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1321100900
DOI 10.6846/TKU.2013.00988
論文名稱(中文) 陸生來臺政策-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對就學意願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orrelational Study between the Extent of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and Study Motives on Overall Enrollment Rates Abstrac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劉慧珍
研究生(英文) Hui-Chen Liu
學號 70027004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5-24
論文頁數 1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委員 - 劉大貝
委員 - 梁崇民
關鍵字(中) 陸生政策
來臺就讀動機
政策涉入程度
來臺就學意願
關鍵字(英)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Study Motive
the extent of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Mainland Students’ Overall Enrollment Rates in Taiw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臺灣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國際化,政府於2010年通過陸生三法修正案,採認大陸學歷,開放大陸學生於2011年起可來臺就學。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通過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等相關法令後,大陸學生對來臺就讀之意願研究,主要探討大陸學生的來臺就讀動機、陸生政策涉入程度及來臺就學意願等研究變項之關係,以陸生來臺就讀動機作為自變項,探討其對陸生政策涉入程度與來臺就學意願的相關性。研究採用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方式,以臺灣北部地區一般大學校院大學之大陸來臺學生做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共發出250份問卷,並依受試者認知,採李斯特五點量表計分,再藉由SPSS 與 Amos18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tes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路徑分析及結構化方程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來驗證本研究假設。研究結果發現:不同背景變項之來臺就讀動機、政策涉入程度及來臺就學意願存在部分顯著差異;陸生之來臺就讀動機、政策涉入程度及來臺就學意願等變項,皆有顯著的相關及影響。
英文摘要
As T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gradually moves tow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in 2010 passing the Terrestrial Three Amendment Bills accepts the Certificates from Mainland schools. Thus, Mainland students have attended Taiw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2011.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land students’ overall enrollment rates in Taiw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related to study motives and the extent of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especially after passing the laws that allow Mainland students attending Taiw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 specific, the study focuses on using study motive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nt of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and Mainland students’ overall enrollment rates in Taiw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design adopt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 includes a survey on study motives of the 250 Mainland students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The survey aims to seek the responses from the subjects based on a likert-type scale.  The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 generat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survey data by using the softwares SPSS and Amos 18.  T-test and ANOVA are also used to further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of variables in order to confirm or disconfirm the hypotheses of the stud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 partial differences among Mainland students’ different study motives, the extent of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and overall enrollment rates.  Moreo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Mainland students’ different study motives, the extent of Terrestrial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Policy, and overall enrollment rat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基本概念之界定	7
壹、大陸	7
貳、陸生	7
叁、操作型定義	8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0
壹、研究途徑	10
貳、研究方法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之建立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2
壹、研究範圍	12
貳、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臺灣與大陸高等教育制度	13
壹、臺灣高等教育制度	13
貳、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制度	14
叁、臺灣高等教育發展之困境	16
第二節 陸生來臺相關政策	19
壹、 當前對陸生之做法	19
貳、 陸生來臺之政策初步規畫	20
叁、 陸生三法通過後之相關政策規畫	25
第三節 就學動機相關理論	27
壹、動機的定義	27
貳、就學動機的定義	29
叁、就學動機的相關理論	31
第四節 涉入理論	39
壹、涉入的定義	39
貳、涉入的分類	40
叁、影響涉入的因素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假說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8
第四節 問卷設計	49
壹、陸生背景變項量表	49
貳、來臺就學動機量表	50
叁、政策涉入程度量表	54
肆、就學意願量表	58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7
壹、敘述統計	67
貳、來臺就學動機量表信度分析	69
參、政策涉入程度量表信度分析	69
肆、就學意願量表信度分析	70
第二節 來臺就學動機分析	71
第三節 政策涉入程度分析	82
第四節 來臺就學意願分析	91
第五節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9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一、陸生背景基本資料分析	108
二、陸生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來臺就學意願三構面之分析	108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來臺就學動機的差異性分析	108
四、不同背景變項對陸生政策涉入程度的差異性分析	109
五、不同背景變項對來臺就學意願的差異性分析	109
六、陸生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來臺就學意願之路徑分析	110
第二節 建議	111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 陸生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就學意願預試量表	121
附錄二 陸生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就學意願正試量表	125

圖目錄
圖 1 1西元2001-2011年臺灣出生人口數	3
圖 1 2研究架構圖	11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46
圖 3 2 SEM 完整模式	63
圖 4 1人口統計變項次數分配圖(N=220)	68
圖 4 2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分析摘要圖(N=220)	71
圖 4 3不同性別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差異圖(N=220)	72
圖 4 4不同年級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差異圖(N=220)	74
圖 4 5不同就讀學院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差異分析表圖(N=220)	76
圖 4 6不同來臺經驗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差異圖(N=220)	77
圖 4 7不同家庭月收入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差異圖(N=220)	79
圖 4 8政策涉入程度分析摘要圖(N=220)	82
圖 4 9不同性別陸生政策涉入程度差異圖(N=220)	83
圖 4 10不同年級陸生政策涉入程度差異圖(N=220)	85
圖 4 11不同就讀學院陸生政策涉入程度差異圖(N=220)	86
圖 4 12不同來臺經驗陸生政策涉入程度差異圖(N=220)	87
圖 4 13不同家庭月收入陸生政策涉入程度差異圖(N=220)	89
圖 4 14來臺就學意願分析摘要圖(N=220)	91
圖 4 15不同性別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差異圖(N=220)	92
圖 4 16不同年級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差異圖(N=220)	93
圖 4 17不同就讀學院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差異圖(N=220)	94
圖 4 18不同來臺經驗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差異圖(N=220)	95
圖 4 19不同家庭月收入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差異圖(N=220)	96
圖 4 20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就學意願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假設模型之假設模型圖	100
圖 4 21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就學意願之間的因果關係模型圖	101

表目錄
表2 1學者對「動機」的定義	27
表2 2學者對「就學動機」的定義	30
表2 3學者對「涉入」的定義	39
表3 1 本研究變項及問卷問項	46
表3 2 陸生來臺就學動機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51
表3 3 來臺就學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52
表3 4 來臺就學動機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53
表3 5 政策涉入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54
表3 6 政策涉入程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56
表3 7 政策涉入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57
表3 8 就學意願量表之項目分析表	58
表3 9 KMO指標判斷準則	60
表4 1人口統計變項次數分配表(N=220)	67
表4 2來臺就學動機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N=220)	69
表4 3 政策涉入程度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N=220)	70
表4 4 就學意願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N=220)	70
表4 5 陸生來臺就學動機分析摘要表(N=220)	71
表4 6 不同性別陸生來臺就學動機之差異分析表(N=220)	72
表4 7 不同年級陸生來臺就學動機之差異分析表(N=220)	73
表4 8 不同就讀學院陸生來臺就學動機之差異分析表(N=220)	75
表4 9 不同來臺經驗陸生來臺就學動機之差異分析表(N=220)	76
表4 10不同家庭月收入陸生來臺就學動機之差異分析表(N=220)	78
表4 11 政策涉入程度分析摘要表(N=220)	82
表4 12 不同性別陸生政策涉入程度之差異分析表(N=220)	83

表4 13 不同年級陸生政策涉入程度之差異分析表(N=220)	84
表4 14 不同就讀學院陸生政策涉入程度之差異分析表(N=220)	85
表4 15不同來臺經驗陸生政策涉入程度之差異分析表(N=220)	87
表4 16不同家庭月收入陸生政策涉入程度之差異分析表(N=220)	88
表4 17 來臺就學意願分析摘要表(N=220)	91
表4 18不同性別陸生來臺就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N=220)	92
表4 19不同年級陸生來臺就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N=220)	93
表4 20不同就讀學院陸生來臺就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N=220)	94
表4 21不同來臺經驗陸生來臺就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N=220)	95
表4 22不同家庭月收入陸生來臺就學意願之差異分析表(N=220)	96
表4 23各量表偏態與峰度分析表(N=220)	99
表4 24來臺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與就學意願之模型配適度指標	102
表4 25整體模型的各參數估計摘要表	104
表4 26 整體模型的各測量誤差的估計摘要表	104
表 5 1 研究假設實證結果表	10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方世榮,行銷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頁28。
全國法規資料庫:《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沿革。
林靈宏,消費者行為(臺北:五南書局,1994年3月),頁56。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校院招收境外學生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視,2009年,臺北市。
張松禮,動機心理學(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1月),頁37。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東華出版社,1996年6月),頁78。
張春興,現代教育心理學:現代人硏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91年10月),頁31。
湯堯、成群豪,高等教育經營(臺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2004年1月),頁68。
楊景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4月),頁32。
臺灣教育部高教司。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高等教育市場化:臺、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2002年1月),頁79。

二、期刊
吳清山,「高等教育的挑戰與轉型」,師友月刊,519,2010年,頁37-41。
洪婉郡、李明,「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問題面面觀」,教育趨勢導報,38,2010年9月。
林水順、莊英慎,「技職學院行銷作為與特性認知分析--以國立勤益技術學院為例」,中華管理學報,第一卷第一期,2000年1月,頁33-54。
林筠諺,「大一新生校系選擇影響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六卷第三期,2010年9月,頁34。
張聖麟,「改善教學品質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生活科技教育,34(1),2001年1月,頁9-14。
黃俊英,「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990年7月,頁15-29。
陳李綢,「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測驗年刊,45(1),1998年,頁159-179。
葉春田,「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之政策分析」,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29期,2011年10月。
楊朝祥,「臺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44,2009年12月,頁1-29。
戴曉霞,「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結構的轉變:兼論西德經驗」,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第八卷,第二期,2000年3月,頁61-83。
蘇進棻,「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與未來挑戰」,研習資訊,24:1,2007年7月,頁125-131。

三、論文(學位)
石昱郁,我國大學向大陸招生可行性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頁25。
李春杉,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向大陸招生推拉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李逸雲,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生活適應及對相關政策看法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林益豐(2004)林益豐,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專院校意願與選校決策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筱棋,研究生就讀動機、生活壓力與學習滿意之相關研究-以東部大學院校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林己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研究—以苗栗縣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例,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郭淑禎,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程炳林,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陳治堯,陸生來臺就讀大學院校之拉力因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0月。
廖志昇,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劉慶中、林立生、羅栩淳(2011),「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發展」,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p209-p226。
韓宜娟,陸生來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簡瑞榮,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8月。

四、報紙
中央社「總統:不承認中國學歷不開放招陸生政策不變」,2007.07.21訊。
旺報臺北,2010年8月20日。

五、網路資料
大陸委員會,「延長陸生來臺研修期限為一年」及「放寛大學赴大陸及金門馬祖辦理推廣教育」方案,取自於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4953&ctNode=5652&mp=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及研究生教育培養機制改革有關情況。取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22139707228251&infoid=1223513711350102
內政部,取自於http://www.moi.gov.tw/stat/。
李建興,大陸學歷採認規劃及配套措施,取自於http://www.npf.org.tw/post/3/6742。
李建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修正方向,取自於http://www.npf.org.tw/post/3/5219。
李建興(2010),陸生三法通過後招收陸生措施,擷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8000。
周愚文、黃烈修、高建民,大陸教育(臺北:商鼎公司,1999年10月)。
施良方,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頁229-230。
教育部,取自於http://ulist.moe.gov.tw/Home/UniversityList。
教育部,教育部針對大陸學生來臺研修之政策立場,取自於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297。
教育部,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規劃及配套措施公聽會,取自於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2846&ctNode=5630&mp=1。
教育部,促進兩岸文教交流,放寬陸生來臺研修及大學赴大陸辦理推廣教育,取自於http://www.edu.tw/print.aspx?table_name=news&table_sn=2141。
教育部高教技職簡訊第45期,2010年。
教育部高教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中文版),取自http://www.edu.tw/files/list/B0069/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書(中文版).pdf。
教育部,教育部針對民進黨民調中心公布民調52.2%民眾反對承認大陸學歷之回應說明,取自於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139&pages=0。
教育部高教司,陸生三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794。
維基百科,中華民國的專科學校,取自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3%E7%A7%91%E5%AD%A6%E6%A0%A1。
楊朝祥、徐明珠,「臺灣高等教育指標國際化之比較研究」,取自於http://www.npf.org.tw/particle.php?sid=4602&topic=2。

英文部分
1. Books
Ball Samuel (1977).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rown, H. Douglas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ed). White Plains, NY : Longman.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Publishing Co.
Hull, C. L.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Clelland, D. C. (1958). Methods of measuring human motivation. In J. W. Atkinson (Ed.), Motives in fantasy, action and society.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p.12–13.
Rotter, J. B.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Prentice-Hal1, 1954.
Rogers, C. R. (1980)A Way of being. Boston: Hoghton Mifflin.
Starratt, R, J. (1995). Leaders with vision: The quest for school renewal.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 Periodical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rophy, J.E. (1988).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D. Berliner  & B. Rosenshine(Eds.),Talks to teachers,” New York:Random House, p201-245.
Covington, M. V.(1984). “The self-worthy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 and impli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1),5-20.
Eccles, J.S., Adler, T., Futterman, R., Goff, S., Kaczala, C., Meece, J., & Midgley, C.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Spence(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San Francisco, CA: W. H. Freeman. p75-146
Garrison, D. R. (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I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 (1), pp.18, 16 p.
Harter, S.  & Zigler, E. (1974). “The asses- sment of effectiveness motivation in normal and retard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p160-180.
Kemp  etl.  (1998)”Emerging  Austrlian  Education  Markets:  A  discrete  choice  model  of  Taiwanese  and  Indonesian  student  intendend  Study  Destination”  Education Economics,Vol. 12 , No2, pp.162-168
Kim E.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the Korean immigrant famil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3(4), 531-540.
Krugman, H.E. (1965),”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349-356.
Houston, M.J. and M.L. Rothschild. (1978)Research For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S.Jain. Chicago.184-187.
Pintrich, P. R. (1994).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9, 137-148.
Traylor, M.B. (1981),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Br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1(6):51-56.
Vaughn, R. (1980), “How Advertising works: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5):27-33.
Zaichkowsky, J.K.(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ur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341-35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