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7201811543500
DOI 10.6846/TKU.2018.00734
論文名稱(中文) Coser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Identity for Cos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陳映儒
研究生(英文) Ying-Ju Chen
學號 6026903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3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柯志恩(kochihen@mail.tku.edu.tw)
委員 - 李麗君(lichun@mail.tku.edu.tw)
委員 - 藍挹丰(carolyflan@gmail.com)
關鍵字(中) Cosplay
Coser
人際關係
自我認同
關鍵字(英) Cosplay
Cos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elf-Ident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討論Coser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以525位Coser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現場填答Coser為228位,網路填答Coser為297位。使用工具包括Cos人際關係量表與自我認同量表,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Coser在Cosplay中的人際關係較重視人際互動,其次是人際歸屬與人際支持。 
二、Coser的自我認同現況中,最重視關係認同,其次為個人認同。
三、女性Coser在Cos人際關係中較重視人際互動與支持,在自我認同中性別無顯著差異。
四、13~15歲的Coser在人際親密、歸屬、互動、支持及整體Cos人際關係顯著高於16~22歲的Coser,在自我認同中Coser的年齡無顯著差異。
五、剛入Cos圈的新手Coser較重視關係認同的心理需求。
六、參與Cosplay越頻繁,人際親密、歸屬、互動及整體Cos人際關係較好,亦藉由與親友之間的回饋與肯定,確立自身的形象認同。
七、不同的填答場合,在Cos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皆有顯著的差異。
八、Coser的Cos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彼此相關,「現場填答」之相關性顯著高於「網路填答」。
九、Coser透過Cosplay作為訓練、探索自我的舞台,並於真實生活中展現其成長的樣貌。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提供未來研究與實務上之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elf-Identity for Cosers. This study was design by questionnaire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525 Cosers, including 228 from Cosplay activities and 297 from internet.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Cos Scale and Self-Identity Scale. The data wsa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found as followings:
1.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Cosers, second are interpersonal belonging and interpsonal support.
2.  Relationship identity is most important in Cosers’ self-identity status, second is personal identity.
3.  Female Cos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support in Cospla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with self-identy.
4.  13~15 years old Coser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of interpersonal intimacy, belonging, interaction, support and overall Cospla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n who are 16~22 years ol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sers’ age with self-identy.
5.  The newcomer Cosers who just entered the Cosplay circ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elationship identy.
6.  The more frequent participation in Cosplay, the better Co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y have, and also have more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nd belonging. And Cosers establish their own image identity through feedback and affirmation with friends in Cosplay.
7.  Cosers with different filling questionnaire envir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os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and self-identity scale.
8.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s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identity. And there has mo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the Cosplay activities interview than on the Internet questionnaire collection.
9.  Cosers use Cosplay as a stage for training and self-exploration, and show its growth in real life.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onsultations in edu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Cosplay與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人際關係及相關探討	15
第三節 自我認同及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Cosplay、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Coser背景資料分布情形	53
第二節 Coser的Cos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的現況分析	5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填答場合於Cos中的人際關係與Coser自我認同的現況分析	63
第四節 Cos中的人際關係與Coser自我認同的相關分析	8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6
參考文獻	100
中文部分	100
外文部分	105
附錄	107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07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13

 
表次
表2-1- 1 Cosplay相關研究	10
 表2-2- 1 Erikson發展任務	24
表3-2- 1 預試樣本人數資料表	34
表3-2- 2 預試樣本年齡人數資料表	34
表3-2- 3 預試樣本Cosplay參與時間人數資料表	35
表3-2- 4 預試樣本過去一年Cos次數之人數資料表	35
表3-2- 5 紙本與網路問卷正式研究樣本人數摘要表	36
表3-3- 1 「Cos人際關係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0
表3-3- 2「Cos人際關係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42
表3-3- 3「Cos人際關係量表」信度分析結果	43
表3-3- 4「自我認同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44
表3-3- 5 「自我認同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46
表3-3- 6 「自我認同量表」信度分析結果	47
表3-3- 7 「Cos人際關係量表」題項與向度對照表	48
表3-3- 8 「Cos人際關係量表」正式問卷中刪除的題項	49
表3-3- 9 「自我認同量表」題項與向度對照表	49
表3-3- 10 「自我認同量表」正式問卷中刪除的題項	50
表4-1- 1 性別統計表	53
表4-1- 2 年齡統計表	54
表4-1- 3  Cosplay參與時間統計表	55
表4-1- 4  Cosplay參與頻率統計表	55
表4-2- 1  Cos中的人際關係量表各題得分之分布表(依平均數由高至低排序)	59
表4-2- 2 Cos中的人際關係量表之分量表分析摘要表	(依平均由高至低排序) …………………………………………………………………………………………………..60
表4-2- 3自我認同量表各題得分之分布表(依平均數由高至低排序)	61
表4-2- 4自我認同量表之分量表分析摘要表(依平均數由高至低排序)	62
表4-3- 1 不同性別之Cos中人際關係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	63
表4-3- 2 不同年齡之Cos中人際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4
表4-3- 3 不同年齡Coser在Cos人際關係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3- 4  12歲以下之Coser在Cos人際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6
表4-3- 5不同參與時間於Cos中人際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7
表4-3- 6不同參與Cosplay時間在Cos人際關係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3- 7不同參與Cosplay頻率之Cos中人際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3- 8 不同參與Cosplay的頻率在Cos人際關係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3- 9不同填答場合之Cos中人際關係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	72
表4-3- 10不同性別之Coser自我認同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	73
表4-3- 11不同年齡的Coser在Coser自我認同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4
表4-3- 12 不同年齡Coser在自我認同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3- 13 12歲以下之Coser在Coser自我認同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5
表4-3- 14不同參與時間的Coser在Coser自我認同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3- 15不同參與Cosplay時間在Coser自我認同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3- 16不同參與頻率的Coser在Coser自我認同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9
表4-3- 17不同參與Cosplay頻率在Coser自我認同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3- 18不同填答場合之自我認同的平均數差異檢定摘要表	81
表4-4- 1全體Coser自我認同與Cos中的人際關係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85
表4-4- 2現場填答Coser自我認同與Cos中的人際關係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86
表4-4- 3網路填答Coser自我認同與Cos中的人際關係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86

 
圖次
圖2- 2 四種認同狀態	25
圖2- 1 周哈里窗	17
圖3- 1 研究架構圖	33
圖3-5- 1 研究流程	5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秀敏(2012) 台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佩迪(2015)。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臺北市:奇異果文創。
王佩迪(2015)。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載於王佩迪(主編),主編序:從性癖到社群!宅宅府眾不需要被拯救(11-25頁)。臺北市:奇異果文創。
王鈺琴(2007)。穿越時空愛上你─關於角色扮演者「觀看」與「被觀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雲鵬(2010)。「觀看」與「被觀看」之間,談網路自拍文化對於青少年自我認同及人際關係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台灣同人誌中心(2017年12月23日)。2017年同人活動-過往同人誌活動【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doujin.com.tw/events/past/2017
江南發(1991)。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角色扮演手創邀請展(2015)。COS與修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letitcos.weebly.com/
何欣、王孝勇(2014)。虛實之間:Cosplay中的反串行為與性別認同。傳播研究與實踐,4(2),175-206。
宋佩芳(2013)。國中生自我認同感對社群網路使用方式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李佳豪(2009)。以深度休閒之觀點探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者情境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李明瑾(2013)。參與社團高中生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電子資源】。取自http://info.lib.tku.edu.tw/ebook/redirect.asp?bibid=1435528
吳青珊(2015)。超人在電話亭裡:Cosplay次文化場域之實踐與空間(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邱佳頤(2008)。漫步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的形塑(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邱紹一、葉懿儀、周怡廷、蔡佳蓉、胡秀媛(2013)。大專生參與角色扮演(cosplay)活動者的深度休閒特質、心流體驗感受及情境涉入程度之研究。國際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46-63。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 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 : 五南。
郎亞琴、雷文谷、蔡靜婷(2012)。角色扮演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2), 20-34。
林宜蓁(2006)。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以消費與性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雅容(2009)。自我認同形塑之初探:青少年、角色扮演與線上遊戲。資訊社會研究,16,197-229。
韋子木、張榮皋(譯)(2000)。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原作者:H. S. Sullivan)。臺北市:昭明。(原著出版年:1953)。
侯蓉蘭(2003)。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唐子俊、唐慧芳、黃詩殷(譯)(2004)。青少年與家族治療─衝突與控制的解套方案(原作者:J. A. Micucci)。臺北市:張老師。
馬士傑(2008)。與他人一起扮演「他人」:角色扮演活動的建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文堂(2015)。國中學生LINE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網路霸凌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倪逸蓁、陳永修、楊佳蓉、姜漢威、Thalia、Ukon、Yumi、Holyknight、Srxwing、KillingAngel(2006)。變身天使蔻詩兒Cosplay。臺北市:文藝復興。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個人特質、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硏究成果報告。臺灣師大與僑大整合後強化未來發展計畫成果報告--中學生心理與行為表現之發展研究(編號:95T101H),未出版。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坤虎(2007)。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概念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介入方案之療效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概念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個別介入方案之療效評估。中華心理學刊,24(4),549-582。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佳靖(2004)。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互動經驗與自我認同(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臺北市:幼獅。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立嵐(2007)。扮誰像誰?迷的行為特質、實踐與認同研究--以青少年cosplay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雅婷(2015)。角色扮演者之人格特質、同儕關係、家庭支持、深度休閒特質對持續涉入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莊惠宇(2015)。大學生不同成人依附型態在認同發展之差異(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黃玉蘋(2008)。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光國(2000)。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黃光國(2001)。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1-34。
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筱甄(2008)。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瑩瀅(2015)。Cosplay奇幻旅程─Coser的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曾柏齡(2016)。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自我認同、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珊君(2016)。角色扮演參與者之深度休閒、成癮性及幸福感關係探討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楊心惠(2014)。青少年次文化與自我認同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世鈺(2008)。Cosplay角色扮演者(Coser)與閱聽人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動漫畫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董仲薇(2016)。認同確定性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寬恕的調節效果(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廖小雯(2009)。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庭宇(2011)。以休閒觀點探究cosplay次文化意涵及自我認同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嘉義縣。
蔡靜婷(2011)。參與Cosplay的休閒動機、休閒涉入 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盧德蓉(2012)。虛幻的影響世界:角色扮演者(COSPLAYER)的自我觀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蕭雅文(2011)。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學位論文,臺北市。
谢莒莎(2005)。浅析cosplay文化。中國青年研究,10, 52-54。
謝瑞萍(2012)。Cosplay角色扮演者之專門化程度、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戴詩珊(2012)。青少年正向思考與自我認同預測變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羅資民(2008)。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蘇微希、Aska(2011)。同人文化之源流與台灣同人活動發展&台灣COSPLAY的源起與發展。庶民文化研究,4,102-125。 
外文部分
Cheek, J. M. (1989). Identity orientation and self-interpretation. In D. M. Buss & N. Cantor (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p. 275-285). New York, NY: Springer.
Cheek, J. M., Smith,S., & Tropp, L. R. (2002). Relational identity orientation: A fourth scale for the AIQ.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avannah, GA. doi: 10.13140/2.1.1643.7763
Chen, K. H., Lay, K. L., Wu, Y. C., Yao, G. (2007).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The Function of Identity Importance, Identity Firmness, and Identity Discrepancy.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49(1), 53-72.
DeVito (2004).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10th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Erikson, Erik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 Norton.
Erikson, Erik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 Norton.
Erikson, Erik H. (1980).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 Norton.
Gn, J. (2011). Queer simulation: The practice, performance and pleasure of cosplay, Continuum, 25:4, 583-593, doi: 10.1080/10304312.2011.582937
Lamerichs, N. (2011). "Stranger than Fiction: Fan Identity in Cosplay."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no. 7. doi:10.3983/twc.2011.0246.
Luft, J., & Ingham, H. (1955). "The Johari window, a graphic model of interpersonal awar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western training laboratory in group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uft, J. (1961). The johari window a graphic model of awarenes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Human Relations Training News, 5(1), 6-7.
Marcia, J.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558.
Marcia, J. (1976). Identity six years after: A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2), 145-150.
Schutz, W. C. (1958). FIRO: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Rinehart.
Schutz, W. C. (1966). 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 California : Palo Alto.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