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0523441300
DOI 10.6846/TKU.2005.00580
論文名稱(中文) 辛文房《唐才子傳》研究--歷史圖像與詩學觀點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Xin Wen-fang's Tang-cai-zi-chuan─the historical picture and the viewpoint of poetry scie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黃惠萍
研究生(英文) Huei-Ping Huang
學號 69000008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1
論文頁數 20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守正(tsj@nccu.edu.tw)
委員 - 王隆升(lu.lut@msa.hinet.net)
委員 - 殷善培(yinsp@mail.tku.edu.tw)
委員 - 曾守正(tsj@nccu.edu.tw)
關鍵字(中) 辛文房
唐才子傳
歷史圖像
詩學觀點
唐詩
關鍵字(英) Xin Wen-fang
Tang-cai-zi-chuan
the historical picture
the viewpoint of poetry science
Tang's poem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辛文房《唐才子傳》作為一本文學性質的存在,其地位是相當特殊的,它是一本文人專傳,卻又不僅僅是一本文人傳記,其地位與價值是透過「傳」與「論」的結合相互呈顯的。然而,後世研究唐詩相關論題的學者,多半使用並且重視《唐才子傳》對於保存唐代詩人史料的貢獻,也就是「傳」的部分;對於《唐才子傳》中「論」的部分,即使使用也僅僅是片段而散列的,很少將《唐才子傳》中辛文房之於唐詩以及唐代詩人的論點,視為一個整體作為研究的對象。於是,對《唐才子傳》中「詩論」的部分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就是這本論文的重心所在。既已決定以「詩論」為研究重心,那麼,《唐才子傳》中的詩論,具備什麼樣的意義,便須進一步貞定。唐詩的存在是文學發展的歷史現象,有哪些詩人和作品,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然而,辛文房面對龐大的歷史資料時,並不是照單全收,其建構的內容與詮釋框架固然圍繞著歷史的存在為中心,卻也在此同時,滲透了自己的文學觀點,也就是辛文房透過《唐才子傳》這本書所呈現的唐詩圖像與文學觀點。也就是說,作者意圖建構一個唐詩的歷史圖像,但是這樣的一個唐詩歷史圖像,卻是辛文房在面對龐大的歷史資料時,思考如何安頓所作之重新詮釋,詮釋的內容包括才子的選入,詩人傳記資料的揀擇、拼貼、裁鎔、添入或改寫,以及隨文論述或總論。在這些過程中,均不免帶有詮釋者的前理解及先見,在敘述時涉入詮釋者的主觀意識和文學判斷,因此形成辛文房個人的歷史圖像。透過辛文房所建構出來的歷史圖像,以及伴隨此歷史圖像所作出的詮釋,更能深入了解其唐詩史觀以及個人之詩學觀點。而藉由《唐才子傳》一書所形成之共時性與歷時性兼具的縱橫文學歷史圖像,在探討其詩學地位之價值及獨特性的同時,亦能進一步將《唐才子傳》置於文學發展的時空座標中,見出其時代意義。於是,以《唐才子傳》的「詩論」為研究重心,探討其唐詩歷史圖像的實際內容、文學觀點,便是這本論文的研究起點與工作。
英文摘要
Xin’s Tang-cai-zi-chuan, as a literature, has a special stance. More than a special biography of literati, its importance and value reveal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biography” and “comments”. However, of the later scholars, most cite and focus on its contribution of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ang’s poets. That is biography. As for the “comments”, even if they cite them, they just cite segmentally and fragmentally. They seldom regard Xin’s viewpoint of Tang’s poems and poets in this book as a complete study subject.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essay is doing a deep and complete research on the “poetry comments” of Tang-cai-zi-chuan. And then, it has to clarify the meanings of the “poetry comments”.    The existence of Tang’s poetry i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However, when dealing with the numerous historical data, Xin, instead of taking in all of them, adds in his own viewpoint, the picture of Tang ‘s poetry and the viewpoint of literature revealed in the book although he focuses his comments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history. That is, Xin intends to build a historical picture of Tang’s poetry after arranging the data. The portrayed contents include the selecting of literati, the choosing and rewriting of the data, and the commenting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process, the picture is built more or less on Xin’s own understanding, judgement and self-consciousness so that it carries hi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Xin’s historical picture and portrait make us know his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Tang’s poetry and of poetry. And through the synchronic and historic picture of Tand-cai-zi-chuan, we can further see its meanings in times and speciality in the entir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the “poetry comments” of Tand-cai-zi-chuan, discussing the true contents and viewpoint of literature in its historical picture of Tang’s poet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1
一、文人專傳之出現………………………………………………………1
二、問題意識之提出………………………………………………………2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本題研究進路……………………………………………4
一、研究方法………………………………………………………………4
二、本題研究進路…………………………………………………………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7
一、前人研究成果述略……………………………………………………7
二、前人研究成果反省……………………………………………………10
第四節  辛文房與《唐才子傳》………………………………………………13
一、	關於辛文房……………………………………………………………13
(一)	個人經歷………………………………………………………13
(二)	時代氛圍………………………………………………………17
1、	政治背景……………………………………………………..17
2、	思想背景……………………………………………………..18
3、	文學背景……………………………………………………..19
二、關於《唐才子傳》……………………………………………………20
(一)著作旨趣………………………………………………………20
(二)編輯體例………………………………………………………21
(三)資料擇取………………………………………………………24
第二章  辛文房的詩歌史觀--唐詩的流變與分期………….………31
第一節  唐前詩歌史觀…………………………………………………………31
第二節  唐詩的流變概況………………………………………………………34
一、唐詩發展概況…………………………………………………………34
二、「三變說」的提出……………………………………………………..35
(一)「唐詩變體,始自二公」--沈、宋之變…….………………..36
(二)「始變雅正」--陳子昂……………………………….………..38
(三)「大曆之變」--大曆十才子……………………….…………..40
第三節  唐詩的分期圖像………………………………………………………45
一、唐詩分期的歷史考察…………………………………………………45
〈一〉司空圖…………………………………………………………45
(二)嚴羽……………………………………………………………46
(三)方回……………………………………………………………46
(四)楊士弘…………………………………………………………47
(五)高棅……………………………………………………………47
二、辛文房對於唐詩的分期………………………………………………49
(一)「晚唐」概念的提出及其意義………………………………..49
(二)《唐才子傳》中的「晚唐觀」………………………………..53
(三)「盛唐」的標舉………………………………………………..57
(四)初唐的發軔……………………………………………………61
(五)中唐概念的沿承………………………………………………62
第四節  流變與分期之間的關係………………………………………………64
一、盛唐典範的確立………………………………………………………64
(一)唐詩「三變說」中的盛唐概念………………………………64
(二)唐詩分期中的盛唐概念………………………………………65
二、正變說的依循…………………………………………………………67
第五節  小結……………………………………………………………………70
第三章  辛文房的「別總」批評---以五種身分為考察對象……….72
第一節  對「幽閨綺思」的評論--女性詩人…………….…………………….73
一、總論女性詩人及其評價……………………………………………….73
二、對女性詩人的個別評論……………………………………………….76
(一)李季蘭………………………………………………………….76
(二)薛濤…………………………………………………………….77
(三)魚玄機………………………………………………………….77
三、評價女性詩人的意義………………………………………………….79
第二節  對「方外高格」的評論--詩僧……………….……………………….84
一、總論詩僧及其評價…………………………………………………….84
二、對詩僧的個別評論…………………………………………………….86
(一)、道人靈一……………………………………………………...86
(二)、靈徹上人……………………………………………………...86
(三)、皎然上人……………………………………………………...87
(四)、清塞………………………………………………………...…87
(五)、無可………………………………………………………...…89
(六)、虛中………………………………………………………...…89
(七)、齊己………………………………………………………...…89
(八)、貫休………………………………………………………...…90
三、評價詩僧的意義…………………………………………………...…..94
(一)詩僧的出現及其評論……………………………………...…..94
(二)群體意義的指出--時間性及地域性…………………………..96
1、時間性………………………………………………………...97
2、地域性………………………………………………………...98
第三節  對「上漢仙侶」的評論--道者…………………………………….....102
一、總論道者及其評價………………………………………………...….102
二、對道者的個別評論--呂巖、吳筠、張志和、施肩吾、劉商、陳陶、顧況………………………………………………………………….…...103
三、評價道者的意義………………………………………………….…...105
第四節  對「逃名散人」的評論--隱逸詩人…….………………………....….107
一、總論隱逸詩人及其評價……………………………………….……...107
二、評價隱逸詩人的意義………………………………………….……...109
(一)依違在仕和隱之間的矛盾情結……………………….……...109
(二)儒家「時隱」觀念的影響…………………………….…….. 109
(三)出處進退的對應之道………………………………….……...112
第五節  對士不遇者的評論…………………………………………….…….. 116
一、分論士不遇者及其評價……………………………………….……...116
二、評價士不遇者的意義………………………………………….…….. 120
(一)對科第功名的重視…………………………………….…….. 120
(二)與自身經驗的符契……………………………….………….. 122
第六節  小結………………………………………………………….……….. 124
第四章  辛文房的詩學觀點……………………………………..…..125
第一節  詩教說的承繼………………………………………………….……...125
一、儒家詩教觀念的承繼………………………………………….……...125
二、風雅傳統及其實際批評……………………………………….……...127
(一)移易風俗的教化作用………………………………….……...127
(二)「溫柔敦厚」的美刺原則…………………………….….……129
(三)雅正的創作原則……………………………………….……...133
第二節  才德兼備的品評觀點………………………………………….……...135
一、「知人論世」的敘傳原則…………………………………….…….…135
二、才德不稱的詩人類型……………………………………….………...136
(一)氣度之狹者………………………………………….………...136
(二)私德有損者………………………………………….………...139
三、才德兼備的詩人範型……………………………………….………...140
四、「才子」概念內涵的再貞定…………………………….…………….144
第三節  清奇的美學風尚………………………………………..……………..146
一、以「清」論詩…………………………………………….…………...146
二、以「奇」論詩…………………………………………….…………...149
三、以「清奇」論詩………………………………………….…………...150
四、對奇僻詩風的排拒……………………………………….…………...152
第四節  格調說的詩學範疇及其義蘊…………………………….…………...156
一、以格調論詩……………………………………………….…………...156
二、辛文房格調說的義蘊…………………………………….…………...159
第五節  小結……………………………………………………….…………...161
第五章  結論………………………………………………..………..163
第一節  唐詩歷史圖像的建構…………………………………….…...………163
第二節  唐詩歷史圖像的後設反省……………………………….…...………165
一、積極關照邊陲詩人…………………………………….……...………165
二、宗唐內涵的深入思考………………………………….………..…….165
三、重心偏移的唐詩圖像………………………………….………..…….166
  第三節  未來展望……………………………………………….……………...167
附錄一︰《唐才子傳》傳主於正史收錄情形一覽表…………….…………..….168
附錄二︰《唐才子傳》徵引自《河嶽英靈集》與《中興間氣集》之對照表....180
附錄三︰《唐才子傳》與《新唐書.文藝傳》的關係研究
         --一個正史傳統的考察………………………………………………...189
附錄四︰地圖
(一)江南東道
(二)江南西道
(三)唐時期全圖
參考書目……………………………………………………………………………20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舉要

一、	古典文獻(含今人校釋、箋證之著作)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梁‧鍾嶸著,王叔岷撰︰《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3月。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5年10月。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姚思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計有功編,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後晉‧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宋‧薛居正等撰︰《新就本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校本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宋‧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2001年6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宋‧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元‧楊士弘︰《唐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元‧辛文房著︰《唐才子傳》(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元‧辛文房著︰《唐才子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元‧辛文房著︰《唐才子傳》(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元‧辛文房著,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
元‧辛文房著,蔣秋華導讀︰《唐才子傳》〈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8月。
元‧辛文房著,孫映逵校注:《唐才子傳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995年。
元‧辛文房著︰《唐才子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元‧辛文房著,李立朴譯注︰《唐才子傳》(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元‧貢奎撰︰《貢文靖公雲林詩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弘治3年范吉刻本影印)。
明‧高棅︰《唐詩品彙》(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明‧楊士奇:《東里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清‧何文煥訂︰《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宏業書局),1977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二、	當代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日)布目潮渢、中村喬︰《唐才子傳之研究》(豐中市︰大阪大學文學部內  史研究會),1972年8月。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
王運熙、故易生主編︰《宋金元批評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錦貴︰《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方積六、吳冬秀編撰︰《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朱容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
李修生、查洪德主編︰《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阮忠︰《唐宋詩風流別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周勛初︰《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查洪德,李軍著︰《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台北︰中華書局),1968年。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郝躍南︰《道的承擔與逃逸--六朝與唐代文論差異及文化闡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11月。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4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9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張步雲︰《唐代詩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張修蓉︰《漢唐貴族與才女詩歌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3月。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10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陸曉光︰《中國政教文學之起源—先秦詩說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2月。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編撰︰《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曾永義編輯︰《元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覃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麼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箭內亙撰,陳捷、陳清泉同譯︰《元代蒙漢色目待遇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年。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4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蕭啟慶主編,許守泯協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2月。
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叢稿》(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新華書店),1982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5月。


三、	期刊論文(含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期刊論文

文師華︰〈元代詩壇「宗唐」的理論傾向〉,《南昌大學學報》第31卷第3期,2000年7月。
朱迎平:〈第一部文人傳記《文士傳》輯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1994年。
呂齋正︰〈元初士人的「時隱」意識和殉「道」精神〉,《吉首大學學報》第4期,1994年。
李紅霞、張彩虹︰《論科舉對唐代隱逸風尚興盛的影響》,《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2001年4月。
李紅霞︰〈唐代士人的社會心態與隱逸的嬗變〉,《北京大學學報》第41卷第3期,2004年5月。
屈小寧︰〈唐代儒隱的基本模式〉,《唐都學刊》第17卷第1期,2001年。
侯敏︰〈「遁乃得通」與「終南捷徑」--《周易》中的隱遁思想及對盛唐隱逸之風的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
查明昊︰〈唐代詩僧文化的幾個問題〉,《皖西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1年。
查明昊︰〈唐代詩僧文化的幾個問題〉,《皖西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1年。
查洪德︰〈20世紀元代詩文批評研究綜述〉,《中州學刊》第2期,2002年3月。
徐波︰《中國古代知識群體的價值實現與阻斷--論隱逸的非自由要素》,《昭通詩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5年。
張紅︰〈《唐才子傳》的唐詩觀念及其美學思想〉,《湖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3期,2004年。
張國光︰〈卓有見地的一部唐代詩人評傳—元代西域詩評家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評介〉,《文學遺產增刊》第18輯,1989年。
莫立民︰〈韋莊《又玄集》文學旨趣略論〉,《漳州詩院學報》第3期,1999年。
陸永峰︰〈唐代僧詩概論〉,《淮南師範學範學報》第24卷,2002年。
楊世明︰〈關於唐詩的繁榮與分期諸問題爭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6年3月。
漆緒邦︰〈辛文房《唐才子傳》的理論價值〉,《北京師院學報》第1期,1987年。
趙敏、崔霞︰〈「晚唐」、「晚唐體」及宋人對唐詩的分期〉,《廣西社會科學》第99期,2003年。
儀平策︰〈中國詩僧現象的文化解讀〉,《山東大學學報》第2期,1994年。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中國文化新論—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4月。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唐代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


(二)學位論文

呂光華︰《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李嘉瑜︰《元代唐詩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許佩玉︰《元代初期南北方漢族文學集團的文學表現與處世態度》,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郭玲妦︰《元代詩學之「宗唐」「宗宋」問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國立台灣大學中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