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7200713531900
DOI 10.6846/TKU.2007.00734
論文名稱(中文) 容積移轉(TDR)作為歷史保存手段的神話(Myth)建構 -大稻埕歷史風貌街區為借鏡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yth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 A Study on the TDR Mechanism for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吳宗奇
研究生(英文) Chung-Chi Wu
學號 6923007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5-28
論文頁數 1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米復國(072654@mail.tku.edu.tw)
委員 - 米復國(072654@mail.tku.edu.tw)
委員 - 徐裕健
委員 - 葉乃齊
關鍵字(中) 國家干預、社會生產、空間商品化、容積移轉、都市經理人、神話(迷思)、大稻埕、波隆尼亞、空間文化形式、歷史保存動力、怨
關鍵字(英) City - State Intervention , Social Production , Space Commdification ,TDR , Myth , Urban Managers, Da-Dao-Cheng , Bologna , The Cultural Form of Space , The Purpose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 Resentment .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文思考的是:大稻埕歷史風貌街區計畫中的容積移轉制度(TDR)作為「啟動」歷史保存的社會動力及其背後的本質為何?於此社會生產與操作實踐過程之中釐清國家機器如何進行想像與實質干預、都市經理人(Urban Managers)如何中介運動、資本主義制度如何進行作用,彼此之間的拉扯關係為何?就在這樣的歷史進程,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反省? 店屋作為資本主義城市的消費,一開始就是個詛咒!本文透過大稻埕歷史性店屋建築的保存過程,作為理解目前臺灣的歷史保存工作是否真的可以邁向烏托邦?!還是歷史保存已成為商品拜物教們的瑰麗外衣,進而遮蔽其中的社會生產關係;工具制度的異化甚至被建構為仙丹妙藥的神話(Myth)。本文一方面整理大稻埕歷史保存的真實狀況;另一方面,則試圖經由國家機器-大稻埕保存現場-資本主義制度的動態關係之中,分析都市經理人(Urban Managers)的中介運動與社會生產中起了何種關鍵職能? 於是,對於整個大稻埕歷史保存工作,作者梳理出以下五條的思考小徑:

一.大稻埕歷史性店屋建築保存本質是國家機器干預與空間商品化過程中「社會關係」的再生產:歷史保存=社區保存=人文主義實踐。
二. 大稻埕歷史性店屋建築作為都市經理人(urban managers)之間利益與價值衝突的實質場域:1.屋主2.學者、專家的監督3.建築師、營造廠4.掮客。
三. 腐蝕 !! 容積移轉制度(TDR)異化危機正逐漸腐蝕大稻埕歷史店屋建築群的歷史保存意志:成也TDR,敗也TDR !
四. 認識論層次:歷史保存可作為資本主義城市的清醒劑、人文主義與歷史經驗的回歸;但是,不得不承認,空間商品化確實是現階段作為歷史保存手段的必要之惡!
五.「怨」作為歷史保存的動力本質,其基礎是以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與異化現象所發動、萌生發芽;因此,這種資本社會結構也必然會積聚強烈的怨念!

    最後,作者試圖回答:國家機器所置入的容積移轉制度(TDR)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究竟是否真達到歷史保存最終目的,還是儼然已成為新的空間商品?!因此,作者必須揭開已被遮蔽的生產關係;也不得不承認,空間的商品化確實是目前對於保存工作推動上最有成效的方法,亦是作為歷史保存手段的必要之惡!但是,認識論的層次上,仍必須注意商品的二重性所帶來的異化現象,以防反過來腐蝕既有傳統的空間文化形式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paper examined the force and essentiality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with TDR mechanism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and discu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forms and the different urban managers’ practice of design-process in the projects of the city-state . The author try to connect theorie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with the context of Taiwan , and re-theorize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plac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by analyz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city-state, and capitalism. Through studies about historic preservation of the project with TDR mechanism of the city-state , the spatial and social process which some professionals or agents practice in build forms , users and their usage of some specific dwelling units ,the paper proposed to analyze not only how these architecture types transformed themselves in physical forms under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ism ,but also ,diachronically , why and how some cultural forms of space been attached definite social meaning through respective social process and reproduction .The authors’ argument is that the myth of TDR mechanism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urban is the unawareness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city-state , urban managers ,and capitalism .  

    The paper statement is that the becoming ,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houses were the outcomes of space commodification . Penetrating by logics of capitalism ,the city-state’s urban proposed not only to facilitate and justify architecture types of real estate housing projects through modern infrastructures well equipping , but also to induce historic preservation structurally . The latter especially help to release the pressure of spatial occupancy competition within urban boundaries and consequently guided the disposition of capital outwards.

     In conclusion , there are fine points of analysis in this paper :1.The essentiality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is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re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ity-state intervention and space commodification: Historic preservation is community preservation , is humanism in practice .2. The field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is the struggle against urban managers : Owners , Profession , Scholar , Speculators ,Architects , and Brokers . 3.Corroding !  TDR mechanism is a crisis of alteration which is  corroding the purpose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4.Epistenmology: Historic preservation is conscious of the general crisis of capitalism , is humanism in practice , is to retu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 and it is so sorry about reality that space commodification is the advantage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right now .5. ,the author’s opinion is that“ resentment ”really is the force and essentiality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 

    The author’s main argument is that the relation of production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with TDR mechanism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is still covered .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city was the field represented class struggles and their values conflicted . Dwelling modes of living within houses emerged as the outcomes of commodification process of spaces institutionalized by dominant clas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 For the sake to grasp real easte interests , city- state gave houses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definite social meaning institutionally . Form this paper the houses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witnessed to be not the commodity or the physical existence for dwelling , but the objects constructed by comdified floating social relationship , produced by capitalist society . Finally , the author still warned everyone against the crisis of the duality of goods ,and wa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ultural form of space with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Da-Dao-Cheng historical district against corrod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0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釐清.....................   03
         一. 為什麼是聚焦大稻埕歷史店屋建築街區? ............ 03
         二. 為什麼針對容積移轉制度(TDR) ? ............... 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04
           一.	 文獻材料蒐集...................... 04
           二. 田野調查........................ 05
           三.	 研究操作過程...................... 0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取徑的確立
  第一節  文獻梳理與反芻 ...................     06
            一. 二次戰後歐美保存論述脈絡..............      07
            二. 全球化陰影下的歷史保存取向與分析............     08
            三. 臺灣歷史保存反芻...................   11
            四. 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   14
                          
第二節	歷史保存的實踐經驗....................  17
一. 1969年義大利波隆尼亞(Bologna)的保存經驗.........    17
二. 1968年美國紐約市中央車站容積移轉的保存計畫........   34
            三.借鏡:歷史保存意志與容積移轉制度異化—邁向社會類型學!.....    41
       
  第三節  理論爬梳與階段性的分析論點...............  42
            一. 空間與資本主義制度--都市經理人(urban managers)的中介作用...  43
       二. 歷史保存做為異質空間(heterotopias)的營造............ 44
       三.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日常生活的空間生產.........   47
            四. 階段性分析論點的提出...................  48

第三章  追憶似水年華的大稻埕歷史  
  第一節  大稻埕的空間結構轉化..................  49
             一. 清末時期(1851-1895):列強壓力下的通商口岸........   50
  
             二. 日據時期(1895-1945):作為殖民資本主義下的勞動力生產基地...  53
             三 .國民黨政府遷臺(1945-):資本積累的空間戰場.........  54
 
   第二節  大稻埕的保存運動vs地產化空間的崛起........... 58
             一. 為保存發聲!知識份子與文化精英的軟性抗爭作為都市的基進轉化... 58
             二.「保存」值多少錢? -資產階級的集體索賠!...........   59
             三. 容積移轉作為保存的手段.................   64

   第三節  都市設計審議 - 邁向都市保存?! .............    70
             一.發展與保存的衝突? 還是以保存之名做為發展手段?! ......    70
             二.都市計畫的調整與都市意義再生產的過程分析...........   72

第四章   大稻埕歷史性店屋的重鑄計畫
  第一節  國家機器對於店屋建築中介作用 .............   74
一. 公共空間管制原則可分為7大項..............  77
二. 迪化街歷史建築群空間型態規範..............  80
三. 人文精神、歷史經驗的回歸.................    85

 第二節  大稻埕店屋建築之營造實踐................ 86
          一. 歷史性建築的時空凍結..................        86
                1. 人文條件與空間歷史脈絡..............       87
                2. 空間格局與特色..................    88
                3. 正立面檢討與修復整理...............       92
                4. 容積移轉制度的魔力................             94
            二. 非歷史性建築的時空重建................        97
                1. 人文條件與空間歷史脈絡...............       98
                2. 空間格局....................          100
                3. 正立面計劃....................     100
                  4. 容積移轉制度的魔力.................    103

 第三節  歷史保存的操作邏輯.................          104
         一. 保存動力的分析:有利可圖,吾往矣! ...........        104
           二. 國家機器干預下歷史保存執行的代理人(agents)分析......       109
          三. 容積移轉制度(TDR)的功與過...............       118
           
第五章	 結 論
第一節	歷史保存還是新的空間商品?! .............. 122

一.	 大稻埕歷史性店屋建築保存本質是國家機器干預與空間商品化過程中
    「社會關係」的再生產:歷史保存=社區保存=人文主義實踐。..... 122

二.	 大稻埕歷史性店屋建築作為都市經理人(urban managers)之間利益與
     價值衝突的實質場域。...................   123

三.	 腐蝕!! 容積移轉制度(TDR)異化危機正逐漸腐蝕大稻埕歷史店屋建築
     群的歷史保存意志:成也TDR,敗也TDR ! ............   124

四.	 認識論層次:歷史保存可作為資本主義城市中的清醒劑、人文主義與
     歷史經驗的回歸;但是,不得不承認,空間的商品化確實是現階段作
     為歷史保存手段的必要之惡! .................    125
   

   第三節  未竟之志! 怎麼辦? ! .................       126

一.	 神話(Myth)幻滅?!.....................        126
         
二.	「怨」?! 作為歷史保存的動力本質..............   127

三.	 怎麼辦 ?! .......................   127

圖 目 錄
第二章
圖2-1:義大利波隆尼亞城市鳥瞰(一) ......................18
圖2-2:義大利波隆尼亞城市生活街景.......................18
圖2-3:義大利波隆尼亞城市店屋立面.......................18
圖2-4:義大利波隆尼亞城市鳥瞰(二) ......................19
圖2-5:義大利波隆尼亞城市鳥瞰(三) ...................... 19
圖2-6: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 ....................... 28
圖2-7: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2) ....................... 28
圖2-8: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3) ....................... 28
圖2-9: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4) ....................... 28
圖2-10: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5) ....................... 29
圖2-11: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6) ....................... 29
圖2-12: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7) ....................... 29
圖2-13: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8) ....................... 29
圖2-14: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9) ....................... 29
圖2-15: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0) ....................... 30
圖2-16: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1) ....................... 30
圖2-17: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2) ....................... 30
圖2-18: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3) ....................... 31
圖2-19: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4) ....................... 31
圖2-20: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5) ....................... 31
圖2-21: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圖(16) ....................... 31
圖2-22:波隆尼亞建築類型學-操作過程的配置圖說(17) .............. 32
圖2-23:容積移轉制度設計的概念圖........................ 37
圖2-24:開發權之移轉構配置圖.......................... 37
圖2-25:紐約發展權移轉辦法的實施範圍...................... 37
圖2-26: Lefebvre 的空間生產與Foucault 的異質空間的轉化圖說.......... 47
第三章
圖3-1:晚清臺北二市街及附近之自然農耕地景.................... 50
圖3-2:清末大稻埕區域圖(1895) ......................... 51
圖3-3:大稻程市街圖(1897) .......................... 51
圖3-4:清代大稻埕長形店屋(單開間單進式) .................... 52
容積移轉制度(TDR)作為歷史保存手段的神話(Myth)建構-大稻埕歷史風貌街區為借鏡
x
圖3-5:清代大稻埕長形店屋(單開間二進式) .................... 52
圖3-6:清代大稻埕長形店屋(單開間三進式) .................... 52
圖3-7:保存的替選方案(甲案) .......................... 57
圖3-8:保存的替選方案(乙案) .......................... 57
圖3-9:保存的替選方案(丙案) .......................... 57
圖3-10:建築物配置管制圖............................ 57
圖3-11:建築物高度管制示意圖.......................... 57
圖3-12:迪化街一段38 號-郵局改建-歷史性建築物................ 61
圖3-13:迪化街一段44 號歷史性建築物...................... 61
圖3-14:大稻埕歷史風貌地區之容積移轉制度流程圖................. 69
第四章
圖4-1: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地都市設計細部管制圖................ 76
圖4-2:立面及立面水平規線說明圖......................... 77
圖4-3: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地專用區整體立面建議圖說 ................79
圖4-4:建築物進深空間格局說明......................... 80
圖4-5:歷史街區管制建議圖說........................... 81
圖4-6:店屋正立面設計規範說明圖......................... 82
圖4-7:店屋正立面設計規範示意圖......................... 82
圖4-8:非歷史性建築物山牆立面設計建議圖(一) .................. 82
圖4-9:非歷史性建築物山牆立面設計建議圖(二) .................. 83
圖4-10:非歷史性建築物山牆立面設計建議圖(三) .................. 83
圖4-11:非歷史建築物原貌重建之建議設計圖說................... 83
圖4-12:非歷史建築物原貌重建之正立面建議設計圖說(一) .............. 84
圖4-13:非歷史建築物原貌重建之正立面建議設計圖說(二) .............. 84
圖4-14:郭寫雪湖所繪的「南街殷賑」作品..................... 85
圖4-15:昔日北段街道..............................85
圖4-16:迪化街一段248 號(民國49 年–66 年)空間使用說明圖(1).......... 87
圖4-17:迪化街一段248 號(民國66 年–94 年)空間使用說明圖(2).......... 88
圖4-18:第一進1 樓店鋪狀況...........................89
圖4-19:第一進住宅入口處(隔間造成陰暗狹窄)...................89
圖4-20:第一進2 樓神明廳現況.......................... 89
圖4-21:第一進2 樓屋架狀況........................... 89
圖4-22:第一進閩南屋頂............................. 89
圖4-23:已封閉過水廊拱門............................ 90
圖4-24:2 樓過水廊之廚房............................ 90
容積移轉制度(TDR)作為歷史保存手段的神話(Myth)建構-大稻埕歷史風貌街區為借鏡
xi
圖4-25:商家使用之廚房............................. 90
圖4-26:天井之亞字形通氣口........................... 90
圖4-27:過廊側牆之排水溝............................ 90
圖4-28:2 樓天井之構造物與鋼架......................... 91
圖4-29:2 樓過水廊之閩南瓦斜屋頂痕跡...................... 91
圖4-30:2 樓閩南瓦斜屋頂痕跡銜接第二進牆面痕跡................. 91
圖4-31:第二進磚造樓梯現況........................... 91
圖4-32:第二進2 樓木作閣樓現況......................... 91
圖4-33:第二進1 樓冷藏庫房現況......................... 91
圖4-34:第二進2 樓餐廳現況........................... 91
圖4-35:第二進2 樓客廳現況........................... 92
圖4-36:第二進2 樓臥室旁通廊現況........................ 92
圖4-37:迪化街一段248 號店屋立面現況...................... 93
圖4-38:迪化街一段248 號預期原貌修復之立面設計圖說............... 93
圖4-39:迪化街一段248 號屋主提供之立面開窗手繪圖................ 93
圖4-40:迪化街一段248 號保留第一進閣樓之原有窗框................ 93
圖4-41:迪化街一段248 號預期原貌修復之騎樓設計圖說............... 93
圖4-42:迪化街一段248 號原貌修復計畫...................... 95
圖4-43:迪化街一段189 號正立面現........................ 99
圖4-44:迪化街一段189 號鄰棟立面現況...................... 99
圖4-45:迪化街一段189 號現況使用說明圖..................... 99
圖4-46:迪化街一段189 號空間格局設計...................... 100
圖4-47:迪化街一段189 號舊立面與新立面對照圖.................. 101
圖4-48:迪化街一段189 號正向立面設計圖說.................... 102
圖4-49:迪化街一段189 號面向天井與過廊之立面設計圖說.............. 102
圖4-50:申請容積移轉轉制度後,進行專業分工之流程圖............... 105
圖4-51:A 型態的歷史保存的動力分析圖...................... 106
圖4-52:B 型態的歷史保存的動力分析圖......................107
圖4-53:C 型態的歷史保存的動力分析圖...................... 108
表 目 錄
第二章
表2-1:古蹟與歷史街區之保存:美國紐約市容積移轉案例分析............ 40
容積移轉制度(TDR)作為歷史保存手段的神話(Myth)建構-大稻埕歷史風貌街區為借鏡
xii
第三章
表3-1:迪化街道路拓寬計畫正反意見匯集表.................... 60
表3-2:迪化街各段店家保存意願......................... 61
表3-3:迪化街較佳立面分布情形......................... 62
表3-4:臺北市公告地價調幅表.......................... 63
第四章
表4-1:歷史性建築原貌重建之空間構造與保存手法彙整表............... 96
表4-2:學者、專家針對迪化街店屋群之營造施工階段問題整理表............ 113
表4-3:歷年容積移轉申請案件數.......................... 118
表4-4:都市設計審議及容積移轉件數.......................119
表4-5: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容積移轉實施過程........ ....... 120
參考文獻
丁致成
2002	《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臺北:創新出版社。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
1989	《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初步發展構想及都市設計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  
        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

戈溫德林.萊特,保羅.雷比諾(Gwendolyn Wright and Paul Pabinow)
1993	〈權力的空間化:米歇.傅寇作品討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 
        本》:375-383,陳志悟譯,臺北,明文書局。
王敏穎  
1997	〈邁向〝美麗新世界〞?-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 〉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何賢皙
1989	 〈店屋立面之文化形式分析-以鹿港為個案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原
         大學建築研究所。
米復國
1988	 《臺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畫」之社會學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補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李東明
2003	 〈歷史街區保存況-迪化街個案〉 《我國與日本歷史建築物群街區保存
         法令制度 之比較》:100-112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內政部營建署建
         築研究所。

李重耀建築師事務所

    2003    《迪化街一段259號及261等住宅新建工程》,臺北:臺北市都市發展
          局都市設計科。
    2005    《迪化街一段174號歷史性建築物整修工程》,臺北: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都市設計科。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2005    《迪化街一段42號非歷史性建築物新建工程》,臺北:臺北市都市發展
          局都市設計科。
呂登元
1990	  〈古蹟保存與私人權益平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
          研究所。
林欽榮  
    1995     《都市設計在臺灣》,臺北:創興出版社。

林英彥主編 
    2002     《城鄉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中國地政研究中心印行。

林 芬
    1996     〈戰後臺灣古蹟保存政策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6)〉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林孟章
1993	  〈臺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探〉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
           學建築研究所。
林文義
    1997     〈臺北迷路〉《新觀念》,臺北:福爾摩沙基金會。

林崇傑
2001	  〈轉化中的歷史保存操作機制:試論臺北歷史建築的處境及其發展命
           題〉《古蹟及歷史建築營運管理與活化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及工作營實
           錄》:臺中縣政府。

吳欣隆
1998	  〈明日之城 The City of Tomorrow〉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胡宏昌 
   
    1997a    〈TDR在美國之發展與檢討〉;第90-91期,臺北:空間雜誌。

    1997b    〈容積移轉空間〉;第94期,臺北:空間雜誌。

涂平子

1991	  〈發展權移轉在美國紐約市之案例〉《古蹟及古蹟保存區之發展權移 
           轉》,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
    1999     〈容積移轉與都市品質:紐約市古蹟保存與擴大使用發展權移轉辦法
               之爭議〉;第7/8 期,臺北:空間雜誌:239-256。
紀俊臣、溫源興、林會承
1997	   《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講習會文集》,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馬克思&恩格斯 
    197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裕健

    1994   〈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臺北為個案〉博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1998   《臺北市都市發展歷史地圖集》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2003   《迪化街一段295號「東興豆沙」歷史性建築物維護事業計劃》,臺北: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
夏鑄九

    1990   《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可行性研究》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
             畫處委託。
    1992   〈現階段古蹟保存之重要課題〉《造園》;第11期:19-23。
    1993   〈戰後歐美聚落保存論述的形成與趨勢〉《當代》第92期,30-4。
    1995   〈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的回顧〉文化政策會議論文,臺北:行政
             院文建會。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臺北:巨流出版社。

陳肇勳建築師事務所

2005a   《迪化街一段329號歷史性建築物維護事業計劃》,臺北:臺北市都市   
          發展局都市設計科。 
    2005b   《迪化街一段248號歷史性建築物維護事業計劃》,臺北:臺北市都市
               發展局都市設計科。 

陳文龍建築師事務所
2002	 《迪化街一段189號住宅新建工程設計規劃說明書》,臺北:臺北市都市  
         發展局都市設計科。
陳章瑞 
    1989   〈臺北市大稻埕的都市轉化1895-198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
陳維昭  
2000   〈容積移轉應用於赤崁文化園區保存〉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
         究所。
黃羅財
1983	 〈臺灣傳統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建築
         研究所。
黃敏修
1992	 〈發展權移轉應用於古市街保存之研究-以三峽老街的保存為例〉碩士
         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傅朝卿
2003	 〈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臺南:臺
         灣建築文化。
葉乃齊
1989	 〈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臺灣保存運動〉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
游秀琳
1996	 〈迪化街仕紳化與再發展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曾永亭
1988	 〈臺灣的房地產市場與民間資本-以國泰集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詹志宏
1998	 〈新化老街保存論述形成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
          究所。
張景森
  
    1993    《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臺北:業強出版社。
    1994    《都市計畫全面修法重點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喻肇青
1999	 〈都市活動空間形態與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關係〉《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講
         習會文集》,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楊禧祥建築師事務所
2004	 《迪化街一段297號非歷史性建築物新建工程設計規劃說明書》,臺北: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

漢聲雜誌社

1995a   〈長住臺灣系列2—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之論法〉《漢聲雜誌第74期》,
          臺北:漢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b   〈長住臺灣系列3—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之案所〉《漢聲雜誌第75期》,
          臺北:漢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c   〈長住臺灣系列4—歷史保存典範之波隆尼亞《漢聲雜誌第76期》,臺
          北:漢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00	  〈擬定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臺北市
          都市計畫說明書》: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
    2003a    〈修定「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內 「大
          稻埕風貌特定專用區容積移轉作業要點」〉《臺北市都市計畫說明
          書》: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
    2003b    《修定「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初期報告書》:臺北市政府
          都市更新處。
    2005     《修定「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期末報告書》:臺北市政府
               都市更新處。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997    《迪化街特定區未完成法定程序前建築注意事項》:臺北市政府都市發
              展局。
    2000     《臺北市容積移轉實施辦法研擬與容積移轉接收區劃定規劃案總結報告
              書》: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2001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簡介—如何辦理容積移轉》:臺北市政府都
          市發展局。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1989    《迪化街特定專用區現況調查及發展可行性研究》: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
              局。
1999   《臺北市歷史建築物都市設計準則之研擬》: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廖家顯
1996	 〈迪化街租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顏亮一
1993	 〈都市保存之政治過程:三峽民權街個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
顏忠賢
1990	 〈日據時期大稻埕店屋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蘇碩斌
2002	 〈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博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Althusse, Louis

    1965   《保衛馬克思》;陳墇津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1970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機器(研究筆記)〉《圖繪意識形態》,南京:南京大
            學出版社。

Bassett,Keith and Short,John R.
1980	Housing and Residential Structuer. London,Boston and Henley:
Redwood Burn Ltd.

Cervellati ,Pier-Luigi
  1984 “Preservation  with  Participation”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 ,edited by C.Richard Hatch ,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

Kenneth Frampton
1980	《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建築史》,蔡玉芬譯,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
        公司。

Mike Savage and Alan Warde 
    1993 《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王志弘初譯稿,臺北:
          自行影印。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