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1116452100
DOI 10.6846/TKU.2011.00884
論文名稱(中文) 論傅柯《知識考古學》
論文名稱(英文) Michel Foucault: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Études sur «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 de Michel Foucault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陳媛
研究生(英文) Yuan Chen
學號 69427021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29
論文頁數 7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春明
委員 - 鄭安群
委員 - 黃冠閔
關鍵字(中) 傅柯
考古學
知識型
非連續性
話語
陳述
檔案
關鍵字(英) Foucault
archaeology
episteme
discontinuity
discourse
statement
archive
第三語言關鍵字 Foucault
arché
ologie
discontinuité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於一九六六年(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出版的著作《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1966)中,傅柯以其特有之思想和研究方式,提出了「人之死」的論點,震撼了從十九、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一直習於「以人為本」的理論預設;他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知識型」(l'épistémè),將十六世紀到近代的西方文化史分割成三大知識型,顛覆了傳統思想史對歷史的三大要點-「起源性」、「連續性」和「整體性」。
    本論文以「知識」為討論主題,並以傅柯的「非連續性」(la discontinuité)觀點為核心,和其兩大重點著作《詞與物》與《知識考古學》(L'archéologie du savoir, 1969)為主要研究範圍,以了解傅柯如何透過發現歷史的「斷裂」現象,導致破除了傳統思想史對歷史之三大預設論點-「起源性」、「連續性」和「整體性」-的迷思,並由此發現潛存在歷史中的「非連續性」特質;以其特有的「非連續性」觀點和考古學方法,探究在不同的特定時間分期中,知識之主要構成因素與方式。
本研究最終目的在於發現「非連續性」之特有價值,期望能以此習得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觀看方法,藉以活化我們的思維模式,並拓展生活與歷史之新視野。
英文摘要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 The order of things » (1966) of Michel Foucault, his unique point of view – “man is dead”-has shaken the occident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humanism. Foucault has brought up a new conception: “episteme”, in addition, he has researched the occidental history, which is from XVIth to the modern times, and divided it into three parts: the Renaissance, the classical age and the modern times; therefore, he has found out discontinuous phenomenons in history, and further, tried to reverse the three main conten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 origin, continuity, totalit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knowledge” and “discontinuity”, and we take the two significant publications of Foucault-«The order of things» and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as the main domain of the study in order to comprehend how Foucault has reversed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by his unique point of view. In addition, we try to find out the main essence and 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 a particular period by the point of discontinuity and the archaeology of Foucaul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find out the value of “discontinuity”. By the research, we expect to acquire a new different way to explore the world, and to encourage us to develop a new pattern of thoughts.
第三語言摘要 Dans le monde occidental de la pensée, les idées de Foucault ont attirées beacoup de débats ; même si on n’est pas toujours d’accord avec ses propos, le fait reste qu’il est, malgré tout, un point de répère incontournable pour l’époque contemporain. Avant Foucault, l’histoire traditionnelle avait fait appartenir les événements historiques à un ensemble illusoire des significations ; mais après l’exposition de « la discontinuité », le fondement théorique chez l’histoire traditionnelle commençait à s’ébranler. Dans la pensée traditionnelle, le savoir est censé refléter l’aspect du monde extérieur et offre des connaissances sur lui, c’est-à-dire, le savoir dépend de l’apparence du monde extérieur. Foucault a mis en question la pensée traditionnelle ; il ne croit pas que le savoir pourrait se comprendre comme la représentation du monde extérieur, mais il soutient plutôt l’idée que le savoir s’établit par « le discours » ; avec le discours, il tente de trouver les règles de la formation du savoir. De plus, le regard approfondi qu’il apporte à « la discontinuité » fait agrandir le champ de la connaissance humaine, et nous présente une autre méthode de recherches et un autre regard sur l’histoire. Par suite de l’interrogation de Foucault sur les conceps de l’histoire traditionnelle, et de sa méthode spécifique de l’analyse sur le discours, les fondements théoriques de l’histoire traditionnelle sont d’ore et déjà en danger de renversement. Bien que ses idées innovatrices comme l’archéologie ont suscitées des débats parfois assez virulents, Foucault a réussi à attirer notre attention sur l’importance des thèmes considérés comme « secondaires », nous efforçant de revisiter nos idées reçues sur des thèmes comme « la vérité », « la raison », et « le progrès ». À travers la méthodologie archéologique de Foucault, nous pouvons se débarasser encore un peu plus des cadres qui ont blindés nos pensées. Il n’y a pas toutefois de méthodologie absolument correcte dans le monde, et nous devons nous efforcer d’éviter une telle attente des travaux de Foucault. Malgré l’apparition de « l’épistémè » de très courte durée et beaucoup d’interrogations en suspens sur l’archéologie, cette pensée de « la discontinuité » a le mérite incontournable d’ouvrir devant nous un parcours historique—qui comprend le futur autant que le passé—tout à fait inédit.
論文目次
緒論……………………………………………………………………………………1
I.研究動機…………………………………………………………………………1
II.研究目的………………………………………………………………………..4
III.研究方法………………………………………………………………………6
第一章	 何謂「知識」?……………………………………………………………8
第一節	知識..................………………………………………….……………….…9
第二節	三大知識型………………………………………………………………..13
第三節	知識型.....................…………………………………………….................23
第二章	從歷史的連續性到非連續性………………………………….…………...27
第一節	 傅柯考古學………………………………………………………………..28
第二節	 非連續性…………………….....………………………………………….36
第三章 話語事件領域………………………………………………………………44
 第一節 話語.....................………………………………………………………….45
 第二節 陳述……………..…………………………………………………………53
 第三節 檔案..................………………………………..…………………………..59
結論…………………………………………………………………………………..62
參考書目……………………………………………………………………………..6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法文參考書目 :

1.	傅柯著作
  Foucault, Michel. Les Mots et les Choses: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Paris : Gallimard, 1966.
  Foucault, Michel.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Paris : Gallimard, 1969.
Foucault, Michel. Dits et écrits I. 1954-1975. Paris : Gallimard, 2001.
  Foucault, Michel. Dits et écrits II. 1976-1988. Paris : Gallimard, 2001.
 
2.相關著作
  Frédéric Gros. Michel Foucault.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Gilles Deleuze, Foucault. Paris :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6.
  Philippe Sabot, Lire Les mots et les choses de Michel Foucault.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6.
  Judith Revel, Dictionnaire Foucault. Paris : Ellipses Édition Marketing S.A., 2008.

  中文參考書目 :

1.傅柯中譯著作
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 1992。
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
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1994。
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
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
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2.傅柯中譯選集
杜小真編,《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1998。
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2010。
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相關著作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1990。
    麥克唐納,陳墇津譯,《言說的理論》,台北:遠流,1990。
李幼蒸,《結構與意義:現代西方哲學論集》,台北:聯經,1994。
    梅奎爾(J. G. Merauior),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圖書,1998。
貝瑞˙史馬特(Barry Smart),國立編譯館主譯,《傅柯》,台北:巨流,1998。
于奇智,《傅科》,台北:東大圖書,1999。
    王治河,《福柯》,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
2000。
劉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櫻井哲夫,姜忠蓮譯,《福柯-知識與權力》,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台北:五南圖書,2002。
    高宣揚,《法國當代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圖書,2003。
黃瑞祺主編,《再見傅柯 : 傅柯晚期思想新論》,台北:松惠,2005。
得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拉比諾(Paul Rabinow),錢俊譯,《傅柯-
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2005。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高毅譯,《福柯的生死愛慾》,上海:上海人
民,2005。
費德希克˙格霍(Frédéric Gros),龔卓軍等譯,《傅柯考》,台北:麥田,2006。
 
3.相關論文
柯莉純,〈傅柯對人文科學之考古學解析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
鄧立言,〈傅科的考古學方法之分析〉,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林綠紅,〈論傅科之權力, 知識與身體的關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
蔡宛芬,〈試解析傅科之考古學方法〉,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鄧力言,〈傅科的考古學方法之分析〉,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
黃國清,〈知識社會學的當代轉折-以Elias與Foucault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志華,〈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國立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慶仁,〈從傅柯知識考古觀論諾爾斯成人教育學理論之重建〉,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耀秋,〈集置與部署:「海德格與傅柯」遭逢的一種哲學軌跡〉,國立中山大
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吳尚前,〈說與被說-傅柯「語言存有」的另類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