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力德教育(2011)。學習不好93%由注意力不集中引起。2011年4月29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gate/big5/digital.china.com/ 736580/450315077185.shtml
王全興(2009)。認知負荷理論在e化學習上的運用。課程與教學,26(3),77-80。
王安祥、甘雲峰(2003)。動態訊息呈現方式及訊息呈現特性對於使用者閱讀績效的影響。工業工程學刊,20(4),389-397。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嘉益(2011)。小鯽魚與白鷺鷥。2010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9/15/n2657924.htm
王銘山(2008)。多媒體呈現方式與先前知識對國小學生「氣象」主題學習結果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未出版,嘉義。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555-568。
田仲閔(2006)。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之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余鳳庭(2010)。多媒體呈現方式與注意力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環保議題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宇穎(2005)。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宜貞(2007)。訊息呈現方式及故事架構對理解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0(2),31-35。
吳宛真(2008)。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明漢(2009)。不同媒體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解讀品格故事核心價值之探討。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瑞源、吳慧敏(2008)。動畫教材之學習者控制播放模式與多媒體組合形式對學習成效與學習時間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1-26。
呂信慧(2009)。如何強化孩子的注意力。2010年7月16日,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C5%40%B2z%B7%D3%C5%40&pid=23605
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佳靜(2009)。不同閱讀媒介的繪本對閱讀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 以動植物學習為例 。未出版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 珀(2011)。與腦相容學習理論與應用。2010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fhjh.tp.edu.tw/mid00/workpieces00805.htm
李勝龍(2002)。資訊呈現媒體對高職學生學習程式語言之影響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沈亦珍(1957)。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復興書局。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編著(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怡君、伊彬(2008)。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對三年級與五年級兒童閱讀成效上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3),371-401。
幸曼玲、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
林崇德(1995)。 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34-58。
林耀聰、陳佑成(2007)。紙本媒介與螢幕媒介閱讀效率之比較研究。重中論集,5,76-97。
祁永華、謝錫金、岑紹基、林小苹、羅嘉怡(2003)。以信息技術促進語文課堂思維教學的跨區域個案研究,第三屆全球華文網絡教育研究會發表論文,台灣。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封盈(2008)。電腦網路教材多元媒體呈現形式之研究─以空大《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課程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永崇(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台灣師大特教系。
倪偉城(2010)。以擴增實境技術融入國小低年級注意力訓練課程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文杰、金承慧(2000)。多媒體內容的應用與展望。電子出版與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3-125。
徐易稜(2001)。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祝佩貞(2003)。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秦偉、王衛紅(2005)。兒童心理學。台北:新文京開發。
翁嘉鴻(2001)。以認知負荷觀點探討聽覺媒體物件之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翁凌志(2007)。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中文文章適讀性線上分析系統。2011年3月10日。取自http://140.127.45.25/Readability/index.aspx
荊溪昱(1995)。中文國文教材的適讀性研究:適讀年級值的推估。教育研究資訊,3(3),113-127。
國立編譯館(2000)。國小國語課本(四下)。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宏亮(1997)。注意力的評量方法。國民體育季刊,26(2),70-81。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郁敏(2008)。單一與多重媒體重複策略之傳播效果比較。中華傳播學刊,14,231-265。
張素卿(2005)。多媒體概述。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訊,21,25-30。
張霄亭等(譯)(2007)。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重大議題。2010年8月20日,取自:國教專業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工作坊,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教育部(2011)。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2010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許芳菊(2008)。偷走孩子專注力的4大兇手。親子天下,2,134-143。
郭璟瑜、周惠文(2006)。影音數位教材對學習之影響。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1),71-85。
郭璟諭(2003)。媒體組合方式與認知型態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碩士,未出版,桃園。
陳秀玲(2010)。資訊科技融入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效應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未出版,台北。
陳冠華(2002)。網路使用者小說閱讀行為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243-269。
陳姚真、吳宇穎(2008)。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教育學刊,30,29-60。
陳海泓(2004)。聽故事和看錄影帶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故事記憶和故事推論的探討。南師語教學報,2,257-285。
陳海泓(2007)。國小中年級學童線上閱讀和紙本閱讀說明文文章之閱讀理解,慈濟大學2007年「教與學」研討會,77-91。花蓮縣:慈濟大學。
陳彙芳(1999)。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之實驗室研究-探討認知負荷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曾瑞譙(2009)。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使用後之效益分析── 科技接受模式的觀點與應用。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6(2),127-163。
楊惠菁(2005)。國小學童對於不同媒體形式文本的閱讀理解比較-以紙本童書和電子童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斯媛(2010)。多感官音樂學習活動之實施普通班自閉症學童持續性注意力與音樂行為改變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葉尚旻(2006)。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對幼兒閱讀理解能力效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美蘭(1997)。多媒體輔助學習軟體圖文設計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鄧兆軒、陳淑瑜(2009)。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研究與實務的對話:2009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95-234。
劉世雄(2007)。瀏覽超媒體教材的訊息處理策略與訊息理解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7,29-64 。
潘伯正(2009)。教材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銘津(2009)。增進英文閱讀理解成效的策略探討。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5(2),1-12。
蔡輝龍(1999)。以彙總研究探討多種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鄭昭明( 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 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盧忠信(2002)。視覺媒體呈現教材方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以電腦軟體應用丙級學科測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盧秀琴、胡淑美(2006)。繪本電子書融入教學以提升國小學童的描述性概念。在中華民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謝財旺(2006)。適性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訊息處理能力與內容媒體型態的適配性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顏永森、胡學誠、柯天盛(2011)。數位學習注意力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飛訊,112,1-21。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英文部分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K. W. Spence & J. T. Spence (Eds.),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Berlyne, D. (1965). Structure and direction in thinking. New York: Wiley.
Broadbent, D. E. (1957). A mechanical model for human attention and immediate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64, 205-215.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4), 293-332.
Cherry, C. (1953). 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tion of speech with on and with two ea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 25, 975-979.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third edition.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Driscoll, P. M.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3rd ed.). New Jearsey: Allyn & Bacon.
Deutsch, J. A., & Deutsch, D. (1963). Attention: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Review, 70, 80-90.
Gifford, C., & Mullaney, J. (1997). From rhetoric to reality: Applying the communication standards to th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Boston.
Harkins, S. G., & Petty, R. E. (1987). Information utility and the multiple source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2), 260-268.
Johnston, W. A., & Heinz, S. P. (1978). Flexibility and capacity demands of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General, 107, 420-435.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ahneman, D. (1973). Attention and effor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alyuga, S., Chandler, P., & Sweller, R. (1999). Managing Split-attention and Redundancyin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3, 351-371.
Kosslyn, S. M. (1992). Image and brain: The resolution of the imagery debate. Cambridge , MA : MIT Press
Leong, C. K. (1995). Effects of on-line reading and simultaneous dectalk auditing in helping below average and poor reader comprehend and summarize text.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8(2), 101-116.
Lindsay, P. H., & Norman, D. A. (1977).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Livingstone, S. (2007). Audiences and interpretations. e-Compos 10, 1-22.
Mann, B. L. (2008). The evolution of multimedia sound. Computers & Education 50, 1157-1173.
Mayer, R. E., & Moreno, R. (2002). 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2, 107–119.
Mayer, R. E. (1996). Multimedia learning: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47-165.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Mayer, R. E., & Moreno, R. (1998). A split-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 312-320.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Muter, P., Latremouille, S. A., Treurniet, W. C., & Beam, P. (1982). Extended reading of continuous text on television screens. Human Factors, 24, 501-508.
Najjar, L. J. (1996). Multimedia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5, 129-150.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char, S. G., & Krueger, H. (2000). Using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with multimedia. IEEE Multimedia, 7(3), 40-51.
Schramm, W. (1979). Big media:little media . Beverly hills. CA: Sage.
Shazia, M. (2000).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A 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9(3), 319-341.
Snowball, D., Bolton, F., & Hervey, S. (2005). Teaching comprehension: An intera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grades K-2, 3-6, and 6-9) [Video/DVD]. Australia: AUSSIE Interactive.
Sternberg, R. J. (2004). Psychology (4thEd.). Belmont , CA: Thomson Learning, Inc.
Thorne, G., & Thomas, A. (2002). Paying attention to attention. Center for Development & Learning, 7(4), 1-16.
Treisman, A. M. (1950). Contertual cues in encoding lit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2, 242-248.
Von Loon, J. (2008). Media Technology: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McGraw Hill/Open University Press.
Wittrock, M. C. (1992). Generative learning processes of the brai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4), 531-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