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7201722295500
DOI 10.6846/TKU.2017.00862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非典型受僱者薪資差異與就業動向之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Nonstandard Worker's Wage Difference and Job Trend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林文興
研究生(英文) Wen-Hsing Lin
學號 7046400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7-12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蕭怡靖
委員 - 邱滿艷
委員 - 林聰吉
關鍵字(中) 非典型受僱者
薪資差異
就業動向
雙元勞動市場
關鍵字(英) Nonstandard Workers
Wage Difference
Job Trend
Dual Labor Marke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市場全球化促使非典型僱用型態襲捲世界各國,臺灣本身因產業結構丕變,又面對國外競爭者的多方挑戰,廠商開始跟進釋出非典型工作,造成包括部分工時、臨時工、定期契約及人力派遣等人口攀升,致使國人薪資結構備受衝擊。本研究藉由2015年「人力運用調查」之資料庫,應用「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方法,檢視人口特徵、人力資本、職場規模與場域面向在非典型與典型受僱者的表徵與薪資分布情況,進而瞭解其所從事的行業及職業類別傾向。
礙於人力調查對於非典型工作者只區分「部分工時」及「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兩類,且外在環境波動因素並未列入,故本研究僅針對就業者的個人屬性進行探討。經實證分析發現:一、投入非典型工作的情況,可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及季節性因素取代過往照料家庭與兼顧學業的情形,且男性多於女性則是另一迥異於以往的發現。二、教育程度為研究所的非典型受僱者薪資勝過所有就業者,另一顛覆眾人印象的發現,莫過65歲以上非典型受僱者薪資居所有就業者之冠。此外,處在不利工作型態中的部分工時者,薪資不但高於同屬非典型之臨時性或人力派遣,亦高於典型全職就業者。而勞動彈性化的出現把就業者的工作條件性質推向M型化,形成雙元勞動市場。三、服務業是非典型受僱者聚集人數最多的行業;無需相關工作經驗與知識背景的服務性工作,以及低技術性的生產操作業務,成為非典型人力選擇職業的首要考量。
英文摘要
Market globalization has caused nonstandard employment to become common around the world. Faced with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industries and competition from overseas, Taiwanese companies has followed suit in increasing nonstandard work openings, which has led to a growing portion of the workforce employed as part-time, temporary, regular-contract, and dispatched-labor workers. Therefore, the wage structure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has suffered its imp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2015 “Report on the Manpower Utilization Survey,” us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chi-squared 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examin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uman capital, and workplace size and arena as represented by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workers and as distributed by wage. The purpose i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trends that emerge in the workforce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occupations.
Because the “Manpower Utilization Survey” only categorized nonstandard workers into “part-time” and “temporary or dispatched-labor” workers, without considering fluctuat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is study only discusses the personal attributes of workers.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1. In the nonstandard employment scenario, choice of working hours and seasonal factors replaced the need to care for family and schoolwork that were prominent in the past. Males overtaking females in number was another finding that differed from the past. 2. Nonstandard workers with graduate-school education have the highest wage among all workers. Another unexpected finding was that nonstandard workers aged 65 years or older earn the most among all workers. In addition, part-time workers, who are in unfavorable work styles, make more than temporary workers and dispatched labor - also parts of nonstandard employment - as well as standard full-time workers. The emergence of labor flexibilization has led to an M-shaped distribution of work condition attributes in a dual labor market. 3. The service industry employs the most nonstandard workers. Service-oriented works that do not require relevant experience or background, with low-skill operation, have become first choices for the nonstandard workfor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非典型人力的形成背景與原因	11
第二節 非典型人力形成的理論基礎	22
第三節 非典型受僱者的類型與聚集產業	26
第四節 非典型受僱者薪資差異概述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理論與架構	39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蒐集方法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44
第四節 變數建構與描述	4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詮釋	51
第一節 從事非典型工作的情形	51
第二節 非典型受僱者薪資差異分布情況	64
第三節 非典型就業動向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3
第二節	建 議	98
參考文獻	105
附錄-新版退休公務人員所得替代率對照表	113

 
表次
表1-1 歷年主要國家部分工時人力僱用比率	7
表1-2 歷年主要國家臨時人力僱用比率	7
表1-3 歷年主要國家人力派遣僱用比率	7
表3-1 非典型與典型工作之界定	46
表3-2 非典型與典型全職受僱者各工作型態分佈情形與比率	46
表3-3 各項變數名稱定義與建構方式	47
表4-1 非典型受僱者人口特徵面向變數分析	53
表4-2 非典型受僱者人力資本面向變數分析	54
表4-3 非典型受僱者職場規模與場域面向變數分析	56
表4-4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人口特徵面向變數分析	59
表4-5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人力資本面向變數分析	61
表4-6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職場規模與場域面向次數分配比率	62
表4-7 非典型受僱者人口特徵面向對薪資差異之敘述統計	64
表4-8 非典型受僱者人力資本面向對薪資差異之敘述統計	66
表4-9 非典型受僱者職場規模與場域面向對薪資差異之敘述統計	68
表4-10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人口特徵面向對薪資差異之敘述統計	70
表4-11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人力資本面向對薪資差異之敘述統計	73
表4-12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職場規模與場域面向對薪資差異之敘述統計	75
表4-13 部分工時與典型全職者人口特徵面向對薪資差異統計	78
表4-14 部分工時與典型全職者人力資本面向對薪資差異統計	79
表4-15 部分工時與典型全職者職場規模與場域面向對薪資差異統計	80
表4-16 非典型與典型受僱者行業與職業選擇動向分布比率	84
表4-17 各類非典型受僱者行業與職業選擇動向分布比率	87
 
圖次

圖1-1 2008年至2015年臺灣非典型受僱人數及受僱比率	3
圖1-2 2008年至2015年臺灣部分工時受僱人數及受僱比率	5
圖1-3 2008年至2015年臺灣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受僱人數及受僱比率	5
圖2-1 勞動派遣三方關係圖	30
圖3-1 研究架構圖	40
圖3-2 研究流程圖	44
圖4-1 2015年臺灣就業者從事非典型工作的情形與比率	52
圖4-2 2015年臺灣非典型與典型受僱者行業選擇動向分布比率	82
圖4-3 2015年臺灣非典型與典型受僱者職業選擇動向分布情形	86
圖4-4 2015年臺灣各類非典型受僱者行業選擇動向分布比率	89
圖4-5 2015年臺灣各類非典型受僱者職業選擇動向分布比率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央社(2016年7月25日)。孫明德:臺灣產業五缺 肇因生產要素七低。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1850808。檢索日期:2017年7月19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6)。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取自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varval.asp?ma=LM0107A1M&ti=�H�O�귽�D�n����-��&path=../PXfile/LaborForce/&lang=9&strList=L。檢索日期:2016年9月12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7)。表12-1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mon/212010.htm。檢索日期:2017年6月4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7)。消費者物價指數及其年增率。主計總處統計專區。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5375&CtNode=487&mp=4。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中廣新聞網(2010年03月18日)。失業率逾10%?主計處:廣義頂多7%。鉅亨網新聞中心。取自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318/kc83rgezpqxxy.shtml。檢索日期:2016年9月28日。
方至民、鍾憲瑞(2006)。策略管理:建立企業永續競爭力。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素彎(2012)。運用非典型勞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究。2012年度國內外及中國大陸經濟研究及策略規劃工作項目四。經濟部,I-II。
王湧泉、黃佳純、陳啟松(2007)。人力派遣的運用對企業成本與競爭力影響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6,137-154。
王雅雲(2011)。我國非典型就業概況。臺灣勞工季刊,27, 100-111。
王雲東、林昭禎(2009)。為非典型就業青年請命。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3/6315?County=%25E5%25B1%258F%25E6%259D%25B1%25E7%25B8%25A3&site=。檢索日期:2016年9月29日。
王銘正(譯)(2014)。經濟學原理(原作者:Gregory Mankiw)。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2)
古允文(2015)。建構我國低薪工作者社會安全網路機制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編印。NDC-DSD-103-012(委託研究報告),I。
年6月4日。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3-11。
成之約(1999)。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運用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33,38-40。
成之約(2007)。政府部門勞務委外對勞動與社會影響之初探。臺灣勞工雙月刊,10,10-17。
成之約(2011)。彈性安全政策之研究:美國經驗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出國研究報告。
江豐富(2011)。失業、非典型就業的人口組成與工資率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2(1),75-118。
考試院(2016)。全國各機關(構)及公立學校員工人數。統計資訊。統計年報。提要分析。105年度。取自http://www.exam.gov.tw/lp.asp?ctNode=1251&ctUnit=460&baseDSD=7&mp=1。檢索日期:2017年6月1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6)。105年第4季行政院及所屬各主管機關臨時人員人數。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mid=152&uid=207&pid=7317。檢索日期:2017年6月1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6)。行政院及所屬各主管機關運用派遣勞工統計。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mid=152&uid=199&pid=5276。檢索日期:2017年6月17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104年人力運用調查年資料庫。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gov/group/3。檢索日期:2017年3月20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104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分析報告。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8850&ctNode=4987&。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105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0560&ctNode=5624。檢索日期:2017年6月4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最新統計指標。失業率(%)。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3。檢索日期:2016年9月15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6)。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D071&result=yes。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5日。
余靜佳(2003)。勞動派遣僱用關係中受派遣員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建校四十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人文、科技、e世代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138-14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5年5月27日)。臺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 柏南克也覺得驚訝!。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330560。檢索日期:2016年9月26日。
吳全成(2005)。蠟燭兩頭燒?從女性勞工的角度談部分工時就業。勞工研究,5(2),57-77。
李明(譯)(2008)。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原著者:Robert H. Frank)。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8)取自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events/1111FM052/preview1.html。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
李健鴻(2011)。當前臺灣的工作貧窮化危機與勞動保護對策。邁向社會投資型國家:就業與安全重大議題研究論文集,5,113-127,財團法人臺灣智庫出版。
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9年度委託研究報告。
李榮謙、高超洋、黃麗倫、楊淑雯(2000)。日本失落十年的經驗與啟示。中央銀行季刊,32(2),47-64。
李漢雄(2000)。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初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碧涵、賴俊帆(2009)。婦女就業與彈性工時。臺灣勞工季刊,17,43-49 
辛炳隆(2011)。非典型就業衡平機制─經濟面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計畫報告。
林孟彥、林均妍(譯)(2015)。管理學(原作者: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台北:華泰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5)
林建甫(2009)。由失業率看庶民經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1/6492。檢索日期:2016年9月28日。
林祖嘉(2006)。「1987年以來兩岸貿易與投資環境的變遷與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報告。
邱琮皓、劉宗龍(2016年4月28日)。限制比例沒共識 《派遣勞工保護法》仍卡關。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28002549-260407。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邱駿彥(1998)。日本勞工派遣法之現狀。就業與訓練,16(6),17-25。
柯志哲(2008)。我國使用非典型工作型態之探討─使用情況與決定因素。中央研究院2008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柯志哲、張珮青(2014)。區隔的勞動市場?:探討臺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與薪資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5,127-177。
柯志哲、葉穎蓉、蔡博全(2004)。臺灣人力派遣對僱傭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影響的探討-以美國臨時性支援服務發展為對比。政大勞動學報,15,1-43。
孫璋英(2008)。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摘要分析。臺灣勞工雙月刊,15,129-140。
徐美(2004)。有偶婦女在臺灣勞動市場轉型中參與行為的變動。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涂志豪(2010年8月11日)。張帥封賞 台積電加官晉爵。工商時報。取自http://www.mesotw.com/bbs/viewthread.php?tid=6124&extra=&page=10。檢索日期:2016年12月6日。
馬自明(2016年7月12日)。7,100公里大追蹤:鴻海五大湖區前哨站、台商最愛十大州-郭台銘領軍  台商美國大拓荒。商業周刊。取自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page.aspx?id=32616。檢索日期:2017年7月19日。
高珮萱(2009)。員工對派遣工作的認知與其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一穗、苗坤齡、葉芝菁、楊惠如(2011)。薪資統計員工特性及差異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報告。
張昌吉(2002)。外籍勞工對經濟、社會、政治層面影響之分析。政大勞動學報,12,257-294。
張榮輝(2008)。高成長中小企業關於創新及智慧財產權的策略議題及政策探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研討會。地點: 美國堪薩斯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2011)。兼顧家庭與工作之婦女就業輔導政策—臺灣經驗。「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
許麗珍(2014年10月23日)。窮忙 實質薪資倒退15年。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1023/36164001/。檢索日期:2016年9月29日。
陳文詠(2008)。國際文教交流之我見。國教之友期刊,59(4),30-34。
陳正良(1994)。派遣業勞工之僱用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12(12),6-15。
陳春萬、戴聿彤(2013)。3K產業特定通風設備設計策略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報告。
陳香梅(2016)。表10最近十年全國公務人員人數、各機關(構)及公立學校職工、聘僱人員人數。取自http://pubfin.nccu.edu.tw/faculty/shinemay/public%20finance/public%20employments.pdf。檢索日期:2016年10月27日。
陳湘芬(2008)。推動部分工時工作的荷蘭經驗。臺灣勞工季刊,15,80-90。
陳錦慧(2002)。非典型聘僱的決定因素及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珠(2000)。薪資差異。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990/。檢索日期:2016年11月20日。
勞動部(2016)。九十三年部分工時勞工綜合實況調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93/9302menu.htm。檢索日期:2016年12月3日。
勞動部(2016)。表3-14部分工時就業者人數比率。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4/104003%e8%a1%a814.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勞動部(2016)。表3-15派遣勞工人數比率。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4/104003%e8%a1%a815.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勞動部(2016)。表3-16 臨時性勞工占受僱者人數比率。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4/104003%e8%a1%a816.pdf。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7日。
勞動部(2016)。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取自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檢索日期:2017年7月20日。
彭子珊(2006)。未來職場 打工仔擁抱零工時代。天下雜誌612期。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772#。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9日。
曾敏傑(1998)。臺灣核心與邊陲產業的分類─1990年代初期的靜態測量。東吳社會學報,7,361-394。
曾敏傑、徐毅君(2005)。勞動市場結構與失業現象的關聯。臺灣社會福利學刊,4(2),49-96。
黃于玲、苗坤齡、張一穗 、許汶鍈、楊嘉琳、邱淑美(2008)。勞退新制對勞動供需影響之研究。行政院主計總處自行研究報告。
黃台心(1993a)。民國68年至79年臺灣地區全職與兼職者的工資率變化與差異情形之研究(上)。企銀季刊,16(4),77-103。
黃台心(1993b)。民國68年至79年臺灣地區全職與兼職者的工資率變化與差異情形之研究(下)。企銀季刊,17(1),95-109。
黃台心、熊一嗚(1992)。臺灣地區男女全職與兼職工作工資差異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43(2),327-347。
楊美琪(2002)。鋼鐵業協力外包廠商人力彈性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中鋼協力體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通軒(2005)。非典型僱用關係之探討-以勞動派遣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4-008號。
楊雪冬(2003)。全球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建會財經法制協調服務中心(2006)。3K產業引進外勞拍板定案。臺灣新經濟簡訊「最新政策」,臺灣經濟論衡,4(1),33-48。
葉瑜娟、閻紀宇、吳典蓉(2014年11月18日)。被臺灣低薪嚇一跳!皮凱提:GDP跑哪去了?。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24728。檢索日期:2016年9月29日。
詹芷嫻(2008)。部分工時勞動情勢。臺灣勞工季刊,(13),130-136。
潘聖潔(1996)。我國服務業部分工時就業特性與福利措施。產業金融季刊,92,53-60。
蔡增家(2006)。2005年日本眾議院改選的政經意涵。問題與研究,45(2),1-23。
鄭津津(1998)。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6(6),12-16。
鄭津津(2011)。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法制面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蕭妙萍(2011)。探討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之薪資差異。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建忠(1999)。臺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9,99-124。
簡建忠(2007)。各國非典型勞動政策形成及運作機制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職訓局(1998)。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18&result=yes。檢索日期:2017年3月26日。
職訓局(1998)。勞動力發展辭典。取自http://laborpedia.evta.gov.tw/link1.asp?did=B082&result=yes。檢索日期:2017年3月26日。
羅奉文(2001)。勞動市場彈性化之研究-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佳代、黃同圳、吳國鳳(2014)。派遣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派遣人員離職傾向之影響:跨層次效果分析。就業與勞動關係,4(1),31–56。

 
二、英文部分
De Vries, Robert M. and Maarten H.J. Wolbers.(2005).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Wages among School Leavers in the Netherlands.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19(3), 503-525.
Ermisch, J.F. and Wright, R.E. (1993). Wage Offers and Full-time and Part-time Employment by British Women,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1), 111-133.
Gash, Vanessa. (2008). Bridge or Trap? Temporary Workers’ Transitions to Unemployment and to the Standard Employment Contract.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651-668.
Giesecke, Johannes and Martin Grob.(2004). External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European Societies, 6, 347-382.
Hijzen, A. and Venn, D. (2011). The Role of Short-Time Work Schemes During The 2008-09 Recession.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 115, Paris:OECD Publishing. 
Houseman, Susan N. (2001). Why Employers Use Flexible Staffing Arrangements:Evidence from an Establishment Survey.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55(1), 49-70.
Kalleberg, Arne L. (2000).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Part-time, 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1), 341-365.
Mertens, Antje and Frances McGinnity.(2004). Fixed-term Contracts in Eastand West Germany: Low Wages, Poor Prospects? Applied EconomicsQuarterly, 50, 139-163.
Polivka, Anne E. (1996). Profile of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119(10), 10-21.
Polivka, Anne E. and Thomas Nardone. (1989).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109(12), 9-16.
Segal, L.M., and D.G. Sullivan. (1997). The Growth of Temporary Serviceswork.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117-13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