昌,2001)	25
圖3.3 FLAC程式計算流程(Itasca Consulting Group,1997)	29
圖3.4 FLAC數值模擬流程圖	30
圖3.5 邊坡之模型尺寸	37
圖3.6 初始六大區塊圖	37
圖3.7 六大區塊之邊坡位置圖	38
圖3.8 微調後六大區塊之邊坡位置圖	38
圖3.9 均質邊坡各區位之分析網格粗細與邊界條件	39
圖3.10均質邊坡之破壞面漸進式應力狀態圖發展 [GIM法]	40
圖3.11均質邊坡之破壞面漸進式剪應變圖發展 [GIM法]	41
圖3.12均質邊坡之分析結果 [SSR法]	42
圖4.1 含夾泥之邊坡分析網格與邊界條件配置圖	44
圖4.2 水平夾泥出露端位置示意圖	45
圖4.3 不同夾泥出露端之應力狀態圖 [GIM法]	46
圖4.4 水平夾泥材料在不同露出端之g值變化 [GIM法]	46
圖4.5水平夾泥之厚度變化示意圖	47
圖4.6 不同厚度之夾泥應力狀態圖 [GIM法]	47
圖4.7 不同厚度之夾泥剪應變圖 [GIM法]	48
圖4.8 不同厚度夾泥之臨界g值變化圖 [GIM法]	48
圖4.9 不同夾泥之傾角示意圖	49
圖4.10 不同夾泥傾角之應力狀態圖 [GIM法]	49
圖4.11 不同夾泥傾角之剪應變圖 [GIM法]	49
圖4.12 不同夾泥傾角之臨界g值變化圖 [GIM法]	50
圖4.13 同時弱化夾泥之應力狀態圖 [GIM法]	51
圖4.14 同時弱化夾泥之臨界g值變化圖 [GIM法]	52
圖4.15 邊坡水平夾泥軟弱程度之張力區變化示意圖	52
圖4.16 邊坡水平夾泥軟弱程度之破壞面變化示意圖 [GIM法]	52
圖4.17 單一弱化夾泥摩擦角之應力狀態圖 [GIM法]	53
圖4.18 單一弱化夾泥摩擦角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GIM法]	54
圖4.19 單一弱化夾泥凝聚力之應力狀態圖 [GIM法]	54
圖4.20 單一弱化夾泥凝聚力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GIM法]	55
圖4.21邊坡水平夾泥單一強度弱化之破壞面變化示意圖	55
圖4.22 漸進發展中泥縫之正應力分布狀態圖	56
圖4.23 泥縫內漸進發展之剪應力分布狀態圖	57
圖4.24 邊坡破壞面漸進發展之剪應變圖	57
圖4.25 邊坡破壞面漸進發展之應力狀態圖	58
圖5.1 垂直國道高速公路方向地層剖面表(交通部,2011)	59
圖5.2 砂頁岩弱面之殘餘摩擦角分佈與浸水72小時後降低比(陳建忠等人,2010)	60
圖5.3 國道3 號3.1K 地滑區深19.9m 處岩心內之層縫 (交通部,2011)	61
圖5.4 原數值模型(彩色)與簡化分割示意圖(紅線)	62
圖5.5 FLAC分析模型	62
圖5.6 FLAC隨重力場增加之FLAC總位移變化圖	63
圖5.7 FLAC邊坡隨重力場增加之剪應變變化圖	64
圖5.8 FLAC邊坡隨重力場增加之State變化圖	65
圖5.9 FLAC臨界狀態之X方向位移圖	66
圖5.10 原作者臨界狀態時的總位移	66
附圖1.1 分析網格模型示意圖	71
附圖2.1 不同露出端之水平泥縫應力狀態圖 [SSR法]	72
附圖2.2 水平夾泥在不同露出端之安全係數變化 [SSR法]	73
附圖2.3 不同露出端之水平泥縫安全係數與重力值比較圖	73
附圖2.4不同厚度之夾泥剪應變圖 [SSR法]	74
附圖2.5不同厚度夾泥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SSR法]	75
附圖2.6 不同夾泥傾角之應力狀態圖 [SSR法]	75
附圖2.7 不同夾泥傾角之剪應變圖 [SSR法]	75
附圖2.8 不同夾泥傾角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SSR法]	76
附圖2.9 同時弱化夾泥之應力狀態圖 [SSR法]	76
附圖2.10 同時弱化夾泥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SSR法]	77
附圖2.11邊坡水平夾泥軟弱程度之破壞面變化示意圖	77
附圖2.12 單一弱化夾泥摩擦角之應力狀態圖 [SSR法]	78
附圖2.13 單一弱化夾泥摩擦角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SSR法]	78
附圖2.14 邊坡水平泥縫弱化凝聚力之應力狀態圖 [SSR法]	79
附圖2.15 邊坡水平泥縫弱化凝聚力之安全係數變化圖 [SSR法]	79
附圖2.16邊坡水平夾泥單一強度弱化之破壞面變化示意圖	80
附圖2.17 邊坡臨界重力值與安全係數之關係圖	80
附圖3.1 應力狀態圖	81
附圖3.2 原應力狀態與旋轉 角之應力狀態圖	82

表目錄
表1.1 現地反算摩擦角低於室內試驗值之地滑災害案例(Bjerrum,1967)	3
表2.1 極限平衡法、極限分析法和數值方法之比較(楊凱勝,2003)	20
表3.1均質邊坡坡體材料參數	39
表3.2 重力增加法與強度折減法之比較	43
表4.1坡體與夾泥之材料參數	44
表4.2同時弱化夾泥之材料參數	51
表5.1 國道3號順向坡滑動場址岩性剪力強度參數(交通部,2011)	61
附表1.1 無圍壓縮試驗材料參數	71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2011),國道3 號3.1 公里崩塌事件原因調查工作總結報告。
2.	李錫堤(2012),台灣困難地質條件下之工程挑戰與對策,2012 岩盤工程研討會,苗栗。
3.	李錫堤(2011),台灣的順向坡與順向坡滑動案例探討,2011 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9。
4.	李守定、李曉、吳疆、劉艷輝(2002),大型基岩順層滑坡滑帶形成演化過程與模式,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12):2473-2480
5.	林錫宏、林銘郎、紀宗吉(2012),平面型岩體滑動的邊坡穩定與層間剪裂帶影響探討-以嘉義態和地區為例,2012 岩盤工程研討會,苗栗:609-618。
6.	洪如江(1993),台灣的順向坡滑動,地工技術44:106-113。
7.	洪如江(1999),再訪順向坡,地工技術71:99-112。
8.	洪如江(2010a),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地工技術基金會。
9.	洪如江(2010b),台灣的順向坡滑動災害的回顧與災害防治的原則,土木水利37(3):1-7。
10.	國道新建工程局(2000),「第二高速公路邊坡坍滑案例回饋設計之研究」。
11.	陳宏宇(2000),台灣山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79:79-70。
12.	陳志昌(2001),FLAC 程式應用於土壤邊坡穩定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13.	楊智凱、楊長義、林金成(2012a),滑動岩坡剪力強度之反算分析,2012 岩盤工程研討會,苗栗,279-288。
14.	楊智凱、楊長義、林金成(2012b),推估順向坡滑動面之合理剪力強度參數,2012 岩盤工程研討會,苗栗,269-278。
15.	楊維喬(2010),七堵大地滑之滑動機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
16.	楊海平、王金生(2009),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千將坪滑坡地質特徵及成因分析,工程地質學報,2009,17(2):233-239
17.	廖瑞堂、周功台(1998) 林肯大郡邊坡坍方災變原因之省思及後續整治建議,地工技術68:41-54.
18.	Bjerrum, L (1967). Progressive failure in slopes of overconsilidated plastic clay and clay shales, Journal Soil Mechanics Foundation Division, ASCE 93 (SM5): 1-49.
19.	Brittle-Ductile Shear Zones in Slope Sediments off Guatemala, Sites 568 and 569,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Leg 84 R. Helm and A. Vollbrecht doi:10.2973/dsdp.proc.84.119.1985
20.	Cheng Y.M. and C.K. Lau (2008).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Tayloy & Francis e-Library.
21.	Hart, M.W. (2000). Bedding-parallel shear zones as landslide mechanism in horizontal sedimentary rocks,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Geoscience 11(2): 95-113.
22.	Hoek, E and E.T. Bray (1981).Rock Slope Engineering, IMM, London.
23.	Jiang, J.C. and T. Yamagami (2008). A new back analysis of strength parameters from single slips, Computersand Geotechnics 35: 286-291.
24.	Nian, T.K., G.Q. Chen, S.S. Wan and M.T. Luan (2011). Non-convergence criterion on slope stability FE analysis by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6(5): 78-8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