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7201907135300
DOI 10.6846/TKU.2019.00787
論文名稱(中文) 拾得片語——關於淡水市街生活空間的設計敘述
論文名稱(英文) Found Phases—— Narrative Design of the Life Field in Tamsui Historic Distric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羅韻
研究生(英文) Yun Luo
學號 60636401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28
論文頁數 15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mao.isle@gmail.com)
委員 - 賴仕堯
委員 - 黃奕智
關鍵字(中) 拾得
片語
生活空間
設計敘述
淡水
關鍵字(英) Found
Phases
Life Field
Narrative Design
Tamsui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事物不可避免地被淡忘直至消失。對比起那些顯著的具有紀念性的建築結構,生活中最普通最日常的事物更容易受到摧毀。如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存在於斷簡殘篇中的平凡之物的價值和重要性,並開始反思:城市在講述誰的故事?在不斷變化的城市中,本土記憶要如何書寫?要如何從眼下的生活遺跡中找尋新的意義?

由此背景出發,本文以淡水歷史人文資源最集中的市街為真實場域,通過記錄身在其中的漫遊、觀覽和發想,拾取地方日常生活的種種的片段,進而組織成五個敘述的故事:遶境的故事、動植物的故事、咪咪喵符號故事、「小招牌」計畫和重建街「修景」工作坊。理論上,對照了敘述中的空間和空間中的敘述兩個面向的經典,獲得空間的再現及空間行動作用的啟迪。方法上,從Reading片段式的生活觀察,到Mapping解構式的生活理解,再到Place Making參與式的生活實踐,逐步推演和交織出對淡水市街生活空間的設計敘述。

本文敘事結構分為「正文」、「上下文」和「索引附錄」三個部分,分別對應行動操作、理論方法和觀察記錄三方面內容,並設下數字和邏輯線索,提供非線性閱讀和交錯對照的可能性。期望在書寫架構和內容上,切近真實生活的樣貌,不失其多重性和豐富性。
英文摘要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many objects are inevitably forgotten until they disappear. Compared to those remarkable monumental structures, the most ordinary and everyday traces in life are most vulnerable to destructio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the ordinary existence in the stray fragments of life. They begin to reflect on: Who is the story of the urban telling about? How to write local memories in a changing urban? How to endue new significance onto the current life rel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old districts in Tamsui, where has the most concentrated historical resources, as the real field to study. By recording the wander, visit and imagination in the old districts, picking up various fragments of local daily life, the five narrative stories are finally organized, which are about Traditional Religious Patrol, Local Animals and Plants, Mimi-Cat Graffiti Symbol, Signboard Project and the Conservation Workshop in Chongjian Street. In theory, the paper compares relevant spatial theories and literary classics, and gains the enlightenment of spatial reproduction and spatial action. In terms of methods,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steps of Reading, Mapping and Place Making-- fragmented life observations, deconstructive life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ory life practices. The goal is to gradually deduct and interweave the design narrative of the living space of Tamsui.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ext", "context" and "index and appendix", which correspond to three aspects of action operation, theoretical method and observation record. There are numerical and logical clues in the text that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non-linear reading and interlaced comparisons. For the writing structure and content, I hope to b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real life, without losing its multiplicity and richnes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寫在前面	1
〈正文〉
第一章 遶境·神的足跡	6
1-1 「境」的空間意涵	6
1-2 非常·日常的行動舞臺	10
1-3 馬偕在淡水的傳教足跡	14
第二章 它們·共居之靈	16
2-1 路上的「院」與「園」	16
2-2 種植的鄉愁	19
第三章 咪咪喵·實境解謎	21
3-1 符號修補社區	21
3-2 咪咪喵符號地圖	25
3-3 自導式遊覽	28
第四章 「小招牌」計畫·時間的形狀	32
4-1 集體記憶	32
4-2 敘述時間的「形狀」	36
第五章 重建街「修景」工作坊	43
5-1 不只一種體能	43
5-2 行動作用與反饋	49
5-3 主題與背景	57
〈上下文〉
第六章 「閱讀」到「敘述」——淡水市街的生活世界	65
6-1 在場:淡水歷史街區	65
6-1.1淡水歷史街區的概況與範圍	65
6-1.2 淡水重建街的歷史與現狀	68
6-2 Reading —— 片段式的生活觀察	72
6-3 Mapping —— 解構式的生活理解	82
6-4 Making —— 參與式的生活實踐	84
第七章 敘述的空間	89
7-1 班雅明的「靈光」與「漫遊者」	89
7-2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92
7-2.1 五十五個故事編織「城市迷宮」	92
7-2.2 身體經驗與城市記憶	94
7-3 韓少功的「馬橋詞典」:詞的延伸	97
第八章 空間的敘述	99
8-1 列斐福爾:「空間」與「日常生活」	99
8-2 戰術的都市主義	103
8-3 空間自組織:敘述「生活故事」的新道路	107
第九章 後記	110
〈索引附錄〉
詞卡索引	114
附錄一	130
PARTⅠ.重建街「修景」工作坊Ⅱ——前期調研、溝通與準備工作	130
PARTⅡ.重建街「修景」工作坊Ⅱ——施作過程記錄	133
附錄二	140
重建街居民/店家訪談摘錄	140
參考文獻	149
 
【圖目錄】

圖 1 淡水早期聚落分佈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日治時期美軍航照影像地圖,作者標誌、套繪)	7
圖 2 1925年清水祖師遶境路線、途徑寺廟與聚落分佈示意圖(資料來源:王怡茹《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日治時期美軍航照影像地圖,作者標誌、套繪)	7
圖 3 清水巖老三祖「安四方」之營地、遶境線路及境域示意圖(資料來源:張靖委《淡水清水巖的平安遶境「安四方」之空間建構》,google地圖, 作者標誌、套繪)	8
圖 4 從1925年到2014年,清水祖師遶境線路和境域範圍之變化示意圖(作者繪製)	9
圖 5 2015年清水祖師遶境分成兩個大隊進行,圖為第一大隊和第二大隊各自繞行的路徑(資料來源:2015年清水祖師遶境線路公告,作者重繪)	10
圖 6清水巖祖師爺遶境活動現場,從傍晚6點到晚上9點一直保持人潮洶湧的盛況(作者拍攝)	11
圖 7 淡水大拜拜中精彩的陣頭表演,依次是神將陣、龍陣、花車陣和電音三太子陣(作者拍攝)	13
圖 8 馬偕博士足跡的紀念景點:馬偕上岸點雕塑、馬偕醫館、淡水教堂(作者拍攝)	15
圖 9 門前小院裏鬱鬱蔥蔥的植物,為家屋帶來了綠意和清涼的蔭庇(作者拍攝)	17
圖 10 盆栽用作外牆和車子的圍籬(作者拍攝)	17
圖 11 通過植栽的擺設彰顯生活美學之修養(作者拍攝)	17
圖 12 淡水文化國小的「蝶園」有大量在地植物物種,不同種類的蝴蝶在花間飛舞(作者拍攝)	18
圖 13 陳老師的蝴蝶和白鷺鷥剪紙作品(陳榮昌拍攝)	18
圖 14 陳老師的梅花鹿和青蛙草編作品(陳榮昌拍攝	18
圖 15 清晨在淡水老街擺地攤的菜農和買菜的居民閒話家常的場景(作者拍攝)	19
圖 16 香草街屋故事及菜農自開發耕地與販售市場標示圖(作者繪製)	20
圖 17 咪咪喵塗鴉的五個主要功用(作者繪製)	22
圖 18 出現在街頭巷尾的咪咪喵塗鴉,為淡水的點滴生活寫下注腳(作者拍攝)	23
圖 19 從三個不同的視角,觀看文化國小前的真理街街景,其中藍色填充的是街巷中帶有符號標識性的路標和招牌(作者繪製)	25
圖 20 根據真理街咪咪喵塗鴉與真實生活情境的對話和拼貼(作者繪製)	26
圖 21 在淡水古蹟博物館與淡水社區大學合作的「淡水優質導覽培訓」課程中,部分主題的生活地圖(資料來源:黃瑞茂,自己的地圖自己畫:淡水居民繪製社區導覽圖、解說在地知識)	30
圖 22 寶可夢遊戲的手機界面     圖 23 《貓公主的巡禮》探索包與現場之對照(作者拍攝)	31
圖 24 重建街8號到37號區段兩側立面圖,加人物訪談內容概要(作者繪製)	35
圖 25 重建街小招牌計畫與修景工作坊行動地圖,其中列舉了小招牌的多種表現形式(作者繪製)	36
圖 26 野學坊Logo初稿(作者繪製)     圖 27 重建街27號工作站(作者拍攝)	38
圖 28 左圖為阿島家的大門和院牆,右圖阿島嫂正向筆者展示老麵店的新聞稿和照片(作者拍攝)	39
圖 29 修復前後的新聞稿件對比(作者攝影)	39
圖 30 將報導的圖文刻在砧板上的效果模擬圖,以及為阿島魚丸設計的視覺標誌方案(作者繪製)	40
圖 31 微縮盆景的設計草圖(作者繪製)	40
圖 32 香草街屋門前鬱鬱蔥蔥的盆栽和藤蔓(作者拍攝)	40
圖 33 險路角Logo設計初稿(作者繪製)     圖 34 險路入口轉角(作者拍攝)	41
圖 35 險路角空間改造說明結合活動家具的構想圖(作者繪製)	42
圖 36 重建街欄杆扶手(作者拍攝)     圖 37 銀髮老人與保姆在木凳上休息(作者拍攝)	43
圖 38 老人在階梯旁席地而坐(作者拍攝)      圖 39 阿姨在店家前的階梯上歇腳(作者拍攝)	44
圖 40 早上10左右,比丘尼下山買菜,約11點提著幾袋蔬菜返回,走到戀愛巷口時,把袋子放在木凳上,打算分三趟提回家,遇上熱心的男青年幫忙。	44
圖 41 戀愛巷木座椅設計圖(作者繪製)	45
圖 42 木座椅結構和材料示意圖(作者繪製)	46
圖 43 戀愛巷座椅完工狀態(作者攝影)	47
圖 44 戀愛巷座椅構築前、構築後及初始使用狀態記錄(作者拍攝)	47
圖 45 疊合了戀愛巷在不同時間、不同使用者以及不同使用狀態的記錄圖(作者繪製)	47
圖 46 疊合了木平臺在不同時間、不同使用者以及不同使用狀態的記錄圖(作者繪製)	48
圖 47 階梯木平臺構築前、構築後及使用狀態記錄(作者拍攝)	48
圖 48 「修景」工作坊II的招募海報,結合了在街道空間中具體的修景對象、地點和工程類別 (作者繪製)	49
圖 49 從重建街總體計畫(紅色字)到「修景」工作坊具體實施項目(紫色字)的制訂 (作者繪製)	50
圖 50 由工作坊過程照片拼貼而成的重建街「修景」行動地圖(作者繪製)	52
圖 51 社規師成果展當天活動分佈圖(資料圖:不完美工作室,作者攝影)	57
圖 52 木平臺、主題板、染織布和拾級而上的階梯圍合成的舞臺,在活動開始之前,仍是居民歇坐乘涼的好地方,也是遊客自由擺拍的背景(作者拍攝)	59
圖 53 魚形木平臺「魚頭」上揚,形成的小空間被工作人員利用為「幕後」工作區,工作人員在此區控制電子音響設備、整理工作資料等。(作者拍攝)	59
圖 54 主持人把獲獎者請到魚形木平臺上接受頒獎,觀眾簇擁在大階梯上、在高起的窄路欄杆旁為他們熱烈祝賀。 現場形成了一個360°的觀演空間。(作者拍攝)	59
圖 55 參展的「苔苔姐姐工作室」把小朋友們做的彩色小房子和青苔盆栽放在街角花圃的紅磚上,搭配著生機盎然的青草和藤蔓,儼然一個小小的童話世界!(作者拍攝)	60
圖 56大家靠坐在木座椅上,聽以倫大哥講解戀愛巷和清水街的故事。(作者拍攝)	61
圖 57 在木座椅上一同擺拍、休息的人們,原本並不認識,因為有了接近和互動的機會,而變得親近、共享時光。 (作者拍攝)	61
 圖 58 遊覽隊伍在鐵皮屋簷下聽取導覽介紹(作者拍攝)     圖 59 一家四口在12號庭院石階上留影(作者拍攝)	62
圖 60 魚形木平臺拆解示意圖(作者繪製)	63
圖 61 淡水港市街及兵備圖1888年(來自: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淡水百年歷史地圖,	67
圖 62 淡水文化寶圖2017(淡江大學建築系提供)	67
圖 63 淡水歷史街區衛星地圖(來自Google Map)	68
圖 64 1900年前後,重建街住民在新設的水管頭旁接水的情景(來自 滬尾文史工作室)	70
圖 65 1974年的重建街街景(來自 姚孟嘉老師)	70
圖 66 重建街住民及職業別調查表1910-1960年 (資料來源:周宗贤《淡水重建街聚落的人文情懷》,作者重繪)	71
圖 67  From Reading to Mapping,詞卡主題與Mapping故事的對話關係示意圖(作者繪製)	81
圖 68 Reading片語和Mapping行動的疊合地圖(作者繪製)	82
圖 69 重建街「修景」工作坊成果的介紹版面/折頁圖稿A面(作者繪製)	87
圖 70 重建街「修景」工作坊成果的介紹版面/折頁圖稿B面(作者繪製)	88
圖 71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篇章結構圖 (作者繪製)	93
圖 72 重建街「修景」工作坊Ⅱ學員招募海報,含場地選點和主要工作內容(作者繪製)	130
圖 73 與謝里長(著藍色上衣)和街道文化促進會主任(著紅色上衣)到「修景」選點現場逐一溝通和確認	131
圖 74 (由左至右)與阿忠哥、20號街屋業主、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討論重建街「修景」之具體操作	131
圖 75 蔡以倫拿著填寫了「香」字的定義卡留影(作者拍攝)	140
圖 76 為香草街屋設計的店史小招牌草圖(作者繪製)	141
圖 77 重建街三得利店鋪外觀(作者拍攝)	143
圖 78 採訪小組與三得利老闆娘合影(採訪小組拍攝)	143
圖 79 九崁28店鋪外觀(作者拍攝)	144
圖 80 與九哥訪談現場記錄(訪談小組拍攝)	144
圖 81 阿島嫂向作者展示魚丸店的老照片和新聞報導(作者拍攝)	146
圖 82 阿島魚丸店相關報導和舊照(作者拍攝)	146
圖 83 阿島嫂家屋入口的粉紅色鐵門和白色院牆(作者拍攝)	147
圖 84 阿島家門與對面停車坪 (作者拍攝)	147
圖 85 阿島嫂提供的新聞報導舊件與作者掃描處理後的效果(作者拍攝)	147

 
【表目錄】

表 1 第一階段的淡水導覽路線(資料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淡水古蹟博物館,作者增加標注)	29
表 2 戀愛巷木座椅「操作型導向」之步驟過程,其中帶星標的步驟為操作與設計同時進行(作者繪製)	85
表 3 階梯木平臺「意象型導向」的設計和操作過程(作者繪製)	86
表 4 列氏空間理論及日常空間理論的要點整理(作者繪製)	99
表 5 公共空間的八種戰術活動(資料來源:《設計兵法——公共空間設計戰略與戰術》作者整理)	105
表 6 空間自組織特徵的理論對照與實踐對照(作者繪製)	108
表 7 自組織的目的性與共享性的互補關係(作者繪製)	109
參考文獻
Ⅰ 書籍

卡爾維諾,1993,《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韓少功,1997,《馬橋詞典》,北京市:作家出版社
羅伯特·文丘里,1972,《向拉斯維加斯學習》,賀承軍譯,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謝宏昌,2017,《城市的生命》,臺南市:成大出版社
馬克·傑歐,1992,《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陳文瑤譯,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加斯東·巴什拉,2009,《空間的詩學》,張逸婧譯,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
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莊雅琇譯,臉譜出版社
羅傑·特蘭斯克,2008,《尋找失落空間——城市設計的理論》,朱子瑜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Ben Highmore,2009,《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布賴恩·埃利奧特,2017,《建築師解讀本雅明》,金秋野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尼尚·阿旺,塔基雅娜·施奈德,傑裏米·蒂爾,2016,《空間自組織:建築設計的嶄新之路》,苑思楠 等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王怡茹,2014,《淡水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與發展——以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臺北市:國史館
王昶雄,1993,《驛站風情》,板橋市:北縣文化
陳宏文,1972,《馬偕博士略傳·日記》,臺灣教會公報社
喬丹·桑德 著,黃秋源 譯,2019,《本土東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Ⅱ 論文期刊

蘆影,關於“設計與敘述”的兩個基本問題,藝術設計與研究,2013年第3期
向科,敘述性設計與敘述性建築,重慶大學學報,2005年第11卷第1期
侯錦雄,李素馨,媽祖信仰遶境儀式的文化景觀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文資學報,第八期,頁1-24
周宗賢,淡水重建街聚落的人文情懷,淡水學暨區域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
安源,基於自組織理論的建築空間演化與設計研究,大連理工大學,2009


Ⅲ 網絡資料

藝術名詞解釋,網址:
https://theme.ntmofa.gov.tw/artnew/html/2-3/602.htm
眼底城事,2015,網址:
https://eyesonplace.net/2015/12/02/513/
淡水文化基金會,網址:
http://www.tamsui.org.tw/whatsnew/citytour.htm
淡水古蹟博物館,網址:https://www.tshs.ntpc.gov.tw/xmdoc/cont?xsmsid=0H270338359169718593
台北城市散步,2018,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walkingtour.tw/posts/1771852569544891/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淡水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msui.aspx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