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7201922511800
DOI 10.6846/TKU.2019.00802
論文名稱(中文) 以質性觀點探討高科技研發人員對ORCID之接受度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High-Tech R & D Researchers’ Acceptance of ORCID: A Qualitative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數位出版與典藏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Digital Publ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陳鳳蘭
研究生(英文) Feng-Lan Chen
學號 70406004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7-01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美玉(mewwln99@mail2000.com.tw)
委員 - 柯皓仁(clavenke@ntnu.edu.tw)
委員 - 歐陽崇榮(cjouyang@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ORCID
TAM
TAM 2
科技接受模型
關鍵字(英) ORCID
TAM
TAM 2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學術作者身分識別問題,早已存在於學術傳播環境中,最常見的是同人異名、同名異人或姓名呈現方式不同三種現象,造成身分識別困難。若能給予每個作者一個唯一識別碼來代表,就可以緩解這個問題。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簡稱ORCID)就在這樣的需求下應運而生。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國防高科技研發人員對ORCID的接受度,包括使用意願、對研發工作有何幫助或影響、與研發活動之相關性、對研發人員形象有何影響及使用後之評價等。本研究以TAM 2(科技接受模型)的精神為理論架構,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作為資料蒐集方式;以立意取樣選擇十位研發人員進行訪談。

本研究結果顯示,十位受訪者有八位樂於使用ORCID;有六位認為可以改善研發品質;一致認為ORCID對研發活動有實質幫助;九位受訪者認為ORCID與研發活動相關;至於使用ORCID的研發人員,有六位表示不見得會比較受重視,而不會使用ORCID是否代表落伍,則各占一半;對於ORCID的評價,有九成受訪者表示使用上沒有困難,且所有受訪者一致對ORCID的品質表示滿意值得信賴;至於機構推廣ORCID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管理階層是保密顧慮與無法強迫使用;至於推廣人員是需要有長官的支持與獎勵制度配合會比較順利;研發人員則是任務屬性不同,無法強求使用,獎勵制度會有鼓勵作用。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某國防高科技研發單位、ORCID平台提出下列建議,一、建構安全友善的網路環境,提高研發人員使用ORCID的意願;二、制定公正公平的獎勵制度,鼓勵研發人員使用ORCID;三、加強ORCID平台功能更周全及網頁設計更友善。
英文摘要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of academic authors has existed in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The most common things are the three phenomena: the same author with different names, different authors have the same name, and the same name is presented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author’s identity. If each author can be given a unique identification code, this problem can be alleviated. The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ORCID) came into being under such dem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cceptance of ORCID by defense high-tech R&D personnel, including the willingness to use, the help or influence on R&D work, the relevance to R&D activities, the impact on the image of R&D personnel, and the evaluation after use, etc. In this study, the spirit of TAM 2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as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semi-structured deep interview method was used as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 In purposive sampling 10 R&D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for interview.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eight of the ten respondents are happy to use ORCID; six people think that it can improve R&D quality; they all agree that ORCID will actually help R&D activities; nine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ORCID is related to R&D activities. As for the R&D personnel who use ORCID, six people said that using ORCID won’t make them be more valued, and whether not using ORCID represent outdated,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say yes, the other half say no. As for the evaluation of ORCID, 90% of the respondents said that there was no difficulty in using, and all the respon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quality of the ORCID and said the ORCID is worthy of trust. As for the problems that the organization may encounter in the promotion of ORCID, the management has confidential concerns and they cannot force R&D personnel to us ORCID; the promotion staff need the encouragement of reward system and the support of the chief executive to promote ORCID smoothly; R&D personnel have different task attributes so they cannot be forced to use ORCID but the reward system will encourage them to us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defense high-tech R&D unit and the ORCID platform. First, construct a safe and friendly network environment to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R&D personnel to use ORCID. Second, formulate a fair and equitable reward system to encourage R&D personnel to use ORCID; Third, make the ORCID platform more comprehensive and web design more friend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一、ORCID 5
二、TAM	5
三、TAM2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7
一、ORCID的緣起與內涵 7
二、ORCID組織的服務對象與註冊方式	10
三、ORCID的發展應用 11
四、ORCID國內目前發展狀況	14
五、ORCID相關研究 18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型(TAM) 21
一、科技接受行為的相關理論 21
二、TAM理論的緣起與發展 24
三、TAM、TAM 2與TAM3 33
四、TAM2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選擇方式	5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59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59
第二節  高科技研發人員對ORCID的使用意願分析 61
一、樂於使用ORCID之情形 61
二、希望使用ORCID之頻率 63
第三節 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對研發活動的幫助 66
一、使用ORCID對研發品質的改善情形 66
二、使用ORCID對研發活動的幫助 68
第四節  ORCID與研發活動之相關性 71
第五節  使用ORCID對研發人員的形象有何影響 73
一、研發人員使用ORCID之情形 73
二、使用ORCID的研發人員是否比較被重視 74
三、研發人員不會使用ORCID是否代表落伍 76
第六節 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後的評價 78
一、使用ORCID 有困難的情形 78
二、對ORCID品質滿意的情形	79
三、對ORCID的品質疑慮的情形 80
第七節 機構推廣ORCID 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82
一、上級管理階層 82
二、推廣人員 84
三、研發人員 85
第八節 綜合討論 87
一、高科技研發人員對ORCID的使用意願 87
二、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對研發活動的幫助 88
三、ORCID與研發活動之相關性 89
四、使用ORCID對研發人員的形象有何影響 90
五、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後的評價 91
六、機構推廣ORCID 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9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6
一、高科技研發人員對ORCID的使用意願 96
二、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對研發活動的幫助 96
三、ORCID與研發活動之相關性 97
四、使用ORCID對研發人員的形象有何影響 97
五、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後的評價 97
六、機構推廣ORCID 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98
第二節 建議 98
一、對國防高科技研發單位、ORCID平台之建議 98
二、 後續研究之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1
中文參考文獻 101
英文參考文獻 106

附錄一 什麼是ORCID? 110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12
附錄三:訪談大綱	113

表目次
表2-1 科技接受模型構面表 35
表2-2 TAM2近十年相關研究 42
表3-1 訪談大綱 51
表4-1 受訪者基本資料 60
表4-2 高科技研發人員對ORCID的使用意願 87
表4-3 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對研發活動的幫助 88
表4-4 ORCID與研發活動之相關性 89
表4-5 使用ORCID對研發人員的形象有何影響 90
表4-6 高科技研發人員使用ORCID後的評價 91
表4-7 機構推廣ORCID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93

圖目次
圖2-1 台師大ORCID申請程序網頁 16
圖2-2 TRA架構圖 22
圖2-3 TPB架構圖 23
圖2-4 TAM架構圖 26
圖2-5 TAM2理論架構 31
圖2-6 TAM3理論架構 33
圖3-1 研究架構 49
圖3-2 研究流程圖	57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likelibrary部落格。消除學者姓名歧義的解決方案—湯森路透ResearcherID學者唯一標識符的註冊。檢索自:http://likelibrary.lofter.com/?page=5&t=-1444458056990 2017.11.2
王海花、黃金霞、劉雪梅 (2015)。ORCID在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應用研究。圖書情報工作,59 (17),133-140。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 。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 13(2),122-136。
王偉國 (2012)。消費者使用科技創新產品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初版)。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公司。
田秀蘭 (2010)。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 檢索自http://web.ntnu.edu.tw/~lantien/old/qualitativeresearch.htm
田金萍(2015)。由 ORCID引發的思考。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5 (11),82-86。
白海燕(2015)。ORCID在機構知識庫中的整合介紹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3,8。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 (2009)。資管評論,15(1), 101-138。
朱碧靜 (2012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江梓桐 (2007)。企業導入新資訊科技應用之探索性研究-台灣企業導入網路電話 Skype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江景淵 (2017)。銀髮族宗教志願服務者之資訊實務:以一貫道天職人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池文海、黃庭鍾和張智銘(2009)。一般民眾使用膳食補給品之行為意圖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8,133-154 。
吳明德(1997)。大學圖書館員角色的省思。大學圖書館,1(1),5-18。檢索自:http://www.lib.ntu.eud.tw/pub/univj/uj1-1/uj1-3.html
李宗達、蔡仲凱 (2012)。科技接受模式TAM發展歷程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05。檢索自:http://society.nhu.edu.tw/e-j/105/a05.htm
李春麟、方文昌 (2013)。科技接受模式再探討:整合資訊科技外部變數之論點。企業管理學報,97,1-37。
林秀雲(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著者:E. Babbie)。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75)
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 (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學習以網路教學系統製作數位教材之意圖和成效。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1),60-78。
林珊如(2007)。圖書資訊學與質性研究。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27,2-16。
知識通訊評論(2015)。科學論文的個人指紋。知識通訊評論,117。檢索自:http://k-review.com.tw/2012/07/01/1117/ 
施文玲(2006)。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點之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檢索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3/53-12.htm 
施文玲(2006)。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點之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
柯皓仁(2015)。ORCID發展與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24 ,1-11。
段文婷、江光榮(2008)。計劃行為理論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6(2),315-320。 
洪妍涵(2008)。以TAM 2 理論探討 Web2.0 網站使用者之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新竹市。
洪新原、張麗敏、劉淑娟 (2010)。應用差異理論探討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之研究─不同使用者觀點之比較。資訊管理學報,17 (2),57-81。
洪新原、梁定澎和張嘉銘 (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 211 - 234。
洪翠錨(2013)。在浩瀚學術之海,明確辨認您的所在-ORCID個人學術貢獻獨一無二的數位辨識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64。檢索自:http://www.lib.ntu.edu.tw/General/publication/Newsletter/newsletter164.htm#3-1
科研動力(n.d.)。ORCID簡介。檢索自: https://www.howsci.com/introduction-to-orcid.html
孫坦、黃金霞、張建勇、黃永文(2015)。科學家國際化識別研究。圖書情報工作,59(1),17-22+44。
孫坦、黃金霞、張建勇、黃永文(2015)。科學家國際化識別研究。圖書情報工作,59(1),1-25。  
孫建軍、成穎 、柯青(2007) 。TAM 模型研究進展—模型演化。情報科學,25(8),1121-1127。
孫紅、萬紹華 (2014)。ORCID:數位化背景下專業人員的學術身份證。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37(8),191-192。
徐宗國 (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 (原著者:Strauss, A., & Corbin, J.)。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原著出版年:1990) 
馬鑫龍 (2012)。技術接受模型(TAM)的演化進程。江蘇商論,11,131。
高郁傑、唐宏瑞 (2014)。Library watch。檢索自:http://reservation.flysheet.com.tw/focus_trend_login.php?num=57&class=14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著者:M.B. Miles & A.M. Huberman)。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張紀萍 (2015)。技接受模式與應用—以慢性病長者遠距照護使用為例。護理雜誌 ,62(3),11–16。
張慧銖(2016)。以DOI及FRBR探索數位物件之關聯性。大學圖書館20(1),1-25。
張鴻昌 (2004)。員工對企業內部網路接受度之研究-以中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梁定澎 (2012)。資訊管理理論。高雄市:前程出版社。
許嘉麟、張韡瀚、黃美涓、陳皇仲、柯智裕和鄧復旦(2008。智慧型	高齡者照護設備科技接受問卷之內容效度-以“互動式隨身照護手錶”為例。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 4(2),104 - 115。
劉忠峰、翁明正、吳欽和、郭光明 (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 3 探討網路大學系統使用意向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9 (4 ),407- 432。
許靜芬(2015)。從資源建置及交流觀點探討中文人名權威紀錄消歧議題。國家圖書館館刊,104(1), 67 -88。
陳辰、宋文 (2013)。責任者唯一識別碼構建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圖書館論壇,33(2):125-129。
陳俊榮(2008)。現代文學研究的方法問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3,123-146。
陳美樺(2016)。以TAM(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及國小高年級學	童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國彬、鄭琳 (2015)。科研人員唯一標識符的組成與應用研究。圖書情報工作,59(4),25-31。
黃羚瑋 (2011)。商務人士對行動投資服務需求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黃鈺珍 (2008)。以紮根理論探討有機農業產銷履歷電子化的障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 ,彰化縣。
萬文隆(2004)。 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俊麟 (2011)。以計劃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智慧型手機的購買決策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鄔宗甫 (2012) 。以質性觀點探究高齡者科技社交平台之科技接受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市。
樓永堅、曾威智(2016) 以後設分析法探討科技接受模式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21 (2), 1-28。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郁淇(2008)。探討 padcasting 採用因素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戴建耘、陳宛非、韓長澤、賴慕回、高曼婷 (2013)。臺北市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創新關切與科技接受度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1),97-133。檢索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78/ 
謝黎蓉 (2014)。技術接受模型演變綜述。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1(1),155-161。
魏中青(2015)。ORCID國際學術身分證在我國科技期中的應用。科學與出版,5,101-102。
邊鵬 (2012)。技術接受模型研究綜述。圖書館學研究,1,2-10。
竇天芳、張成昱、張蓓和鄒志華(2013)。ResearcherID現狀分析及應用啟發。圖書情報工作,58 (4),40-45。 
蘇伯方(2004)。即時傳訊軟體採用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英文參考文獻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in Action. Apporao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ur, Kuhl Julius and Bechmann Jurgen 
(Ed.), 309-330. New York : Springer.
Davis , F .D. & Venkatesh V. A. (1996).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Measurement Bias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ree Experi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 puter Studies, 45(1), 19-45 .
Davis, F. D. (1985) .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465050_A_Technology_Acceptance_Model_for_Empirically_Testing_New_End-User_Information_Systems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319-340.
Davis, F. D. (199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 -Machine Studies, 38 (3), 475-487.
Davis, F.D., R.P. Bagozzi & P.R. Warshaw(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 982-1003. 
Di Cerbo,  K. E. & Darcy, M.(2001).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our Times. Current Issues in Education, 4(1), 1-3. Retrieved from 
Dishaw, M. T., & Strong, D. M. (1999). 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ask-technology fit constructs.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6, 9-21.
Eurekalert (2016 ). Publishers to require ORCID identifiers for authors
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Josh Brown, Catalina Oyler, & Haak, Laurel L.(2015).  ORCID Adoption and Integration program report. Final version. Retrived from https://figshare.com/articles/Final_Report_Sloan_ORCID_Adoption_and_Integration_Program_2013_2014/1290632)
Miller, K.(2005). Communications theories: perspectives, processes, and contexts. New York: McGraw-Hill.
Neuman, W.L. (1997). Socai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RCID . ISNI and ORCID. Retrieved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zh-tw/ORCID	
ORCID .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NI and ORCID? Retrieved from https://support.orcid.org/knowledgebase/articles/115265-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isni-and-orcid
Meadows, Alice (2017). Ten reasons to get - and use - an ORCID i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authors-update/ten-  
        reasons-to-get-and-use-an-orcid-id!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46(2), 186-204.
Venkatesh, V., and Bala, H. (2008).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 terventions, Decision Sciences, 39(2), 273-315.
Wiley (2016). Wiley Becomes First Major Publisher to Require ORCID IDs for Submitting Autho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iley.com/WileyCDA/PressRelease/pressReleaseId-129824.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