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0618464400
DOI 10.6846/TKU.2006.00755
論文名稱(中文) 在若即若離之間:張大春創作歷程與主體建構
論文名稱(英文) Between being partly associating and partly dissociating: Zhang Da-Chun's creating courses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黃玉玲
研究生(英文) Yu-Ling Huang
學號 69100013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繁體中文
口試日期 2006-06-15
論文頁數 1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施淑女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張大春
巴赫金
自我
現實
主體建構
主體性
關鍵字(英) Zhang Da-Chun
Bakhtin
Self
Reality
Subject construction
Subjectiv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將二○○三年《聆聽父親》的出版,視為張大春創作歷程主體建構之里程碑,回溯張大春二十餘年創作歷程其「自我」與「現實」此一「若即若離」的關係------即是作家之「自我」與「現實」時而聯繫(對話)、時而不聯繫(獨白)上,做為主體性立與不立之檢驗。    
  本文希冀跳脫過往「後設」、「謊言」做為張大春此一外省第二代作家,「背離現實」之精神狀態的單一詮釋。換言之,在汲取巴赫金主體建構理論之精神底下,端視張大春之小說創作--------此一作家「自我」所之於的現實中想像「他者」,強調的是,張大春創作歷程各階段中之「自我」與「現實/他者」互動下,或是分庭抗禮,或是你消我長猶如天平秤兩造雙方,透過這些變化,發掘的將是張大春「自我」狀態之多樣性。
英文摘要
2003 publication that “ listen father “, regarded as Zhang Da-Chun's milestone of creating course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Tracking back Zhang’s creating courses of more then 20 years, this is a “ partly associating partly dissociating ” relation of his “self-“and “reality”, to examine whether his subjectivity can be build or not.
This thesis hopes to take off “The post” “ The lies”single annotation explanatory note of state of mind that '”deviate from reality '”to explain to Zha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writers of other provinces in the past. In other words, under drawing Bakhtin’s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ory of spirit, to observe the Zhang's     novel creation---------this is an imagined other in reality which the writer’s self faces to, and to emphasize that the writer’s ”self- “ interacts with “reality/other “ to down, or make rival claims as an equal, or you subdue me long that as if both ends of the balance. Through these changes, explore Zhang's various “self-“ of the stat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當張大春不再說謊………………………………………………(1)

第一節	  評論家眼中的「大說謊家」張大春…………………………(1)
第二節	  巴赫金主體建構理論與張大春創作歷程……………………(9)
第三節	  另一個起點:當張大春不再說謊……………………………(15)

第二章	  小說家創作之始(1976-1981)…………………………………………(18)

第一節  鄉土文學與《雞翎圖》………………………………………(18)
第二節  現實主義文藝風潮下不安的青春之書……………………..(27)

第三章	  逃亡之路(1986-1989)………………………………………………..(34) 

第一節  與多個「現實中心」的對話……………………………….(34)
第二節  切斷與現實的聯繫:《大說謊家》……………………………(50)
結語:關緊通往現實的門扇………………………………………….(58)

第四章	  迷途知返(1992-1996)………………………………………………(60)

第一節  高高在上的逃亡者:《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60)
第二節  青春的流浪與懺悔:大頭春三部曲……………………….(76)
結語:逃亡、焦慮、建構一張現實的地圖…………………………(84)  

第五章	  回歸 (1999-2003)…………………………………………………(87)

第一節  決戰中國近代史:《城邦暴力團》……………………………(87)
第二節  尋人覓我:《聆聽父親》……………………………………..(102)
結語:終點站的開始…………………………………………………(113)

第六章	  結論:在若即若離之間
        論張大春創作歷程之主體建構(1976-2003)………………………(115)

參考書目…………………………………………………………………………(12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張大春的創作文本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1980。
張大春,《張大春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社出版,1981 。
張大春,《雍正的第一滴血》,台北:時報,1986/4。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1986/6。
張大春,《時間軸》,台北:時報,1986/7。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時報,1988/6。
張大春,《歡喜賊》,台北:皇冠,1989/3。 
張大春,《大說謊家》,台北:遠流,1989/9。
張大春,《病變》,台北:時報,1990/2。
張大春,《博士化身》,台北:皇冠,1991/2。
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2/8。
張大春,《異言不合》,台北:皇冠,1992。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
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1993。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
張大春,《文學不安》,台北:聯合文學,1995。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3。
張大春,《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6。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大春,《本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張大春,《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1999/7。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第一集,台北:時報,1999。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第二-四集,台北:時報,2000。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
張大春,《最初》,台北:時報,2002。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再版2002。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時報,再版2002。
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
張大春,《春燈公子》,台北:印刻,2005。


三、中文專書

巴赫金著,曉河等譯,《哲學美學》,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巴赫金著,李耀凡等譯,《周邊集》,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巴赫金著,李兆林等譯,《拉柏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
張杰編選,巴赫金原著,《巴赫金集》,上海:上海遠東,1998。
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2。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2004。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
詹明信(Jameson Fredric)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1996。
詹明信著(Jameson Fredric),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1989。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3。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92。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1985。
拉康(Lacan Jacques)著,《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2001。
杜聲鋒著,《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97。
佟因(Tong Rosemarie)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當代女性主義經典》,<美杜沙的笑聲>,埃萊娜‧西蘇著,黃曉紅譯,台北:女書,1999。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兩種《歐蘭朵》:文字/影像互動與性別/文本政治>張小紅著,1998,台北:麥田。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葉石濤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雜誌社,1987。
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發展》,台北:前衛,1996。
呂正惠著,《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98。
呂正惠著,《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自印,1978。
王拓著,《街巷鼓聲》,台北:遠景,1977。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始綜論》,台北:聯經,1998。
陳芳明著,《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著,《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著,《危樓夜讀》,台北:聯合,1996。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4修訂版。
孟樊著,《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評》,台北:桂冠圖書。
孟樊、林耀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台灣當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1992。
林燿德、黃凡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1989。
朱雙一著,《近二十年台灣文學脈流》,廈門:廈門大學,1999。
朱雙一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
廖炳惠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王安憶著,《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台北:印刻,2002。
王安憶著,《漂泊的語言》,北京:作家,1996。
痖弦主編,《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台北:聯合,1987。
黎活仁編,《台灣後設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1998。
王德威著,《從劉鹗與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1986。
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王德威著,《眾生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張茂桂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許琇禎著,《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
張誦聖著,《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2001。
張寶琴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1995。
黃錦樹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楊照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1995。
楊照著,《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1995。
楊照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1995。
楊澤主編,《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四、碩博士論文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出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1/6。
林培欽,《張大春魔幻寫實小說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12。
何明娜,《張大春短篇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6。
黃清順,《台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陳正芳,《台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6。
吳沂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7。
李建民,《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秀麗,《戰後台灣政治小說與政治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6。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台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淡水: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6。
侯作珍,《從消費社會探討八○年代台灣小說主題意識的轉變》,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6。
胡龍隆,《台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9/6。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6。
鍾怡雯,《莫言的小說:「歷史重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6。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劉錦燕,《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 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國立師範彰化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3。
蔡倩如,《《塊肉餘生錄》與《河上磨坊》中自我的建構- 一個巴赫汀讀法》,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98。
王俐雅,《論湯婷婷的《女戰士》與譚恩美的《喜福會》、《接骨師的女兒》中的文化、語言與自我》,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瑞瑛,《巴赫汀的對話原理與約翰 傅敖斯的 法國中尉的女人》,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五、單篇評論

朱天文,〈弱點的張大春〉,《聯合報》,2003/8/24,讀書人版
徐淑卿,<聆聽張大春--帶著笑聲的家族故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3/8/3。
----------,<回溯父親,尋找自己的印記>,《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3/8/3。
----------,<拼老命寫「撒謊的信徒」,文友分向張大春致敬>,《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6/3/6。
----------,<小說家看見國王的新衣>,《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3/14。
----------,<張大春:你可以叫他小說導遊>,《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3/19。
----------,<金庸之後,誰與爭鋒>,《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0/1/20。
----------,<張大春,告別青春期,告別螢光幕>,《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6/9/19。
王德威,<我妹妹VS妹妹我:評大頭春>,收入《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1,頁27-29。
----------,<大頭春的憂國新招:評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收入《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1,頁30-35。
----------,<真本事與假正經:評張大春《小說稗類》與《撒謊的信徒》,收入《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1,頁36-43。
----------,<也是新台灣人素描:評張大春《尋人啟事》>,收入《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1,頁44-46。
----------,<大有可為的台灣政治小說:東方白、張大春、林耀德、楊照、李永平>,收入《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頁95-102。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收入《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頁205-240。
---------,<技術革命、偽知識與中國書場:環繞《小說稗類》的對話>,收入《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頁241-262。
----------,<野孩子的精神系譜:評張大春《野孩子》>,收入《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頁415-417。
----------,<奇幻的記憶:一評張大春《城邦暴力團》>,收入《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頁453-456。
----------,<敘述者我--張大春:二評《城邦暴力團》>,收入《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頁457-459。
----------,<小說話:評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收入《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頁460-462。
----------,<小說家的特技表演:評《野孩子》>,《中國時報》,1996/9/19。
楊照,<歷史的糾結纏繞:評《時間軸》>,收入《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1995,頁171-181。
----------,〈誰在說謊?為何說謊?如何說謊?:評《大說謊家》〉,收入《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1995。頁182-192。
----------,<百科拼貼:評《張大春的文學意見》>,收入《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1995。頁193-197。
----------,<多重文本的滲透、對話: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收入《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1995,頁198-203。
----------,<青春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評《我妹妹》>,收入《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1995,頁204-213。
----------,<真理底層的鬧劇本性:張大春的《大說謊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12/29。
----------,<從「鄉土寫實主義」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收入《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1998,頁179-197。
詹宏志,<幾種語言監獄:讀張大春的小說近作《四喜憂國》>,收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頁5-10。
---------,<張大春面面觀>,收入《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365-374。
林燿德,<蘇菲斯特的語言:從《公寓導遊》看張大春的小說策略>,《文訊》,第28期,1987/2,頁268-273。
---------,<「宏志憂春」以及其它:關於張大春《四喜憂國》的厄言>,《文訊》,第38期,1988/10,頁174-178。
---------,<寫作的「指法」與「曲式」:評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書評》,第16期,1995/6,頁3-4。
蔡源煌,<張大春的天方夜譚:評〈自莽林躍出〉>,《中國時報》,1987/5/22。
---------,<八○年代的寵兒:張大春>,《自立晚報》,1989/10/31。
---------,<也算是序>,收入《大說謊家》,1989,頁3-6。
蔡詩萍,<符號的疏離人:評張大春《四喜憂國》>,《聯合文學》,第48期,1988/10,頁174-178。
---------,<這次,看誰在說話: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周記》>,《中時晚報.副刊》,1992/9/4。
何寄澎,<評介《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2/6/25。
齊邦媛,<評介《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光華》,第18卷第1期,1993/1。
---------,<初訪張大春的《大說謊家》>,收入《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頁329-333。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收入《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1990,頁297-322。
廖炳惠,<虛構與現實交織的謊言:《大說謊家》>,《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89/12/25。
楊錦郁整理,<創造新的類型,提供新的刺激:李瑞騰專訪張大春>,《文訊》,第99期,1994/1,頁85-90。
朱雙一,<語言陷阱的顛覆:張大春論>,《聯合報》,1995/6,頁132-137。
廖咸浩,<背負生命重量的禮物:《我妹妹》>,《幼獅文藝》,第501期,1995/9,頁66-69。
楊棄,<在史實與虛構間曖昧:評《撒謊的信徒》>,《中國時報》,1996/3/14。
魏可風整理,<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第139期,1996/5。
陳映真,<撒謊的信徒,背離之路:張大春的轉向論>,《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6/10。
陳芳明,<當後殖民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外文學》,第292期,1996/9。
---------,<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頁23-46。
陳燕珠,<論張大春「新聞小說」的書寫策略及其敘述美學>,《台南師範學院學刊》,第18期,1997/2,頁73-90。
徐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期,1999/3。
李奭學,<評張大春完整版暴力拼圖>,《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0/10/12。
---------,<文本之外--無他物:張大春‧小說‧稗類>,《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6/19。
---------,<撒謊的信徒:張大春《本事》>,《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8/8/26。
張誦聖,<衝決知識的疆界:評張大春《小說稗類》>,收入《當代台灣小說論》
          台北:聯合,2001,頁216-219。
---------,<虛擬的迷宮:評張大春《本事》>,收入《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2001,頁220-224。
駱以軍,<小說技法之大軍團事操練>,《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2/14。
---------,<大師的逃亡:訪張大春談他的新作>,《中華日報‧副刊》,1999/3/14。
---------,<《武林外史》:張大春答客問>,《聯合報‧副刊》,1999/7/24。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義子家國及其烈變>,收入《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頁363-399。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2。頁140-150。
成英姝,<小說家的逃亡:張大春>,《誠品好讀》,第七期,2001/2。
呂正惠,<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頁323-337。
黃慧鳳,<試評張大春小說:《撒謊的信徒》>,《第七屆全國中文所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主辦,2000/12/2。
藍劍虹,<從「迷路的詩」談文字與政治的糾葛>,《中外文學》,第314期,1998/7,頁169-180。
楊旻偉整理,<比窮比病比落難:張大春作品<四喜憂國>的討論>,《文藝月刊》,第246期,1990/12。
王建元,<在多樣姿影的迷幻中:<傷逝者>短評>,《中國時報》,1984/10/24。
---------,<小說家與統治者: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4/8。
鄭明娳,<評析張大春《將軍碑》>,《自由青年》,第687期,1986/11,頁24-27。
阿盛,<變與不變:張大春從《雞翎圖》到《公寓導遊》>,《文訊》,第29期,1977/4,頁224-227。
彭瑞金,<寫實文學的新原野:張大春<雞翎圖>>,收入《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4。
---------,<〈雞翎圖〉簡介:寫實文學新視野>,收入《一九七八台灣小說選》,台北:文華,1979,頁273-27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