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0911061300
DOI 10.6846/TKU.2009.01402
論文名稱(中文) 環境非政府組織抗暖化行動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ENGOs’ Actions to Combat Global Warm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廖宜楷
研究生(英文) I-Kai Liao
學號 69564056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7-27
論文頁數 1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范玫芳
委員 - 林子倫
委員 - 陳志瑋
關鍵字(中) 全球暖化
環境公民身份
環境非政府組織
節能減碳
關鍵字(英)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ENGO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全球暖化議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必須審慎面對之真相,「節能減碳」亦成為台灣政府施政主軸。然而,環境非政府組織認為政府抗暖化政策與施政作為,並未符合環境永續性的原則。鑒於環境非政府組織為抗暖化之重要行動者,及環境非政府組織之政策參與抗暖化行動,為環境公民身份之展現,本研究以其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主要以非政府組織與環境公民身份理論為基礎,分析政府抗暖化政策與環境非政府組織抗暖化行動。藉由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探索抗暖化行動之困境,並提出改善之道。
研究發現如下:(一)政府與環境非政府組織抗暖化行動關注面向分歧,環境非政府組織認為政府應針對產業部門進行溫室氣體管制,然而政府卻過於偏重公民與企業自願性減量。(二)環境非政府組織透過多元方式倡議抗暖化,以實踐環境公民身份的抗暖化責任與達成組織之使命感。(三)全球暖化議題較傳統的環境議題更具複雜性,使得環境非政府組織政策參與行動面臨新的困境。(四)受訪的環境非政府組織對倡議環境公民身份存有不同論點,然而,皆認同環境公民身份與財務誘因工具必需雙管齊下,方能達到轉型至低碳社會的目標,朝向永續發展。
英文摘要
The time has come when governments must seriously face the truth about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is a reality and not a myth.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emphasis of the Taiwan environmental programs to their credi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nti-warming a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NGO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and NGOs in analyzing anti-warming action and policies The research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explore the anti-warming action of the ENGO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addressing current problems. 
This research leads to fou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Government and ENGOs have different ideas on how to approach anti-warming action. ENGOs maintai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industrial sector to control greenhouse gases.  The government has become overly dependent on voluntary reductions by the citizenry and enterprises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2) ENOGs  engages in policy advocacy in various ways to practic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and to achieve a sense of mission for the organization. (3) Global warming is more complex than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issues. ENGOs’ participation in the policy of anti-warming  faces new predicaments. (4) ENGOs have differing viewpoints on advocat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They all agree, however,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ess for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and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achieve low carbon emissions along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socie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因應全球暖化之政策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文獻檢閱	19
第一節   非政府組織理論探討	19
壹、非政府組織概論	19
貳、環境非政府組織之行動	22
壹、	非政府組織與公民社會	28
第二節   環境公民身份理論	31
壹、	環境公民身份的意涵	31
貳、財務誘因政策之困境	34
參、環境公民身份之倡議與環境教育	37
第三節   全球暖化議題相關文獻	40
壹、政治與法律層面	40
貳、全球暖化知識與環境意識層面	43
參、經濟與產業層面	44
肆、非政府組織與環境議題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環境非政府組織抗暖化之觀點與行動	51
第一節 環境非政府組織對政府抗暖化政策與施政作為之觀點	51
壹、環境非政府組織對政府抗暖化施政方向之觀點	51
貳、環境非政府組織對政府抗暖化施政作為之觀點	54
第二節 環境非政府組織對政府抗暖化困境與因應之道的觀點	61
壹、對政府抗暖化困境之看法	61
貳、對於政府抗暖化困境因應的看法	66
第三節 環境非政府組織之抗暖化行動:政策參與	71
壹、提供參與國際會議之資訊	71
貳、參與公部門所召開之會議	72
參、影響與監督立法院審議法案	73
肆、採用抗爭與遊行之行動表達政策訴求	74
伍、透過環境影響評估限制高溫室氣體排放的產業	75
陸、透過選舉取得政治影響力	76
柒、遊說立法委員	76
捌、舉辦大型抗暖化活動	77
玖、環境非政府組織與部會首長溝通	78
拾、向天空請願書	78
第四節 環境非政府組織行動之困境	80
壹、無明確污染源	80
貳、媒體宣傳功能不彰	80
參、抗暖化行動不易動員民眾	81
肆、暖化議題難以依循法律途徑解決	82
伍、僅少數民意代表積極關切溫室氣體減量議題	82
陸、全球暖化議題具高度專業性	83
柒、全國能源會議代表比例懸殊	83
捌、環境非政府組織對政策制定影響有限	84
第四章   環境公民身份之倡議	87
第一節 環境公民身份與抗暖化行動	87
壹、環境非政府組織抗暖化行動之責任	87
貳、環境公民身份與全球暖化問題之解決	89
第二節 公民抗暖化行動的倡議	93
壹、公民抗暖化行動之內涵	93
貳、環境非政府組織倡議公民抗暖化之行動	95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8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	111

參考書目	11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21

表目次
表1-1訪談對象一覽表	15
表2-1狹義與廣義的環境市民行動主義	33
表2-2環境公民身份與財務誘因之優缺點	36
    
圖目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7
參考文獻
壹、	中文
王俊秀,(1993),〈歐、美、日主要環保團體行動策略之探討及分析〉,《台灣社會學刊》,第17期,頁281-302。
王俊秀,(2001),《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
王逸欣,(2006),《我國大學生的全球暖化現象之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民等,(1999),《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丘昌泰,(1994),《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曲法連,(2001),《聯合國非政府組織之研究:以綠色和平維護亞馬遜雨林行動為例》,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肇維,(2007),《非政府組織與京都議定書》,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1998),〈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服務:公民社會協助政府在造之道〉,《人事行政》,第123期,頁18-23。
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醒思〉,《中國行政評論》,第12卷第2期,頁137-160。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經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153-192。
西岡秀三,(2007),〈人類面臨的最大課題 探究地球暖化真相 徹底檢驗「原因」與「影響」〉,《牛頓科學雜誌》,第復刊一號,頁14-43。
吳建曄,(2000),《綠色和平:組織、策略、與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吳珮瑛,(2008),〈當經濟研究遇到氣候變遷〉,《科學發展》,第424期,頁44-49。
吳福悠,(2006),《權力、利益與知識的互動:以國際氣候變遷體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宋書帆,(2007),《論我國應有之溫室氣體減量法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允晨。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
李河清,(2004a),〈氣候變遷整合評估模式:從IPCC到Taiwan-IPCC〉,《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第27卷第1期,頁136-155。
李河清,(2004b),〈知識社群與全球氣候談判〉,《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頁73-102。
李河清、陳世榮,(2006),〈知識系統與永續發展〉,《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52期,頁1-7。
李翰林,(2008),〈民間聯盟參與1410億治水預算審查-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四期,頁87-128。
林子倫,(2006a),〈從溫室氣體減量的爭議談低碳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願景〉,《碳經濟月刊》,第3期,頁32-33。
林子倫,(2006b),《城市與氣候變遷:後京都時代的都市環境治理》,台北:世新大學。
林子倫,(2008),〈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二十八期,頁153-175。
林子倫、趙家偉,(2009),《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 what is missing is the political will》,台北: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出版社。
林宜蒓,(2006),《國際氣候合作建制形成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馨,(2007),〈日本非政府組織與政府之外交協力兼論外務省的支援措施與對我國之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32期,頁71-108。
林淑馨,(2007),《日本非營利組織:現況、制度與政府之互動》,台北:巨流文化。
林居宏,(2007),《台灣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政策之研究:永續發展治理觀點》,淡
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鍾沂,(2004),《行政學》,台北:三民。
邱碧婷,(2007),《全球暖化下新興的媒介議題內容分析與意見領袖傳播行為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柳中明,(1997),〈氣候將暖化嗎?--現階段的反面爭議〉,《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15期,頁18-21。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Ranjit Kumar原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宮文祥,(2004),《環境保護規範手段之研究—以溫室效應公約內國法化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徐宗國譯,(1997),A. Strauss & J. Corbin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翁綉盈,(2007),《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對德國環保決策的行動及角色(1998 ~ 2005)》,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樹,(2004),《以二氧化碳減量探討都市住宅區綠化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凱惠,(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智堯,(2006),《從國內消費面估算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正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許世雨,(1992),《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科學教育學刊》,第11卷第2期,頁121-139 。
許晃雄,(2001),〈淺談氣候變遷的科學〉,《科學發展月刊》,第29卷第12期,頁867-878。
許晃雄,(2007),〈全球暖化是個大騙局?台灣也暖化了嗎?〉,《科學人雜誌》,2007年9月號,頁48-51。
郭良文,(1996),《台灣環保團體的形成及其運動模式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
陳佳成,(2002),《國際體制形成之探討:以京都議定書為例》,東海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昱伶,(2005),《企業對於全球暖化下之風險管理認知與對策研究—台灣的經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茹,(2007),《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議題之研究—以分析2001-2007年紐約時報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
傅岳邦,(2004),《全球治理運作模式之研究:以締約關係途徑分析《京都議定書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傅麗英,(1995),《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慶揚,(2006),《企業因應全球暖化之策略研究—以石化、電子及金融保險業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瓊瑤,(1998),《以碳稅作為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之經濟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維倫,(2005),《探究Hans kung之「全球倫理」的「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
游靜惠,(1994),《全球溫室效應防治政策對台灣之經濟影響評估》,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宜佩,(2007),《臺北市國小職前教師氣候變遷概念與態度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燕等,(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出版社。
葉欣誠,(2008),〈減碳世紀下個人與家庭碳中和行動指引〉,《低碳社會與碳中和行動研討會論文集》,頁58-60。
劉青雷,(1988),《衝突與妥協—美國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台北:時報出版。
劉兆玄,(2008),〈劉院長立法院第七屆第二會期施政報告〉,《台灣經濟論衡》, 第6卷第9期,頁3-18。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C.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uas原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蔣念祖,(2006),《利益團體遊說策略模式—台灣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碩士學位論文。
蔡期源,(2006)《課徵碳稅對城際間運具需求影響之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所碩士論文。
鄭讚源等,(2001),《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
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旻禎,(2004),《環境政治京都議定書》,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蕭富元,(2007),〈全球暖化 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天下雜誌》,第369期,
頁135。
蕭新煌等,(2003),《永續發展2011》,台北:天下出版。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出版社。
鍾京佑,(2003),〈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  《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23-51。
鍾京佑,(2004),〈全球化與公民社會的治理〉,《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2卷1期,頁99-123。
羅永青,(2002),《後冷戰時期中共的環境外交—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參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佩沛,(2005),《論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國際環保策略與法制歸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桑盈,(2008),《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環保團體遊說策略研析:以政策網絡觀點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彥彰,(2008),《屏東縣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氣候變遷相關概念認知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忠華,(1997),《非營利組織之整合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問題,理論及經驗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顧忠華,(1998),〈公民社會與非營利組織—一個理論性研究的構想〉,《亞洲研究》,第26期,頁8-23。
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六期,頁123-145。
顧忠華,(1999),《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
Friedman, F. 著,顧淑馨等議,(2008),《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全球暖化‧能源浩劫‧人口爆炸》。台北,天下出版。

貳、西文
Agyeman, J. & Angus, B.(2003). “The Role of Civic Environmentalism in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46(3): 345-363.
Agyeman, J & Evans, B.(2006). Justice,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from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Arts, B., Reinalda, B. & Noortmann, M.(2001). Non-State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ldershot: Ashgate.
Barry, J.(2006). Resistance Is Fertile: From Environmental to Sustainability Citizenship.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Berry, Jeffery M.(1977). Lobbying for the people: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yer, B. & Cremieux, L.(1999). “The Anatomy of Association: NGOs and the Evolution of Swiss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 Policies,”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4: 255-282.
Carpenter, C.(2001). “Businesses, green groups and the media: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climate change debate,” International Affairs, 77(2): 313-328.
Crick, B.(2002). “Should Citizenship be taught in British schools?” Prospect, 78: 16-19.
Dobson, A.(2003). Citizenship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bson, A.(2007).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5: 276-285. 
Dobson, A. & Bell, D.(2006).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Doyle, T & McEachern, D.(2008). Environment an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Gulbrandsen, L. H. & Andresen, S.(2004). “NGO Influ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Compliance, Flexibility Mechanisms, and Sinks,”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4:54-75. 
Heater, D.(1999). What Is Citizenship?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Hodgkinson, V. A. , Lyman, R. W. & Associate(eds).(1989).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Challenges, Change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Horton, D.(2006). Demonstrat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A Study of Everyday Life among Green Activist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Jackson, T.(2005). Motivati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Lond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Network.
John, D.(1994). Civic Environmentalism: Alternatives to Regulation in States and Communitie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Jun, Jong S.(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sign and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Knapp, M. , Roberstonand, E. & Thomason, C.(1990). “Public Money, Voluntary Action: Whose Welfare?” in Anheier H. K. & Seibel, W.(eds). 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erlin: Walter de Grurter.
Lewis, D.(2001). The management of Non-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MacGregor, S.(2006). No Sustainability without Justice: A Feminist Critique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Meadows, D. H. & Readers J. & Behrens, W. W.(1972). The Limits to Growth.  London: Earth Publishers.
Meadows, D. H. & Readers J. & Behrens, W. W.(2004). The Limits to Growth: The 30-Year Update. Vermont: Chelsea Green.
Raustiala, K.(1997). “States, NGO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1: 719-740.
Reinalda, B.(2001). “Private in Form, Public in Purpose: NGO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Bas Art eds. Non-State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ldershot: Ashgate.
Rondinelli, D. A. & Berry, M. A.(2000).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8(1): 70-84.
Salamon, L. M & Anheier, H. K.(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Van der Heijden, H.A.(2002). “Political Parties and NGOs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3(2): 187-201.
Wapner, P.(1996). Environmental Activism and World Civic Polit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