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6200515363500
DOI 10.6846/TKU.2005.00574
論文名稱(中文) 清末女學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in the Last Years of Chih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黃琦雯
研究生(英文) Chi-wen Huang
學號 6880600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7
論文頁數 14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
委員 - 曾守正
委員 - 林呈蓉
關鍵字(中) 清代
女學
女子教育
傳教士
女學堂章程
關鍵字(英) Ching Dynasty
Education for women
missiona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清朝末年女學思想推行的過程。
  先介紹中國傳統的女子教育,以漢、唐、明三朝為代表,並加以探討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的核心思想,像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貞節觀、女子無才便是德。而中國傳統的女教思想則延續到清朝晚期。
  到了清朝晚期,經歷鴉片戰爭之後的中國,有了重大的改變。西方列強開始進入中國,傳教士為了宗教的目的而來,在積極傳教之餘,也將新思想帶入中國。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關於教育的提倡,當然也包括了女子教育。一直以來,中國的女子教育都不受重視,但是在傳教士的影響之下,中國的知識份子對女學的關注與推動便開始積極起來。
  在知識份子的努力之下,中國民間開始興辦起女子學堂,一時之間風起雲湧,女學堂不斷的增加,緊接而來的則是師資的嚴重不足。於是有不少女子到日本留學學習師範教育,以期回到國內為更多女子服務。而師範教育的推展,讓更多中國女子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機會。最後,清朝政府不得不加快立法的腳步,終於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訂立了「女學堂章程」,讓我國的女子教育有了明確的發展。
    女子教育開啟了清末中國婦女的新生活,讓女子能夠為自己、為家庭、為國家都貢獻出一份心力。
英文摘要
Title of Thesis: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In The Last Years Of Ch’ing Dynast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n this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 ofpromoting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in the last years of Ch’ing Dynasty.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sis, it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for
women in China. In so many dynasties in China, it focuses on the Han Dynasty,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Moreover, it does the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the kernel thoughts of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in ancient China as well. For example,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r concepts such as “male superiority and female inferiority” ,“chastity of women” , “the lack of talent for women is a kind of worshipful behavior”,and “three kinds of submission and four kinds of virtue women
have to follow”. And the kernel thoughts had been lasted till the last years of the Ch’ing Dynasty.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Ch’ing Dynasty, China which had been through the Opium War,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this very moment, the western powerful countries started to come to China. And many missionaries came for the religion purpose. When they made their every effort on preaching their religion beliefs actively, they also brought the new thoughts into China. The new thoughts had had a lot of influences in China, the great and obvious one among them is concerning the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 it included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certainly. At all times,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had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on in China, however, the intellectuals of China began to pay attention on it and promote it actively due to the
influence by the missionaries.
  Under the efforts of the intellectuals, women’s school had been set up in folks in China. To follow up the tide, the number of the women’s school had kept increasing.
Nevertheless, it reflected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Therefore, many women went to Japan to study abroad for the education of being teachers so that they could serve more women in China when they finished their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being teachers enabled more Chinese women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educated. Eventually, the Ch’ing government had to expedite the procedure of legislation, and in1907, “the Regulation of the Women’s School” had been concluded.
Its achievement is to let the education for women in China obtained clear developm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研究範圍與研究法………………………………………………4
(一) 研究範圍………………………………………………………4
(二) 研究方法………………………………………………………5
三、研究回顧……………………………………………………………5
四、章節架構……………………………………………………………8
第二章 傳統中國的女子教育
第一節 古代女子教育著作的代表…………………………………10
一、漢代的代表
(一) 劉向《列女傳》………………………………………………10
(二) 班昭《女誡》…………………………………………………12
二、唐代的代表
(一) 陳邈妻鄭氏《女孝經》……………………………………….14
(二) 宋若華《女論語》…………………………………………….15
三、明代的代表
(一) 仁孝文皇后《內訓》………………………………………….16
(二) 呂坤《閨範》………………………………………………….18
第二節 古代女子教育的核心…………………………………………20
一、“男尊女卑"的社會觀…..………………………………………20
二、女子的貞節觀………………………………………………………21
三、無才便是德的觀念…………………………………………………22
四、三從四德的倫理觀念………………………………………………23
第三章 新式女子教育的思想提供與論述
II
第一節 傳教士的貢獻…………………………………………………27
一、傳教士對女學的倡導……………………………………………27
二、教會女學堂的發展………………………………………………31
第二節 清末知識份子的提倡…………………………………………37
一、鄭觀應……………………………………………………………39
二、康有為………………………………………………………………42
三、梁啟超………………………………………………………………50
第四章 新式女子教育的建立
第一節 民間自辦的女子學堂…………………………………………56
一、經元善的上海經正女學…………………………………………57
二、蔡元培與愛國女學…………………………………………………62
(一) 蔡元培的女學思想……………………………………………62
(二) 愛國女學的建立………………………………………………65
第二節 女子師範教育的萌發…………………………………………68
一、日本與留日女學生對中國的影響………………………………68
(一) 清政府選擇日本的背景………………………………………68
(二) 留日女子的概況與實踐女學校………………………………70
(三) 留日女學生對中國的影響……………………………………71
二、張謇的教育理念…………………………………………………74
(一) 張謇的女子教育思想…………………………………………74
(二) 張謇的師範教育理念………………………………………78
第三節 女子教育章程的建立…………………………………………88
一、女子小學堂章程…………………………………………………91
(一) 女子小學堂的宗旨…………………………………………91
(二) 行政組織及管理……………………………………………91
(三) 課程的設置…………………………………………………92
III
二、女子師範學堂章程………………………………………………94
(一)女子師範的教育宗旨……………………………………………94
(二)行政組織及管理…………………………………………………95
(三)課程的設置………………………………………………………96
第五章 女子教育的問題與限制
第一節 民間自辦女學堂所受的壓制………………………………103
一、舊勢力的非難…………………………………………………..103
二、頑固派的壓制和摧殘…………………………………………..104
三、政府的變相措施………………………………………………..106
第二節 女學的問題與限制…………………………………………108
一、經費及師資來源困難…………………………………………..108
二、男女之防嚴格…………………………………………………...110
三、女學只著重於女德……………………………………………...112
四、女學受教資源不如男學………………………………………...114
五、女學生的負面學行問題………………………………………...114
第六章 結論……………………………………………………...117
附件………………………………………………………………….123
附一、創議設立女學堂啟……………………………………………123
附二、日本實踐女學校附屬中國女子留學生師範工藝速成科規則.127
附表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立女學概況表………………………131
附表二、清末國人所自辦的女學……………………………………135
參考書目……………………………………………………………139
參考文獻
139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古代文獻
宋若華,《女論語》,四川:成都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呂坤,《閨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段玉裁,《段式說文解字》,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6 年。
徐皇后,《內訓》,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1 年。
劉向,《列女傳》(清)梁端校註,上海:中華出版社,1927 年。
鄭氏,《女孝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5 月。
(二)清代文獻
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汝綸)尺牘》,台灣:文海出版社,1968 年。
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汝綸)文.詩集》,台灣:文海出版社,1968年。
秋瑾,《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出版社,1985 年再版。
陳宏謀,《教女遺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張嗇菴,《九錄錄》,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 年5 月。
張怡祖編,《張季子九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年5 月。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龍田出版社,1979 年12 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60 年。
黃遵憲,《日本國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年。
經元善,《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年。
經元善,《居易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台南:王家出版社,1968 年2 月。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年4 月。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年。
140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年。
鄭觀應,《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八卷》,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68
年。
(三)檔案、報紙
《大清光緒新法令》,上海:商務出版社,二十冊,1909。
《中國日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四冊,1969。
《申報》,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四十冊,1965。
《東方雜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百七十五冊,1971。
《時務報》,台北:文海出版社,八冊,1987。
《清議報》,台北:成文出版社,十二冊,1967。
《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出版社,十七冊,1966。
《萬國公報》,台北:華文出版社,四十冊,1968。
《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四冊,1980。
(四)其他
丁致聘,《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收入於《民國叢書》第二編
45,上海:上海書店,1989 年,據中華書局1934 年版影印。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6
年7 月。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台北:傳記文學社,1975年。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史料》收入於《民國叢書》第二編46,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史資料選編》,安徽:黃山書社,1992 年。
141
二、近人專書
王連生,《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 年10 月第七版。
王家通,《教育導論》,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5 年7 月。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青年協會書局出版,1948 年1
月再版。
王炳照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4 年3月。
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杏壇憶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朱敬先,《幼兒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88 年。
吳兆棠,《吳兆棠博士文集下冊》,台北:台灣書店,1966 年2 月。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年8
月。
汪向榮,《日本教習》,北京:三聯書局,1988 年。
何曉夏、史靜寰,《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年11 月。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周予同,《中國現代教育史》,收入於《民國叢書》第一編49,上海:上海書店,1989 年,據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4 年版影印。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書局,2001 年12 月。
茅仲英等編,《俞慶棠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142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
夏東元,《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一版。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年。
徐天嘯,《神州女子新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3 年5 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台四版。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台一版。
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大事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年。
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年。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年9 月。
陳啟天,《最近卅年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星書店,1962 年6 月。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 年10 月。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12 月。
商務印書館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收入於《民國叢書》第二編45,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黃嫣梨,《妝台與妝台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黃嫣梨,《中國文化與婦女》,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4 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收入於《民國叢書》第一編49,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楊立強等編,《張謇存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4 月。
楊亮功,《中國教育史研究》,台北:漢苑出版社,1977 年。
董寶良,《中國教育史綱(近代之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43
閻廣芬,《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1996 年5
月。
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年2
月。
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蕭公權全集、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0 月第2 版。
瞿立鶴,《張謇的教育思想》,台北:學生出版社,1976 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 年5月。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5
月。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9 月第二版。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10 月再版。
三、學術論文
(一) 期刊論文
丁偉忠,〈明代的婦女教育〉,《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 年第3 期,頁72-75。
王 輝,〈胡適的婦女教育觀〉,《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4 年第1期,頁15-18。
王 鳴,〈吳汝綸的日本教育觀察〉,《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 卷第2 期,2000 年4 月,頁35-38。
王敬平,〈教會女校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產生〉,《河南社會科學》,第9 卷第4 期,2001 年7 月,頁113-115。
144
王勁軍,〈中國近代師範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其積極意義〉,《天津師大學報》,1995 年第1 期,頁33-36。
王建華、翟海濤,〈端方與清末教育現代化〉,《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7 月第3 期,頁114-118。
王觀龍、張廷栖,〈張謇的師德觀〉,《南通師專學報》,第15 卷第1期,1999 年3 月,頁98-101。
王 濤、黎章春,〈中國近代師範教育的特點與影響〉,《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7 年第4 期,頁77-75。
尹美英,〈中國近代重要人物的婦女教育思想〉,《渭南師範學院學
報》,2000 年第3 期,頁121-125。
伍振鷺、黃士嘉,〈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1997年6 月,頁1-26。
安靜波,〈試論甲午中日戰爭與民族覺醒〉,《北方論叢》,1994 年第4期,頁81-86。
杜芳琴,〈元代理學初漸對婦女的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第23 卷第4 期,1996 年,頁69-73。
杜學元,〈維新時期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 年第5 期,頁89-91。
辛俊玲,〈近代烟台教會學校述論〉,《烟台大學學報》,第13 卷第2期,2000 年4 月,頁222-226。
李蘭萍,〈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外國傳教士與廣東女學〉,《學術研究》,2003 年,第9 期,頁114-120。
李忠康,〈中國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論析〉,《山西師大學報》,第24 卷第2 期,1997 年4 月,頁70-74。
李永春,〈論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湘潭大學學報》,1997 年第6期,頁46-48。
李永生,〈經元善的中國新式女子教育探索〉,《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8 卷第4 期,2000 年7 月,頁59-62。
145
李劍萍,〈中國近代師範教育的中國化歷程〉,《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8 年第2 期,頁46-54。
余麗芬,〈康同薇女子教育思想述評〉,《浙江社會科學》,1995 年第4期,頁110-113。
吳洪成,〈中國近代教會女學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 年第1 期,頁66-71。
季云飛,〈張謇教育思想述論〉,《安徽大學學報》,第24 卷第4 期,2000 年7 月,頁85-90。
林澄枝,〈我國女子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1990 年4 月,頁9-13。
周漢光,〈清末的女子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季刊》,第18 期,1986 年7 月,頁241-269。
周康濟,〈漫談我國師範教育〉,《中外雜誌》,1993 年11 月,頁142-143。
周瑞萍、苗連順、徐新梅,〈清末教育改革及其歷史作用〉,《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 年3 月第1 期,頁18-19。
段義權,〈1840-1899 年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4 年第4 期,頁44-47。
范立軍,〈試評容閎派遣留學生的教育計畫〉,《松江學刊》,1994 年第3 期總第66 期,頁48-51。
南治國,〈但開風氣敢為先-基督教與清末女子教育〉,《北京大學學報》,第39 卷第4 期,2002 年7 月,頁101-105。
孫慧敏,〈桎枯中的自在-學界對傳統婦女教育史的研討〉,《近代史學會通訊》,1998 年10 月,頁59-69。
張明芸,〈中國女性教育的特點及其跨世紀發展趨勢〉,《東北師大學報》,總第183 期2001 年第一期,頁79-84。
張瀞文,〈英國婦女教育的萌芽與發展〉,《社教雙月刊》,1996 年4月,頁32-44。
146
張河淮,〈清季女子師範教育創辦的經過〉,《國民教育》,1985 年11月,頁12-14。
張河淮,〈清季師範教育課程和教材的設計〉,《國民教育》,1994 年12 月,頁44-52。
張河淮,〈清季師範教育創辦的背景〉,《國民教育》,1984 年10 月,頁16-19。
張河淮,〈晚清留學習師範的探討〉,《國民教育》,1987 年5 月,頁5-11。
張志軍,〈張謇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述論〉,《昭通師專學報》,第16卷第4 期,1994 年第4 期,頁28-32。
張彥云,〈中國師範教育百年回顧〉,《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8 年第4 期,頁78-79。
張尤軍,〈淺析清末教育改革〉,《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8 卷第4期,2002 年8 月,頁50-52。
章征科,〈20 世紀初中國女子學校教育興起的原因及特點〉,《安威師範大學學報》,第30 卷第2 期,2002 年3 月,頁219-230。
郭孝義、殷敦新,〈論張謇與近代師範教育〉,《鎮江師專學報》,1997年第3 期,頁23-30。
郭劍波,〈論梁啟超關於女子教育的思想和實踐〉,《浙江師大學報》,1997 年第5 期,頁96-99。
黃士嘉,〈清末師範教育的萌芽〉,《近代中國》,1996 年10 月,頁125-138。
溫 原,〈論司馬遷的婦女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17 卷第3期,1997 年,頁82-85。
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1996 年8 月第4 期,頁297-319。
舒葉和,〈晚清政府與近代女子教育的發展〉,《湘潭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2003 年5 月,頁60-62。
147
喬素玲,〈近代中國女學與日本〉,《廣東社會科學》,2001 年第1 期,頁93-37。
楊 潔,〈女子教育的最初嘗試-從上海女學看中國女子教育的早期
發展〉,《浙江學刊》,2001 年第6 期,頁115-119。
楊 威,〈戊戌變法時期的女子教育〉,《西江大學學報》,總33 期,1997 年第1 期,頁15-19。
楊 民,〈中、日女子教育觀念及教育措施之比較〉,《外國教育資料》,1997 年第5 期,頁76-80。
楊 曉,〈中國傳統女學的終結與近代女子教育的興起-戊戌變法時
期女學思想探析〉,《學術研究》,1995 年第5 期,頁78-82。
楊小敏,〈《女論語》與唐代後期知識女性的家庭惀理思想初探〉,《甘肅社會科學》,2003 年02 期,頁108-114。
楊桂杰,〈中國女子教育觀的變遷〉,《立法院院聞》,第19 卷第8 期,1991 年8 月,頁45-32。
鄒禮洪,〈略論清末民初的師範教育政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9 卷第1 期,1998 年1 月,頁58-64。
趙葉珠,〈近代中國女子教育思潮的演進及評析〉,《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 年第5 期,頁37-40。
趙國權,〈試析梁啟超的師範教育改革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第37 卷第6 期,1997 年11 月,頁48-51。
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的傳承與嬗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3 期,頁15-20。
劉秀英,〈維新時期梁啟超女子教育思想述評〉,《呼蘭師專學報》,第18 期第4 卷,2002 年12 月,頁15-19。
劉濤、王玉海,〈日本實踐女學校對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4 卷第3 期,2003 年5 月,頁30-33。
148
閻廣芬,〈我國女子教育近代化進程中的留日女子教育〉,《日本問題研究》,1995 年第2 期,頁50-55。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婦女問題新識〉,《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2 期,2000 年,頁117-121。
衛春回,〈張謇的師範教育思想與實踐〉,《西北師大學報》,第32 卷第4 期,1995 年7 月,頁44-48。
謝長法,〈清末教育改革家羅振玉〉,《歷史月刊》,1999 年12 月,頁68-71。
謝長法,〈清末留日運動中的師範留學潮〉,《中國研究》,1997 年5月,頁26-32。
謝長法,〈清末女子留日與師範教育〉,《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4年第2 期,頁65-70。
瞿衛星,〈論張謇的師範教育思想〉,《南京師大學報》,1998 年第1期,頁59-64。
叢小平,〈從母親到國民教師-清末民族國家建設與公立女子師範教
育〉,《清史研究》,2003 年2 月第一期,87-97 頁。
羅芝芸,〈淺談傳統女子教育〉,《教育資料文摘》,1998 年10 月,頁174-184。
(二) 學位論文
王婷婷,《清末女子教育思想》,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81。
王惠姬,《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80。
王卓群,《清代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79。
李緒武,《清末留學教育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61。
李玉瑛,《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之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李慶良,《清末西政教育思想對教育行政制度影響之研究》,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1986。
149
沈慶揚,《蔡元培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88。
林清芬,《庚子拳亂後西元1901-1911 清廷教育政策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79。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實現-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探
討》,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張念平,《清末的師範教育》,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79。
陳迪臣,《清末民初的教育思想》,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70。
陳瓊鄂,《清季自強運動時期的新教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74。
陸乃釗,《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教育發展之關係》,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1972。
崔香順,《梁啟超教育思想與其轉變因素之剖析》,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95。
黃士嘉,《清末師範教育制度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1993。
黃旭慶,《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1997。
曾芳苗,《民國教會女子教育「金玲女子文理學院」的個案研究
(1915-1951)》,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
賈德琪,《清末新女子教育之興起》,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1。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80。
鄭淑適,《現代我國女子教育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63。
劉美華,《胡適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1994。
劉謦豪,《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