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7201201390900
DOI 10.6846/TKU.2012.01016
論文名稱(中文) 學生運動員的生涯阻隔、因應策略與心理堅韌度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How they matter: Perceptions of career barriers,coping strategies and mental tough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陳維志
研究生(英文) Wei-Chih Chen
學號 6976901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6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淑萍
委員 - 黃崇儒
委員 - 修慧蘭
關鍵字(中) 生涯阻隔
因應策略
心理堅韌度
關鍵字(英) Perceptions of Career Barriers
Coping Strategies
Mental Tough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的學生運動員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內在的衝突或外在的挫折等生涯阻隔因素影響了個人潛能的發揮,甚至阻撓了生涯順利發展,可見生涯阻隔之重要性。為了能更貼近學生運動員並了解具體現況,本研究會針對生涯阻隔進行探究,同時也會透過因應策略、心理堅韌度兩概念探討與生涯阻隔之關連性。本研究會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以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學生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透過「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生活因應量表簡短版」與「特質運動心理堅韌度量表」進行問卷調查,共取得230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則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及討論。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年級」、「入學方式」、「學校」及「運動水準」的學生運動員等在整體生涯阻隔得分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入學方式」、「學校」及「運動水準」的學生運動員在因應策略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入學方式」、「學校」及「運動水準」的學生運動員在心理堅韌度達顯著差異。
四、學生運動員「心理堅韌度」與「因應策略」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學生運動員「心理堅韌度」與「生涯阻隔」呈現顯著負相關。
六、學生運動員因應策略中的「行為退避」最能夠預測「生涯阻隔」。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學生運動員生涯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s of career barrie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mental toughness amongst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and to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based  onthe results ofthe study in providing career guidance to this populatio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the Career Barriers Scales, Brief COPE,and theTrait sport mental toughness inventory. The subjects were 230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selected from Taiwan.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career barriers based on grades, entrance way, college, and sports standar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ping strategies based on different entrance methods, college, and sports standar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toughn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trance methods, colleges, and sports standard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4.	Mental toughnes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ping strategies.
5.	Mental toughnes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ceived career barriers.
6.	The“backoff”could best predict perceived career barriers.

Applications fo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on career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were provid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生涯阻隔理論與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因應策略理論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心理堅韌度理論與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生涯阻隔、因應策略及心理堅韌度的相關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1
第一節	學生運動員的整體現況分析	4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涯阻隔、因應策略與心理堅韌度之差異	46
第三節	學生運動員的生涯阻隔、因應策略與心理堅韌度之相關	70
第四節	因應策略與心理堅韌度對生涯阻隔的預測	7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3
參考文獻	86
一、中文文獻	86
二、外文文獻	91

附錄一 學生運動員生涯阻隔、因應策略與心理堅韌度調查問卷	94
附錄二 量表使用同意書	101

表次
表2-1-1 國內外之生涯阻隔相關量表	9
表2-2-1 因應策略分類表	16
表2-2-2 國內外因應策略相關量表	18
表2-3-1 心理堅韌度的內涵整理表	24
表2-3-2 國內外心理堅韌度相關量表	26
表3-2-1 學生運動員正式樣本組成	35
表4-1-1 學生運動員生涯阻隔的描述統計表	42
表4-1-2 學生運動員因應策略的描述統計表	44
表4-1-3 學生運動員心理堅韌度的描述統計表	45
表4-2-1 不同年級在生涯阻隔的變異分析表	49
表4-2-2 不同入學方式在生涯阻隔的變異分析表	50
表4-2-3 不同學校類別在生涯阻隔的變異分析表	51
表4-2-4 不同運動水準在生涯阻隔的變異分析表	52
表4-2-5 不同參賽成績在生涯阻隔的變異分析表	53
表4-2-6 每週不同訓練時間在生涯阻隔的變異分析表	55
表4-2-7 不同入學方式在因應策略的變異分析表	58
表4-2-8 不同學校在因應策略的變異分析表	60
表4-2-9 不同運動水準在因應策略的變異分析表	61
表4-2-10 每週不同讀書時間在因應策略的變異分析表	62
表4-2-11 不同入學方式在心理堅韌度的變異分析表	65
表4-2-12 不同學校在心理堅韌度的變異分析表	66
表4-2-13 不同運動水準在心理堅韌度的變異分析表	67
表4-2-14 不同運動年資在心理堅韌度的變異分析表	68
表4-2-15 每週不同訓練時間在心理堅韌度的變異分析表	69
表4-3-1 生涯阻隔與因應策略之相關表	72
表4-3-2 心理堅韌度與因應策略之相關表	74
表4-3-3 心理堅韌度與生涯阻隔之相關表	76
表4-4-1 因應策略與心理堅韌度對生涯阻隔的逐步迴歸摘要表	78
 
圖次
圖3-1-1研究架構	3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方同賢(2009)。優秀軟式網球選手之運動心理堅韌性。北體學報,18,13-23。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田秀蘭(1998)。「生涯阻礙因素量表」之編製及其因素結構。屏東師院學報,11,81-104。
任蕙玲(2005)。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暨生涯阻礙對未來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會楊父允安排出路 吳揆親接楊淑君(2010年,11月21日)。中央社。2010  
    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opview.com.tw/BiHistPage.aspx?daid=6264458&date=20101121
朱昌勇(2005)。我國優秀桌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與成績表現之關連性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鈴(2006)。2x2目標取向、運動心理堅韌性與動機調整策略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詠秋(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6)。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韻如(2002)。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模式。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靜、劉賀(2009)。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堅韌性的特質。體育學刊,16(5),83-86。
李坤崇、歐慧敏(1996)。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3,241-262。
李建璋(2008)。96年全國運動會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研究。97年度大專體育學術 
專刊,410-418。
李謀周等(2007)。我國羽球職業球團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慈濟大學體育學術 
研討會,1-6。
呂君榮(1999)。大專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何全進、盧俊宏(2002)。運動員認同概念與測驗初探。體育學報,33,147-154。
林思妙(1993)。從認知評估、因應方式看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志、陳益祥(2008)。運動心理堅韌性與壓力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彥志(2008)。運動心理堅韌性與壓力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以鐵人三項、個人運動項目選手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彥佑(1999)。大學生因應策略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玲安(2010)。游泳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64-68。
林香吟(2009)。研究生生涯阻礙、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宜(2001)。國小女性教師的生涯阻隔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傑(2006)。挑戰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七天六夜越野賽:完成者階段之訪談(摘要)。2006年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年度理事會議暨「卓越奧運表現心理學論壇」國際研討會(頁193)。台中市:台灣運動心理學會。
邱玉惠(2001)。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之編製。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子媛(2008)。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姜大如(2006)。臺灣羽球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立(2003)。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阻隔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教育部(2005)。師資培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50001
涂冠宇(2006)。抗壓性格量表的修訂及信效度的建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
張永政(1995)。中長跑運動員意志力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1),31-41。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雲(2002)。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佳晏(2003)。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慧(2009)。師院體系改制後之音樂系學生自我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清如(1999)。大學運動員的目標取向、自覺能力與認知評估對競賽壓力因應策略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苹苹(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29-237。
黃慧真譯(1998)。莎莉.歐茨與黛安娜‧巴巴利亞著。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崇儒(2004)。運動心理堅韌性概念的建構與測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許惠評(2006)。高中職餐飲管理科女性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及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鶯珠(2001)。選擇非傳統職業女性之生涯抉擇因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李綢(1998)。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測驗年刊,45(1),159-180。
陳信宏(2008)。運動員參與動機與運動心理堅韌性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錚(2000)。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華(1999)。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參與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碧華(2007)。不同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心理堅韌性與運動表現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振隆(1991)。不同性別、歲級及比賽成績的我國青少年網球選手其意志力之差異比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1),189-200。
陳麗如(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如(1995)。大學生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一個診斷與介入處理的工具。測驗年刊,42,217-226。
傅琇悅(2001)。年輕女性工作者生涯阻隔、生涯動機與因應策略之關係。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逸誠(2005)。大學體保生其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葉麗琴(2000)。不同運動水準與運動員認同之體育相關科系應屆畢業生就業前生涯決策焦慮與因應方式之差異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珍(1998)。生涯阻力檢核表的編製。測驗年刊,45(2),149-172。
楊珮琳、林靜萍(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
42,2。
楊雯欣(2007)。教育大學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對生涯決定狀態之影
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惠(2004)。依附、負向情緒調適預期和壓力因應對情緒經驗的影響歷程之探討:以大四學生的生涯抉擇壓力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泰一、彭慧玲(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40-44。
鍾國川(2005)。北部地區美髮從業人員生涯動機、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與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程、郭志騰、楊坤芳(2010)。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心理堅韌性之研究。休閒保健,3,177-187。
謝美蘭(2001)。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嚴單伶(2001)。高中運動員知覺教練選手關係的品質對運動動機及倦怠預測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文英(2001)。生涯發展中的性別議題-女性生涯選擇中之社會設限與自我設 
限。中等教育,52(5),55-71。
魏子閎(2003)。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代表隊競技心理技能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Schuijer,R.(2006)。奧運優異表現的心智訓練。2006年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年度理事會議暨「卓越奧運表現心理學論壇」國際研討會(頁175)。台中市:台灣運動心理學會。

二、外文文獻
Adam R. Nicholls, R. C. J. Polman, et al. (2008). "Mental toughness, optimism, pessimism, and coping among athlet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5): 1182-1192.
Clough, P., Earle, K., & Sewell, D. (2002). Mental toughness: 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 In I. Cockerill (Ed.),Solutions in sport psychology (pp. 32–45). London: Thomson.
Goldberg, A. S. (1998). Sports slump busting: 10 steps to mental toughness and peak performa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 Scrbner’s.
Creed, P. A., Patton, W., & Bartrum, D. (2004).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rriers,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variables of focus and indecisio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4), 277-294.
Dienstbier, R.A. (1991).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sympathoadrenal  reactivity:  the toughness model.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3,846-852.
Elias, N. (1986). An Essay on Sport and Violence. In N. Elias and E. Dunning (Eds.),Quest for excitement: 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pp. 150-174).Oxford: Basil Blackwell.
Ferrante, A. P. & Etzel, E. (1991).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the problem, the need. In E. F. Etzel, A. P. Ferrante, & J. W. Pirkney (eds.),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 (pp. 1-18).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uld, D., Dieffenbach, K., & Moffatt, A. (2002).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Olympic champion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4, 172-204.
Gould, D., Finch, L., & Jackson, S. (1993). Coping strategies utilized by national champion figure skat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 453-468.
Hall, H.(1997).Overcoming career barriers:A model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for realistic appraisal and constructive coping.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4(1), 25-37.
Hollander, D. B., & Acevedo, E. O. (2000). Successful English Channel swimming:the peak experience.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4, 1-16.
Kobasa, S. C. (1979).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11.
Kolt, G.S., Kirkby, R.J., & Lindner, H. (1995). Coping processes In competitive gymnasts: gender differenc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1, 1139-1145.
Jones, G., Hanton, S., & Connaughton, D. (2002).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mental toughness? An investigation of elite sports performer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4, 205-218.
Lazarus, R. S., &Folkman, S. (1984a). Coping and adaptation. In W. D.Gentry (Ed.), The handbook of behavioral medicine (pp. 282-325).New York: Guilford.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2000).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1),36-49.
Lent, R. W., Brown, S. D., Talleyrand, R., McPartland, E. B., Davis, T., Chopra, S. B., Alexander, M. S., Suthakaran, V., & Chai, C. M. (2002). Career choice barriers, suppor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College students’experien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0, 61–72.
Loehr, L. E.(1994). The new toughness training for sports. New York: Plume.
Looney, D. S.(1998). Mental toughness wins out.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90(173),pB1.
London, M. (1998). Career barriers:how people experience, overcome, and  avoid failure.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u, W. C. (2000).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tyles and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7, 365–378.
Pearson, R. E.,& Petitpas, A.(1990). Transitions of athletes: developmental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9, 7-10.
Stevenson, C. L. (1990). "The early careers of international athlet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3): 238-253.
Swanson, J. L., & Tokar, D. M. (1991a).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arriers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8(1), 92-106. 
Swanson, J. L., & Tokar, D. M. (1991b).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career barriers invent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9(3), 344-361.
Swanson, J. L., Daniels, K. K., & Tokar D. M. (1996). Assessing perceptions of career-related barriers: the career barriers inventory.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 219-244.
Swanson, J. L., & Woitke, M. B. (1997).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career assessment for wome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s regarding perceived career barrier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5(4), 431-450.
Thomas, P. R., Schlinker, P. J., & Over, R. (1996).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motorskills associated with prowess at ten-pin bowling.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4,255-268.
Ungerleider, S. (1997) . Olympic athletes’transition from sport to workplace. Perceptual snd Motor Skills, 84, 1287-1295.
Wiebw, D.J., & William, P.G.(1992).Hardiness and health: A social psycho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tress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1(3),238-262.
Wittmer, J., Bostic, D., Phillips, T., & Waters, W. (1981). The personal, academic, and career problems of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Some possible answers.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60(1), 52-5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