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8200615363500
DOI 10.6846/TKU.2006.00776
論文名稱(中文) 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Trends of Root-Seek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1980s Chinese Litera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陳雀倩
研究生(英文) Chueh-Chien Chen
學號 889000039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7-20
論文頁數 2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淑女
委員 - 何寄澎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施淑女
委員 - 陳信元
委員 - 宋如珊
關鍵字(中) 八十年代
知識份子
農民
鄉村論述
西部詩歌
西部意識
西部精神
新邊塞詩
國土論述
朦朧詩
國族話語
個人話語
美學現代性
文學主體性
知青
尋根派
尋根小說
尋根意識
文化他者
文化主體性
文化考察者
鄉土小說
鄉土中國
關鍵字(英) the eighties
intellectuals
farmers
the rural discourse
Western Poetry
western consciousness
western spirit
xing bian sai shi
territory discourse
Oblique Poetry (Menglong Poetry)
national discourse
individual utterance(parole)
aesthetic modernity
literary subjectivity
Zhi-qing
Root-seeking Party
root-seeking fiction
root-seeking consciousness
cultural others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terior other
provincial fiction
native Chin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八十年代作為當代中國一個尷尬而且複雜的時代,它所肩負的重任包含對十年文革的反省與對新的文化/文學主體的尋找與建立。這些讓中國重新走向世界的方法,或藉傳統/現代的認知來反省現代如何接續傳統的問題,在「反傳統」與「西化」的論辯中進一步突顯出中國文化主體本身之所以產生變革的獨立性;或從現代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中作為國家政治與意識型態仲介的農民,和書寫土地的知識份子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鄉村論述」,是否可以作為當代「一體化」結構的載體之探討。此攸關超穩定結構的文化論述如何累聚為尋根意識的前趨,從它的歷史意識及主體性思考與尋根意識的嵌結,兼而論及當代知識份子的主體位置與「鄉村論述」的意義,作為本論文探討的起點。在文類的探究方面,本論文分別從西部詩歌、朦朧詩、尋根小說等三個部份,察看並試圖從八十年代文學史發展的線性脈絡中形構出文學主體性建構的過程。比如從作為尋根思潮前奏的西部詩歌,其所蘊含的個人主體意志的書寫與西部意識的形塑、及大西北文學主體性的揭示。還有朦朧詩從國族話語走向文化尋根與個人心史的兩條路徑中所建構出的文學主體性面貌。在尋根小說方面則結合尋根理論提出之前的「知青鄉村情意結」與文化風俗小說呈現的人性描寫、地域文化書寫來回溯尋根小說文化主體性建構的過程,輔及尋根作者的土地書寫所隱含的內在的文化焦慮,再藉由一個具有外在文化他者(西方話語對尋根論述的作用)與內在文化他者(考察與調查的現代傳統)雙重內涵的「文化考察者」理路,試圖以其知識份子的身份介入鄉土的論述來達到尋根小說的主體性發聲作用,來論證尋根小說終於在「鄉土中國」這樣的集體認同中找到文化主體。在文化主體性的確立與建構的基礎上,以「尋根意識」思考這類寫作中所夾藏的文化批判與「尋根性」涉及的文化續接問題與轉變意義的相關討論,進一步指陳尋根文學內在存在的尋根矛盾與最初的尋根期待之間的裂縫,試圖多面向的呈現尋根小說的面貌與內涵。本文進行的八十年代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主要在於找出「八十年代」文學在當代所代表的意義,它代表對過去時代及其相應於那時代的文學形式與文化產物的一種告別和棄絕;同樣的,它也意味著中國知識份子在試圖掙開內部的政治話語鎖鑰之餘,相應於西方話語和世界文學潮流等文化異己(the other)的侵逼與對照下,自覺的朝向一條返身民族文化與農村經驗找到「文化自我」認同的道路。
英文摘要
As an ambiguous and complex epoch in modern China, the 1980s bears the heavy weight of reflection on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ultural/literary subjectivity.  Among the new ways for modern China to resume its steps towards the world, some trends reflect on the issue of handing down tradition via mak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and others investigate into “the rural discourse” between the ideology-carrier farmers in the so-called “super-stable structure” of modern China and land-writing intellectuals.  The cultural discourse on super-stable structure being the forerunner of root-seeking consciousness, from the discussion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bjectivity, historical and root-seeking consciousness, to that of the subjective gest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discourse,” are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s of the present stud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genre investigation—Western Poetry, Oblique Poetry (Menglong Poetry)and Root-Seeking Fiction—this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subjectivity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of the 1980s literature.  First,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Western Poetry—the prelude of the root-seeking waves—through issues includ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will to individualism wri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Great North-Western Literature,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consciousness etc.  Next,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contour of literary subjectivity in Oblique Poetry,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the change from the national discourse to the cultural, root-seeking and also the personal psychological tracks.  Finally, to discuss Root-Seeking Fic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mbines “Zhi-qing Rural Complex” and Cultural Custom Fiction to trac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anxiety presented in land writing as well as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inspection” between the “exterior other” (e.g. the western discourse) and the “interior other” (e.g. the modern tradition in China), I find the evidences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Native China” that Root-Seeking Fiction probes.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rgue the innate conflict in it and the cleavage from its original expectation to present a multi-facet Root-Seeking Literature.
	This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oot-seek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1980s China aims mainly to fin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eighties” to today.  It is an adieu that deserts the preceding literary forms and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past.  And it is also a self-reflexive road to “cultural self-identity,” after Chinese intellectuals try to get free from the political ideology which is surrounded by the Western Ot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緒  論………………………………………………………………………………...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二、「文學主體性」與「尋根」論述之相關文獻………………………………3
三、研究理路與研究架構……………………………………………………….9

第一章	知識份子與鄉村論述:八十年代文化論述的歷史意識與主體性思考…12
第一節  文化論述中的歷史意識與傳統意義的轉化………………………..13
第二節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與尋根意識的嵌結…………………..20
第三節  當代知識份子的主體位置…………………………………………..27

第二章  尋根思潮的前奏──西部詩歌的邊魂意識與現代精神………………..35
第一節  西部論述/西部歷史意識下尋根思潮的前奏………………….........36
第二節  西部詩歌的主體意志與英雄主義..…………………………………45
第三節	流徙的雙身:邊魂的現代經驗………………………………..……..59
第四節	離散的巨靈:從浪漫主義式的國土論述到西部精神……………...69

第三章	從國族話語走向文化尋根與個人心史──朦朧詩文學主體性的建構…………………………………………………………………………..76
第一節  黑眼睛與朦朧之眼:朦朧主體的識別與朦朧詩論爭………….…77
第二節  芳名祖國:從地下詩歌到「一代人」的國族話語…………….….85
第三節  「我」與大寫的「人」:楊煉、江河的現代史詩與文化尋根….108
第四節	  抒情主體的放逐與尋獲:構築自我意識與個人話語的顧城之
城…………………………………………………………………125
第五節	  崛起的美學現代性:芒克的荒誕與多多的黑色幽默………….138
結  語………………………………………………………………………..152

第四章	尋根意識中的鄉土中國──尋根小說與文化主體性的建構………....156
第一節  從地域文化小說到知青尋根小說………………………………..156
一、早期文化風俗小說的尋根意識.......................................................158
二、黃土地上的鄉土中國………………………………………………164
三、杭州會後確立的尋根意念…………………………………………179
第二節  焦慮的土地與文化考察者………………………………………..185
         一、尋根論述與文化他者的交鋒………………………………………185
         二、作為主體性發聲的文化考察者……………………………………192
         三、流浪的土地與尋根主體的確立……………………………………205
     第三節  厚土書寫:中國農民根性與文化批判……………………………212
         一、中國農民根性的批判………………………………………………212
         二、本土尋根性與回歸五四的評議……………………………………220
結  語……………………………………………………………………......232

結  論………………………………………………………………………………236
          一、發現與省思......................................................................................236
          二、文學尋根的判斷與後續研究…………………………………….242

引用書目……………………………………………………………………………244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壹、	詩歌、小說作品
一、	西部詩歌
(一)詩集
(八劃:周、昌)
周濤,《牧人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9一版一刷。
周濤,《神山》,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4.11一版一刷。
周濤,《鷹笛》(1985a),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3一版一刷。
周濤,《野馬群》(1985b),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10一版一刷。
周濤,《西部的紋脈》(散文),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3一版一刷。
周濤,《山河判斷──大西北札記》(散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一版;2001.4四刷。
昌耀,《昌耀抒情詩集》(增訂本),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3一版一刷;1988.6二版一刷。
昌耀,《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3一版一刷。
昌耀,《昌耀詩文總集》(上、下),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7一版一刷。
昌耀,《昌耀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2一版;2001.10三刷。
(十一劃:章)
章德益,《綠色的塔里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4一版一刷。
章德益,《西部太陽》,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6一版一刷。
(十三劃:楊)
楊牧,《復活的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一版一刷。
楊牧,《邊魂》,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4一版一次。
(二)西部文學期刊刊載作品
(七劃:汪、李、何)
汪文勤,〈汪文勤抒情詩選〉,《中國西部文學》1986:3。
李老鄉,〈白駝〉,《中國西部文學》1986:3。
李瑜,〈啊,小孤城〉,《中國西部文學》1985:6。
李瑜,〈將軍與城〉(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6:1。
何來,〈哦,馬蓮井〉,《中國西部文學》1985:3。
何來,〈在大漠惡濁的胸膛裏〉,《中國西部文學》1986:5。
(八劃:屈、林、周、昌)
屈直,〈西部草原與綠洲〉,《中國西部文學》1986:3。
林染,〈在東方沙漠裏〉(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6:5。
林染等,〈西部歌謠〉(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5:8。
周濤,〈在死亡的岸邊歌唱〉,《中國西部文學》1985:1。
昌耀,〈大山的囚徒〉,《詩刊》1980:1。
昌耀,〈“懸棺與隨想”之類〉(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6:4。
(十劃:徐、時、孫、馬)
徐志新,〈鐵道兵,高原的春神〉,《中國西部文學》1985:12。
徐志新,〈和碩特〉,《中國西部文學》1986:4。
時星原,〈遠山〉,《中國西部文學》1986:5。
孫濤,〈草原新人〉,《中國西部文學》1985:12。
馬麗華,〈五色幡〉,《中國西部文學》1985:8。
(十一劃:殷、梅、章)
殷紀平,〈西部中國的採訪筆記〉,《中國西部文學》1985:12。
梅紹靜,〈黃土詩行〉,《中國西部文學》1986:4。
章德益,〈大西北抒情詩〉,《中國西部文學》,1985:1。
章德益,〈西部詩稿〉(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6:1。
(十二劃:張)
張子選,〈西部大草原〉(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5:2。
張子選,〈張子選西部詩選〉,《中國西部文學》1986:3。
(十三劃:楊)
楊弓,〈巴里坤草原〉,《中國西部文學》1985:2。
楊玉生,〈鷹〉,《中國西部文學》1985:12。
楊牧,〈我是青年〉,《詩刊》1980:12。
楊牧,〈西海〉(組詩),《中國西部文學》1985:2。
楊牧,〈新疆好漢〉,《中國西部文學》1985:11。
楊樹,〈邊塞的泥土和詩歌〉,《中國西部文學》1985:7。
(十五劃:劉)
劉宏亮,〈鹽湖的男子漢〉,《中國西部文學》1985:2。
(十九劃:蕭)
蕭川,〈西行續〉,《中國西部文學》1985:4。
蕭川,〈女人與西部人生〉,《中國西部文學》1986:5。

二、	朦朧詩
(五劃:北)
北島,《午夜歌手──北島詩選1972~1994》,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10初版。
北島,《北島詩歌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1一版一刷。
北島,《零度以上的風景:北島一九九三~一九九六》,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1初版。
北島、江河、舒婷、顧城、楊煉,《五人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六劃:老、多、江)
老木編選,《新詩潮詩集》(上(1985a)、下(1985b)),北京:北京大學五四文學社未名湖叢書編委會,1985。
多多,《多多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1一版一刷。
江河,《太陽和他的反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4一版一刷。
(七劃:李)
李麗中,《朦朧詩‧新生代詩百首點評》,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2一版一刷。
李麗中選評,《騷動的詩神:新潮詩歌選評》,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8.9一版一刷。
(八劃:周)
周國強編,《北京青年現代詩十六家》,桂林:灕江出版社,1986.10一版;1987.7二刷。
(九劃:洪、芒、虹)
洪子誠、程光煒編選,《朦朧詩新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6一版一刷。
芒克,《芒克詩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2一版一刷。
芒克,《瞧!這些人》,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10一版一刷。
虹影、趙毅衡編,《墓床──顧城 謝燁海外代表作品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11一版一刷。
(十劃:徐)
徐敬亞、孟浪、曹長青、呂貴品等人編,《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一版。
(十一劃:陳、麥)
陳超,《中國探索詩鑑賞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8一版一刷。
麥童、曉敏編,《利斧下的童話──顧城之死》,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1一版一刷。
(十二劃:舒)
舒婷,《舒婷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11一版;2003.11九刷。
(十三劃:楊)
楊煉,《長安詩家》編委會編,《禮魂》,陜西鳳翔印刷廠印刷,1985.3一版一刷。
楊煉,《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8一版一刷。
楊煉,《大海停止之處:楊煉作品1982~1997詩歌卷》(2003a),上海:上海文藝
出版社,1998.12一版;2003.11二版二刷。
楊煉,《幸福鬼魂手記:楊煉新作1998~2002詩歌‧散文‧文論》(2003b),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12一版;2003.2一版一刷。
楊煉,《鬼話‧智力的空間:楊煉作品1982~1997散文‧文論卷》(2003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12一版;2003.11二刷。
(十六劃:閻)
閻月君、高岩等編,《朦朧詩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一版;2002八刷。
(二十一劃:顧)
顧工編,《顧城詩全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6一版;1997.11二刷。
顧城、雷米,《英兒》,臺北:圓神出版社,1993初版。
顧城,老木、阿暢選編,《靈臺獨語》,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3一版一刷。
顧城,《顧城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一版;2002六刷。
顧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顧城首度面世的詩手稿》(2005a),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1一版一刷。
顧城著,江曉敏主編,《顧城:生如蟻美如神》(2005b),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6一版一刷。
顧城,《顧城文選‧卷一:別有天地》(2005c),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9一版一刷。

三、	小說、文集
(四劃:扎、王)
扎西達娃(藏),《繫在皮繩扣上的魂》,(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卷3),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7.12初版。
扎西達娃,《夏天酸溜溜的日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12初版。
王安憶,《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一版一刷。
(五劃:史)
史鐵生,《史鐵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8一版一刷。
(六劃:西)
西西編,《紅高粱》(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1),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11初版;1997.10九印。
(七劃:李、汪)
李杭育,《最後一個漁佬兒》,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10初版。
李杭育,《流浪的土地》,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7一版一次。
李陀編,《中國新寫實小說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4一版一刷。
李銳,《厚土──呂梁山印象》,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10初版。
李銳,《舊址》,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2初版。
汪曾祺著,中國現代文學館編(何鎮邦編選),《汪曾祺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一版一刷。
(十一劃:陸、陳)
陸文夫,《美食家》,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8。
陳凱歌,《少年凱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6一版一刷。
(十二劃:張、馮)
張承志(回),《北方的河》(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卷2),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7.12初版。
張承志,《北方的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7一版;2002.3二刷。
張承志,《西省暗殺考》,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9一版一刷。
馮驥才著,野莽主編,《中國當代才子書:馮驥才卷》,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9一版;1998.5二刷。
(十三劃:賈、莫)
賈平凹著,王永生編,《賈平凹文集》1~14卷(a)~(n),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8一版一刷。(卷1(a)卷2(b)卷3(c)卷4(d)卷5(e)卷6(f)卷7(g)卷8(h)卷9(i)卷10(j)卷11(k)卷12(l)卷13(m)卷14(n))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5卷)(1998e)(收錄中篇小說七部(1982-1983)),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6卷)(1998f)(收錄中篇小說七部(1984-1986)),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7卷)(1998g)(收錄中篇小說十二部(1985-1997)),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8卷)(1998h)(收錄長篇小說《商州》(1984)、《白夜》(1995)),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9卷)(1998i)(收錄長篇小說《浮躁》(1986)、《廢都》(1993)存目),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10卷)(1998j)(收錄長篇小說《姙娠》(1987)、《土門》(1996)),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賈平凹文集》(第14卷)(1998n)(收錄散文雜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一版一刷。
賈平凹,《商州三錄》,西安:陜西旅遊出版社,2001一版一刷。
莫言,《透明的紅蘿蔔》(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6),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6.8初版;1988.4再版。
莫言,《紅高粱家族》,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12初版;1994.6六印。
莫言,《十三步》,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10一版一刷。
莫言,《白狗鞦韆架》(莫言短篇小說全集之一:收錄1981-1989短篇)(2005a),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6一版一刷。
莫言,《天堂蒜臺之歌》(2005b),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8一版一刷。
莫言,《莫言作品精選》(2005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10一版二刷。
(十四劃:臺)
臺靜農,《地之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一版一刷。
(十五劃:魯、鄭、劉)
魯迅,〈淡淡的血痕中──記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1926.4),《野草》,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27.7印行;1999重印,頁87-89。
鄭義,《遠村》,臺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6初版。
鄭義,《老井》,臺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12五版三刷。
鄭萬隆,《有人敲門》,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10一版一刷。
鄭萬隆著,柏楊主編,《老棒子酒館》(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7‧鄭萬隆卷)(1988a),臺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6初版。
鄭萬隆,《我的光》(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卷1)(1988b),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8.12初版。
鄭樹森編,《八月驕陽》(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小說選5),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12初版。
劉錫慶主編,《那盞梨子 那盞櫻桃:尋根小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7一版一刷。
(十七劃:鍾)
鍾阿城,《棋王 樹王 孩子王》(當代中國大陸作家叢刊1),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9.9二十四版。
(十八劃:韓)
韓少功著,柏楊主編,《空城》(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8‧韓少功卷),臺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6初版。
韓少功,〈文學的“根”〉,《夜行者夢語--韓少功隨筆》(1994a),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1一版;1994.5二刷。
韓少功,《韓少功》(1994b),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7一版一刷。
韓少功,〈杭州會議前後〉,《文學的根》(散文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3一版一刷,頁216-222。
韓少功,《進步的回退》,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10一版一刷。

貳、	文學評論及相關著作
一、中文著作
(二劃:丁)
丁帆主編,《中國西部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0一版一刷。
(四劃:王、尹、毛)
王光東,〈文化尋根意識的實驗〉,收入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
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初版,頁261-274。
王光東,〈民族風土的精神昇華〉,收入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初版,頁231-248。
王安憶,〈從現實人生的體驗到敘述策略的轉型──關於王安憶十年小說創作的訪談錄〉,《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一版一刷,頁28-43。
王安憶,〈農村:影響了我的審美方式──王安憶談知青文學〉,《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一版一刷,頁104-108。
王家平,《「瘋狂」的缪斯:紅衛兵詩歌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2.3初版一刷。
王銘銘,〈鄉村研究與文明史的想像〉,《走在鄉土上──歷史人類學札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一版一刷,頁1-33。
王德威,〈千言萬語,何若莫言:談莫言的小說〉,《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10初版一刷,頁205-210。
王德威,〈畸人行──當代大陸小說的眾生「怪」相〉,《眾聲喧嘩──三O與八O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初版,頁209-221。
尹昌龍,〈走向城市〉,《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5一版;2002.4二刷,頁1-22。
尹昌龍,〈到中國的鄉下去看看吧〉,《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5一版;2002.4二刷,頁45-69。
毛澤東,〈《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194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2版;1991年3刷,頁789-794。
(五劃:甘、白)
甘陽主編,《中國當代文化意識》(反叛篇),臺北:風雲時代,1989。
白燁,《文學論爭20年》,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5一版一刷。
白燁,〈觀念與文學創作的拓進(上)──“人學”意識的覺醒〉,《文學觀念的新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0一版一刷,頁21-48。
(六劃:多、朱、江、伍)
多多,〈北京地下詩歌(1970-1978)〉(1989;2005),《多多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頁242-249。
朱秋霞,《中國大陸農村土地制度變革》,臺北:正中書局,1995.8。
江弱水,〈孤獨的舞蹈──從一篇序文談北島詩〉,《傾向》,1997年冬第10期,頁21-30。
伍曉明,〈自己與異己:西方面前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自我意識〉,收入陳清僑編,
《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1997,頁325-354。
(七劃:呂、余、李)
呂正惠,〈汪曾祺──人情與境界的追求者〉,收入楊澤主編,《從四O年代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11初版一刷,頁31-38。
呂正惠,〈三角關係:尋根、革命傳統、現代化〉,《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出版時間未查出。
呂正惠,《大陸的外國文學翻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1996.6。
余斌,《中國西部文學縱觀》,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9一版一刷。
李雄飛,〈“花兒”與“信天游”生活歌之比較〉,《河州“花兒”與陜北“信天游”文化內
涵的比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一版一刷,頁42-61。

李新宇,〈詩界“尋根運動”〉,《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2000.4一版,頁255-279。
李銳,〈生命的報償──代後記〉,《厚土──呂梁山印象》,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10初版,頁275-278。
李震,《中國當代西部詩潮論》,西寧:青海人民,1993.9一版一刷。
李慶西,〈談點兒“文化”,談點兒“尋根”,再談點兒別的〉,《文學的當代性》,北
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7一版一刷,頁36-41。
李慶西,〈新筆記小說:尋根派,也是先鋒派〉,《文學的當代性》,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1988.7一版一刷,頁56-70。
李慶西,〈說《爸爸爸》〉,《文學的當代性》,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7一
版一刷,頁99-114。
李慶西,〈他在尋找什麼?──關於韓少功的論文提綱〉,《文學的當代性》,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7一版一刷,頁115-124。
李慶西,〈最後一個漁佬兒‧序〉,收入李杭育著,《最後一個漁佬兒》,臺北:洪
範書店有限公司,1988.10初版。
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
公司,1990.8初版;1991.7再版,頁1-54。
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1989。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10初版。
(八劃:定、周、孟、金)
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周政保,《小說與詩的藝術》,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11一版一刷。

周政保,〈詩的崇高感:在力的奔突中升起──兼論周濤的詩創作〉,《軍事文學的觀照》,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3一版一刷,頁199-212。
周政保,〈嚴峻的塞外土地上的軍人旋律──評周濤書寫軍人情懷的部分詩作〉,《軍事文學的觀照》,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7.3一版一刷,頁
213-220。
孟繁華,〈知青一代的鄉村之戀〉,孟繁華著,《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2001重印,頁108-130。
金溟若,《蛻變‧譯序》,收入卡夫卡著,金溟若譯,《蛻變》,臺北:志文出版社,
1969初版;1986再版,頁一-三。
金漢等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84;1992增訂本
香港:中文大學,1992。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1993。
(九劃:洪、施、姚)
洪子誠、劉登翰著,《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一版;2003十一刷。
施叔青,《文壇反思與前瞻:施叔青與大陸作家對話》,香港:明窗(明報)出版社,1989。
施淑,〈如是我聞──讀賈平凹《白夜》〉,《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6一版一刷,頁356-358。
施淑,〈創傷的病歷──鄉土與德國左派〉,《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
版社,1997.6一版一刷,頁375-386。
施淑,〈新詩潮〉,《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6一版一刷,頁226-251。
姚家華編,《朦朧詩論爭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一版;1994。
姚新勇,〈從眾人政治意識的軀殼到知青主體類型的誕生〉,《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年)》,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3一版一刷,頁58-70。
姚新勇,〈離散的歷程:知青文學分類考〉,《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年)》,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3一版一刷,頁104-114。
(十劃:馬、孫、花、奚)
馬永強撰寫,〈西部現代文學的繁榮期(上)〉(1979-1992),收入丁帆主編,《中國
西部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0一版一刷,頁120-170。
孫見喜,〈賈平凹在美孚飛馬文學獎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1988年10月26日)〉,《賈平凹之謎‧附錄之二》,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2一版一刷,頁364-365。
孫敬之主編,《80年代中國人口變動分析:中國人口續篇》,北京:中國財政經
濟出版社,1995;1996.3一版。
花軍,〈陳凱歌:拍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思考〉,《第五代導演》,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2一版一刷,頁43-67。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秦暉,〈傳統中華帝國的鄉村基層控制:漢唐間的鄉村組織〉,收入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頁1-31。
(十一劃:許、曹、陳、梁)
許子東,〈現代主義與中國新時期文學〉,《當代小說閱讀筆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5一版一刷,頁147-174。
曹文軒,〈尋“根”熱〉,《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一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一版;2003.2二刷,(此處採用2003年版),頁238-254。
陳旭光,〈現代史詩:自我意識與文化傳統的融合〉,《詩學:理論與批評》(1996
年卷‧理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12一版;1997.3一刷,頁78-83。
陳旭光,〈論新時期詩歌十年中的“史詩性”傾向〉,《詩學:理論與批評》(1996年卷‧理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12一版;1997.3一刷,頁84-104。
陳旭光,〈朦朧詩/後朦朧詩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轉型〉,《中西詩學的會通──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頁281-364。
陳仲庚,〈現代性的別處:鄉土與尋根〉,收入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1一版一刷,頁196-223。
陳信元,〈大陸新詩潮與西方現代主義〉,收入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頁293-323。
陳奎德,〈文化熱:背景、思潮及兩種傾向〉,收入氏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1978-1989)》,臺北:桂冠,1991.7初版一刷,頁37-61。
陳炳藻,〈從小說技巧上探討「棋王」〉,收入阿城著,《棋王 樹王 孩子王》,臺北:新地出版社,1999.9二十四版,頁195-214。
陳桂棣、春桃,〈古老而沉重的話題〉,《中國農民調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1一版一刷,頁121-165。
陳超,〈《一代人》賞析〉,收錄於江曉敏主編,《顧城:生如蟻美如神》,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頁62-63。
陳凱歌,〈青山〉,《少年凱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頁143-184。
陳墨,〈《黃土地》:自然與歷史〉,《陳凱歌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9一版一刷,頁47-92。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佈景──關於韓少功和尋根的斷想〉,《陳曉明小說時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1一版一刷,頁120-133。
陳曉明,〈主體的確認:新時期的歷史建構〉,《表意的焦慮──歷史的袪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6一版二刷,頁1-77。
陳繼會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1,一版一刷。
梁麗芳,〈概論:一代人的聲音〉,《從紅衛兵到作家:覺醒一代的聲音》,臺北:
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頁7-31。
(十二劃:黃、程、馮、張、彭、賀、焦、傅)
黃子平,〈論「異鄉異聞」〉,《倖存者的文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0初版一刷,頁55-72。
程代熙主編,《新時期文藝思潮評析‧文藝新潮和新潮理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一版。
馮牧、閻綱、劉錫城主編,《謝冕文學評論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4一版一刷。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6一版一刷。
張韌撰寫,〈文化尋根思潮的漫泛與得失〉,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12一版一刷,頁268-290。
張興勁、張頤武,〈第三世界文化:一種新的批評話語〉,《在邊緣處追索──第
三世界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學》,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5一版一刷,頁166-181。
張鳴,〈傳統農村社會的觀念世界〉,《鄉土心路八十年: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農民意識的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12一版一刷,頁16-47。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收入余英時編《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1999,頁33-65。
彭書麟、李景隆、馬鈞、呂霞,《西部審美文化尋蹤》,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9一版一刷。
賀雪峰,〈鄉土本色‧人際關係理性化〉,《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社會調查筆記‧鄉土本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3一版;2003.9二刷,頁1-44。
焦雄屏,〈電影革命的過去和未來──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運動之後〉,《風雲際
會》,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初版一刷,頁19-30。
傅偉勳,〈外來思潮的衝擊與多元開放的文化創新──回顧與前瞻〉,收入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1978-1989)》,臺北:桂冠,1991,頁7-20。
(十三劃:楊、莫、費、莊)
楊小凱,〈評《河殤》代表的「新思潮」〉,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
(1978-1989)》,收入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1978-1989)》,臺北:桂冠,1991.7初版一刷,頁169-182。
楊健,《墓地與搖籃──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濟南:朝華出版社,1993.1
一版一刷。
楊諾,〈開拓與重建──談鄭義的小說〉,收入鄭義著《老井》,臺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五版三刷,頁249-260。
賈平凹,〈四月二十七日寄蔡翔書〉,《賈平凹文集》(散文雜著)(14卷)(1998n),頁74-78。
賈平凹、謝有順,《賈平凹謝有順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7一版一刷。
莫言,〈我為什麼要寫《紅高梁家族》──在《檢察日報》通訊員學習班上的講話〉,《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臺北:麥田,2004,頁9-13。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8一版一刷。
莊柔玉,《中國當代朦朧詩研究‧從困境到探索》,台北:大安,1993。
(十四劃:廖、趙、寧、管)
廖亦武主編,《沉淪的聖殿:中國20世紀70年代地下詩歌遺照》,烏魯木齊:新
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4一版一刷。
趙宗福,〈論清代西部行旅詩歌及其影響──兼論西部民俗對創作的影響〉,收入劉昭明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2001,頁377-404。
趙園,《地之子──鄉村小說與農民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6一版一刷。
趙學勇等,《新文學與鄉土中國──20世紀中國鄉土文學與西部文學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
寧瑛,〈從格拉斯的《鐵皮鼓》看20世紀小說的發展〉,收入柳鳴九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241-253。
管衛中,《西部的象徵》,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9一版一刷。
(十五劃:鄧、劉、樊、歐、黎、董)
鄧小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收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發展中心編,《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0一版一刷,頁1-5。
鄧小平,〈各項工作都要有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收入中共中央文獻
研究室國務院發展中心編,《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0一版一刷,頁182-184。
劉再復,《文學的反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1一版;1988.7一刷。
劉再復,《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臺北:風雲時代,1995。
劉昶,〈國外學術思潮和當代中國史學──一九七八年以來史學界上以理論討論的
回顧〉,收入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1978-1989)》,臺北:桂冠,1991.7初版一刷,頁209-221。
劉勝驥,《中國大陸地下刊物研究(一九七八~一九八二)》,臺北:,1985。
劉稚,〈選評者序:尋根:民族的原生態和文學的現代感〉,收入劉錫慶主編,劉稚選評,《那盞梨子  那盞櫻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一版一刷。
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7。
歐陽江河,〈初醒時的孤獨──序《零度以上的風景》〉(1996),收入北島著,《零
度以上的風景:北島一九九三~一九九六》,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1初版,頁7-35。
黎湘萍,〈新生代的文學救贖〉,黎湘萍著,《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頁188-287。
董樂山,〈中國的「一九八四」──論中國知識份子的軟弱性〉,金鐘主編,《共產中國五十年:非官方記錄的歷史真相》,香港:沖天有限公司開始雜誌社,1999.10一版;1999.11二版,頁49-62。
(十六劃:燎)
燎原,《西部大荒的盛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9一版一刷。
(十七劃:蔡)
蔡翔,〈悲劇‧叛逆‧詩情──評鄭義《遠村》、《老井》〉,《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
神漫遊》,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3初版,頁137148-。
(十八劃:韓、魏)
韓少功、王堯,《韓少功王堯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11一版一刷。
魏韶華,〈鄉土文學與文化人類學〉,收入趙學勇等著,《新文學與鄉土中國──20
世紀中國鄉土文學與西部文學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3。
(十九劃:譚)
譚國根,〈西方對「主體意識」的探討與論述模式的轉移〉,《主體建構政治與現
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頁13-30。
(二十劃:嚴)
嚴家炎,〈魯迅、文學研究會影響下的鄉土小說〉,《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二刷,頁29-76。
(二十二劃:蘇)
蘇煒,〈文學的「尋根」與「話語」的嬗變──略論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對八0年代中國文學的影響〉,收入陳奎德主編,《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變遷》,臺北:桂冠,1991.7初版一刷,頁183-207。
(二十三劃:欒)
欒梅健,〈對新時期小說創作中「農民性」問題的思考〉,收入陳信元、欒梅健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頁87-99。

二、外文譯著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北京三
聯書店,1989.6一版;1992.6二刷。
格雷厄姆‧霍夫,〈現代主義抒情詩〉,收入(英)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6一版,1997.7三刷,頁285-295。
理查德‧謝帕德,〈語言的危機〉,收入(英)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6一版,1997.7三刷,頁296-309。
(美)Mike Crang,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3初版。
(德)尤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社會結構〉,收入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6一版一刷,頁134-170。
(英)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著,周祖達譯,《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周蕾(Rey Chow)著,孫紹宜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
電影》(Primitive Passions : 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臺
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初版一刷。
(美)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
人民共和國史》(Mao’s China and After: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美)克利弗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197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1939-198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一版;2004.3四刷。
(台灣)黃樹民著,素蘭、納日碧力戈譯,《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農
村變革》(1989英文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
一版一刷。
魏捷茲、何翠萍,〈跋 黃樹民與葉書記──評黃樹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後


的中國農村變革》〉,收入黃樹民著,素蘭、納日碧力戈譯,《林村的
故事──一九四九後的中國農村改革》(1989英文版),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一版一刷,頁257-262。
(美)葛伯納(Bernard Gallin),《林村的故事‧一版序》,收入黃樹民著,素蘭、納
日碧力戈譯,《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後的中國農村改革》(1989英文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一版一刷,一版序頁1-5。
(匈)盧卡奇(György Lukács) (Georg Lukács)著,〈現代主義的意識型態〉,《現實主義論》,臺北:雅典出版社,1988.10初版,頁109-145。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真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後現
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1998.2初版一刷,頁19-81。

參、外文專著	
Xiaomei Chen, “Misunderstanding”Western Modernism : The Menglong Movement’, Occidentalism: 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69-98
Clifford Geertz, ‘Thick Description :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by Clifford Geertz ,New York : Basic Books,Inc.,Publishers,pp.3-30
Clifford Geertz, ‘Thick Description :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1973), http://www.stanford.edu/~davidf/qualitative151/geertz.pdf
Bonnie S. McDougall, ‘The Plot’,The Yellow Earth : A Film by Chen Kaige With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scrip,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1-23
Liu Kang,‘Subjectivity,Maxism,and Cultural Theory in China’,Politics,Ideology,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Eds. Liu Kang, Xiaobing Tang, Durham and London : Duke University Press,1933,pp.23-55
Jing Wang, ’ Romancing the Subject : Utopian Moments in the Chinese Aesthetics of the 1980’, High Culture Fever : Politics,Aesthetics,and Ideology in Deng’s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pp.195-232

肆、期刊論文
〈西部文藝:尋求突破面向未來的旗幟──第一次“中國西部文藝研討會紀要”〉,
《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0期,頁105-107。
〈西部作家視野中的西部文學──部分中、青年作家答本刊問〉,《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2期,頁92-99。
〈衷心的祝願〉,《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期,頁8-9。
〈蕭雲儒撰文談西部美和西部觀〉,《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3期,頁105-106。
《傾向‧地下詩選》,1997年夏第9期。
(四劃:毛、王)
毛丹青紀錄,〈文學應該給人光明——大江健三郎與莫言對話錄〉,《南方週末》,2002年2月28日,http://japan.people.com.cn/2002/03/01/riben20020301_17308.html。
毛時安,〈文化的價值和文學的尋根〉,《作家》,1986年第4期。
王光東、陳思和、劉志榮,〈民族風土的精神昇華──文學中的鄉土、市井與西部
精神〉,《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
王愚,〈從歷史運動中把握現實〉,《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1期,頁99-102。
王曉明,〈不相信的和不願意相信的──關於三位“尋根”派作家的創作〉,《文學評
論》,1988年第4期。
(五劃:北)
北島,〈洛爾迦:橄欖樹林的一陣悲風〉,
http://www.skyven.org/cn/NewsFiles/55/20040813/571.html。
(六劃:任)
任民凱,〈西部精神與西部文學〉,《當代文藝思潮》,1985年第1期,頁78-79、97。
(七劃:李、余、汪、邢、抒、貝)
李陀,〈中國文學中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序賈平凹著《商州三錄》〉,《上海
文學》,1986年第1期。
李杭育,〈“文化”的尷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4期,頁
165-168。
李杭育,〈理一理我們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頁75-79。
李俊國,〈西部文學二題〉,《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1期,頁101-103、89。
李振聲,〈商州:賈平凹的小說世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5期。
李慶西,〈尋根:回到事物本身〉(《文學評論》(京)1988.4.14~23),《中國現代、
當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8期,頁43-52。
余斌,〈論中國西部文學〉,《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5期,頁13-27。
余斌,〈“西部文學”二題〉,《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11期,頁102-104。
余開偉,〈試談“新邊塞詩派”的形成及其特徵〉,《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1期,頁89-93、97。
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7(2000.3),頁1-43。
邢煦寰,〈「中國西部文學」美學特徵漫想〉,《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期,頁108-112。
抒華,〈關於“西部文學”的一點淺見〉,《西藏文學》(總60),1985年第10期,頁46-47。
貝嶺,〈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詩歌〉,《傾向》,1997年總第9期,頁1-17。
(八劃:阿、林、吳、周、季、孟、金)
阿城,〈文化制約著人類〉,《文藝報》,1985年7月6日。
林染,〈駱駝隊仍在神秘悲壯地跋涉──談西部意識〉,《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2期,頁100-101。
吳亮,〈文學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文學〉,《作家》,1986年第4期。
周政保,〈章德益的幻想世界:人與自然──開發者文學探討之三〉,《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2期,頁108-112。
周政保,〈新邊塞詩的審美特色與當代性──楊牧、周濤、章德益詩歌創作評斷〉,
《文學評論》(雙月刊),1985年第5期,頁52-57。
周政保,〈詩的敘事與敘事的詩──序敘事詩《鷹笛》〉,《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1期,頁108-112。
周政保,〈新疆的文學戰略問題〉,《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9期,頁121-128。
周濤,〈說點老實話〉,《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4期,頁8-9。
季紅真,〈文化“尋根”與當代文學〉,《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
孟馳北(蒙),〈西部文學思想內核的設想〉,《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2期,頁103-107。
孟馳北,〈要有自己的眼睛──「開發者文學徵文」獲獎作品述評〉,《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2期,頁104-107。
(九劃:柯)
柯玲,〈汪曾祺創作的現代意識〉,《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
(十劃:高、孫、唐、員)
高戈,〈“邊塞詩”的出新與“新邊塞詩派”〉,《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5期,頁105-108。
高平,〈關于西部文學的思考〉,《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1期,頁105-106。
孫克恒,〈西部文學淺見〉,出處及時間待查。
孫克恒,〈大有作為的西北詩歌〉,《陽關》,1984年第4期,頁38。
孫克恒、高平、唐祈,〈飛騰吧,西部詩歌〉,《六盤山》,1985年第1期,頁92-96。
孫克恒,〈時代的、地域的、新文化意識的多面晶體──中國西部文學散論〉,《中
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2期,頁96-100。
孫克恒、唐祈、高平,〈西部詩歌:拱起的山脊〉,《當代文藝思潮》,1984年第6期,頁97-101。
唐勃,〈八十年代中共與知識分子意識型態的適應與衝突〉,《中國大陸研究》31:
7,1989.1。
唐展民,〈西部──西部精神──西部文學──西藏文學〉,《西藏文學》,1985年第11期。
唐曉渡,〈大西北與西人之魂──評章德益的詩〉,《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5期,頁28-35、44。
員薇,〈他是個山裏娃──訪青年作家賈平凹〉,《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6期。
(十一劃:陳、章、郭、常、陶、梁)
陳平,〈單一小農經濟是我國兩千年來動亂貧窮、閉關自守的病根〉,《學習與探索》,1979年第4期。
陳平,〈社會傳統和經濟結構的關係〉,《學習與探索》,1981年第1期,頁57-64。
陳平,〈社會演化的發展觀和經濟結構的方法論〉,《學習與探索》,1981年第3
期,頁44-55。
陳平,〈社會經濟結構的規律和社會演化的模式〉,《學習與探索》,1981年第5期。
陳吉德,〈論中國第五代電影的尋根意識〉,《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年第1期,頁58-63。
陳柏中,〈中國西部的綠色交響詩〉,《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4期,頁4-5。
章明,〈令人氣悶的“朦朧”〉,《詩刊》,1980年第8期。
郭於華,〈中國農民非農活動的文化意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38期,1996.12。
常金生、夏青,〈試論中國的“西部文學”〉,《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4期,
頁108-112。
陶履恭,〈社會調查〉,《新青年》,第4卷第3號(1918年3月15)。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972。
梁曉聲,〈“西部文學”與文學中的大西北〉,《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期,頁6-7。
(十二劃:童、馮、單、張)
童大林〈中國農業找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學習與探索》,1979年第4期(10.15)。
單超,〈中國西部文學縱橫談〉,《西藏文學》(總60),1985年第10期,頁47-48、36。
張越,〈漫談西部文藝的多民族性〉,《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1期,頁102-104。
張銳,〈西部文學散論〉,《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7期,頁106-110。
(十三劃:楊)
楊牧,〈並沒有生下個小行星──寫在“應命”獲獎之後〉,《中國西部文學》,1986
年第4期,頁6-7。
楊桂欣,〈歷史的補課和創作的填凹──評賈平凹的中篇小說《雞窩窪的人家》〉,
《當代文藝思潮》1984年第6期,頁89-96。
楊鐮,〈中國西部文明與西部文學〉,《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6期,頁87-90、99。
(十四劃:華、管衛中)
華中師範大學,〈周作人:人的文學〉,《現代中國文學》,
http://elearning.ccnu.edu.cn/jpkc/cw/%D6%D0%B9%FA%CF%D6%B5%B1%B4%FA%CE%C4%D1%A7/02040403.html。
管衛中,〈西部文學:在西部文化土壤上〉,《當代文藝思潮》,1985年第5期,頁91-95。
(十五劃:劉、鄭)
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5年第6期,頁11-26。
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續),《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頁3-19。
劉再復,〈劉再復談1980年代〉,2006年5月19日5:26:36(京港台時間),多維
新聞,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6_5_18_17_26_36_369.html。
劉建軍,〈賈平凹論〉,《文學評論》,1985年第3期。
鄭義,〈跨越文化斷裂帶〉,《文藝報》,1985年7月13日。
鄭義,〈文學生涯〉,2002.8.19,
http://www.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864。
鄭萬隆,〈我的根〉,《上海文學》,1985年第5期,頁44-46。
(十六劃:夢、賴、閻)
夢真,〈“西部文學”意味著什麼〉,《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2期,頁101-103。
賴閔輝、鄭昭紅,〈汪曾祺研究述評〉,《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
閻綱,〈因西部而全中國〉,《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期,頁4-5。
(十七劃:謝、鍾)
謝昌余,〈亮出旗幟之後──《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1、2、期讀後印象3〉,《中
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7期,頁101-112。
謝冕,〈失去了平靜以後〉,《詩刊》,1980年第12期。
謝冕,〈嶄新的地平線──論中國西部詩歌〉,《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1期,頁102-107。
謝冕,〈斷裂與傾斜:蛻變期的投影──論新詩潮〉,《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鍾鳴,〈告別一九八九〉(節選),《傾向》,1997年夏第9期。
(二十劃:騰、蕭)
騰雲,〈“尋根”的選擇〉,《小說評論》,1986年第5期,頁9-11。
蕭雲儒,〈談談西部精神問題〉,《中國西部文學》,1986年第3期,頁104-108。
蕭馳,〈《太陽和他的反光》和反光──江河新作的民族性獨創性〉,《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二十一劃:顧)
顧驤,〈西部文學:西部作家的個性追求〉,《中國西部文學》,1985年第11期,頁97-99。

伍、學位論文
(三劃:于)
于鯨,《後現代主義的迴響:《百年孤獨》與’1985尋根小說》,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汪介之教授指導,2002.6。
(十一劃:曹)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施淑教授指導,2000.6。
曹惠英,《知青題材小說研究──從文革時期到90年代》,北京大學中文系現
當代文學所博士論文,洪子誠教授指導,2003.5。
(十二劃:賀)
賀桂梅,《80年代文學與五四傳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洪子誠教授指導,2000.5。
(十四劃:趙、熊)
(韓)趙映顯,《尋根小說在新時期文壇中的地位》,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葉子銘教授指導,2000.3。
熊修雨,《尋根文學的現代性分析》,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許志英教授指導,2002.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