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1914101400
DOI 10.6846/TKU.2019.00769
論文名稱(中文) 混齡班幼兒在學習區之社會互動行為與教師介入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f Social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Mixed-Age Children in Learning Area and Teacher’s Involvement Strateg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江孟娟
研究生(英文) Meng-Chuan Chiang
學號 6077500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24
論文頁數 10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
委員 - 陳劍涵
委員 - 方志華
關鍵字(中) 混齡班幼兒
社會互動行為
學習區
教師介入策略
關鍵字(英) mixed-age children
social interactive behavior
learning area
teacher’s involvement strateg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一個混齡班的幼兒在學習區的正向、負向、無社會互動行為,以及幼兒處理人際互動的方式,最後從教師的角度切入,探討教師介入策略的選用、考量以及結果,並自我省思。本研究主要採用觀察、錄影、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三角檢正。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獲得結論如下:
一、混齡班幼兒在學習區的正向社會互動行為有9種:提供建議與指導、合作、邀請、讚美與感謝、分享、詢問、主動幫忙、交換物品以及共同遊戲;負向社會互動行為有6種:搶奪、口語爭吵、破壞、做出令人反感的動作、肢體攻擊以及關係攻擊;無社會互動行為有3種:有目標性的自行遊戲、無目標性的自行遊戲以及無法加入別人。
二、混齡班幼兒解決人際問題的正向策略有7種:協調、第三者協調、修正與調整、主動認錯、制止與提醒、尋求大人協助、忽略;負向策略有2種:生氣大叫/哭、告狀。
三、教師使用之直接介入策略有2種:直接指導以及口頭提醒;間接介入策略有6種:提供意見、加入遊戲、詢問、正向鼓勵、情境引導以及事前提醒;無介入策略情況有3種:無傷大雅、給予幼兒練習機會、未注意到。
四、教師介入的時機點視幼兒的行為而定,正向、負向以及無社會互動行為皆有不同的考量,且視介入狀況進行調整。
五、教師介入方式對不同年齡層之幼兒在需要增強或改善的行為上無明顯差異。
六、教師透過學習區觀察,能更了解混齡班幼兒的個體發展及群體互動狀況。
七、教師除了需提升自身的教育專業,也需增進特教相關知能,並希望能改善現有體制,以利融合教育的推行。
   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對現場教師以及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ositive, negative, non-social interactive behaviors of mixed-age children in learning areas, and the way children deal with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Then it cuts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a teacher, discussing the selections, considerations, and results of teacher’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introspecting through the study. This study mainly proceeded triangulation by observation, videos, fil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re are nine kinds of 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ve behavior in learning areas for mixed-age children: provide advice and guidance, cooperate, invite, praise and appreciate, share, inquire, initiative to help, exchange items, and play together; six kinds of negative social interactive behavior: snatch, argue, destroy, do annoying actions,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aggression. And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non-social interaction: play alone for a purpose, play alone without a purpose, and unable to join others.
2.There are seven kinds of positive strategy for children in mixed ages to solv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coordinate, third party coordination, correct and adjust, confess mistakes, stop and remind others, ask an adult for help, and neglect; two kinds of negative strategies: angrily yell / cry, and complain to the teacher.
3.There are two kinds of direct intervention strategy used by the teacher: direct guidance and remind by words; six kinds of indirect intervention strategy: provide opinions, participate in games, ask, give positive encouragements, give situational guidance, and remind first. And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ituations for non-intervention strategy: involve no major principles, give children a chance to practice, and unnoticed.
4.The timing of teacher’s intervention depends on children’s behavior. Positive, negative and non-social interactions have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And the teacher will adjust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situation.
5.The way of teacher intervention makes no difference on the behaviors that have to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r improve among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ages.
6.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hildren’s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group interaction of mixed-age children.
7.In addition to enhancing professions, teachers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make the existing system better to implement inclusive edu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表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壹、	混齡班	5
貳、	學習區	5
參、  社會互動行為	6
肆、	教師介入策略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壹、	研究範圍	7
貳、	研究內容	8
參、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	11
壹、	意義與重要性	11
貳、	三~六歲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	12
參、	社會行為模式與觀察評量	15
肆、	小結	16
第二節	學習區設置與幼兒的社會互動	17
壹、	學習區的來源意義與設置目的	17
貳、	五大學習區與幼兒的社會互動	18
參、	小結	20
第三節	教師介入策略	21
壹、	研究者的理念與教師角色	21
貳、	教師的介入與策略運用	23
參、	小結	27
第四節	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場域	33
壹、	關於太陽班	33
貳、	研究者角色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1
壹、	研究方法的選擇	41
貳、	研究架構	41
參、	研究流程	42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3
壹、	資料蒐集	44
貳、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44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與倫理	4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7
第一節 混齡班幼兒在學習區之一般社會互動情形	47
壹、	混齡班幼兒在學習區之一般社會互動行為	48
貳、	混齡班幼兒處理人際問題之策略運用	61
參、	小結	70
第二節	教師介入策略對混齡班幼兒之影響	73
壹、	直接介入	75
貳、	間接介入	78
參、	無介入	84
肆、	小結	86
第三節	教師在研究及教學歷程中的省思與成長	8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壹、	混齡班幼兒在學習區的社會互動行為	91
貳、	混齡班幼兒在學習區解決人際問題的策略	92
參、	五大學習區與混齡班幼兒的社會互動	92
伍、	教師介入	92
陸、	教師省思與成長	93
第二節	建議	94
壹、	對現場教師之建議	94
貳、	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94
參考文獻	96
【附錄一】幼兒觀察記錄表	100
【附錄二】幼兒資料表	101
【附錄三】家長同意書	102

表圖次
表2-1 教師介入的時機與策略	27
表2-2 相關研究列表	29
表3-1 太陽班每日作息表	34
表3-2 學習區觀察次數記錄表	35
表3-3 學習區之學習指標與素材工具	37
表3-4 幼兒選擇學習區之次數統計表	39
表3-5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之資料蒐集分析對應表	43
表3-6 資料代號表	45
表3-7 資料分析的初步架構	45
表4-1 混齡班幼兒之一般社會互動行為及人際問題處理策略	47
表4-2 幼兒在學習區社會互動行為次數統計表	71
表4-3 混齡與同齡幼兒之社會互動行為統計表	71
表4-4 資料分析實例	74
表4-5 教師介入策略一覽表	75
表4-6 教師介入策略統計表	86
圖2-1 教師介入角色	23
圖3-1 太陽班教室平面圖	36
圖3-2 研究概念架構圖	41
圖3-3 研究流程圖	42
圖3-4 研究三角檢驗圖	46
圖4-1 教師介入的運作流程圖	73
參考文獻
王珮玲(2003)。兒童氣質:基本特性與社會構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珮玲(2011)。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2007)。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新北市:揚智。
吳思婷(2015)。幼兒所有權的探究-以積木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103UT005096011)
吳清山(2016)。教育名詞-混齡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8),161。
阮曉樹(2017)。混齡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影響的實踐研究-以“間斷性”混
齡課程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入藏編號:
edswdc.Y3258222)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毓雪(2008)。角落只是玩的地方?-角落情境下幼兒探索學習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096TMTC5096002)
林佩蓉(2008)從宏觀角度談幼兒要學什麼、幼兒園要教什麼?回饋,69,34-38。
林佩蓉(2012)。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教育部。
林奕學、陳若琳(2010)。幼兒行為調節、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298,42-60。
林璧琴(2010)。幼兒數能力與數感之探究:以學習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DOI: 10.6836/NTTU.2010.00111 )
林聖曦、林慶仁(2006)。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2),17-42。
徐千茵(2011)。一位幼稚園教師引導幼兒遊戲中社會互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DOI: 10.6344/NTUE.2011.00072)
高玉鈴(2004)。我是這樣說故事的---二位幼稚園大班女生看圖畫書說故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
092NTPTC096007)
高家斌、白沛緹、姚琬欣、陳怡蓁、蔡雅華(2010)。幼教老師教學專業表現之探討。幼兒保育論壇,(5),1-14
莊淑婷、謝瑩慧(2010)。改善一位幼兒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幼兒教育年刊,21,135-164。
許錦雲、廖佩珊(2010)。幼兒在傳統娃娃角與主題扮演角的遊戲行為。幼兒保育學刊,(8),41-58。
許仲余(2014)。幼兒學習區同儕互動情緒表達之個案研究。
幼兒教保研究,13,27-52。
張宜君(2011)。被拒絕幼兒同儕互動學習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入藏編號:edsarl.U0084.2707201123215000)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湘筑(2002)。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
陳宜瑩(2007)。角落情境中幼兒合作遊戲歷程的混齡與同齡互動(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095NTPTC096001)
陳玲玫、郭李宗文(2008)。教師實施故事教學之研究-以幼兒利社會行為為例。幼兒教育,291,11-36。
陳韻如、吳麗媛(2011)。幼兒同儕互動與藝術學習之探究-以提供美勞區藝術媒材為例。教育研究學報,45(2),29-57。
陳怡蒨(2015)。混齡班學習區情境中幼兒互動行為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教育部(2011)。100學年度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參考手冊。
游佳璇(2014)。三歲幼兒於混齡班中的互動特色初探。國民教育,54(4),65-72。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1997)。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志成、王淑芬(2001)。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揚智。
黃志成、王淑芬、陳玉玟(2010)。幼兒發展。台北市:揚智。
葉重新(201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趙念慈(1997)。父母紀律方式、利他傾向與兒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淑苓、張弘勳(2005)。幼兒的同儕互動-老師怎麼說?幼兒保育論壇,1,117-135。
陳滄堯(譯)(2004)。幼兒課程:從發展模式到實際應用(原作者:Eva L.Essa and Penelope Royce Rogers)。台北市:五南。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原作者:Fergus P. Hughes)。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靜晃、吳幸玲(2001)。親子話題。台北市:揚智。
蔡春美、洪福財、邱瓊慧、盧以敏、張明傑(2011)。幼兒行為觀察與紀錄。台北市:五南。
鄭月娥(2015)。認識幼兒角落教學。師友月刊,580,88-92。
蕭迺新(2010)。促進幼兒在學習區內合作行為教學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098NHLT5096003)

蕭芬蘭(2013)。運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兩性社會互動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102NCYU5096004)
蕭美華(2017)。幼兒園課程發展-以學習區預設活動為例。國教新知,64(4),30-45。
謝淑英(2004)。幼稚園角落情境中同儕互動的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入藏編號:092NTPTC096011)
簡楚瑛、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漢菊德、林玉珠、…幸曼玲(1999)。幼教課程模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楚瑛、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漢菊德、林玉珠、…鄭秀容(2004)。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經驗。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簡淑貞(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電子版,2,209-277。取自
http://w1.dorise.info/dOwNLoAd/declare.php?pid=014219890000020209
蘇育令(2013)。學齡前獨生子女班級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幼兒教育,310,14-2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