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1221385100
DOI 10.6846/TKU.2012.01009
論文名稱(中文) 《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Wen-ti-tong-pien-guan” of Wen-shin-diao-lu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陳秀美
研究生(英文) Hsiu-Mei Chen
學號 893000025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4
論文頁數 2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028118@mail.tku.edu.tw)
委員 - 王金凌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陳文華
委員 - 曾守正
關鍵字(中) 劉勰
《文心雕龍》
文學理論
文體學
通變觀
關鍵字(英) Liu-hsieh
Wen-shin-diao-lung
Literary theory
Study of wen-ti
Tong-pien-gu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文心雕龍》是門「顯學」,晚清至今已累積豐富「龍學」研究成果。本論文旨在重回《文心雕龍》文本語境中,找尋劉勰個人對傳統、時代、文學等面向的問題視域,探問其反思六朝文學問題,以及建構文學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因此本論文提出「文體通變觀」做為開展的基本預設,希望藉由此一「文體通變觀」的後設性「宏觀」視野,為當前的「龍學」研究,提供一個反思的新視域與方法,期能為劉勰理論體系找尋一個「新答案」。因此本論文將透過「基礎觀念研究」與「理論內容研究」兩部分,進行《文心雕龍》文學理論體系的反思與建構。本論文共分七章:
首先,「第一章緒論」包含「『文體通變觀』關鍵性詞義界定」,「問題導出與論題界定」,「史料運用與研究方法」,「章節安排與論述步驟」等,其中尤其是關鍵性用語的界定與前行研究的分析,都是本論題導出的重要依據。
其次,在「基礎觀念研究」上,本論文藉由「文體通變觀」之哲學基礎與理論體系架構的研究,重新界定「通變」所隱含之「主觀心知」與「客觀事物」之「辯證性」,如何成為劉勰「辯證性」文學觀點的哲學基礎,並且做為劉勰建構「通變性」理論體系架構的核心觀念。
再則,在「理論內容研究」上,本論文藉由文體構成要素、源流規律、創作法則、批評判準之「通變性」,以及劉勰「文體通變史觀」之詮釋視域等五個重要的「理論內容研究」,進行「文本」的分析性詮釋,證成「通變觀」確實是貫串全書之文體理論核心觀念的基礎。
準此,本論文提出「文體通變觀」,致力為劉勰文學理論體系本身,做出一個符合實際的「全面性」論述。希望能以宏觀的學術視野,為《文心雕龍》這部「知識型」專書做縝密的「綜合性」論證。
英文摘要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offer “Wen-ti-tong-pien-guan” as the basic assumption for unveiling Wen-shin-diao-lung. By the “grand vision” of “Wen-ti-tong-pien-guan,”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for the scholarly research on Wen-shin-diao-lung a new vision and method for reflection, with the aim of finding a “new direction” for Liu-hsieh’s theoretical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First of all,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ncludes definitions of key terms, enunciation and assertion of researching questions, utilization of researching materials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and chapters’ arrangement and argumentation steps. All these are important criteria from which the main argum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evolve.
Then, as far as “the research of basic ideas” is concerned, the author tries to redefine the dialectics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tong-pien” and demonstrate the dimensions by which “tong-pien” evolves into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criteria of theoretical structures of Liu-hsieh’s literary ideas.
Moreover, as far as “the research of theoretical contents” is concerned, the autho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tong-pien-guan” is the pivotal idea running through and connecting Wen-shin-diao-lung by exploring the “tong-pien” of the elements comprising the literary style, the origins, the creation, and the critical criteria.
By these,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make practical argumentations that holistically cover Liu-hsieh’s literary theor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文體通變觀」關鍵性詞義界定…3
一、「通變」一詞之界義………………………3
(一)「通」字之界義……………………………………………4
(二)「變」字之界義……………………………………………6
(三)「通變」一詞的一般性概念………………………………8
二、「文體」一詞之界義…………………………12
三、「辯證」一詞之界義…………………………16

第二節 問題導出與論題界定…………………20
一、問題的導出…………………………………20
(一)劉勰「文體通變觀」之問題視域………………22
1、劉勰對當時「文體解散」之問題視域 …………………22
2、劉勰對當時「文質失衡」之問題視域 …………………30
(二)近現代學者的「問題視域」與「研究成果」…36
1、以「通變」為題者之研究成果的「問題視域」………37
2、以「文體論」為題者之研究成果的「問題視域」……40
二、本論文的「問題視域」與「論題界定」……49

第三節 史料運用與研究方法……………………53
一、史料檢討與運用原則…………………………53
(一)《文心雕龍》版本的採擇與運用…………………54
(二)近現代相關學術論著之評述與運用……………55
二、研究方法………………………………………59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論述步驟…………………62


第二章  《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的哲學基礎……67
第一節 由通變之心以見通變之宇宙現象……75
一、由「太極之心」以見宇宙之「通變」……79
二、由「虛靜之心」以見宇宙之「通變」……82
三、由「通變之心」以見宇宙之「通變」……84

第二節 宇宙萬物之「通變性」形構與規律…89
一、宇宙萬物之「通變性形構」………………89
(一)宇宙萬物之「本體與現象」……………………………90
(二)宇宙萬物之「普遍與殊異」……………………………95
二、宇宙萬物之「通變性規律」………………98
(一)宇宙萬物之「變化與恆常」……………………………99
(二)宇宙萬物之「往復代變」………………………………102
第三節 「通變觀」哲學體系的辯證性形構……106

第三章  《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的理論體系架構…109
第一節 文心之通變性思維…………………………111
一、文心之「通曉變化」的思維……………………112
二、文心之「會通適變」的思維……………………115
第二節 文體之「通變性」形構與規律………118
一、文體的「通變性形構」………………………119
(一)文體之「本質與形構」 ………………………………120
(二)文體之「普遍與個殊」 ………………………………124
二、文體的「通變性規律」………………………128
(一)文體之「變化與恆常」…………………………………128
(二)文體之「往復代變」……………………………………131


第四章  文體構成與源流之「通變性」關係……134
第一節 文體構成之「通變性」要素及其關係………136
一、文體構成的「通常性」要素……………………140
(一)「常規性」體製…………………………………………140
(二)「正典性」體式…………………………………………145
二、文體構成的「殊變性」要素…………………151
(一)「創變性」文辭…………………………………………153
(二)「個殊性」氣力…………………………………………154
三、文體構成要素之「通變性」關係…………156

第二節 文體源流之「通變性」規律及其關係……161
一、文體源與流之通變性規律…………………165
二、文體總源與支源之通變性關係……………174


第五章  文體創作與批評之「通變性」法則……180
第一節 文體創作法則之通變性…………………182
一、文體規範對作者文心之制約…………………186
(一)規略文統,宜宏大體…………………………………187
(二)名理有常,必資故實…………………………………190
(三)因情立體,即體成勢…………………………………193
二、作者文心對文體典範之創變……………………196
(一)洞曉情變,曲昭文體…………………………………197
(二)變數無方,必酌新聲…………………………………199
(三)文采飾言,本乎情性…………………………………201
三、作者文心與文體規範之主客通變關係…………203

第二節 文體批評法則之通變性………………207
一、「通變觀」在「六觀」批評法則中的位置………212
二、「觀通變」之評價判準與實際應用………………219



第六章  劉勰「文體通變史觀」之詮釋視域………226
第一節 「還宗經誥」之理想性……………………231
一、文體「總源」之理想性典範……………………………234
二、「文質彬彬」之理想性典範……………………………237

第二節 「類體因革」之通貫性…………………239
一、「循環相因,終入籠內」的通貫性……………………242
二、「變則堪久,通則不乏」的通貫性……………………245

第三節 「質文崇替」之更代性…………………248
一、文體「質文沿時」之更代性……………………………249
二、文體「崇替在選」之更代性……………………………251


第七章  結論………………………………………253
第一節 研究成果反思 ………………………………………253
第二節 研究議題的未來展望………………………………258


【附表一】劉勰引《周易》之哲學基礎分析表……………261

【附表二】《文心雕龍》「通變」概念指涉分析表……………270


參考文獻
一、工具書類…………………………………………………278
(一)辭典類
(二)《文心雕龍》索引類
(三)《文心雕龍》研究史類
(四)《文心雕龍》「校注」類
(五)本論題所參酌之「古代典籍」類

二、《文心雕龍》論著類………………………………………280
(一)論文集
(二)專書
(三)學位論文
(四)期刊論文
1、以「文體」為研究議題者
2、以「通變」為研究議題者
3、《文心雕龍》與《周易》、道家之關係性研究者
4、其他與本論題相關之論文

三、其他學術論著……………………………………………287
(一)有關「文體學」論著
(二)有關《周易》論著
(三)有關「魏晉六朝文學」論著
(四)有關哲學史、文學理論之論著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除了古代典籍依朝代排序外,其餘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工具書類
(一)辭典類
○漢‧許慎《說文解字》,清‧段玉裁注本(臺北:漢京文化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28日初版)。
○清‧阮元等《經籍纂古》(臺北:宏業書局,1993年8月再版)。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9月30日,初版四刷)。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2004年12月國立編譯館主編)。
(二)《文心雕龍》索引類
○楊明照主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6月)。
○朱迎平《文心雕龍索引》(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戚良德《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三)《文心雕龍》研究史類
○劉渼《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3)。
○張少康、汪春泓、陳允鋒、陶禮天《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9)。
(四)《文心雕龍》「校注」類
○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0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5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初版)。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10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5月)。
○詹  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
○羅立乾《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4月)。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11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灣:花神出版社,91年8月)。
(五)本論題所參酌之「古代典籍」類(依朝代先後排序)
○晉‧王弼注,清‧紀昀校訂《老子道德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再版)。
○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九月初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參見楊家駱:《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元月)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十二月二版)。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明‧吳訥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2月)。
○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二、《文心雕龍》論著類
(一)論文集
○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臺北: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出版,1970年11月)。
○王更生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臺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9月)。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一輯(濟南:齊魯書社,1983.7)。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二輯(濟南:齊魯書社,1984.6)。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三輯(濟南:齊魯書社,1986.1)。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四輯(濟南:齊魯書社,1986.12)。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五輯(濟南:齊魯書社,1988.6)。
○戶田浩曉等著,曹順慶編,《文心同雕集》(四川:成都出版社,1990.6)。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8)。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六輯(濟南:齊魯書社,1992.1)。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7)。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9)。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3)。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二)專書
○沈  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5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6月)。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鍾子翱‧黃安禎《劉勰論寫作之道》(北京:長征出版社,1984年8月)。
○詹  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11月)。
○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3月)。
○陳思苓《文心雕龍臆論》(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6月)。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5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5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11月)。
○張文勳《文心雕龍探秘》(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11月)。
○王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臺北:黎明文化,1995年7月)。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3月)。
○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增補本)。
○呂武志《魏晉文論和文心雕龍》(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元月修訂本)。
(三)學位論文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5)。
○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4)。
○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6)。
○劉  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5)。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理論」之詮釋與建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6)。
(四)期刊論文
1.以「文體」為研究議題者
○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1959年,《東海學報》一卷一期;徐氏又在1966年3月徐氏又在臺灣民主評論社發表一篇同名論文,後於1974年收入《中國文學論集》)。
○段熙仲〈文心雕龍辨騷的重新認識〉,《光明日報》(1961.12.17)。
○王運熙〈劉勰為何把辨騷列入文之樞紐〉,《光明日報》(1964.8.23)。
○周弘然〈《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大陸雜誌》五三卷六期(1976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文體論析例〉,《東吳文史學報》三期(1978年)。
○趙永紀〈辨騷篇不屬於總論嗎〉,《復旦學報》第一期(1981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之文體論檢討─《文心雕龍斠詮‧體性》篇題述〉,《師大學報》廿七期(1982年)。
○牟世金〈關於辨騷篇的歸屬問題〉,《中州學刊》第一期(1984年)。
○李炳勛〈也談辨騷篇的歸屬問題〉,《中州學刊》第五期(1984年)。
○廖宏昌〈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商榷〉,《文藝復興》一五九期(1985年)。
○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中央副刊》,1987.12.11~13。(後收入其《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元月)。
○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後收入《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頁94-187)。
○王更生〈論劉勰「文體分類學」的基據〉,《國立編譯館館刊》十七期(1988年)。
○賴麗蓉〈《文心雕龍》「文體」一詞的內容意義及「文體」的創造〉,《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彭慶環〈《文心雕龍》文體論〉,《文心雕龍綜合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陳  拱〈《文心雕龍》之文體觀念〉,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洪順隆〈從分類視點《文心雕龍》文體論〉,《華岡文科學報》二三期(1999年)。
○劉  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選體、分體、論體的特色〉,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9)。
○陳秀美〈從「文體」觀念論文體與文類混淆的文學現象〉《空大人文學報》第十八期(2009.12)。
2.以「通變」為研究議題者
○胡森永〈《文心雕龍‧通變》觀念詮釋〉,臺灣大學《新潮》三一期(1976年)。
○沈  謙〈《文心雕龍》之通變論〉,中興大學《文史學報》十期(1980年)。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變‧夸飾》通釋〉,《幼獅學誌》十五卷四期(1979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的文學觀〉,《孔孟月刊》第23卷第十期(1985年)。
○胡健財〈論《文心雕龍》的「通變之術」〉,《古典文學》第十集(1988年)。
○陳  拱〈《文心雕龍》文學通變論〉,《中國文化月刊》一九三期(1995年)。
○孫秋克〈論通變──古代文論縱論之六〉,《昆明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5年3月)。
○陳  拱〈《文心雕龍‧通變》篇疏解〉,中興大學《中文學報》九期(1996年)。
○陳昌明〈《文心雕龍》通變論重探〉,南開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
○葉繼奮〈從「還宗經誥」談劉勰的通變觀〉,《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1月)。
○陳昭瑛〈「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
○陳允鋒〈《文心雕龍》的通變觀及其批評方法特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六期(2002年)。
○劉軍政〈挽頹風於通變、清流弊以雅麗──論《文心雕龍》的古雅審美範疇〉,《中州學刊》第4期(2003年7月)。
○戴阿寶〈「通變」辨義〉,《聊城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
○王少良〈劉勰「宗經」觀念下的文學「通變」論〉,《黑龍江社會科學》第1期,總第88期,(22004年1月)。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釋義〉,《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5年6月)。
○吳海清〈形而上世界與歷史世界的統一 ─ 釋劉勰的通變觀〉,《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9月)。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三一期(2007年)。
○張敏杰〈論劉勰的文學史觀─以《文心雕龍‧時序》篇為中心〉,《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05年)。
○魯克兵〈劉勰的文學史觀〉,《蘭州學刊》第3期總第144期,(2005年)。
○陳秀美〈《文心雕龍》「通變」文學史觀析論〉,北京首都師範「2007年兩岸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7月)。
○陳秀美〈反思《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之近現代學者的問題視域〉,《淡江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6月)。
○陳秀美〈論《文心雕龍》「通變」語詞之辯證性意義〉,《德霖學報》第24期(2010年6月)。
○陳秀美〈從《文心雕龍》論劉勰「文體通變觀」之問題視域〉,《空大人文學報》第二十期(2011年12月,「2011百年龍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一屆年會」,2011年3月26日,湖北武漢大學)
○陳秀美〈論《文心雕龍》中「文質彬彬」的典範意義─從王邦雄教授論荀子「化性起偽」談起〉,「第一屆『新儒家與新道家』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2011年7月5日)。
○陳秀美〈從「文質彬彬」論劉勰「文體通變觀」裡的典範意義〉,龍華科大通識教育中心,「2011年中國文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2011.11.25)
3.《文心雕龍》與《周易》、道家之關係性研究者
○王仁鈞〈《文心雕龍》用《易》考〉,《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淡江大學出版(1970年)。
○吳林伯〈《周易》與《文心雕龍》〉,《武漢大學學報》第六期(社會科學版,1984年)。
○李煥明〈《文心雕龍》與《易經》〉,《中華易學》第九卷第十期(1988年)。
○戚良德〈《周易》:《文心雕龍》的思想之本〉,《周易研究》第四期,總第六十六期(2004年)。
○李奇雲〈影響範式研究:《周易》與《文心雕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5卷第1期(人文社科版,2004年)。
○黃高憲〈《周易》與《文心雕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周易研究》第二期,總第六十四期(2004年)。
○方波、季紅麗〈由「自然」之道和「虛靜」說看《文心雕龍》中的道家存在〉,《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二期,總第七十期(2005年)。
○王小盾〈《文心雕龍》風格理論的《易》學深淵〉,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第二十卷(2005年)。
○姚愛斌〈《文心雕龍》寓言詩學的原範例─《周易》對《文心雕龍》關係另解〉,《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一期(社會科學版,2006年)。
○李笑野〈《周易》陰陽所體現的辯證思維方法〉(《通化師院學報》,1997第4期)。
○呂紹綱〈辯證法的源頭在中國《周易》〉(《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短文》,1999第4期)。
○李  媛〈用辯證的觀點看《周易》〉(《經濟研究導刊》,2009第1期總第39期)。
○艾新強〈《周易》與《老子》的辯證思維〉(《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三十五期),
○王黎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類型、核心及其現代價值〉(《甘肅高師學報》,2005第10卷第1期)。
○蔡正孫、劉娜〈試論老子自然無為的辯證思維方式〉(《蘭州學刊》,2005第1期總第142期)。
○何芝蘭、包寰昊、何葉蘭〈老子辯證思想〉(《廣角視野》,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610014)。
○李  索〈試論《周易》的語用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0.4第23卷第2期)。
○黃高憲〈《周易》對《文心雕龍》「原道」論的影響〉,《福州師專學報》(2001.4)。
○林  丹〈論《周易》辯證思維的特色及其影響〉(《龍岩師專學報》,2001.5第19卷第2期)。
○梁振杰〈淺論《周易》的辯證思維及其對先秦道家的影響〉(《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1.12)。
○朱壽興〈《文心雕龍》與易學思維〉(《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3.7第24卷第3期)。
○高林廣〈《文心雕龍》對《周易》的批評〉,《內蒙古社會科學》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漢文版,2004年5月)。
○史少博〈《周易》辯證思維與黑格爾辯證法之差異〉(《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1)。
○王  晶〈《周易》辯證法思想簡述〉(《滄桑》,2007.5)。
○楊成虎、張徵〈《周易》陰陽辯證思想對傳統語言學的影響〉(《求索》,2008.5)。
○孫中原〈正言若反─論老子的辯證邏輯〉(《河南社會科學》,2008.7第16卷第4期)。
○胡  健〈老子辯證法思想摭談〉(《學術論壇》,2008.10)。
○王中原「反者道之動」析考─《道德經》辯證觀的解讀〉(《文史博覽》,2008.10)。
○高文強〈老子「反」範疇之哲學內涵的生成及流變〉(《船山學刊》,2008第4期復總第70期)。
○王卉、劉振文〈試論老子「道」的涵義及其辯證法思想〉(《蘭州學刊》,2009第7期總第190期)。
○韓彩英〈老子自然倫理思想的基本邏輯結構和理論特徵〉(《山西大學學報》,2010.5第33卷第3期)。
○陳秀美〈從「實踐性」反思《老子》「無為」思想的意義〉,《空大人文學報》第十九期(2010.12)。
4.其他與本論題相關之論文
○王夢鷗〈從〈辨騷〉篇看《文心雕龍》論文的重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5期(1971年5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才性論辨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9期,(1980年)。 
○陸侃如〈《文心雕龍》論「道」〉,《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
○王金凌〈文心雕龍體系─文心雕龍的思想與歷史基礎〉,《輔仁國文學報》第4卷,(1988年)。 
○高秋鳳〈文心辨騷析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第3期(1989年3月)。
○曾守正〈試論鍾嶸詩品的一個審美範疇—奇〉,《鵝湖》,(1992.04)。
○詹福瑞〈〈宗經〉與《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河北大學學報》第4期(1994年)。
○顧  農〈劉勰「六觀」論剖析〉,《山東師大學報》第5期(1994年)。
○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第51期(1998年2月)。
○李  平〈論《文心雕龍》的文化意蘊〉,《文心雕龍綜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2月)。
○黃景進〈宗經與辨騷:劉勰論「文之樞紐」〉,《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
○李金坤〈劉勰《文心雕龍》創新精神試探〉,《鎮江師專學報》第1期(2000年)。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季刊》,(2002.03)。
○張敏杰〈論劉勰的文學史觀─以《文心雕龍‧時序》篇爲中心〉,《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05年)。
○王金凌〈「論劉勰《文心雕龍》樞紐論」,《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大學,2005年6月)。
○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年6月)。
○賴欣陽〈重讀《文心雕龍‧原道》篇──一個形上學角度的解讀〉,《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08年12月)。
○顏崑陽〈《文心雕龍》做為一種「知識型」對當代之文學研究所開啟知識本質論及方法論的意義〉,湖北武漢「百年龍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一次年會」,(2011.03.26)。
○張  健〈思無定契與理有恆存:《文心雕龍》的文思與文術〉,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辦「第十二屆 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5.13)。
三、其他學術論著
(一)有關「文體學」論著
1、專書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59年7月臺一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4月修訂增補版)。
○薛鳯昌《文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臺二版)。
○顏崑陽〈論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三期(2001.07)。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趙憲章《文體與形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2、期刊與會議論文
○顏崑陽〈文學創作在「文體典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淡江大學「第十一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5月8日)。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新三五卷第二期(2005年12月)。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第九期(2009年8月)。
○顏崑陽〈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12月)。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一期,總第十五期,2010年6月)。
(二)有關《周易》論著
○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
○周振甫《周易譯注》(香港:中華書局,2006年2月再版)。
(三)有關「魏晉六朝文學」論著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4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四)有關哲學史、文學理論之論著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局,1968年正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73年10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八月第二次印行)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月學五版)。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古篇),(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
○蔡英俊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4月)。
○張雙英《文學概論》,(《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