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1403082700
DOI 10.6846/TKU.2014.00953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2004年憲法修正案與大陸政經情勢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of the PRC in 2004 and Chinese Political-economic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歐陽彥
研究生(英文) Yen Ou-Yang
學號 6012700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6
論文頁數 1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劉瀚宇
關鍵字(中) 中共憲法
八二憲法
2004年憲法修憲案
中國共產黨
關鍵字(英) Constitution of PRC
1982 document
2004 amendmen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共產主義認為憲法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中共建政以來,卻一直有憲法或憲法架構的存在。中國大陸在發展歷程中經過不少歷史事件,為迎合統治者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宣傳之影響,中共憲法不斷地遭到修改。八二憲法之後中共憲法修正案雖然增加了不少現代化意義的內容,但現實憲政功能不彰。憲法在中共歷史上常淪為是政爭以及宣傳的工具,但國家根本制度以及發展藍圖體現於憲法,憲政功能卻形同橡皮圖章,憲政功能必將成為中共在政治上必須面對的問題。除了主權原則和國家象徵,還有中共特別的「政治工具性」意義,中共憲法的時代性意義對政治經濟的政策產出的實質影響也頗顯著。改革開放後,在務實面的趨使下,大陸經過長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崛起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也隨著經濟改革的發展,中產階級意識漸起,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加上集中權力使黨政不分惡像持續存在,顯現中國大陸內部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憲法如何面對持續且快速改變的中國大陸,是觀察中國大陸整體發展的重要指標。中國大陸政治封閉保守,始終維持了共黨持續的執政;但經濟相對開放,政治要如何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中共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改革開放的發展持續了三十幾年,中共憲法也曾經多次面目全非地推翻和再更新,但是為了適應經濟改革的新觀念、新格局,憲法修正案必須配合時局變動來進行法治建設。研究者試圖探討最近一次,而且是八二憲法制定以來內容增加最多的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觀察中共憲法如何發展朝向現代國家的法制建設,而在憲法修正案中又是如何體現的。
英文摘要
Communists consider constitution as a capitalism product, as a tool for capitalists to exploit proletariats. Si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establishe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n 1949, the PRC has been possessing constitution or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until now. The communist China has experienced many incidents in the past. Influenced by coordinating ruler’s 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constitution of PRC has been amended for many times. Although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after 1982 document added many modernize content inside of the current constitution, the constitution is still poorly functioned. In the history of PRC, the constitution was often practice as tool of political struggle and propaganda. Constitution is ought to be consisting of basic institution of the polity or state, and als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lans, but the constitution of PRC performs like a rubber-stamp law. The malfunction of constitutional will definitely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issues for PRC to face. Except for the sovereignty principle and national symbol, the constitution features as a tool in service for political purposes. The Era significance of the PRC constitution has brought important influences to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 entering the era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policies, and in need of conducting pragmatic policies, the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d practicing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become a rising state for the region and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form,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has emerged hugely;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steadily enlarging, plus, lack of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unction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se problems continue to exist, showing the problems in China existing and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How would the constitution handle the problems on the 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for observ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 China.The PRC politics is closed and conservative, but still preserved CCP’s continuous one-party rule; yet, the economy is relatively opening. How would the politics reform keep up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needs CCP to find a way out to reach balance between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policy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has sustained since 1978, the PRC constitution has been though times of entirely renew and overthrown of the content. For adopting new concepts and new configurations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th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has to coordinate with the era to carry out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s main core and debate focus on the 2004 amendment, which increase the most content compare to the previous amendments since 1982 document was made, take closely 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reaching toward moder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ake research on ways and cont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to practice in the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9
第二章 中共憲法沿革的政經情勢背景   11
第一節 共同綱領	12
第二節 建政時期與毛澤東時代的五四憲法	14
第三節 文革時期的七五憲法	18
第四節 後文革時期的七八憲法	21
第五節 鄧小平時期的八二憲法	23
第三章 2004年憲法修正案的內涵以及意義   31
第一節 政治面相	33
第二節 經濟面相	44
第三節 社會面相	47
第四章 2004年憲法修正案通過後的政經情勢發展   53
第一節 江澤民「三個代表」入憲	53
第二節 憲法修正案與物權法	59
第三節 現代價值法治的發展	64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資料	93 
圖  表  目  錄
圖1 系統理論模型	6
表1 中共憲政發展的風格	29
圖2 中共意識型態架構	36
圖3 「三個代表」架構圖	56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中文專書:
1.	九屆人大會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學習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史社,1999年)。
2.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3.	王浦劬譯,David Easton著,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4.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等著,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5.	王力雄,遞進民主(台北:大塊文化,2006年)。
6.	王若水,胡耀邦下台的背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
7.	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8.	王英津,轉型中的中國政治與法治(台北:博揚文化出版,2005年)。
9.	王邵光,挑戰市場神話-國家在經濟轉型的作用(香港:牛津出版社,1997年)。
10.	天下雜誌,面對中國(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
11.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江澤民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	中共中央文件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	石之瑜,中共法制理論解析─關於「中國特色」之論爭(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16.	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2008年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7.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8.	台灣民主基金會編,2010年中國人權觀察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2011年)。
19.	潘兆民、黃烈修譯,Flemming Christiansen & Shirin Rai著,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市:韋伯文化,1999年)。
20.	朱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3年)。
21.	任嚴征,我國憲法的歷史沿革和現行憲法的內容特點(北京市: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
22.	成思危、厲以寧、吳敬璉、林毅夫,改革是中國最大紅利!(新北市:震撼出版,2013年)。
23.	李凡,中國基層民主報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24.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25.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26.	呂炳寬、項程華、楊智傑,中華民國憲法精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
27.	宋趙來,中國改革何處去?(台北:靈活文化,2012年)。
28.	何大明譯,Andrew James Nathan著,中國政治變遷之路(台北:巨流圖書,2007年)。
29.	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共現行法律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9年)。
30.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31.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年)。
32.	林峰、王書成,信訪、民主與法治 中國話題(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3年)。
33.	林峰,百年憲政與中國憲政的未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1年)。
34.	林詮紹,民主與法治(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7年)。
35.	林雨蒨譯,馬克‧里歐納德(Mark Leonard)著,中國怎麼想(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36.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37.	吳玉山、徐斯儉,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
38.	吳文程,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與批判(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39.	吳家鄰,憲法學(北京市:群眾出版社,1992年)。
40.	周振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唯物史觀的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5年)。
41.	胡德平,改革放言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42.	柯洛漪譯,Andrew James Nathan著,蛻變中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43.	侯建、范亞峰譯,John Dalbreg-Acton著,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勳爵論說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44.	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2008年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5.	唐亮,漸進‧民主:變革中的中國政治(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年)。
46.	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47.	凌志軍、馬立誠,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年)。
48.	凌志軍、馬立誠,呼喊:當今中國的五種聲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9年)。
49.	凌志軍,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50.	許志雄,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51.	郭成偉,新中國法制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52.	黃怡筠譯,矢板明夫著,習近平:共產中國最弱勢的領袖,(台北:天下財經,2012年)。
53.	陳占安,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5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55.	陳弘毅、陳文敏、李雪菁、陸文惠等,香港法概論(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56.	陳弘毅,法制、人權與民主憲政的理想(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公司,2012年)。
57.	陳宜中,中國關鍵七問:憂思者的訪談(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58.	傅華伶、朱國斌,憲法權力與憲政:當代中國憲法問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59.	馮克利譯,傅高義(Ezea E. Vogel)著,鄧小平改變中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12年)。
60.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14年)。
61.	張明澍,堅持與發展-改革開放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62.	溫洽溢譯,Susan Shirk著,脆弱的強權 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
63.	溫洽溢譯,Jonathan D. Spence著,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64.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94年)。
65.	趙春山主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台北:三民出版社,2013年)。
66.	趙紫陽,國家的囚徒 趙紫陽的秘密錄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9年)。
67.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年)。
68.	楊濤斌、蔣文豪譯,Jeffrey N. Wasserstrom,中國一把抓:你未必深知的108個問題(台北:八旗文化,2013年)。
69.	蔡百銓,中國學15講(台北:前衛出版,2007年)。
70.	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71.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72.	潘兆民,中國漸進政治改革與鄉鎮人大治理(台北:結構群文化,2011年)。
73.	劉林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74.	劉清波,中共憲法論(台北:華泰文化,2001年)。
75.	劉曉波,大國沉淪 寫給中國的備忘錄(台北:允晨文化,2009年)。
76.	劉家駒,儒家思想與康熙大帝(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2002年)。
77.	鍾奕仁,中國的未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78.	謝佩玟譯,David Marriott & Karl Lacroix,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9年)。
79.	戴耀廷,憲政.中國:從現代化及文化轉變看中國憲政發展(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
80.	顏國秉,中共憲法發展與演變(台北:星定石文化,2001年)。
81.	蘇佳善,民主推進器: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台北市:獨立作家,2014年)。
82.	嚴家祺,民主怎樣才能來到中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83.	嚴家祺,走向民主政制:嚴家祺中國政治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0年)。
中文學位論文:
1.	王銘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修憲之研究:背景、過程、特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	王瑞鎰,「後鄧時期中共政治意識型態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國際事務與兩岸關係組碩士論文(2005年)。
3.	朴鍾凡,「中共憲法演變與社會變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4.	何博文,「中國大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林祐斳,「胡錦濤的「和諧社會」理論與中共改革開放政策」,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6.	林祈昱,「中共「三個代表」與統治合法性的變遷:意識形態再詮釋的政治經濟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	周碩彥,「從「三個代表」論看中國共產黨原始理論的轉變與影響-以私營企業家的政治參與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	邵彥芬,「兩岸現行憲法有關人民權利意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9.	洪豪君,「中國大陸『物權法』所有權主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0.	陳彥希,「海峽兩岸憲政改革之比較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11.	陳政彥,「中國大陸物權法之研究-一個法社會學觀點」,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2.	陳佩蘭,「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及其變遷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3.	郭棨堯,「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4.	張翁玲,「民主主義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研究(1979-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5.	張國聖,「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 : 衰退與重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6.	楊功華,「中國大陸私營企業主「入黨」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7.	趙甦成,「從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之研究:以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18.	蔡盈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憲法修改之研究(1988-2004)」,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19.	劉嘉恆。「中共對資產階級定位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0.	錢慧玲,「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城鄉發展差異因素之探討」,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1.	蕭衡鍾,「意識形態與經濟體制之互動:改革開放後中共社會主義的轉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22.	謝志偉,「江澤民時期中國大陸的民主化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3.	簡文吉,「中共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24.	顏國秉,「從權利與權力的文獻看中共憲法的演變」,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5.	蘇子宏,「江澤民時代中共意識型態變遷之研究 : 以「三個代表」為例」,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國大陸組碩士論文(2002年)。
學術期刊資料
1.	中共研究社出版社,「修憲完成不保證『依憲治國』」,中共研究,1999 年第三十三卷第四期。
2.	王文杰,「中國大陸現行憲法第四次修正評析」,月旦法學,2004年6月第109期。
3.	孔令望、戚淵,「我國憲法有關公民權規定的特色」,法學(北京),1992年第三期。
4.	田飛龍,「物權法草案涉憲爭議點評述與思考」,江蘇警官學院學報(南京),2007年第22卷第一期。
5.	杜珂、徐濤、李玥,「交鋒物權法」,中國改革(北京),2007年總第281期。
6.	周葉中,「中國改革開放跨世紀發展的根本法律保障—學習九屆人大第二次會議憲法修正案的體會」,法學評論(武漢),1993年第3期。
7.	初國華、張昌吉,「中國國家能力研究與崩潰論失準探討」,全球政治評論,2013年第43期。
8.	柳金財,「中國鄉鎮領導選舉制度變革:發展、模式與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011年6月第27期。
9.	徐邦泰,「五權憲法初探(上)」,中國之春(紐約),1991年4月總第95期。
10.	陳文政,「中共十八大對解放軍的意涵」,新社會,2012年12月第25期。
11.	陳俊宏,「人權與民主(I):共生或互斥?」,東吳大學政治學報,2000年第11期。
12.	陳永發,「Jung Chang and Jon Holliday, Mao: The Unknown Story 書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6月第52期。
13.	許光泰,「中共『八屆人大第一屆會議』修憲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7期(1993年7月)。
14.	曹陽,「從中國大陸物權立法看中共意識型態之轉變」,國會,2014年1月第42卷第1期,頁30。
15.	張千帆,「憲法的用途與誤用—如何看待物權法中的憲法問題」,法學(北京),2006年3月第292期。
16.	項淳一,「論憲法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重要的角色—紀念1982年憲法頒佈十週年」,中國法學(北京),1992年06期。
17.	蔡宏明,「物權法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前瞻,2007年總第111期。
18.	翟小波,「走向憲政的決斷」,社會科學論壇(河北),2008年6月第4期。
19.	翟志成,「毛澤東對明代歷史文化的吸取和應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2年6月第76期。
20.	劉志剛,「立憲主義語境下憲法與民法的關係」,法學評論,2007年4月第2期。
21.	黎一皋,「論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三民主義學報,1998年第十八期。
22.	蘇永欽,「中國大陸語境中的憲法時刻」,法令月刊,2008年12月。
學術研討會資料
1.	趙德樞,「中國大陸『物權法』對大陸政經社影響之研究」,發表於中國大陸物權法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7年6月14日)。
2.	吳玉山,「政權合法性與憲改模式 比較台灣與歐洲後共新興民主國家」,發表於憲改論壇-法政對話之二「從制度變遷看憲政改革」背景、程序、影響」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2006年9月24日)。
非學術期刊資料
1.	徐東濱,「正本論修憲」,明報週刊(香港)。1981年,第十一卷第六期。
2.	張榮豐等,「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之經濟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九十五年度計畫執行成果報告,2007年1月。
3.	彭真,「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北京),1982年第五期。
4.	黃德北,「大陸勞工保險制度的現況、問題與發展」,台灣勞工季刊,2010年9月。
報紙資料
1.	人民日報(北京),1993年3月30日,第4版。
2.	「中共中央提出修憲建議」,人民日報(北京),1993年2月26日,第2版。
3.	江澤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大公報(香港),2002年11月9日。版A10。
4.	「堅決反對私有化的幾點意見」,人民日報(北京),2006年3月21日,版3。
5.	鞏獻田,「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人民日報(北京),2005年8月12日,版2。
英文書刊及論文:
1.	Adam Prezworski et al.,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Brainard Guy Peters,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ory and Methods (Hampshire: Macmilan Press, 1998).
3.	Bob Jessop, State Theory: Putting States in Their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4.	Barrington Moore,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1993).
5.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6).
6.	Joel Samuel Migdal, State in Society: 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	Joel Samuel Migdal & Atul Kohli and Vivienne Shue, eds,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8.	Korpi Water, The Working Class in Welfare Capitalism: Work, Unions, and Politics in Swede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9.	Michael Lindsay, Introduction, The New Constitution of Communist China: Comparative Analyses (Taipei :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76).
10.	Michael Marti, China and the Legacy of Deng Xiaoping: From Communist Revolution to Capitalist Evolution (Virginia: Potomac Books Inc., 2002).
11.	Michael Ying-Mao Kau & Susan Han Marsh, 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 A Decade of Reform. (New York: M.E. Sharpe, 1996).
12.	Roger Hilsman, To Govern America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79).
13.	Rueschemeyer et al,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4.	Seymour Martin Lipset,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port 53 (1959).
15.	Ted Robert Gurr, Why Men Rebel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網路資料:
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
2.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3.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4.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http://www.freedomhouse.org/
5.	兩岸公評網:www.kpwan.com/
6.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http://tw.wsj.com/big5/
7.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401
8.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9.	新浪網:http://www.sina.com.tw/
10.	綜覽中國: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