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1111100400
DOI 10.6846/TKU.2011.01330
論文名稱(中文) 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對於國中生 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Enhanced Situated Learn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al Learning Achiev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陳智偉
研究生(英文) Chih-Wei Chen
學號 79774015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6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
委員 - 張瓊穗
委員 - 陳菁惠
關鍵字(中) 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
學習動機
學科成就
數學教育
關鍵字(英) technology-enhanced situated instruc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leaning achievement
Mathematic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對於國中七年級學生數學科學習動機及學科成就之影響,並探討性別間之差異情形。為達到研究目的,研究者針對國中數學科「比例」單元,根據教學目標自編情境式教學教材並聯結至研究者建置之網站,此教材主要以資訊融入為教學媒介,情境式教學為教學方法,且參照情境學習理論之認知學徒制及錨式情境教學法,依理論內容並結合日常生活情境設計而成。
    研究者採準實驗研究法,從新北市某完全中學七年級中抽取四個自入學後前四次段考數學成績相仿的班級,分派兩班為控制組、兩班為實驗組,並以研究工具「學生學習動機量表」及「前四次段考數學成績」做為前測,再進行為期四週的實驗教學,分別進行「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和「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兩種不同授課方式,實驗教學後進行「學生學習動機量表」及「下學期第二次數學科定期評量」做為後測,並依結果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控制組學生接受「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實驗組學生接受「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實驗組在學習動機上顯著優於控制組。
二、控制組學生接受「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實驗組學生接受「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實驗組在學科成就上顯著優於控制組。
三、針對實驗組而言,學習動機量表中男生的表現顯著優於女生;學科成就量表中女生的表現顯著優於男生。
四、針對控制組而言,學習動機量表中男女的表現無顯著差異;學科成就量表中男女的表現亦無顯著差異。
    最後依研究結論,對國中數學科領域教師與未來研究人員提出建議。
關鍵字: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學習動機、學科成就、數學教育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enhanced situated instruction for seventh grade students on mathematical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t also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ders.  To achieve research goal, the study adopted the “proportion” as topic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developed e-learning materials with situated leaning concept. The situated learning was adopted as the teaching method, which refers to theories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connects the students with daily situations in these materials.
    The study used an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Subjects were two similar groups in a complete school located in New Taipei City: one control group and one experimental group.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and each group contains two classes.  Pre-testing and post-testing were adminstered, and the two groups received a four-week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enhanced situated instruction in this study separately.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better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than the control one obviously.
b.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lso performed better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than the control one obviously.
c.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male students displayed stronger motivation than the other gender while the female achieved higher scores in the test subject achievement on average. 
d.	As for the control on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enders in the aspect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conclusion was provided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ers in math field and prospective researchers.  
    
    Keywords:technology-enhanced situated instruc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leaning achievement. Mathematical edu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研究目的與假設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定義、現況與應用	10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學習理論	15
第三節  情境學習	20
第四節  學習動機	29
第五節  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之相關研究	31
第六節  性別與數學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樣本	42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4
第五節  實驗處理	48
第六節  研究工具	51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	61
第二節  同質性檢測	62
第三節  不同教學法後學生反應情形之共變數分析	64
第四節  組內不同性別學生教學前後學習成效之分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67
第二節  建議	68
第三節  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70

參考文獻	72
附錄	84
附錄一: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活動設計教案	84
附錄二:學生學習動機問卷(預試前)	100
附錄三:學生學習動機正式問卷	102
附錄四:學生學科成就測驗量表	103
 
表 目 次
表 2-1 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相關研究	31
表 2-2 資訊融入數學教學相關研究	35
表 2-3 性別與學習成效相關研究	38
表 3-1 研究樣本	43
表 3-2 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教案內容架構表	52
表 3-3 學習動機問卷預試分析表	55
表 3-4 學習動機問卷各量表之信度總表	56
表 3-5 學習動機問卷因素分析表	57
表 3-6 學科成就測驗雙向細目分析表	59
表 4-1 控制組與實驗組教學前後實施學習動機量表及學科成就測驗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1
表 4-2 兩組內不同性別學生教學前後實施學習動機量表及學科成就測驗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62
表 4-3 控制組與實驗組教學前實施學習動機量表及學科成就測驗之獨立樣本T檢定	63
表 4-4 實驗組內不同性別學生在教學前學習動機量表及學科成就測驗之獨立樣本T檢定	63
表 4-5 控制組內不同性別學生在教學前學習動機量表及學科成就測驗之獨立樣本T檢定	64
表 4-6 控制組與實驗組教學後之學習動機量表共變數摘要表	64
表 4-7 控制組與實驗組教學後之學科成就測驗共變數摘要表	65
表 4-8 實驗組內不同性別學生在教學後學習動機量表之獨立樣本T檢定	66
表 4-9 控制組內不同性別學生在教學後學習動機量表之獨立樣本T檢定	66 
圖 目 次
圖 2-1 訊息處理模式	17
圖 3-1 研究架構	40
圖 3-2 研究設計	44
圖 3-3 研究流程	45
圖 3-4 實施階段時程	47
圖 3-5 傳統講授式教學情況A	48
圖 3-6 傳統講授式教學情況B	48
圖 3-7 以班際籃球賽引起動機	49
圖 3-8 投籃練習引入比例概念	49
圖 3-9 不同投球數與進球數的情境	50
圖 3-10賣飲料時所延伸的比例問題	50
圖 3-11安排課程進行合作學習	50
圖 3-12開心小測驗看板中建置題目	50
圖 3-13以生動的情境來呈現內容	51
圖 3-14融合不同概念的數學問題	51
圖 3-15教學網頁首頁「課程介紹」	53
圖 3-16點選籃球賽選項後進入情境式課程	53
圖 3-17教學網頁第二課「課程介紹」	53
圖 3-18探索情境、解決問題	53
圖 3-19教學網頁第三課「課程介紹」	53
圖 3-20生活數學的延伸:魔數魔術	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TWNIC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9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mypearl.cc/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462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秋錳(2004)。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
      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尹玫君(2001)。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報, 
      16,29-64。

田興蓉(2002)。數學遊戲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古智勇(2002)。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
      錐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縣。

朱延平(1998)。網際網路與多媒體在CAI上的整合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研討會,
      虎尾技術學院。

何榮桂(2000)。電腦教室與教室電腦。資訊教育,77,1-2 。

何宗穎(2001)。無線網路與情境捕捉在情境學習活動的應用─以認識校園植物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玉慶(1999)。自然科網路教學設計模式之研究-以國小「認識魚類」為例。私
   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岱芳(2001)。情境式學習在「氧化還原」網站之應用與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資      
   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慶芳(2006)。情境知識的管理模式:探索知識內嵌的本質、情境學習與實踐中  知曉。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林慧欣(2003)。試行真實情境脈絡的數學教材與教法於國一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文忠(2003)。線上數學寫作在國中應用的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第285期,2-38。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
      書苑。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
      157-164。

吳輝遠(2001)。國小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姈蓉(2004)。行動學習環境下的數學步道及互動解題討論系統之建置與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聲毅、林振欽(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學分析模式。國教新知,50(4),
      63-70。

吳斯茜(2005)。情境故事導向數位教材處理手法之設計模式建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五南。

邵國志(2007)。屏東地區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之相關   
      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范懿文、陳彙芳(2000)。認知負荷對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資訊
      管理研究,2,45-60。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

柯華葳(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  
      113-125。

柯重吉(2006)。現行資訊科技融入方式的探討。研習資訊,23(5),89-98。

柯銘宇(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於情境式Wiki共建知識使用行為
   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縣。

洪羚蓁(2008)。資訊融入情境式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素養效益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段瑞月(2008)。情境學習對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解題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馬秀蘭、吳德邦(1999)。 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
      臺中師院學報,13,371-410。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4。

徐新逸(1999)。書本VS光碟: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對學習的影響。視聽教育, 
      40(6),1-17。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
      59,63-73。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
      68-84。

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
      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1-14。

徐佩瑜(2005)。情境學習對增進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成效之研究-以  
      國立花蓮高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花蓮縣。

秦麗花(1999)。情境導向學習在數學學障兒童教材編輯與教法之應用。新典範數
   學,92-134。高雄市:高市府人發中心。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
      之表現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關係。  
      教育心理學報,10,21-34。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問題與評量。建構與教學,7。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東華。

張建邦(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靜嚳(2002)。中學教學問題探討。九年一貫數學如何教?實例研討會。彰化市,  
      彰師大教科所。

張景琪(2001)。國小學童數學科學習信念、目標取向、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縣。

張逸婷(2002)。電腦學習網站輔助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學習成就、數學態度及電
      腦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縣。

張臺隆(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  
      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重吉(1996)。從建構主義談數理師資培育的革新。科學發展,24(7),555-562。

陳宏綸(2005)。應用簡易Java動畫模擬輔助國中自然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慧佳(2005)。網路即時互動系統應用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等值分數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怡穎(2006)。情境模擬式網路輔助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2009年11月17日取自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22584656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2009年11月20日取自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2010)。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年5月20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曹萬春(2005)。應用鷹架理論輔助國小分數迷思概念課程效益之探究。臺中師範
      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0,
      79-99。

葉重新(2007)。心理學(簡明版)。台北:心理。
黃謙順、毛治婷(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系統發展及成效分析。技術及職
      業教育學報,3,127-138。

黃若玲(2003)。發展連結生活情境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福全(2003)。網路化「情境模式」及「目標模式」的教學設計對國一學生的生     
      物學習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縣。

黃國清、吳寶桂(2006)。七年級數學標準化成就測驗之編製與其相關之研究:以
      IRT模式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月刊,2(4),109-141。

黃絢質(2010)。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育科技與媒體,22,40-48。

楊立德(2006)。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數學分數為       
   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玫樺(2008)。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對中部七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蔡文煥(2000)。以日常生活活動為基礎促進兒童數學學習─以撲克牌為例子。八
      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論文發表會,1245-1263。新竹市。

廖桂菁(2000)。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君毅(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
      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  
      78,60-66。

劉世雄(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承翰(2008)。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課程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秀琴、姚乃丹(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
      (6),19-24。

盧雪梅(2007)。國中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國文科與英語科成就性別差異和性別差別試題功能(DIF)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79-112。

盧雪梅、毛國楠(2008)。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之性別差異與差別試題功能(DIF)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1(2),95-126。

潘素滿(1994)。錨式情境教學法對問題解決策略運用之實證研究。私立淡江大學  
   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鄭毓信(1998):數學教育哲學。台北:九章。

魏婉琪(2002)。網路合作學習研究虛擬企業情境教學個案。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惠君、邱貴發(1998)。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72,37-45。

蕭登仲(2002)。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動態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學習等值分數之設
      計。九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嘉義市。

鐘邦友(2000)。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蘇郁雯(2002)。發展情境式資料處理科教材教法之教學網站-以認知學徒制為
      架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簡大為(2008)。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數學素養、成就、焦慮與自我效能相關之探
      討。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沛珊(2004)。情境模擬數位教材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欣純(2006)。校園情境式無所不在學習系統在英文學習上之應用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邦友(2000)。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二、英文部分
Adock (2008). Evolu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4(1), 37-43.

Akpinar, E. (2007). The effect of dual situated learning model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concepts.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6(3), 16-26.

Badian, N. (1999). Persistent arithmetic, reading or arithmetic and reading disability.    
      Annuals of Dyslexia, 49, 50-70.

Ben-Ari, M. (2004). Situated lear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14(2), 85-100.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B.Resnick (Ed.)      Knowing,learning,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pp. 453- 494). Hills dale ,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1990). Anchor instru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ituated cogni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 2-10.

Choi-kon, S. S. (2000). A problem-solving model of quadratic min values using computer.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7(1), 73-82.

Clark, R.C. , Lyons, C. (2004). Graphics for learning: proven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visuals in training materials. San Francisco ,CA : 
      Pfeiffer.

Corea, S. (2007). Promoting development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IT artifact, artfulness, and articul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13(1), 49-69.

Dias, L.B(1999):Integration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Retrieved July 10, 2009, from
      http://www.iste.org/L&L/archive/vol27/no3/features/dias

Fuchs, L., Fuchs, D(2001). Principl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athematics difficul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13(3),126-137.

Gray, J. S. (2004). Education multimedia: A test of dual-coding theory. Alicia Maria 
      Gallegos-Butters,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Hyde, J. S., Fennema, E., & Lamon, S.J.(1990).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07,139-155.

Higgins, K.M.(1997).The effect of year-long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n middle-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beliefs, and 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66(1),5-12.

Hoffman, Donna L., Thomas P. Novak, and Alladi Venkatesh(2004), Has the internet become indispensabl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July, 47(7), 37-42. 

Honawar (2008). Learning to teach with technology. Education Week, 27(30), 28-31.

Iding, M. (2000). Is seeing believing? Features of effective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7(4), 403-415.

Jonassen, D.H(2000). Computers as mind 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

Keller, J. M. (1999). Motivation by desig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koma, E. (2002).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future engineers - in the digital era.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7(3), 279-288.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er-Dufry & McDonald (2008).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Maslow, A. H. (1954). The instinctoid nature of basic nee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4(22), 326-347.

Mayer, R.E & Sims, V.K(1994). 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
      extensions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Vol.86, No.3, 389-401.

McLellan, H., ed.(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Paivio,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2nd e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lgrum, W. J. (2001). Obstacl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Result from a world wide educational assess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37(2001), 163-178.

Postholm, M. B. (2006). The teacher's role when pupils work on task using ICT in project work. Educational Research, 48(2), 155-175.

Paivio , A (2007). Mind and its evolution: A dual coding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Mahwah,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amadhan, H. A. (2000). Programming by discovery.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 83-93.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Stephen, P. R. & David, A. D. (2003). Fundamental of Management. NC: Baker & 
      Taylor.

Swain, C. (2006). Preservice teachers self-assessment using technology: determining what is worthwhile and looking for changes in dai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 (1), 29-59.

Slaouti, D. (2007). Teacher learning about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a situated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0(3), 285-304.

Raines & Willis (2008).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teacher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10, 2008, from http://www.questia.com/reader/print

Quinn & Woolf (2009).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practice in a situated learning activity.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57, 25-4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